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者心言~主動走多一步

早陣子,一位患了癌症的病人,經過手術及長時間化療後,病情穩定下來。可惜,幾年後身體又再發現癌細胞,癌病復發了,於是,醫生將病者轉介院牧,希望獲心靈支援。

由於疫情緣故,病者被轉介給指定院牧,經過連串關顧行動,病人願意決志信主及接受洗禮。當然,病者名字也納入我們團隊的代禱名單內,就這樣,筆者開始留意這病人的處境,取得同工默契下,便一起參與關懷行動。

某天,知道這位病者回院覆診,把握這機會,聯同指定院牧開展關懷步伐。

某天,病者提早到達醫院,我們相約在病房外等候區見面。甫見坐在輪椅上的他,神情呆滯,面頰瘦削,雙腳浮腫,說話氣促,鼻腔有吸氧導管,筆者心中即時一沉,相信他的病情相當嚴重。

在簡單禱告及交談之中,筆者留意到病者太太的手腕戴上了護腕帶,於是主動作出問候,知道病者回院覆診殊不容易,陪伴者在整個過程必須扶持病者上落輪椅,上車落車也要自行搬運輪椅。遂告訴病人太太,覆診後可來電,筆者可助一臂之力,以減輕她手腕承受的壓力。但等待了數小時,仍未收到她任何音訊,於是,主動寫文字聯絡她,她回覆說不好意思勞煩我們,所以在沒有通知之下便離開醫院了。

雖然在這件事情上,我們沒做到甚麼工作,但因著主動關心,樂意兌現承諾,已讓她留下良好印象,也經歷被關懷的體驗。後來,從她的家人口中,得知她十分感謝院牧悉心與真摯的愛心,也表示願意參加教會活動。

關懷,並非難事,毋須高深學問,也不用專業技巧,只要用心觀察,用心感受,用心付出,主動多走一步。真的,如此關懷人人都可做到,對身邊的家人、親友、同事及鄰居,尤以生活在疫情陰霾下的港人,依然面對各式各樣之擔子,壓力沉重和情緒不安。在這時候,只要您願意關心,主動觀察,並伸出援助的手,或是簡單之問安、真誠的交談,別人很快會體驗患難見真情,這也是生命祝福生命之明證。

陳一華牧師
院牧事工聯會主席

牧師心言~願作和平之子的院牧

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院牧部辦公室位於綜合大樓A座較高樓層,剛好面向主座大樓天台的直升機停機坪。近日,直升機升降聲此起彼落,看見飛行服務隊和醫護人員從直升機上把傷者或病人轉移到床上,趕緊送往急症室進行救治,心裡默默記念,無論是病人還是醫護人員,面對生死,此刻分秒必爭!

今年初第五波疫情雖然來勢洶洶,卻沒有影響我們已重啟的服務。在疫情期間,病人更需要心靈支援,尤其危急病重、面對垂死的病人和家屬。為了讓同工們能夠得到保障,團隊重新安排彈性上班和在家工作,唯每天最少有兩名院牧在醫院當值,24小時緊急院牧服務維持不變。每月第三個星期二下午一時繼續舉行「321員工支持小組」,在繁忙的工作裡,讓醫院同事有半小時放鬆休息,舒緩壓力,從容分享,彼此守望代禱。

醫院亦接收了大量確診病人,故此,部分病房已改為接收和治療確診病人,我們也作出適當回應,除加強院牧的防感染裝備,亦預備好隨時候命,進入此等病房提供心靈關懷。如近日一位病人在醫院留醫期間確診,家屬未能直接接觸病人,七至八位家屬只能在病房門外守候,護士直接聯絡我們,希望院牧能到病房支援家屬情緒,於是我們安排兩位院牧到現場支援。最後,當病人需要轉往隔離病房,在轉送的途中,院牧協助透過視像電話,讓家屬可以看到病人的情況。此情此景,每天都在發生,醫院像戰場,無論醫院行政人員、醫護及專職醫療人員、前線員工、病人、家屬等等,都在水深火熱之中,盼望院牧此刻能作和平之子,在有需要的時候,伸出援手,溫暖人心。

林偉廉牧師
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主任院牧

談天說道 之 愛的延續 展現天國在人間

「法利賽人問耶穌:『 神的國甚麼時候來到呢?』他回答:『 神的國來到,是眼睛看不見的。人不能說:“看哪!在這裡”,或說:“在那裡”;因為 神的國就在你們裡面。」《聖經新譯本》〈路加福音17﹕20-21〉

編輯﹕謝芳

你想像中的天國是一個怎樣的地方?如果告訴你,天國此刻就能在我們所居住的地上展現,你相信嗎?「在電話服侍中流露內心的天國文化,不需你用口說,只是聆聽、同理,你裡面的恩慈、良善、美好及支援,就會到達關心對象的內心及生活當中,成為溫暖及窩心的記憶。」教關網絡顧問蕭烜醫生分享道。

關懷行動的持續

第五波疫情期間,教關發起「全城愛心關懷行動」,鼓勵市民學效耶穌的愛,以電話關懷、實際行動、及禱告支持服侍三位身邊的基層人士,又舉辦了6課線上訓練課程,讓參加者學習關顧基層人士的技巧與心態,逾470人報名,感恩!不少教會及機構反映活動完結後,仍能活用所學知識,亦以上載於教關網頁的錄影片段裝備義工服務社區,在全港18區關懷貧窮。有完成課程的參加者登記成為教關大使,協助教會於前線幫助基層人士,不論是派發物資、預備工作,還是心靈支援,也發揮了共享資源的意識,倍增轉化社區的效能。這些建立了的網絡和關係,延續了各界有心人士持續支援基層生命的愛,透過這契機凝聚了一班有「天國觀」的服侍團隊,在教會的跟進下,把上帝的愛帶進生命,使人建立正面的生活態度。

教關伙伴基督徒律師團契主席Joshua 及Anson表示﹕「如果只是在祈禱而沒有實質行動,感覺就像我們在山上大聲呼喊希望的到來,但是傷者卻在山下。不用擔心個人社交圈子的大小,或其他社區機構是否在做相同的事情,正是由你自己去做才有意義。」課程完結後,參與者分享於服侍過程體會上帝如何感動他們。他們有的是關懷服侍的「初哥」,也有教關的伙伴教會牧者及富有服侍經驗參的信徒,當然還有這位18歲的青年人,她雖然要應考DSE,但仍參與6次訓練及實踐去關心區內長者。不論來自任何服侍階段、年齡層或專業,當他們願意踏出服侍之步,活出的生命,甚或整個城市,都會變得不再一樣。

天國觀的社區轉化模式

基督教信徒相信主耶穌將再來到地上,信衪的人必得救進到天國,就是一個不再有悲哀、哭號與痛苦的地方。然而,當我們仍在面對生活各種挑戰時,應怎樣才能自處呢?基督教從不是一個空想像而沒有行動的信仰!聖經教導我們仍活在地上時,便要竭力活出天國的特質﹕謙和、憐憫人、使人和睦……教關一直以「天國觀的社區轉化」模式致力與伙伴教會,把天國帶進每個社區當中,讓它轉化成充滿主愛和平安的國度。我們相信每個人都有他獨特和美善之處,創造人的上帝把我們放在社區中,成為彼此間的祝福與幫助,並授權與加力,使我們透過信任和合作,建立面對、處理自身問題、管理生活的能力,從而達致身、心、靈的全人發展,使所身處社區也能因而得以改善。社區應是由每個有才能及各樣資源的人所組成的網絡,透過結合能應對各個突如其來的挑戰,増強社區的抗疫能力,使社區變得更好!

授之以漁的先導計劃

「我本是一個消極的家庭主婦,但自從在服侍中認識了一位患癌症的獨居婆婆,她對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對一切美好事物的嚮往,讓我體會到對待人生就應該有這樣的態度,因此有所感悟。真正的得著就是主改變了我的脾氣、言行和家庭關係,雖還有很多不足,但跟隨主的這條恩典之路,我會一直行落去。」教關伙伴恩惠愛的家教會的見證分享道。

根據政府統計處4月21日發表的最新勞動人口統計數字,經季節性調整的失業率由2021年12月至2022年2月的4.5%,上升至2022年1月至3月的5.0%。就業不足率亦由2021年12月至2022年2月的2.3%,上升至2022年1月至3月的3.1%。與2021年12月至2022年2月比較,在2022年1月至3月期間,差不多所有主要經濟行業的失業率(不經季節性調整)及就業不足率均見上升。勞工市場在本地第五波疫情下嚴重受壓。 

教關一直推行的先導計劃,都是助人自助的項目,以展現天國在人間及轉化社區為目標,例如「社關義工津助券計劃」,使受助者變成助人者。受助者成為教會義工,能得津助舒援生活需要,同時也能付出,參與社關行動轉化生命。計劃支援教會人力資源服侍社區,教會以計劃與義工建立長遠支援及關顧,成三嬴局面。了解更多計劃詳情歡迎瀏覽教關網頁:https://www.hkcnp.org.hk/core_services/love_in_action/volunteer_emergencycoupon/

持續跟進與服侍

第五波疫情雖緩和,但基層街坊生活仍甚困苦。教關正推動以地區為基礎的抗疫基金資助,在荃灣、水泉澳、屯門、及北區連結資源,轉化社區。教關網絡地區召集人,及有心結網服侍的地區教會,透過與同區的其他伙伴溝通合作,共享資源、彼此支援,不但服侍自己教會有需要的基層人士,更多了解其他伙伴的需要,在抗疫物資、人手資源、心靈關懷等方面互相配搭。每個地區均有其獨特處,如即將發展的北部都會區,或於屯馬線開通後交通網絡得以擴展的屯門區,面對嶄新的社區發展,如何能善用資源回饋社會?誠意邀請教會、機構、企業、學校等團體,瀏覽以下連結登記成為教關伙伴,深入地了解如何把你所居住的社區轉化成充滿愛與關懷的地方,猶如在天國的美好。
https://www.hkcnp.org.hk/our_partners/become_part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