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初高小學生與我討論一個話題,就是﹕「為何自己與父母不能好好聊天?」他們的分享有﹕「我真不明白父母一邊話愛錫我,一邊又狂買補充練習給我做;罵完我又買雪糕氹番我,我估可能爸爸怕我日後長大不理會他吧!」「我明知媽媽的提醒是廢話,我又喜歡聽,因為當我聽到這熟悉的發聲時,我才會感覺到她是我的媽媽。」「我討厭父母那種重複刻板式的提醒,我根本就明白錯係邊度,只係我改唔到而已;他們常自認沒有責罵我,但每次也讓我看見臉上浮現的不滿意的樣子。」「父母常說罵我是出於善良,因不想我這態度導致將來被老闆炒魷魚,但我始終心不服而常有駁咀。」每當聽完同學們的心聲都是充斥著「我與父母唔啱Key」時,心中不禁感慨,為甚麼父母的吸引力是那麼的低,相比對朋輩的熱情又是那麼截然不同呢?
面對這差異的矛盾,大部分的父母也帶著遺憾來看待自己的角色,例如有父母表示十分遺憾的是,從小著緊孩子的學業甚於彼此的關係建立,結果由小四開始進入關係緊張狀態;到孩子入了中學,父母便立刻選擇完全放手,但因安排不當,最後又使孩子感到被遺棄和無助而選擇埋怨父母沒有管教子女的智慧。事實上,我發現很多父母認為與孩子溝通的目標是當他犯了錯才把握教導的良機,期望讓孩子看見父母如何用慈祥來「皇恩大赦」;有一些父母則走向另一個極端,讓自己盲目地對孩子犯的錯視而不見,因認為採取「凶」的態度是破壞親子關係。但另一類父母又認為太溫柔是無力量,容易被子女騎在頭上。
究竟是甚麼推動我們達致一家親和呢?我上一次提及一家人能有良好的溝通是一次以心會心的過程,即能以愛作標記的對話之旅,因為如一家人能道出內心的聲音,這有助平衡人的心智與情緒。若在如早期親子的感情調和(early attunement)太弱,這會讓孩子失去建立早期人際關係的信任的能力。因此,我建議父母多與孩子建立帶有情緒的記錄,例如每天與孩子的相處內容、對他們欣賞的事等。當孩子長大看到這本日記時,會覺得很光榮,並為自己能成為這家庭的一份子而感到自豪,從而增加孩子對家庭的歸屬感。所以,我認為優質家庭溝通的目標是一次尋找了解對方及學習相信彼此的線索,為享受一家人在一起的那份「剛剛好」(just fit) 的輕鬆狀態。
「你所喜愛的是內心的誠實, 求你使我內心有智慧。」〈詩篇 51:6〉
馬君蕙主任/余德淳博士
EQ訓練研究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