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與小陳一起吃午飯,他告訴我一次令他煩惱又尷尬的經歷,就是他從電話接受一個訪問,是關於性行為的調查。最初他百般不願意回答,但是經訪問者再三請求,以及保證不記名和保密,才勉強應承回答。不過,訪問後他相當後悔,因為他給了很多誤導的答案。調查問及他曾經有多少性伴侶、自慰的頻率、有沒有閱讀色情刊物等問題,他給予不真實的答案;例如:他說「自己曾有兩、三位性伴」,因為他顧忌若說沒有性伴侶,便被視為沒有吸引力;他回答「自己很久已沒有需要自慰了」,只想給訪問者他有幸福婚姻性生活的印象;他否認有閱讀色情刊物,因為他是這樣對妻子說的,其實不然。
這種情況並不罕見,心理學上稱之為「社會期許偏見」(social desirability bias),是一個人為了讓人對自己有較正面的印象或符合社會的期望,因而給予一般人認為良好行為的標準答案。這心理在其他社會行為上也可以見到,例如:很多低薪人士高報自己的收入,而高薪人士卻傾向低報。因為前者不想別人認為他沒有才幹,而後者則擔心別人知道自己有錢,便會打自己主意。此外,一般人比較容易說出自己的好行為和優點,但是對自己的弱點及錯誤則輕輕帶過。對於政治或宗教題目,則因為不明白對方的背境或動機而不願意討論。
雖然大部分訪問都強調匿名與保密,但是由於社會實在出現太多欺騙事件,一旦涉及私人問題,大部分人往往給予模棱兩可的答案,免得被標籤歸類。這是做訪問的調查員要留意的情況。
新約聖經約翰福音二十一章十至十七節記載耶穌復活後,曾經三次問彼得「你愛我嗎?」雖然有很多不同解釋連續發問三次相同問題的原因,但是也可以引用為「社交期許」的心理。彼得初時爽快地回答,可能他認為耶穌希望得到的答案必然是「我愛你」;直至耶穌第三次問他的時候,他才憂愁起來,認真思考,才給予最真心(耶穌早已知道)的答覆。
註:涉及私隱的電話訪問無須回覆,更要小心電話騙案!
麥基恩博士
環球天道傳基協會義務總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