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人生:融合教育何價?

2020年聖誕節,不知何故,我竟被邀請去教授「小學未來副校長培訓班」;負責一個六小時的課程,題目是「融合教育」。我對融合教育略有認識,大意是在一所學校內,收生的標準並非單以成績作為錄取條件,學生的評估亦非單以成績作為評核指標。融合教育的理念是安排一些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童,包括:讀寫障礙、過度活躍、自閉、聽障、視障……進入主流學校,與其他學生一起讀書,互相認識、互相了解、互相幫助,而日後評核也有所調適。正如文章開首所言,我不知為何會獲邀去講解「如何在小學推行融合教育」。因為我一直在中學工作,而我服務的學校也只有少數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所以,當我知道要在「如何在小學推行融合教育」的課題上開班授徒,而這些「徒」更是未來的小學副校長,我真的摸不著頭腦,同時也感到戰戰兢兢。

為了準備這次教學,我當然先要翻閱相關書本、文件和瀏覽網頁。博覽群書之餘,我也主動請教了一些小學校長。因為他們對如何在小學推行融合教育既有理念,也有實際經驗。最後,在若干小學校長與我分享了有關課題後,我獲益不少。

有趣的是,在訪談的末段,他們都不約而同地千叮萬囑我切勿公開他們的校名,或讓其他人忖度到他們的校名,這令我百思不得其解。事實上,教育界一向都願意分享自己學校的亮點,以供其他友校參考,讓莘莘學子有所裨益。好奇一問之下,原來他們的答案都是有血有淚,相當委屈的。

在一所學校裡,理應容納不同的學生,倘若他們是資優兒童、數理天才、運動健將、樂器演奏高手、朗誦冠軍……這當然完全沒有問題。因為家長不但不介意,相反更樂意讓自己的子女與多才多藝的同學為伍。但現實中,在融合教育政策下,公營或資助學校少不免要錄取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童。他們也許是讀寫障礙、過度活躍、自閉……,於是校長、老師、心理學家、言語治療師、社工等便需各施其職,各展所長;再加上無限愛心,設計不同的活動去發展他們在學業上及學業以外的潛質。當然,教育局會因應學校錄取這些學生的人數而增撥資源,可惜這些資源只是杯水車薪。學校老師們大都是本著教育的大使命、有教無類的精神,盡心盡力做好融合教育。吊詭的是,假如學校做得出色,這便會吸引更多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童入讀。那麼,無論教育局其後再增撥多少資源也好,學校人手始終負荷不了;再加上,其他主流學生的家長大多只見到這類學童的負面情況,例如:在堂上搗蛋、騷擾同學、妨礙老師的教學進度等,而不理解他們在學習及個人成長的限制,結果學校在執行共融政策及照顧家長感受之間承受了不少壓力,吃力不討好。所以,如果我將這些在融合教育做得出色的學校「公開」,只會令更多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爭相報讀,讓這些小學徒添麻煩。

說到這裡,真的很無奈!全因香港的教育生態就是「追求卓越」。因此學校收生大多「擇優而取」,這恰巧與教育局大力推行、增撥資源的融合教育理念背道而馳。在此,我只希望各持分者,包括:校長、老師、家長和社會各界人士也明白融合教育的理念;運作縱有難處,也要包容、體諒。因為神創造的每一個孩子,無論他是聰明、愚笨、健康、殘障……神愛他們,我們也應學習神,由衷地接納他們。「我們愛,因為神先愛我們。」(約翰壹書4:19)

翁港成校長

中華基督教會基新中學

教學人生:被偷走的時光

十多歲時,爸爸曾跟我說:「你到四十歲回望,就會發覺二十五歲後的時間過得特別快。」他這番說話,我在三十歲時已深信不疑。每年的小一新生日,我都會提醒家長珍惜時光:「看看你們的小朋友,才六歲,進來小一時天真爛漫,但有一天,你們會驟然發覺他們已變成有自己的想法、懂得關愛別人、懂得為未來打算的小六學生,所以家長要珍惜子女的小學生活,要一同學習、一同玩耍;因為子女上了中學便開始獨立,學業也較忙,大家便會少了相處的時光。」

說起小一的爛漫,在此分享幾則有趣的事:一天,我剛與學校工友傾談完,有一個小一學生走過來說:「校長,你做得不對。」我問他我做錯了甚麼事,他說:「你竟然跟工友叔叔交談,媽媽說不可以這樣做的。」我說工友叔叔並不是陌生人,他幫我們清潔校園,有時也會照顧小朋友,然後他便離開了。這種「質問」以往也試過,有一次小息時,一個小一生走到我跟前說:「哦!校長你講粗口!」我問她我說了甚麼?她大聲說:「你講『黐線』啊!」我心想我快要「黐線」,只好微笑著請她離開。年前也發生了一件有趣事,有一位女老師跟我說:「校長,你知不知剛才那男孩很開心,你猜猜他跟同學說了甚麼話?」我當然說不知道。她說:「他說他剛才偷偷摸到校長的手,很高興,今天不洗手了!」我說那有甚麼大不了,你以為我是劉德華嗎?

小一學生總是那麼可愛,那麼天真,但因疫情關係,學校前年十二月便停課,他們回校時已是去年六月,我平白錯過了跟他們相處的半年光景。記得復課時,有個小一學生跟訓導主任說:「叔叔,請問1B班房在哪裡?」唉!他們連訓導主任都忘了,遑論記得誰是校長!我才不會問他們我是誰。這班小一生糊裡糊塗地便升上了小二,誰不知踏入十一月,低年級又要停課,他們又要在家中學習,他們被偷走了一年多在校學習時光,我也快忘記他們那喜悅的笑容。

聖經說:「教養孩童走他當行的路,就是到老,他也不會偏離。」(箴言22:6)我常常感恩,感謝天父安排我成為一名教師,讓我教養孩童,使他們明白真理,和他們一同成長,見證基督的大愛。縱然現在因疫情而停課,我們也要學會珍惜,珍惜時光,珍惜與身邊人相處的機會。

又停課了,偌大的校園變得冷清清,沒有了同學的玩耍聲,我也感到無比落寞,老師常埋怨網教工作量大增,效果又不好!沒辦法,大家在疫情下都不好過。聖經說:「所以不要為明天憂慮,讓明天為自己憂慮吧,今天的難處已經夠多了!」(馬太福音6:34)我們還是抖擻精神,縱然是網教,也要做到最好 ,因為教學是神聖的工作,教養孩童是我們一生的責任。

蔡世鴻校長

中華基督教會協和小學(長沙灣)

言教之師~日本人的公民教育

相信曾經到過日本的遊人,一定曾被日本人的禮貌及公民意識所吸引﹕在公共交通工具上,鮮有人高談闊論,或講電話。街道上找不到廢紙箱,但處處清潔。在馬路邊,沒有行人在紅燈時橫過馬路。

今年復活節期間,我校教師團隊一行20多人,獲沖繩觀光局的協助,到當地考察日本中小學的公民教育,收獲豐富。在日本,父母從小就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要麻煩別人。從幼兒園開始,就算貴為皇室成員的公主,也得自己背著書包上學去。孩子自己能做的事,父母或老師絕不幫忙。日本冬天天氣嚴寒,但幼兒園規定,只能讓孩子穿短褲和七分袖,使他們習慣不怕冷,因為他們相信,少穿多動,較不易生病,健康也是這樣鍛鍊出來的。

我們團隊參觀琉球大學附屬小學,甫進校門,便看見一間鞋室,原來孩子回校後,要將自己的鞋子脫下,換上在校園走動的鞋子。在旁邊看去,幾百對鞋子整整齊齊,沒有一對越過鞋櫃邊緣。

午飯時間到了,我們參觀小二班的「給食」。午飯的四位值日生,頭戴紙帽,身穿圍裙,往廚房領取食物,六七歲的小朋友,一人拿取滿載三十人份量的飯桶,另一人取餸菜,一人取盒裝牛奶,另一人取餐具。整個過程,老師沒發一言,也沒有幫忙半點。待值日生說完「感恩、開動了」,便一起安靜享用。所有同學吃光餐盆中的食物,不留下半粒米飯;牛奶的空盒子摺叠好,並將餐具分類放回收集格。約半小時,整個「給食」便有條不紊地完成了。

午飯過後,便是集體清潔校園的時間,每日一小潔,每週一大潔:課室、走廊,甚或廁所。所有小學生不但沒半點埋怨,還樂在其中。

日本小學的教學理念,是先學做人,才學知識。學校強調學生從實踐中學習的三個教育方針:
(一)    說服孩子為何要做
(二)    教導孩子如何實踐
(三)    要求孩子如何做得更好

無怪乎,日本人成長以後,都能守法守規,不為別人添麻煩,更不斷力求改善,做事精益求精。箇中秘訣就在於趁孩子年少可塑性最高時,全面實施公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