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德淳「EQ接見室」之激勵造就高自尊小孩

在我主持過的EQ小組學生訓練的經驗中,發現學生的進步能力遠超過成年人數以倍計,因只要你懂得掌握開啟孩子自我能力感的鎖匙,即讓他在參與任務時享受感覺自己比人快樂的輕鬆感,具體地體驗自己有突破力的潛能和相信自己有勇氣來成就未來的事,這孩子便會立即脱胎換骨成了高自尊小孩。但我要澄清一些謬誤,就是高自尊的人不是天生所擁有的氣質,而是後天刻意常被激勵及訓練的結果。高自尊小孩常見的行為包括﹕能與人有輕鬆自在的眼神接觸,坐姿和聲音都是帶有「能力感」,常說:「我可做到。」

有一次,一位媽媽問我:「我真不明白女兒已是一個小學四年班的學生,為何她的思維仍是那麼幼稚,例如看完報紙後,忘了洗手才進食,這樣會否中毒?」她認為女兒有很多的不明白也是普通常識,所以未能接受她這樣無知。我終於明白為何當我接見她女兒時,她一開始就一定答「唔知」,但當我每次也肯定她能回應問題的能力時,她總是也能講出一個很獨特的看法。我很想讓這位母親明白為何小孩有常常説做不來的藉口,或只看重改變後有可能所產生的負面事物,是因為她在生活中收到很少自我激勵的語言,所以,當她面對不肯定的情況下,又不敢對父母講出自己的內心感受。久而久之,她把這種不被看好的無力感累積下來後,成為深信不疑的信念﹕「我就是一個失敗者。」最後,我教這位媽媽可以如何回應女兒:「我很欣賞你能努力思考那些不明白的事,並勇於向人請教,不如我們一起上網尋找答案,好嗎?」

從以上對談中,我反省到愈有經驗的人,就愈容易主觀地看事物,當人以為自己對某事某人已有既定的了解時,那就更應提醒自己常保持好奇心,對熟悉的情境及人物嘗試用第一次去看及認識的想像力,來重新解讀在生活中那些習以為常的事,有助保持適當的興奮度及好奇心。

「每天早晨都是新的;你的信實多麼廣大!」〈耶利米哀歌 323

馬君蕙主任/余德淳博士  EQ訓練研究顧問

2018May_30_EQ

余德淳「EQ接見室」之人生最豐富收穫是經驗

6.12.2017 A

大部分來接見室的學生,最想同我分享的就是最近的不開心事。為何現今小孩有這麼多的不快樂?雖然這些不一定是「大件事」,但我們卻不能用「身經百戰的經驗」來定論這事是否合理,因在他們眼中都是十分重要的事。這些不開心的事包括﹕家姐不肯教做功課,便受打擊;被同學取笑後,即發脾氣(拍枱和尖叫),隨後卻感到失望(後悔太衝動);不能自主挑選自己的生日禮物,但為了保持孝順而勉強接受,心感無奈。我會教導學生如何有效地釋放負面情緒,就是學習用左腦駁斥不合理信念:別人說、做不到…不等於你就是…。這幫助學生明白雖然問題未必能解決,但至少可減輕形成破壞力的可能。

訓練學生習慣用左右腦並用的方式來對付問題,那就是用左腦建議自己應如何實踐已下決心去做的事;同時用右腦想像不願跟原有的習慣妥協,而創作新方法來對付自己。這位小學生表示想像自己有失憶症,這可減少被同學刺激而導致情緒失控;那些表示想像自己將來會成為某公司的主席而選擇不還口並原諒對方,因為罵人會傷害聲帶,而導致日後不能用美好的聲音發表演說。有些卻說服自己讓心情好過一點,父母責罵不代表他們沒有愛,目的全是為自己好和著想。從學生的回應中,我很欣賞學生們能努力思考「為了甚麼而做」,即加入意義作為實踐目標的推動力。

從以上的個案中,反省到當你願意停下來為經歷稍作回顧及整合時,就會發現人生最豐富的收穫是「寶貴的經驗」,這經驗沒有好與不好的論斷,更不需要他人的掌聲和認同。一切很美,只因有曾付出過的熱誠和努力罷了。

「人看自己一切所行的,都是清潔的; 耶和華卻衡量人心。 當把你所作的交託耶和華, 你的計劃就必成功。」箴16:2-3

馬君蕙主任/余德淳博士  EQ訓練研究顧問

「家庭‧家情」父親「內在小孩」的轉化成長──從過去到現在

「家庭家情」在《明報》教得樂HappyPaMa刊登,本期為20176月20日,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本週日是「父親節」,值得為父親們慶祝一番!無可否認,父親是親子關係中的重量級人馬。現今大家都說孩子面對很多壓力,諸如學業、社交、課外活動,還有很多心理、情緒的需要。然而,父親的需要卻容易被忽略和遺忘。每位父親都曾經是個孩子,成長也殊不容易,會遇到不同的困難和挑戰,也會感受過挫折、失意、受傷、孤單、害怕和焦慮。我們實在需要更加認識和關心父親,使親子關係更加提升,將美善傳承下一代。

內在「自我小孩」的啟示

究竟父親是如何長大的呢?從心理發展理論看,我們相信一個人的過去及童年經驗會對現在的他有很大的影響。每位父親過去都曾經是個孩子,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期望被視為「一個人」,得到關愛,並且有人接受他付出的愛。這是一個人在成長中學會愛,建立自信和能力感之起點。若孩子們成長所期望的需求受挫折、不被滿足,孩子會經驗到痛苦與傷害。這會影響到他們對自己的看法出現扭曲,對他人不易信任,以及對事情反應麻木。

父親要了解自己「內在小孩」的聲音和感受,不應去否定、指責「他」,而是用真心去認識、傾聽「他」,接納、安撫「他」和鼓勵、滋養「他」,使「他」轉化成長──具有愛心、自尊、自信和能力感。

父親轉化成長的故事

下面是一位父親的輔導歷程,十分令人鼓舞。國華(化名)結婚多年,育有一對子女,就讀小學,親子關係欠佳。他雖然努力參加講座和家長小組,希望改進管教子女的方法,但太太和子女卻常常鬧情緒,跟他鬥氣,令問題惡化。今年老師不斷投訴子女上課不守秩序,甚至情緒失控。他感到無助、無力,覺得親子關係有很大隔膜,不知為何子女「咁難教」、「唔聽話」?

經過數節的個別輔導,國華宣洩了心中的壓力、困擾之後,發現了親子關係問題的癥結。他留意到自己對事物十分注重理性分析,很難接觸到別人和自己的感受。他好奇自己為何對情感這樣麻木、冷淡,例如:當子女發脾氣、情緒高漲時,他往往會去跟他們講道理、分析,阻止他們鬧情緒。

我捉緊這份「好奇」,問他這個「情緒麻木、冷淡」的國華在何時開始?原來他童年的日子十分愉快,他活潑、聰明,讀書成績良好,深得父母寵愛。不過,父親早逝,生活貧苦,受盡親戚歧視、白眼,日子難過。他曾經轉校,適應感困難,成績倒退,又被同學取笑和欺負。從此,他決定把內心感受收藏起來,變得沈默寡言,社交退縮,認為不可相信別人,只能靠自己解決問題。

他一面說出成長故事,一面好像觸碰到一個久違了,「內心受挫折傷害的小孩」,頓時感到孤單、羞恥、內疚、自卑和憤怒。這時,他不期然淌下男兒淚。啊! 這真是一個黃金時刻,他重新接觸到內在的情感,剛硬的心靈似被溶化、喚醒了。

他說:「我不再需要壓抑、拒絕這個內在小孩和各種負面情緒,反而我感到抒懷和釋放了許多,好像發現到『真我』似的,現在不用再戴上假面具了!」

跟著我與他再探索,問他:「這個受挫敗的小孩,之後如何度過那些艱難的日子;長大成人,現在成家立室,事業有成呢?他有甚麼能力和資源呢?」他想了一會說:「是堅毅的精神吧!不認命、錯了再嘗試、努力學習……」我請他再細心發掘這個不斷成長的小孩的潛能和優點,並將它們臚列出來:「還有活潑、聰明,有解難能力、幽默感,慷慨助人、良善隨和……」

他看著這些特質,感到很驚訝,眼睛發亮,喜上眉梢。他似乎對自己的「內在小孩」有新發現和新角度,說:「原來他有這麽多潛質、資源和能力。他很好、『好叻仔呀』!此時此刻,我覺得好像充滿了正能量,不再沮喪,增加了自信心。」

接著,我邀請他在輔導室挑選一個咕𠱸,模擬是他的「內在小孩」,並嘗試攬攬他,稱讚他一番。他慢慢地、認真地照著做。奇妙的是,此時他眼泛淚光,似有點感悟,又有點興奮地說:「我好像重新接納、欣賞自己,從前原來連我也看不起自己,對自己諸多嚴厲要求,結果遺棄了『內在小孩』,看不清他的優點、能力。現在我內裡好像得到莫名的平安和醫治。」

我也被國華的改變觸動,心中滿滿是感恩。我又好像看到眼前的他的「內在小孩」長大了,成為一位跟以前不一樣的父親。他帶著新的角度、視野和體會離開輔導室回家了。我相信他將會更多接納、明白和欣賞子女,溶解大家的隔膜,建立親密的關係。

聖經說得好:「叫為父的心轉向孩子……」(路加福音一章十七節)因此,成為父親真是一項偉大的工程。良好的親子關係,更是價值不菲。父親們,你的「內在小孩」和你面前的孩子都需要你們疼惜和培育。今年的「父親節」,祝願你們和孩子的關係活潑、快樂、健康、茁壯!讓大家一起轉化成長,將美好的東西傳承下去。

朱紹佳 (Samuel Chu)
個人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婚姻及兒童啓導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