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寬恕、復和、盼望、合一
每月聖經金句(中英對照)配合主題
8 幅專業攝影作品 + 4 幅原創壓克力畫布畫作
現已開始接受預訂!
預訂優惠
(優惠只適用於訂購10個或以上)
月曆內頁:25.4cm x 23cm ‧ 廣告內頁:25.4cm x 31cm
預訂表格 網上填表
鳴謝:陳庭芝小姐/黃世強先生/鄺保強醫生/何柏澂先生/陳穎昭博士
(排名不分先後)
如何從破裂的婚姻關係中復原?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受傷的一方能寬恕對方。當導火線來自於婚外情時,寬恕便顯得更為關鍵。
志航和慧琪結婚十四年,已有兩個孩子,在親友眼中,是一個很幸福的家庭。不幸的是,志航早前和女同事發生了婚外情,期間經常離家、對家人無端動怒,甚至把自己的行為合理化,歸咎於夫婦二人感情上的隔閡。過了一段時間,志航感覺自己的內心仍然充滿空虛、失落的感覺,再思時發現深愛的仍然是妻子慧琪。於是,浪子回頭的他回到慧琪身邊,認錯和懇求她的原諒。
隨後的日子,志航很努力地修好和慧琪的關係,細心觀察她的需要、抽時間陪伴她、主動照顧孩子。可是,慧琪的態度卻起了變化,遇上小事不順會勃然大怒,時而目光渙散呆站在窗前,面對志航的觸碰顯得很害怕。面對這種難以揣測的無常變化,志航心裡充滿著很多問號﹕「我已認錯道歉,為甚麼慧琪仍不願意寬恕我?」
或許大家會認為慧琪憤怒是對的,只是不該憤怒太久,應給志航一次悔改的機會。其實,慧琪有這樣的反應是很正常,大家看到的憤怒只是表面上的情緒,實際上,她的身心靈經歷了一次巨大的創傷,志航背叛她時的行為,與現在的他成了強烈的對比。慧琪的勃然大怒是一種訊號,反映她失去了安全感,害怕再次被出賣,擺出來的強硬之姿態就好像一道牢牢地圍起來的籬笆,保護自己不再被欺負和傷害。曾經被出賣,讓慧琪自覺愚蠢,懷疑自己的判斷能力,為甚麼會被瞞騙。此外,曾經被別人形容為幸福家庭,原來卻是如斯脆弱,不堪一擊,在在衝擊著她對家庭的核心價值觀,失神的表現正正是她不能接受自己被出賣的反應。
婚外情是一種背棄的行為,並非偶而發生的,是經過選擇的。面對志航的出軌行為,慧琪曾深深地經歷不再被愛的痛苦;處處懷疑自己比不上第三者,包括樣貌、性愛、智慧,志航的親近會造成再次痛苦的可能性,故此,慧琪會表現出冷淡,遠離的姿態。若大家只問為甚麼慧琪不能寬恕,確是輕看了受創的程度。現在的慧琪很需要重新建立安全感和對志航的信心,一個又大又深的傷口,豈可在短時間復原呢?如何讓慧琪重拾安全感?志航可嘗試表現出貫徹的態度,若認為是對慧琪和家庭好的,便堅持著,讓慧琪觀察出他的真誠。對於慧琪反覆無常的情緒,要表現出接納;同時也可表達自己的感受,讓慧琪跳出封閉的方式,再拾被重視的感覺;保持積極聆聽和清晰表達的溝通,讓慧琪有重新被聆聽和抒發的機會。寬恕並非只是一個結果,而是一段值得追求的過程。
陳小碧
個人、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婚姻及兒童啟導中心
「不輕易動怒的,勝過勇士;克服己心的,勝過把城攻取的人。《聖經新譯本》〈箴16﹕32〉
面對身邊的紛爭和矛盾,我們是抱「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的報復態度,還是「人情留一線,日後好相見」的寬恕之心?在一個有關報復、復和及寬恕的講座上,香港浸信會神學院院長曹偉彤院長、前政務司司長林瑞麟先生和誠信綜合治療中心臨床心理學家譚日新博士分別從人與神、人與人、人與己的角度去看復仇心理和寬恕復和之方法。
文/圖﹕謝芳
拆毁家庭、教會、社會的圍牆
曹偉彤牧師以「耶穌基督憐憫世人」為題,闡釋拆毁家庭、教會、社會圍牆的重要性。「為何圍牆難於打破?原因是這堵牆,有根深蒂固的敵意、憎恨、不信任,建立了便很難拆除。而造成的原因是人的自義、人的自以為是。人的自義帶來許多敵對,總覺得自己比人優勝,覺得自己比其他人正義,認為自己沒有錯,任何錯都是別人的,教會、家庭、社會的敵對都是由人的自義所造成。如果我們單靠一己的意志力,或一己的才華去打破人間自義的問題實在非常困難,所經歷的都會是焦頭爛額。」
曹偉彤牧師說了一個藉著耶穌基督的寬恕去打破生命鎖鏈的實證﹕有一位少女,成長在基督教家庭,母親從小領她信耶穌,她很希望父親、母親、哥哥、姊姊將來可以在天堂相聚。但在中二的時候,信主的母親因婚外情的緣故離開家庭,父母親亦離了婚。面對家庭的破裂,她常常呼喊︰「神啊﹗為甚麼?」但始終聽不到任何答案。這個問題常常令她輾轉反側,夜不能眠。她繼續返教會,大家都以為她是個好的基督徒,但事實上她與神的關係愈走愈遠。若干年後的一次宣教活動,講員講道提及到寬恕,令她反思自己應否寛恕那女人,「絶對不可能,那女人不值得被寬恕﹗」但神令她明白,過往離神那般遙遠,是因為缺少做一件事﹕寬恕她的母親。在那一刻,她突然明白又醒覺,單靠自己是無法做到寬恕,只有依靠神,因耶穌基督是寬恕的主人,耶穌基督能幫助她寬恕。於是她伸開雙手,作了求寬恕的禱告︰「主啊,憐憫我﹗主啊,幫助我﹗主啊,賜我能力去寬恕母親﹗」之後她哭了,是自由、喜樂、平安的哭泣;她心不再硬,內裡的是一顆柔軟的心、真摯的心、開放的心、信靠的心,因著這緣故,她便能逐步邁向寬恕,深深體會到生命的圍牆由耶穌基督為她拆毀。
他說,要打破這堵牆答案只有一個,就是主耶穌基督,因為主耶穌基督的十字架,滅了一切冤仇。當自義的牆被耶穌基督打破的時候,會帶來一種奇妙的寬恕經歷,也讓你更樂於去寬恕別人。「寬恕能帶動關係的變化,叫人心靈得著感動而發出來的變化,所以在毁壞的環境中,人不單必須求公義,更要求寬恕,經歷寬恕之後,便產生復和的結果。」
人與人和平共存
林瑞麟先生先從世界各地的政治大氣候說起,他說,北愛爾蘭在二十年前簽訂「受難日和平協議」(Good Friday Agreement) ,根本的促成條件有(1)愛爾蘭共和軍(IRA)願放下武裝;(2)英國政府同意讓北愛爾蘭成立自治政府和北愛爾蘭議會;(3)愛爾蘭和英國要同意北愛爾蘭和愛爾蘭共和國可以無縫交接。北愛爾蘭二十年前願意放下武裝,因為不想一直糾纏下去,若繼續爭戰下去,只會導致更多的慘重傷亡;放下武裝後,生活便可以正常化,日後能有更新、更好的發展空間。」
當人遇上糾紛爭端,你是抱「有仇不報非君子」之心態,還是有「冤冤相報何時了」「人情留一線,日後好相見」之想法?他說,舊約聖經律法書教導我們要尊重律法及嚴正執法。到了新約時代,主耶穌基督教導我們︰「…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有人強逼你走一里
路,你就同他走二里。…你們聽見有話說﹕『當愛你的鄰舍,恨你的仇敵。』但我告訴你們,要愛你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人禱告。」〈太 5:38-44〉為何主耶穌會說出這一番說話,超越了舊約律法書「
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的教導?因耶穌可以將我們的罪化解。」
如何能做到不以牙還牙,以眼還眼?林瑞麟先生指出,「心中的一道氣」是和解的阻隔。無論作談判或調解,持互相尊重的態度,大家才有共同商談的機會。「有『四點』是達致和解的要素,包括尋找共通點和立足之處;從溝通建立互信;放下成見,求同存異;組織和解的方案和草擬
文件。談判時,大家要緊記,不是將對方最後一滴血都擠壓出來,而是大家需要在平衡木的四寸位上去尋找共同的立足點,如『泥水佬開門口,過得自己過得人』的比喻。」
報復的心理剖析和處理
譚日新博士指出,從有人類開始,復仇就成為人類行為的一部分。邁阿密大學的心理學家邁克爾麥卡洛(Michael McCullough)多年研究復仇和寬恕指出,復仇在人類不同群體和社會也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人在被害後都想報復那些傷害自己的人。
「甚麼是報復?就是對方做了一些對不起我的冒犯行為,帶來傷害,我想以眼還眼、以牙還牙,從無禮、打耳光、推撞,到辱罵、襲擊、搶劫等都是。報復的行為容易在密切關係中發生,例如夫婦、家人及朋友之間,也可發生在公司、學校、宗教團體、族群或國家,會導致犯罪率提高,有研究顯示高達20%的殺人罪和60%的校園槍擊案與復仇有關。」
他說,要處理復仇的意念,有些人在某些事上會透過調解或法律去解決;有些則會選擇饒恕和復和;如有些人仍未能饒恕,可憑信心把審判的主權交給主,而不私下執行審判,也不容許仇恨在內心成為苦毒,因為聖經說:「親愛的弟兄,不要自己伸冤,寧可讓步,聽憑主怒;因為經上記著:主說:『伸冤在我,我必報應。』」〈羅馬書12﹕19〉
「《天堂小屋》是一套感人的電影,故事講述一個因痛失女兒而心靈受創的爸爸,神如何助他化解心中的憤怨。電影中有一段十分有智慧的對答,智者問﹕『如果神現在說,你兩個兒女互相傷害對方,我要按所犯的罪審判她們,其中一人因此要死,你認為我該怎辦?』父親答︰『兩個都不應受罰,因兩人都是我的兒女,他們二人做錯了甚麼事,我也可以原諒他們。』智者說︰『那豈不是神的心嗎?所有犯錯的人都是神的兒女,你以為神可以如何懲罰那姦殺你女兒的人呢?』如果神真的按我們的罪來審判我們,相信所有人都站不住腳,因為我們都曾做過不同程度的錯事,或多或少也為他人帶來過傷害。當然,不是所有人也能立刻可以從這個角度去看事情,特別是一個曾被害而仍未化解的人,所以我們可勉勵自己或邀請別人考慮從這角度出發,但不能強迫別人接受。『耶和華,是有憐憫,有恩典的神,不輕易發怒,並有豐盛的慈愛和誠實。』〈出34:6〉」
大部分父母帶著孩子來到接見室,十分期待從我處聽到一些孩子的內心秘密,以為我是一個擅長「讀心」的心理專家,但事實上這是一個瞭解的過程。大部分的小孩渴求父母能瞭解自己的心事,可惜結果往往令他們深感灰心失望,「每當我開口訴說心聲時,最後也是被父母指責為沒有自信和懶惰的結果。」家庭是一處容易引發情緒激動的地方,若當中沒有體諒和寬恕,那就成為緊張關係中難以磨滅的裂痕。
最近,我認識一位爸爸,因一時貪念陷落電話騙案而損失大量金錢,最後被迫向財務公司借錢來還債,因著這個錯誤的決定而要妻兒也一同受苦。他們那8歲兒子的名字是「上天喜悅」的意思,我問這男孩說:﹕「家中發生如此不開心事,你認為自己仍是上天所喜悅的人嗎?」我想測試他的抗逆力及對自我感覺的良好程度會否因此事而受影響。那男孩回應我說:「我仍是上帝所愛的人,因我沒有犯罪。」他每天也熟讀聖經,表示很想在當中尋找一直感疑惑的答案。及後,我再挑戰他﹕「當你知道因為爸爸的貪財而令家庭變成一無所有時,討厭爸爸嗎?」他立即回應﹕「我會選擇寬恕爸爸,因為我不想做一件將來會令自己後悔的事,寬恕會能我們更開心地生活。」「如何以行動來表示你仍是支持爸爸呢?」他表示﹕「我想將儲蓄的零用錢全數給爸爸,減少在重要節日中買玩具,最後向上帝禱告,求祂助我們一家渡過難關。」
在此個案中,讓我反省到,人若要了結關係裡的憤怒,就是選擇去原諒對方的錯誤,大家一起離開「牢記仇恨」的苦毒,當自己再回想昔日的片段時,可隨時找到很多美麗的回憶,讓與家人一起的生活過得愉快而無悔。
「如果有人對別人有嫌隙,總要彼此寬容,互相饒恕;主怎樣饒恕了你們,你們也要照樣饒恕人。」〈西 3﹕13〉
馬君蕙主任/余德淳博士 EQ訓練研究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