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人生:融合教育何價?

2020年聖誕節,不知何故,我竟被邀請去教授「小學未來副校長培訓班」;負責一個六小時的課程,題目是「融合教育」。我對融合教育略有認識,大意是在一所學校內,收生的標準並非單以成績作為錄取條件,學生的評估亦非單以成績作為評核指標。融合教育的理念是安排一些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童,包括:讀寫障礙、過度活躍、自閉、聽障、視障……進入主流學校,與其他學生一起讀書,互相認識、互相了解、互相幫助,而日後評核也有所調適。正如文章開首所言,我不知為何會獲邀去講解「如何在小學推行融合教育」。因為我一直在中學工作,而我服務的學校也只有少數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所以,當我知道要在「如何在小學推行融合教育」的課題上開班授徒,而這些「徒」更是未來的小學副校長,我真的摸不著頭腦,同時也感到戰戰兢兢。

為了準備這次教學,我當然先要翻閱相關書本、文件和瀏覽網頁。博覽群書之餘,我也主動請教了一些小學校長。因為他們對如何在小學推行融合教育既有理念,也有實際經驗。最後,在若干小學校長與我分享了有關課題後,我獲益不少。

有趣的是,在訪談的末段,他們都不約而同地千叮萬囑我切勿公開他們的校名,或讓其他人忖度到他們的校名,這令我百思不得其解。事實上,教育界一向都願意分享自己學校的亮點,以供其他友校參考,讓莘莘學子有所裨益。好奇一問之下,原來他們的答案都是有血有淚,相當委屈的。

在一所學校裡,理應容納不同的學生,倘若他們是資優兒童、數理天才、運動健將、樂器演奏高手、朗誦冠軍……這當然完全沒有問題。因為家長不但不介意,相反更樂意讓自己的子女與多才多藝的同學為伍。但現實中,在融合教育政策下,公營或資助學校少不免要錄取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童。他們也許是讀寫障礙、過度活躍、自閉……,於是校長、老師、心理學家、言語治療師、社工等便需各施其職,各展所長;再加上無限愛心,設計不同的活動去發展他們在學業上及學業以外的潛質。當然,教育局會因應學校錄取這些學生的人數而增撥資源,可惜這些資源只是杯水車薪。學校老師們大都是本著教育的大使命、有教無類的精神,盡心盡力做好融合教育。吊詭的是,假如學校做得出色,這便會吸引更多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童入讀。那麼,無論教育局其後再增撥多少資源也好,學校人手始終負荷不了;再加上,其他主流學生的家長大多只見到這類學童的負面情況,例如:在堂上搗蛋、騷擾同學、妨礙老師的教學進度等,而不理解他們在學習及個人成長的限制,結果學校在執行共融政策及照顧家長感受之間承受了不少壓力,吃力不討好。所以,如果我將這些在融合教育做得出色的學校「公開」,只會令更多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爭相報讀,讓這些小學徒添麻煩。

說到這裡,真的很無奈!全因香港的教育生態就是「追求卓越」。因此學校收生大多「擇優而取」,這恰巧與教育局大力推行、增撥資源的融合教育理念背道而馳。在此,我只希望各持分者,包括:校長、老師、家長和社會各界人士也明白融合教育的理念;運作縱有難處,也要包容、體諒。因為神創造的每一個孩子,無論他是聰明、愚笨、健康、殘障……神愛他們,我們也應學習神,由衷地接納他們。「我們愛,因為神先愛我們。」(約翰壹書4:19)

翁港成校長

中華基督教會基新中學

教學人生:被偷走的時光

十多歲時,爸爸曾跟我說:「你到四十歲回望,就會發覺二十五歲後的時間過得特別快。」他這番說話,我在三十歲時已深信不疑。每年的小一新生日,我都會提醒家長珍惜時光:「看看你們的小朋友,才六歲,進來小一時天真爛漫,但有一天,你們會驟然發覺他們已變成有自己的想法、懂得關愛別人、懂得為未來打算的小六學生,所以家長要珍惜子女的小學生活,要一同學習、一同玩耍;因為子女上了中學便開始獨立,學業也較忙,大家便會少了相處的時光。」

說起小一的爛漫,在此分享幾則有趣的事:一天,我剛與學校工友傾談完,有一個小一學生走過來說:「校長,你做得不對。」我問他我做錯了甚麼事,他說:「你竟然跟工友叔叔交談,媽媽說不可以這樣做的。」我說工友叔叔並不是陌生人,他幫我們清潔校園,有時也會照顧小朋友,然後他便離開了。這種「質問」以往也試過,有一次小息時,一個小一生走到我跟前說:「哦!校長你講粗口!」我問她我說了甚麼?她大聲說:「你講『黐線』啊!」我心想我快要「黐線」,只好微笑著請她離開。年前也發生了一件有趣事,有一位女老師跟我說:「校長,你知不知剛才那男孩很開心,你猜猜他跟同學說了甚麼話?」我當然說不知道。她說:「他說他剛才偷偷摸到校長的手,很高興,今天不洗手了!」我說那有甚麼大不了,你以為我是劉德華嗎?

小一學生總是那麼可愛,那麼天真,但因疫情關係,學校前年十二月便停課,他們回校時已是去年六月,我平白錯過了跟他們相處的半年光景。記得復課時,有個小一學生跟訓導主任說:「叔叔,請問1B班房在哪裡?」唉!他們連訓導主任都忘了,遑論記得誰是校長!我才不會問他們我是誰。這班小一生糊裡糊塗地便升上了小二,誰不知踏入十一月,低年級又要停課,他們又要在家中學習,他們被偷走了一年多在校學習時光,我也快忘記他們那喜悅的笑容。

聖經說:「教養孩童走他當行的路,就是到老,他也不會偏離。」(箴言22:6)我常常感恩,感謝天父安排我成為一名教師,讓我教養孩童,使他們明白真理,和他們一同成長,見證基督的大愛。縱然現在因疫情而停課,我們也要學會珍惜,珍惜時光,珍惜與身邊人相處的機會。

又停課了,偌大的校園變得冷清清,沒有了同學的玩耍聲,我也感到無比落寞,老師常埋怨網教工作量大增,效果又不好!沒辦法,大家在疫情下都不好過。聖經說:「所以不要為明天憂慮,讓明天為自己憂慮吧,今天的難處已經夠多了!」(馬太福音6:34)我們還是抖擻精神,縱然是網教,也要做到最好 ,因為教學是神聖的工作,教養孩童是我們一生的責任。

蔡世鴻校長

中華基督教會協和小學(長沙灣)

教學人生:同理心與待人之道

因疫情而停止面授課堂時,學生需要在家進行網上學習,老師一般需要進行視像教學,家長也可能需要在家工作。在學與教模式轉變的初期,老師、學生和家長都面對不同的挑戰,學生的家居學習環境、在家學習狀態、資訊科技設備及能力等都存在著差異;老師不能好像在學校教室般施教,變數增加不少,簡單如學生是否專注學習,也要花更多的心思跟進;家長除了工作及處理日常生活事務外,也要兼顧子女在家學習的事宜,壓力可想而知也大了。這段日子,大家辛苦了!

記得學校在推行視像教學的初期,安排跟進缺席學生的機制,老師討論是否將沒有回應的學生當作缺席,考慮到在轉變的初期,學生的資訊科技設備及能力或有不足,所以我們希望老師先致電學生或家長了解溝通,再作處理;溝通結果是部分學生的音訊及視訊設備欠佳,因而引致這個情況。當然,經過多個月的各方努力,設備已有改善,學生對視像課堂常規的認識及配合程度也提升不少,現在的跟進方法與當初的也有所不同。然而,當中有著重要的理念,就是易地而處的思維。

易地而處,可促進同理心。同理心有助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因為能考慮別人的觀點或感受。我們一般談及的同理心,是指一種能夠以適當情感回應他人的能力,屬於情感範疇,例如與經歷傷痛的人一同哭泣;但同理心也有認知範疇的一面,是了解他人觀點及感受的準確程度,在人際互動中也是很重要的,例如:當你看見某人眉頭深鎖,究竟對方是心情煩惱還是認真思考中?可能要靠認知層面的同理心了。

面對複雜及多變的社會或處境,易地而處,以同理心處理問題是重要的,就像疫情期間學生長期在家學習,我們需要與學生及家長多作溝通以了解個別需要。然而,是否溝通及擁有同理心便足夠?每人的角色及期望都不同,如何梳理因角色及期望不同而產生的分歧,又是另一議題。聖經路加福音六章三十一節:「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相處之道,除了同理心外,也許還包括尊重、真誠、愛等,這些待人之道不會因為了解或不了解其他人而有所影響,說到底,這便是做人之道了。

校長:點滴

「談天說道」幫助孩子面對移民的適應

「兒女是耶和華所賜的產業,腹中的胎兒是他的賞賜。」《聖經新譯本》〈詩127﹕3〉

撰文﹕傅丹梅女士(明光社副總幹事)

問嘉賓﹕廖廣申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港大學精神科學系名譽臨床副教授 

香港大學防止自殺研究中心副總監

編輯﹕謝芳

幾年前看過一齣電影《玩轉腦朋友》,印象非常深刻,11歲女孩韋莉本來一家三口住在明尼蘇達州,過著幸福愉快的生活,一家人最愛在結了冰的湖面上玩曲棍球。後來,父親決定舉家搬到三藩市,面對陌生的環境,女孩子顯得無所適從,以往的快樂時光,彷彿一去不復返,而環境的變遷也令她由「陌生」感到「疏離」。韋莉腦內的五種主要情緒,阿樂、阿愁、阿躁、阿憎和阿驚,由於阿樂和阿愁的走失,韋莉的生活變成由阿躁、阿憎和阿驚所掌控。阿樂看見一座又一座由成長的記憶建成的小島,因記憶的消失而逐一崩潰瓦解,令她很擔心,企圖扭轉局面,阿躁的一個決定,令韋莉決定離家出走,回到故鄉明尼蘇達州。

家長可幫助子女面對移民

今年身邊多了很多朋友考慮移民,大部分有年幼子女的都會考慮到英語國家,希望子女能有更好的學習及生活環境。我開始思想,小朋友移民去一個全新的地方,面對陌生的環境和懷念不捨的朋友,他們會否如韋莉般未能適應新環境?甚或偷偷回港?

作為家長,又可以如何幫助子女適應這個轉變,減少阿愁、阿躁、阿憎和阿驚的影響,快樂地投入新生活?我藉此訪問了私人執業的精神科專科醫生廖廣申醫生。廖醫生認為,對於年齡較小的子女,一家人移民較單獨送子女去外國讀書較好,因為移民是父母與子女一起,在生活照顧各方面都會較好,子女可以得到父母的支持,陪伴及依靠,會較有安全感,面對的適應問題亦會較少,例如在飲食方面,子女仍可以食到父母所煮的家鄉味。

移民前的心理準備

香港的讀書壓力非常大,令很多兒童出現精神健康問題,移民或到外地讀書,可以轉換一個環境,對部分學童可能更有利。只是,對於那些家庭關係較差、害羞及膽小的孩子,會較容易出現適應問題及抗拒轉變。兒童的安全感建立在穩定及熟悉的人和環境,移民對他們會帶來一定的衝擊,他們產生焦慮,他們會擔心見不到老師、朋友同學及親戚,失去這些熟悉的人物,去到一個沒有朋友的地方,卻要面對新的老師、同學、語言、文化、食物、氣候等等,對他們來說,是衝擊很大的!因此,家長要為他們做些心理預備的工作,讓他們對即將要去的地方不致太陌生,例如帶他們去一次打算移民的地方或觀看一些當地的旅遊節目,讓孩子對那地方產生興趣。

至於子女擔心會失去朋友同學,家長可以告訴孩子,他們可以透過電子平台繼續保持聯絡及見面,猶如香港因為疫情停課,大家仍可以一起於網課時見面。雖然不能面對面溝通,但只要懂得善用現代科技,即使移民他國,也可以繼續與香港的朋友保持聯絡。

遇到子女要求將所有物件都帶走,雖然外國的居住空間一般比香港大,但是,家長可能基於運費及在移民初期會短期租住較小的空間,再觀察那一個地區較適合長期定居才買物業,未必容許子女將所有物品帶走。這樣的話,家長要與子女商討那些東西一定要帶走,那些東西可以送給人,又有那些可以拋棄。其實,香港居住環境狹窄,盡早教育子女學習取捨,對他們也是有益的。

到達新地方後的適應

每個人去到一個新環境,都需要一段適應期,時間長短因人而異,家長要幫助子女適應,自己的適應非常重要,這樣,才能給子女信心及榜樣,他們是可以適應新生活的。首先,父母要正視自己的情緒,因為父母的情緒會直接影響孩子的心情,父母很興奮投入新生活,子女也會受感染。父母既然已經做了移民的決定,便不要經常有回流的打算,相反,需要一步一步融入當地的文化及生活,願意結識新朋友,建立新的社交圈子,慢慢建立新的支援網絡系統,避免只集中在華人地區與華人相交,盡量持開放的態度,吸收其他文化的優點,融入新的生活,不要一直留戀過去,因為嚮往新事物能有效減低對舊物的留戀。大部分小朋友對新的環境會感到新奇及興奮,家長可以陪伴孩子一起探索新居住地區的事物,一起去購物,一起去附近的遊樂場公園等等。當小朋友有一個更開心的學習環境,更有趣的生活環境時,他便會逐漸減低對以往生活的依戀,更願意投入新生活,便能更早適應。很多時,父母不適應的情況遠較子女嚴重。

由於新冠肺炎疫情仍未受控的緣故,很多地方都會有限制市民外出的措施,很多戶外活動的設施也關閉,未必可以與子女經常外出,熟習新環境,家長可以先嘗試一些室內活動,與子女一起研究居住地區的歷史、文化、地標及有趣的事物,一家人也可以一起設計新居,製作手工或食物,一起培養一些新興趣,務求盡快投入新生活。

余德淳「EQ接見室」之培養持之以恆的勤奮孩子

經常聽見家長投訴現代的孩子不願勞動,整天喜歡坐著打遊戲機,或是睡覺。有家長苦心地安排於放假日子一家人去旅行,但孩子選擇不想去,寧願留家中與朋友一起打機。究竟甚麼因素能夠推動一個人由不肯做到肯做的轉變呢?一般學者研究指,有三大威脅的元素能說服人去做事﹕(1.)痛苦感,即不忍見到別人痛苦(二至四歲已有同理心);(2.)慚愧感,即不做會覺得羞愧;(3.)內疚感,即沒有做應該做的事而感到後悔。其實,人沒有迫切性及找到一個能說服自己要做的理由,那孩子只會應付家長當下的指令,但過後他們又打回原形,最終依循自己的愉悅感去做事。

曾見過一些學生,他們有著無窮的能量,總是快起快落,屬在短途賽程優勝者。但這代表他們只在學業的早階段發力,很快便自覺欠缺新意再推動自己前行,最終選擇中段退出,這類靠衝動力(thrust)的孩子,常讓人有「火箭升空」的形象。另一些孩子則靠朋友及有好榜樣來推動自己,因他們需要有一個長期鼓勵的群體,但可惜這類靠忠誠力(allegianc)推動做事的人,他們的危機是,若遇上那些較積極勤力者離開,他們的温習興趣便盡失。因此,我們應培養孩子有一份恆久力(stamina),就是靠對做事的熱愛,來發展成行為熟練的習慣。如何能培養這類持之以恆又不怕重覆練習的勤奮孩子呢?我發現一個看似簡單的道理,就是一家人的維繋力愈高,孩子就能愈做愈起勁。一家人要有好關係,就要彼此間常以愉悅的氣氛交談,例如可以說﹕「你剛才分享的內容好精彩,讓我想起…。」「我感到慚愧的是沒有先了解便動怒…。」「你剛才完成的任務實在不容易,我好欣賞你的努力,我以你為榮…。」如你常珍惜用以上帶親和力的語言和溫柔來交談,那一家人便能享受那份暖光,即一起成為彼此的助力來源。

任何改革也是需要勇氣的,而我認為當人願意實踐彼此相愛時,有兩個好的效果會出現:(1.)一家人均有安全感及更有愛心去對周圍的人;(2.)有助將事情簡單化及省時,因與其浪費時間去與人吵架爭持,倒不如將這些珍貴時間省下來,享受大家在好心情下彼此共在,累積快樂及美好的回憶吧。

「最重要的是要彼此切實相愛,因為愛能遮蓋許多的罪。」彼得前書48

馬君蕙主任/余德淳博士
  EQ訓練研究顧問

2018Nov7

余德淳「EQ接見室」之與人建立長久親和的關係

我很喜愛與小孩聊天,因從他們身上總讓我想通了如何能與人有美好交談的方法,例如常給對方講一些未知的新鮮事物、分享正面及有積極性的話題等,也會讓彼此產生好感覺而想有繼續溝通的動力。所以,一家人如果只訓練孩子勤力而讓他/她變得更聰明,但卻從未示範過何謂謙虛,這只造成孩子常急於用最快的方法來解決問題,漸漸便成了急躁的人而難容得下那些頭腦不太靈活的同學及朋友了。

因此,我常提醒家長如何用身教來示範一個謙虛者應有的行為展現。以下是一些小學生嘗試描述謙虛者的行為,一個讀小六的男孩子說﹕「就算取得高分時也不會到處誇獎自己有幾叻,不一定要有獎勵的渴求,並可告訴自己仍有很多人優勝過自己。」一個讀中一的男孩表示﹕「能懂得甚麼時候禮讓,但若知道應該要表現自己時,就要盡力去做,不需太退讓。」一個讀小二的女孩說﹕「能努力地想方法來改善自己的壞脾氣,不想媽媽因我而不開心,想一家人快樂。」那作為家長所展現的謙虛又是甚麼?我從學生方面得了點滴啟悟,就是家長應對孩子感興趣之事而同樣地感到有興趣,並一起伴他們去追尋,即喜歡他所喜歡的,就像小孩對待好朋友,研究對方的興趣並被感染,進入對方的世界便有傾談的話題。

我反省到,當與人建立長久親和的關係時,就需先願意放下自我,學喜歡對方所喜歡的事,並看為一種具「創造性的藝術」探索;在建立互信的關係中要彼此效力,即可以隨時作領導者,但也可隨時成為跟隨者。其次,就是當爭論的時候,願意放下為滿足自己的好勝,思考以最高的真理為達到兩者有共識的目標。再者,就是勇敢地否定目前不是最好,為更好的明天作檢討。最後,是不以目標成效導向為評分標準,而是以享受及珍惜每次共在一起為最佳的美好時機。

「他使萬事各按其時,成為美好;他又把永恆的意識放在人的心裡;雖然這樣,人還是不能察覺 神自始至終的作為。」傳道書311

馬君蕙主任/余德淳博士
  EQ訓練研究顧問

2018Sept19

余德淳「EQ接見室」之平靜情緒助孩子進步

在通常的情況下,與孩子聊完,習慣與他的父母簡略講解這一小時談天時的發現。數位家長聽完後都不約而同地表示感到很痛苦及無奈,特別是每次看到孩子的考試卷得85分,已按捺不住地直問孩子為何不盡力去爭取多5分,拿取90分。雖然家長們知道讓孩子過快樂日子的重要性,但身處在這充滿競爭的教育制度裡,作為家長的身不由己,往往迫於無奈地向這現實低頭。於是,一家人的情緒起伏從此就跟著成績排行榜的高低而變化。我們是否真的在這教育系統下,無選擇權、無話事權呢?

我曾與一位媽媽交談,她自從聽到6歲的兒子表示:「我好唔開心,因為媽媽你每次也只懂關心我的分數,但就從不理會我是否開心,媽媽你錫份考試卷多過錫我(然後他大哭起來)。」這位母親立即當頭棒喝,她這一刻才明白孩子內心的痛。我很想讓父母明白一個常被責罵及埋怨的小孩只會產生害怕和恐懼,他便會啟動自我保護的情緒模式,例如撒謊,最終也答不到「你為甚麼只有這樣的成績,你會如何再努力?」等等。有時,父母在無計可施的時候,更會講:「你再係咁,你信唔信我取消所有的自由活動…。」若說話帶恐嚇是最不好的表達方式,因為當小孩感到受驚嚇和焦慮時,只會用大腦下層,即情緒操作模式,而減少用上層的思考模式,因上下層的大腦運作並不能同時使用。最後,那些憂愁的孩子只會因著那些揮之不去的情緒干擾而導致更不能集中來應付下次的學習考驗。

前天,我曾與一位6歲的男孩子對話,他表示不想與我面談,我立即同他講:「你不是不喜歡來見我,而是你有心事,對嗎?」他凝望著我,並一邊畫畫一邊講故事回應說:「我是一個正在廚房被煲著的水煲,水滾了,結果將水全部爆開,媽媽滿臉都是滾水,好恐怖!」後來,我才知道他的憤怒不是因為媽媽責罵他成績不好,而是他不知道為何媽媽每次也要用一張恐怖的盛怒樣子來發洩她的不滿。因此,我很想父母能了解要讓孩子進步,就必須要在平靜的情緒狀態下,才有靈活的腦袋去接收訊息。

「主耶和華啊!你看,你曾用大能和伸出來的膀臂創造了天地;在你並沒有難成的事。」耶利米書 32:17

 馬君蕙主任/余德淳博士
 EQ訓練研究顧問
2018June_27_EQ

「家庭‧家情」 如何拆解孩子的專注力問題

head03

「家庭‧家情」在《明報》教得樂HappyPaMa刊登,本期為2018年4月03日,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近日發生6歲懷疑過度活躍症男童被外婆勒死的事件。事件引發我想分享一下自己的經驗。我的小女兒從小就很難專注學習,上課時四處張望;帶她到興趣班,她總會經常出位,與其他小朋友傾談,無法完成自己的功課。

我嘗試每天替她進行家居訓練,情況才慢慢改善。家長若懷疑孩子有專注力問題,可嘗試從以下幾方面找出問題的根源,再對症下藥。

一、興趣不足

孩子對有興趣的事情會全情投入去做,相反,要是沒有興趣,就提不起勁,像「拉牛上樹」一般。家長們若發現孩子玩遊戲時十分投入專注,可是做功課或學習時卻難以集中,很明顯就是興趣不足了。若是因為能力不足,讓孩子缺乏興趣,就要先幫助他提升學習技巧,例如:語文能力、記憶力和運算能力,滿足學業上的要求。若孩子純粹對學習的内容不感興趣,家長可嘗試降低要求,定下一些較易達到的目標,例如:讓孩子在15分鐘(因應能力而定)內完成抄寫生字或記10個生字等。完成後,給予讚賞和鼓勵。小休後,再進行下一項功課。

二、持續專注力不足

做功課時,某些孩子最初很能集中,但是過了不夠10分鐘,便開始發白日夢或者東摸摸、西摸摸,不能繼續集中了。這些孩子可能是持續專注力出現了問題,難以集中一段較長的時間,影響學習效能。家長們可嘗試與孩子在課餘時玩一些專注力遊戲,例如:Bingo、找數字、捉蟲蟲等。在遊戲中,孩子更容易投入和持續專注一段較長時間。另外,家長也可以按照孩子的能力定下一個持續專注的目標,例如:10分鐘完成一幅拼圖。孩子在進行活動期間,家長在旁觀察,不要騷擾他,若他有分心的表現,只需輕輕提醒,「做得好啊,繼續努力」當孩子完成後,可給予鼓勵。家長若能每天用半小時與孩子做以上的小活動,不久,你會發現孩子的專注力漸漸進步。

三、缺乏忍耐和衝動

某些孩子十分缺乏忍耐力,坐下做功課不久,便很想動起來四處走走,難以坐定一段較長的時間。除此以外,他們可能較情緒化,容易發脾氣和有一些衝動的行為。要幫助這些孩子,家長們可以嘗試教他們一些自我控制的策略;例如:當做功課很難專心時,可以深呼吸三下,或者,在心中慢慢由1數至10,讓自己平靜下來,再繼續下去。又或者,當很想發脾氣時,試試站起身跳10下,又可以在家中來回走走,讓身心放鬆下來。

四、難於過濾環境干擾

某些孩子在一個寧靜、沒有干擾的環境很容易專心,可是在較嘈雜和感官刺激較多的環境,如班房,就很難專注了。這些孩子難於過濾環境中的聲音和影像,很容易被這些刺激吸引。故此,上課時常分心,四處張望,甚至有出位情況。他們在家中做功課的時候,家長可以嘗試播放輕音樂,後來漸漸將聲量放大,讓孩子慢慢適應,並在聲音的干擾下,習慣專注做事。

在課室中,若孩子容易受視覺刺激干擾,可以請老師安排一個靠前的位置,減少環境干擾。若孩子容易受聽覺刺激干擾,靠後的位置最合適,也較能讓孩子專心學習。家長也可以在孩子的筆袋放一張提示卡,寫著「專心上課」,不時提醒他要專心學習。

五、其他問題

若孩子的專注力問題持續超過半年,影響學業、社交和日常生活,有可能因為其他因素影響;例如:專注力失調、過度活躍症(AD/HD)和感覺統合失調等,是因為腦部的缺損造成的專注力問題。家長宜盡早找專業人士進行評估,需要時,進行相關的訓練,早日解決孩子的問題。

最重要常常為你的孩子禱告,無論你是否相信主耶穌,禱告總能夠帶給你和孩子身心的安寧,讓你們得著內心的平安。我也常常在訓練中默默為孩子們禱告,希望他們透過不同的訓練,問題得以改善,讓孩子能正常地學習和生活,健康、快樂地成長。

 

何定邦

職業治療師

國際認可感覺統合評估員

https://www.facebook.com/belovedhome2013/

「家庭‧家情」自尊自信‧孩子成才路

20feb

「家庭‧家情」在《明報》教得樂HappyPaMa刊登,本期為2018年2月20日,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香港是一個充滿競爭的社會,家長為了培育孩子成才,由初小開始,便要他們天天「進補」,參加大量興趣班、補習班。可惜有徵文比賽的作品告訴我們,孩子視這些補品如「毒藥」,不但破壞親子關係,更令他們對讀書失去動力和興趣,長久下去失去自尊、自信。這都是家長們的惡夢!

要令孩子成才,最重要是不要令他們失去志氣。怎樣才能保持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呢?學者Borba提出,自尊感包括五個基本組成元素,分別是安全感、獨特感、聯繫感、方向感和能力感。家長如能在選擇課外活動上培育孩子的自尊、自信,比學甚麼來得更重要。

「安全感」是自尊感的最基本元素。如何在課外活動上培養安全感?首先,家長可鼓勵孩子表達他們的意見;讓他們嘗試各樣新事物,而不介懷成敗與否。製造機會,讓子女在能力範圍下接受挑戰,並且經驗成功;還有,要制訂合理和一致的家規,讓子女在安全的環境下學習。

安全感之上是自我「獨特感」與聯繫感。要令孩子欣賞自己,先決條件是家長要接納孩子的一切而不附帶任何條件。因為只有你先接納孩子,孩子才會接納他自己。在參與活動時,切勿把孩子互相比較,因為這會對父母和子女同樣帶來傷害。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特質,家長為孩子選擇興趣班,必須要考慮到子女的獨特性、興趣愛好,並且與子女的生理、心理發展保持一致。不要以為所有活動都適合你的孩子,最重要是所選擇的活動能把孩子的獨特性,用積極、正面的方式表達出來。

「聯繫感」是指感到自己與所屬的團體(包括家庭、學校、社區等)有聯繫,獲得群體的接納、認同和欣賞。要培養聯繋感,家長可以透過幫助子女加入他們重視的團體,經歷團體成員的接納,例如:制服隊伍、合唱團、團契、球隊、義工組織,都是一些不錯的選擇。這些活動有助子女學習基本的社交技巧,例如:聆聽技巧、溝通技巧、體育精神、守諾言、同理心、尊重別人等。這些社交技巧都是成為人才的必備素質。

至於「方向感」,是指感到掌握生命意義和目標,並且無須依附別人,能夠表達意願,作出決定和承擔後果。孩子選擇了他們喜愛的課外活動後,家長可以和他們一起訂定目標,他們每完成一個步驟,家長要給予肯定和讚賞。最重要是讓孩子在生活中多作決定,多思考各種問題的解決方法和分析行動後果。

「能力感」是指感到自己有能力去學習新事物和應付新挑戰。家長要注意子女做得好的事,多於他們的失敗;不要空洞地稱讚,內容要具體。家長透過時常讚美和鼓勵,讓子女感受到被喜愛、接納和支持;也讓他們知道所想、所做的是正確。同時,給孩子自由發揮的空間,讓他們學到把握自己的生命及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特的,父母的責任是協助他們發掘上主給予的恩賜,並且能夠展現恩賜,便是成才了。

張笑容

資深傳媒人、親子教育顧問

「笑容生活教室」https://www.smiletraining.hk

轉載:《孩子成才攻略前傳》

Mingpao-output-20FEB2018

 

「家庭‧家情」1+1+1 學習法

HEAD

「家庭‧家情」在《明報》教得樂HappyPaMa刊登,本期為2018年1月16日,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自從幾年前替大女兒出版第一本繪本《考試升呢秘笈》後,我和她便常有機會到不同的地方分享我們自創的學習法。家長們都帶著極大的期望而來,希望聽到一些他們從未得知,卻又功效神奇的方法。可是,讓他們失望了!因為筆者介紹的不是如叮噹的「神奇記憶麵包」般的法寶,而是父母們已知道,但從未貫徹執行的方法。

就我們觀察所得,不少孩子每天用三、四小時才完成功課,白白浪費了很多學習和玩耍的機會,實在太可惜了!我家則貫徹執行「1+1+1」學習法,意思是:每天用1 小時完成功課、1 小時溫習、1 小時閱讀。這樣,便能為孩子打下穩固的學習基礎。

A. 1小時完成功課

 困難嗎?這要看孩子是否專注和盡力完成功課了。試試用計時器為孩子訂下完成各樣功課的時限,成功了便給孩子一些鼓勵。小休後,再努力下去,一樣接一樣地完成。這樣,七、八樣功課也能順利地做完。

B. 1小時溫習

不少孩子也上補習社,其實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補習老師。因為他們的學生只得一、兩人,是最了解學生的人,知道如何幫助學生取長補短,也明白他們的喜好。

 父母可以先從孩子的考卷和習作中,找出錯誤題目,了解孩子不明白和需要加強的地方。孩子不明白的地方,父母解說一下。然後,父母可以把相關的練習複印,分幾天給孩子重複做三數次,直到能掌握內容為止。

 對一些天資高,在某些科目上超前的孩子,父母可讓他們先預習之後的課程,例如數學方面,可先看看例題,再試試完成課後練習。筆者的小女兒在中文科表現較出色,小學四年級已做六年級的練習了!

C. 1小時閱讀

某些孩子在閱讀方面有偏吃的壞習慣,只愛看中文書;另一些孩子則只讀英文書。這樣,在學習上會吃虧。閱讀能力基本上決定了孩子的成績和學習的能力,若中英文能力不平衡地發展,孩子愈難從後趕上進度。

 父母宜趁早讓孩子習慣每天看中英文書,筆者的大女兒也愛中文多些,每天用很多時間看中文書,卻不願讀英文書。我便要她堅持每天用十五分鐘看英文書。不要少看十五分鐘的力量,持之以恆,她一年已把四十多冊的Magic Tree House 英文故事系列看完了,並漸漸建立了英文的讀寫能力。她升上著名的英文中學後,英文成績是名列前茅的。

小結

「1+1+1學習法」已舉辦過百場親子講座,受惠家長數以千計,培育了一群自律自信的孩子。他們不再是被動地追趕著完成學校的要求,乃是主動地掌握好自己學習的節奏,輕鬆快樂地學習。

有些家長問:「孩子每天連功課也顧不上,哪來溫習和閱讀時間呢?」筆者回應:「先培養孩子的專注力,他們便能在一小時內完成功課。若時間真是不足夠,那就每天設定各半小時,甚或少至十五分鐘的溫習及閱讀時間,又或者週末找一個上午專注地溫習和閱讀也是可行的。」

若你能和孩子一起堅持實踐「1+1+1學習法」,三星期後,孩子便已初步建立起良好的學習習慣。三個月後,這些習慣便紮根了。三年後,這些習慣更會伴隨孩子一生,讓他成為學習上的「贏家」。

何定邦

職業治療師

國際認可感覺統合評估員

https://www.facebook.com/belovedhome2013/

錄自:《輕鬆教出乖孩子》(增訂版)

1月19日講座報名網上報名

Mingpao-Output-16JAN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