理性與感性:討好人的陷阱

最近遇到一個初次求助的病人,名叫美芬(化名)。她告訴我,她常常陷入抑鬱的情緒;尤其是每次和媽媽接觸後,都會觸發情緒波動。美芬外貌娟好,言談大方得體,給人一種很平靜和舒服的感覺。單看表面,實在很難想像她有一段不愉快的經歷。

原來她有一個情緒非常不穩定的媽媽。由於爸爸在國外工作,而她又是家中的么女,所以她從小已長時間對著媽媽。媽媽心情起伏不定,時好時壞,發作的時候會因小事而大發脾氣,用惡毒的說話罵她。有時又會大哭,說要自殺,所以美芬很怕媽媽情緒發作。她每天都小心奕奕地生活,希望能看準媽媽的眉頭眼額,避免講錯說話觸動她。

另一方面,媽媽也常常跟美芬提起很多傷心的往事。例如說外婆很徧心,只疼舅舅們,無論她多麽努力掙錢給外婆和幫她做家務,總得不到外婆的關愛。又例如:她下嫁丈夫後,因無子出,加上外家貧窮,沒有甚麼體面的嫁妝,常常給夫家長輩們和姑子們取笑和奚落。在家族中被人看扁,沒有地位。丈夫其後又在國外工作,沒有人為她說維護的話。她常常灌輸意識給美芬,要為她爭氣,要出人頭地,令人覺得她的女兒比家族的男兒更棒。美芬覺得媽媽很淒慘,是個沒人保護的受害者。故此,美芬拼命讀書,希望將來名成利就,能為她多添面子,使她能夠快樂一點。

因為這樣的成長背景,美芬漸漸發展出討好別人的性格。  由於她從小被訓練有素,善於看眼色,並作出對方期望的回應,所以令人感到很舒服。但是這樣做也是有代價的,長期抑壓自己真實的想法和感受,讓她的情緒變得愈來愈抑鬱。 雖然表面上她已達到媽媽的期望,現在已成為了一位專業人士,並擁有可觀的收入,但是她覺得還是不能令媽媽快樂。媽媽有時會無故挑剔她的不是,又會對她大發脾氣,並責備美芬對她不夠好。有一天,在媽媽無理的痛罵後,美芬崩潰了!她覺得無論她怎樣做,媽媽總是不會滿意。這使她感到非常氣餒和無奈。

除了接受抑鬱症的治療外,美芬心理上還需要學習和媽媽「剪臍帶」,要慢慢戒掉凡事討好媽媽或別人的習慣,進而學習討好自己,和自己真實的想法和感受接軌;不要再勉強壓抑自己而去迎合媽媽或身邊的人。小時候為了生存,可能被迫進入討好父母的模式,但如今美芬已長大了,已有能力照顧自己,實在無需做任何事情來盲目討他們歡喜。孝順不等於盲從父母的意思,照顧自己的感受對精神健康也是很重要的事。嘗試跳出過往的框架,做真正的自己,為自己的快樂加分。

雖然地上的父母因為自己的無知和限制,可能對我們造成很多傷害,但是天父卻滿有憐憫和恩典。祂不輕易發怒,且無條件地愛我們,我們可以在祂裡面找到真正的滿足。

聖經說:「耶和華有憐憫,有恩典,不輕易發怒,並且有豐盛的慈愛。他不長久責備,也不永遠懷怒。他沒有按著我們的罪過待我們,也沒有照著我們的罪孽報應我們。天離地有多高,他的慈愛向敬畏他的人也有多大。東離西有多遠,他使我們的過犯離我們也有多遠。父親怎樣憐恤兒子,耶和華也照樣憐恤敬畏他的人;因為他知道我們的本體,記得我們不過是塵土。」(詩篇103:8-14)

馬燕盈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