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天說道」「成長家長」痛而不苦的實戰故事

「能忍受試煉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經過考驗之後,必得著生命的冠冕,這冠冕是主應許給愛他的人的。」《聖經新譯本》〈雅各書1﹕12〉

文﹕馬君蕙(家長EQ課程訓練顧問)
編輯﹕謝芳

最近收看不同電視訪問節目,發現這場世紀疫症最令人感到恐懼的不是疫症本身,而是我們如何去演繹在疫情中的生活故事。為何有些家庭可用平常心來看這場硬仗,只屬生命中的無常甚至是一次最佳的逆境訓練呢?曾與逾百個不同的家庭作一對一面談,我歸納那些認為疫情不是一場持久戰,也不會蔓延至影響生活的各個層面,更不讓自己因而失去戰鬥意志力的家庭,他們易於發揮克服在疫情下所產生的恐懼。可能你聽後,一方面會好羡慕這類好像打不死的家庭,但另一方面你卻又會感到很嘆息,這種情況永遠不能奇蹟地發生在自己的家庭中。這就是人類容易陷入矛盾的所在,就是好想改變但另一方面又認為自己無力改變。你有這同感嗎?

自我省察的管教模式

在輔導經驗中,經歷過很多奇蹟般的轉機。最重要是需要引導家長建立一份毅力的素質,因為從不同的家庭問題案例中發現兩個共通點﹕一是家庭欠缺成長思維,只停留在固有思維上,例如相信有傾有講就等於要無奈地遷就對方;二是未能建立一家人有共同成長的目標及意義,例如執行有傾有講的目的是為了更控制對方聽自己話。人不能單靠個人意志力去取勝,因如果我們不懂得將這份意志力轉化為一種毅力,就好易被一個陌生的情緒突擊至意志消沉,而選擇放棄繼續奮鬥,因為它正好衝擊著個人的價值觀,也是那個內在從未被認識的黑暗部分。所以,我常建議家長當面對管教子女的難題時,即時的反應不是去責怪對方的不是,而是先看見自己為何會對這行為產生反感,這就是進行自我省察的反應模式。

我很想用一個普遍家長常想不明白的困局作例子説明。有些家長會質疑如果凡事也以尊重子女的感受和需要為優先,那就成了無條件的遷就,並擔心日後難以給予直接管教。其實這些提問的背後正反映家長內在的另一種恐懼,那就是失去控制的安全感。我發現,如果你想與對方建立好關係是出於個人的恐懼,這是一個很危險的動機,因為最終會演變成為控制對方來安撫自己內在的不安。換句話來說,這就是很多年青人告訴我,很懷疑甚至不相信父母是真心與自己交談,而認為這只是表面的交談,實際上是要他們妥協。所以,我認為建立良好溝通關係的動機是出於一份愛,這愛的動力才能讓你放下主觀而帶著接納的態度去看見對方受傷害的感受和真正的需要。最近,有一對夫妻聽完我以上的提醒後,他們發現以前認為子女找藉口而不想努力,欠勤力鍛練而成長緩慢,於是不停地用自己在生意場上的工作模式及原生家庭的嚴苛教導方式來鞭策子女成長。後來,這對已退休的夫妻飼養了一隻寵物,對牠愛護有加,誰不知有一天,早上起來發現牠死了,他們為了這小寵物哭了兩天。最後,他們在自己的傷心中頓悟了一件事,原來一個人的痛苦,並不能即是叫他努力不痛苦就可以立即消失,而是讓痛苦發聲,然後內心得到安慰才能重新得力。此刻,他們終於明白自己的子女一直以來所承受的壓力而感到痛苦,當這些痛苦未能得到疏導時,何來有上進的動力呢?我真的為這對父母感到欣慰,他們有這樣的頓悟,是因為他們願意在每天的生活小節上做自我省察的鍛練。

與孩子建立有傾有講的關係

我提倡的「成長家長」家庭教育,是讓家長重置教養孩子的先後次序,先釐清自己有否因個人的主觀經驗而作出判斷。舉例來說,有家長表示子女的沉鬱是因為進入青春期所致,這是基於按自己昔日青少年時的成長回憶作推測,所以一般也會是慢慢地過渡,但因著這個主觀預設的概念,便忽略了子女被了解內心世界的需要及感受。我發現最成功讓子女有改變,就是當她同樣地看到父母有改變,因為這表示雙方也看到大家想靠近彼此的誠意。

人因主觀才有爭吵,因這會讓雙方用最快的反應及辯詞來維護自己的立場,於是愈吵愈烈。我建議一個新的反應系統,就是先去聆聽對方的感受(因未知的部分實在太多),同時自己也需講出真正的感受而不是埋怨對方的不是。因此,要建立與對方有傾有講的關係,要注意以下三點﹕(1)一家人不是以目標為本,更不是為了停留在基本物慾追求上不停花心機,例如認為不停賺錢就讓小朋友有安穩的生活,但人最重的追求是如何思考及追求生活意義,父母應分配時間與一家人討論不同的人生議題。(2)一家人多省察是否經常有自我的行為及心態出現,例如有一位丈夫不滿太太在自己提出對子女感不滿的事件時,便立即為子女講好話,並認為太太講甚麼也是道理,於是只感到自己不被尊重。當人只顧及自己的感受時,根本看不清及看不到對方的用心良苦。(3)常常檢視一家人的關係基礎是否建基於功利主義之上,例如我付出的比你多,所以應由我話事。斤斤計較的關係不會是有建設性,反而會容易引起彼此妒忌,挑起爭端。所以,一家人應肯定無論在甚麼環境、挑戰、不明朗的情況下,仍然堅守彼此相愛、信任來擴展一家人仍可建立關係的空間。其實,人與人之間的好關係是十分可貴,我感到應該要好好珍惜,因為後悔是會令人痛足一世。

如你也想鍛鍊自我省察的家庭成長法,歡迎你發WhatsApp短訊至成長家長專線:6010-4224 或電郵至 light.s.training@gmail.com 與我分享你的看法、查詢和提問。

EQ家庭接見室 之 成長.「家」長

記得有一次主持家長講座,席間有些家長帶著質疑的態度來問我﹕「如果看見孩子的房間十分混亂,我認為不能同他講﹕『是爸爸想邀請你把房間收拾整齊,你對我這提議覺得點呀?』」「不能接受家長將孩子看成為朋友,因為我始終也是他/她的家長,至少孩子要先對父母有禮貌才是合理的事。」每當聽到家長這些提問時,並不覺得他們在質疑我所提倡親子「有傾有講」的心法有問題,反能看見他們有著受傷的經驗才導致如此「不可能」的想法。我明白他們的內心,其實是在質疑自己是否一個稱職的父/母親。

當與這類家長展開對話時,我首先會引導他們去回應自己當刻說這話時的內心感受,那就是當表達認為不可能用邀請句式來想孩子有責任行動的配合時,你是基於甚麼信念來作這判斷呢?從何開始有這份信念?這信念讓你有何感覺?我發現,當從一個看似不可能的立場,引導至省察自己內在那份不可能的由來和內在感受時,我看見家長也常眼泛淚光,彷彿看到和觸及到自己內在受傷的部分。正如那位家長,他後來發現不是不認同用邀請的句式,而是內心很擔心如果遭到孩子反對時而不知怎樣應對,同時承受家中長輩看到孩子房間凌亂不堪時,批評作父母的管教無方等惡言標籤。

我很想讓家長看見,對孩子的責罵很多時不是因針對其行為而刺激自己憤怒的源頭,實況往往是家長被那些伴隨自己成長而又從未被整理過的創傷所刺激而導致情緒失控。例如,家長從小被教導要發奮圖強才能出人頭地,不會被人瞧不起,於是,當看到自己的孩子稍為有懶散的跡象便會感到焦急、不耐煩,立時有孩子將來一事無成,長大後被人看不起的擔憂預想,結果是情緒失控至破口大罵收場。

要做到傷痛不代傳,那就要有自我省察的醒覺力,常常在那些挑動自己情緒的事情上多反覆思想,並嘗試學習了解自己在這些負面的感覺中,因為哪些不被滿足的需要而產生這些感受,但不需要急於去消除自己的憂患之處,反而要溫柔地陪伴一下自己那些受傷的經驗。當然這是一種生活操練的態度,人在心安的情況下,才能在不如意時仍能用用平靜的心境與家人保持好關係,建立「有傾有講」的溝通文化。如你正面對家庭的掙扎而需要聆聽一些新改變的方向,歡迎你致電專為家庭而設立的諮詢熱線﹕6010-4224,與我們分享你的處境。

「溫和的言詞帶來生命, 乖謬的話語傷透人心。」〈箴言15﹕4〉

馬君蕙
家長EQ課程訓練顧問

EQ家庭接見室 之 我唔夠好!?

在多年與超過數百位家長及子女在接見室交談的歷程中,我發現他們被一句說話而陷入情緒的膠著狀態,那就是﹕「我不夠好!」我發現當人的內心出現這句話後,便會不其然地傾盡全力去討好身邊每一個人,結果兩敗俱傷收場。又因著這句說話,家長對管教子女不善的結果認定為「失職家長」,並自責沒有立下好榜樣而窒礙了孩子可發揮的潛能。而兒女們發現不及其他同學的聰穎而感到自卑、容易敏感老師是否刻意針對自己的動機,最後選擇安於現狀而欠成長的推動力,因為他認定自己是屬中低下水準的資質。這些都是當一個多麼令人乏力、痛苦的思考循環模式。

如果你正面對這樣不能自拔的難耐,我邀請你去想真一點,就是作為一個愛討好人的人,同樣地也是一個會令人失望的人,因為當你為討好別人而說「好」的同時,你也可能會讓另一方因著你說「不好」而感到失望。舉例來說,當你因應老闆加班要求而說好時,同時你卻不能討好你最愛的家人及自己,因為你已因著前者的討好選擇,而捨棄了陪伴家人的時光及自己可喘息的空間。那我們又如何避免跌入這一個自相矛盾的死局呢?最近,我向兩位認為自己不夠好的青年人(因這句話而不敢去找工作)提供一點建議。第一,我邀請他們去發現正努力去討好的人類中唯獨是忽略了一位,那就是自己。第二,接著又邀請他們留意有甚麼是自己感到有興趣去做的事,因為在這些興趣中會特別容易找到自己的強項。當人能發現自己的強項後加以培養,從中會不經不覺地建立一份自我能力感。最後,這兩位年青人想起自己原來仍有感興趣去做的事,於是下決心重新起步。其中一位很喜歡攝影,他在生活的小節中發掘不同的題材去帶出人活著有希望的信息。其後,在他們嘗試起步的過程中找到了自己的強項而感到欣慰,因為他們第一次經歷真正為討好自己而作出合適自己的選擇。在這個自我重建的過程中,他們的父母是全力支持。

誰敢說你不夠好?我相信只有你自己,所以不要看輕這個自己的影響力。最近也發現,自己也會不期然地跌入這句說話的陷阱中,所以要持續做自我省察的練習,後來,我才發現這句說話來自考大學及工作階段時用來鞭策自己進步的金句,而如今的我,可以向這句說話告別了。其實,令自己感到舒服及適合自己的成長方式,就是用微笑的平常心及感謝的心來看待自己仍有不夠好的那個部分,因為成長帶給我的好處超乎我想像。總而言之,若然你對我和好拍檔陳偉逢教練所推動的「成長家長」自我省察課程、一對一面談服務感到有興趣,歡迎致電專為家庭而設立的查詢熱線﹕6010-4224,獲取有關資訊助你成長。

「耶和華是我的牧人,我必不會缺乏。」〈詩篇23﹕1〉

馬君蕙
家長EQ課程訓練顧問

「談天說道」因父母而患的厭食症?

「因此,我願意男人沒有忿怒,沒有爭論,舉起聖潔的手隨處禱告。照樣,我也願意女人以端正、嫻淑、自律為裝飾;不要以鬈髮、金飾、珠寶,或名貴衣裳為裝飾,卻要以善行作裝飾,這才配稱為敬畏 神的女人。」《聖經新譯本》〈提摩太前書2﹕8-10〉

文﹕康志敏 Janet Hong 註冊輔導心理學家/家庭治療師
編輯﹕謝芳

主角是一家四口的13歲小女兒,觀察力強,深受父母及姐姐愛錫,但對人際關係十分敏感,容易受他人影響和有情感依賴。在病發前喜歡吃東西,尤其鍾情母親烹調的菜色,一家人每頓晚餐都在歡樂的氣氛中渡過。可惜,自去年聖誕節,因父母常爭吵,導致家無寧日,歡樂不再。大女兒18歲,為人懂事、獨立,常擔起保護妹妹的工作。她於去年九月到英國升讀大學。

父母不和的導火線

作父親的是穿梭中港兩地的商人,工作忙碌。有時分身不下時,會讓太太幫忙出席公司的活動或同事飯局。有一天,他在太太的手機內,無意發現她與一位男同事約會及有親暱對話,大怒之下質問太太。作太太的只是低著頭沉思及哭泣,她的不表態更加令對方情緒升温,他們爭執中曾提及要離婚的字眼。看見父母激烈的爭吵,姐妹倆當場被嚇呆,作妹妹的更被嚇得全身震動,姐姐看到妹妹的狀況,馬上用手輕放在她的膊頭上給予支持。其實,作姐姐的清楚了解妹妹平日喜歡同父親下棋及玩籃球,十分景仰他,故擔心她不懂面對父母關係決裂的情況。

隨後的大半年之中,每次父母的吵鬧,她都期望他們的衝突可以緩解。當母親哭泣時,她會送上紙巾,勸父親原諒母親;如果見到父親失控忿怒時,她會靜坐在他身邊,送上溫水;當父母冷戰時,輪到妹妹借故去問母親功課,希望他們的冷戰得到短暫的舒緩。

小女兒因此患上厭食症

父母的爭執每天持續發生,慢慢地,小女兒變得沒精打采,幸好有姐姐一齊互相鼓勵,總算在「驚濤駭浪中」渡過了整個聖誕假期。可惜,姐姐在假期後回英國繼續學業,留下妺妹在家中「孤軍作戰」。不久,妹妹食慾大減,連自己最愛吃的東西也沒心情去品嚐;睡眠也時好時壞,體重日漸減輕。背後的原因,可能一想及母親背叛家庭,便對母親煮的食物失去了應有的興趣,有時連一口飯餐也吃不下。最後,求醫時,她被診斷患上厭食症。

一般厭食症病人會透過節食、過量運動或服食減肥藥物去減低體重。患者對體重的關注會走向極端,追尋纖體瘦身,其後導致營養不良,這些都源於患者腦裡對肥胖的出現恐懼。若孩子生長在一個家庭關係不和諧的家,更會因情緒低落而令飲食失調。

以下是家庭關係影響部分孩子的因素:父母透過孩子維持「表面」和諧的夫妻關係,當夫妻不和諧時,較易選擇逃避衝突的處事模式,讓家裡其中一個孩子,通常與父或母關係較密切的孩子,介入父母衝突中,造成父、母、孩子的「三角關係」,當父或母爭取該孩子支持,讓孩子與其中一方聯盟,用以對抗另一方,這樣無論孩子支持哪一方,都會讓另一方成為被攻擊的對象,孩子會陷入嚴重失衡的狀態,感到情緒壓力。因為父母原是孩子最深愛的親人,又怎會成為攻擊對象呢? 爭吵的父母,可能將焦點轉移在照顧孩子的問題中,例如孩子身體的病患或偏差行為,早期接受家庭輔導會有較明顯的果效。

一起修補關係

當這對父母明白當中的關鍵之後,決定暫時放下爭拗,與小女兒一起接受輔導。治療師首先了解妹妹身體狀況,幸運地,她現處生病初期,進食情況未算惡劣。而父母大概了解到兩人關係轉差是令小女兒患病的一個主因,而且經過婚姻輔導,更明白兩人關係轉差雙方都有責任。於是,作母親的先向丈夫坦白認錯,坦承與公司那位男同事曾單獨會面,但大家只是傾訴心事,並非男女朋友關係。及後,她主動聯絡該男同事表白大家只是同事關係,並向丈夫保證以後不會再出現類似情況。同時,作父親的亦為過去兩年同太太聚少離多而感到內疚,並承諾日後會多抽時間陪伴太太,希望修補夫妻關係。

作父母的主動邀請小女兒表達的心聲,原來小女兒每天都憂慮父母會離婚,並懷疑自己可能是令他們不和的罪魁禍首;又埋怨自己患病,令家人帶來很多煩惱。在修復的過程中,父母明確表達一家人不會因這件事而分開,請小女兒放心;並向女兒坦承兩人關係變差是因聚少離多、缺乏溝通和一連串誤會所造成,他們的不和諧關係完全與女兒的飲食失調病症無關。相反,自小女兒生病後,大家同心地面對及積極尋找解決方案,讓雙方展現了和諧寧靜的正面。

找出根源,步向康復

最難以處理的是,小女兒發現吃喝是自己唯一能夠主宰的事情,包括決定進食的份量及時間,父母也要被迫接受女兒患病的事實。故此,在治療師看來,小女兒持著的固執(obsession )不是在進食過程中,而是她在極力挽救父母破裂關係中感到的無奈及束手無策,可能間接引發出這個病。小女兒曾嘗試為修補父母關係而努力,奈何又苦無對策,看見父母在商量自己的營養餐單時,呈現出和諧的氣氛,自然地,小女兒便將自己的精力投放在控制吃喝方面,在不知不覺之中,陷於飲食失調。其實,倘若孩子較傾向聽從父母的指令及敏感父母的關係不和,比較容易因情緒變化而出現不同程度的負面問題,如學業倒退、沉溺網癮、對抗性行為或飲食失調…等。

最後,他們接受家庭治療後,夫妻關係有明顯進步,而小女兒飲食失調問題得到改善,心情及體重也明顯地恢復,她的現時的目標是回復以前正常的體重。

婚姻親子輔導室 之 及早關注子女的學習壓力

適當的壓力有很多好處,可帶來動力,提高效率,增強適應力,能促進學習,但若承受過度壓力,不單有礙學習,更會影響身體和心理健康,導致失眠、食慾不振、頭痛、胃痛、憂鬱等等現象。若未能適當處理,子女有可能會藉沉溺打機作逃避,甚至抗拒回校上課,更有甚者,因無法面對學業壓力而自殺,釀成悲劇,所以,家長需要及早關注子女的學習壓力問題。

父母的期望

家長若想幫助處理子女學習壓力,首先要處理好自己的心態,因為孩子的學習壓力,很多都是來自父母的期望。現代作父母的,有很大部分在成長中曾經歷缺乏,加上在社會工作的過程中,深深體會和了解到學業成績對晉升和工作機會的重要性,所以會為子女盡力提供最佳的學習資源,並努力推動子女學習良機,期望他們獲取優異成績而晉階。不過,父母的動機雖好,但卻會因此加重子女的學習壓力。因此,「小心察覺檢視,讓期望調節至合適的程度」是父母最合適的做法。

與同學比較

現時社會的主流觀念,實在過分重視成績。在同學之間,也會互相比較,若然學業成績較差,便會覺得自己是失敗者,所以父母應多留意子女的學習心態,讓他們知道學習的目的在於增進知識,並非和同學成績分數作比較,這樣,相信有助減輕子女的學習壓力。

名校標準

現時很多學校,積極地爭取公開試成績,期望能擠身名校之列。而傳統名校,為了保持其優越地位,亦努力地「催谷」學生成績,學校之間的激烈競爭,會為學習標準提高至不合理水平。在這些學校就讀的莘莘學子,便成了競爭的工具,時常承受著沉重的學習壓力。若子女是在這些學校就讀,家長需密切留意孩子的情緒變化,努力疏導孩子的心理壓力。

良好生活習慣

處理學習壓力,可從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開始。在學業上,父母不能代替子女讀書,但在起居飲食方面,卻能有效地幫助子女。若子女能有均衡飲食,有充足睡眠,配合適當運動,便能擁有健康身體,大大提升應付壓力的能力。

親密家庭關係」

藉著親切的溝通和關注,父母和子女之間便能建立親密的家庭關係。當子女面對壓力之時,家庭便成為他們的強大後盾和支援。

良好人際關係

除了家庭關係,朋輩的互相支持,也不可或缺。家長可創造有利環境,鼓勵子女多參加課外活動,培養有益身心的興趣。這不但能舒緩學習壓力,還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專業輔導

若子女因學習壓力而引致身心出現問題,家長切勿掉以輕心,當及早察覺正視,尋求專業輔導,讓問題盡快得到妥善解決。

陸振洲
個人、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婚姻及兒童啟導中心

EQ家庭接見室 之 在發飆之前操練轉念

在這急速變動的社會中,我們的確要培養一種有回應力的思維模式及生活方式,來迎向當下獨特社會形態的挑戰。我認為,這比任何一個年代更需要建立的是一家人「有得傾有得講」的連結關係。曾聽過家長最感無奈的心聲﹕「隨著孩子漸漸長大,看見他們發生問題,卻不能給意見,因他們認為我們思想保守過時及有立場,更認定大家是無辦法溝通,所以我們惟有選擇各自尊重大家的自由,互不相干就是了。」但我認為這種思想模式表面上好像無問題,但實際上卻內藏著人際傷害的暗湧,因為自由的基礎是建基於「為他人的自由」而不是「為了自己的自由」,即人往往是通過與他人的互動及結連彼此的感受和需要中,才能理解及運用自由,否則易於變成因擁有個人主義的自由而不需考慮他人,來作為控制對方的美麗藉口。

當我推廣一家人也可以重建「有傾有講」的溝通連結時,也遇到一定程度的阻力,而發現來自心理上的阻力是最常見。家長在課堂中曾表示明白並同意不可執行那些破壞有傾有講的要點,但每次遇到孩子不合作的行為時,便自動地用回舊我的方式來處理失控場面。為何我們難以將已學的知識轉化在日常生活之中呢?我與眾多家長交談後,發現他們大多被內在的不安全感所牽制﹕一方面擔心用了這些有傾有講的新溝通法,令孩子更能討價還價,失去家長管教的地位。如你真的是這樣想,那請看我用以下的例子來說明選擇用有傾有講的互動態度來與孩子連結的重要性。有一個13歲的男孩,家長投訴他常目瞪口呆,在一家人食飯時也不在乎家人所討論的話題,但每次提醒,他都表示明白。後來,我與那男孩溝通後,才知道他對家長每日提過的事形成了疑問:我是否一個有問題的人?經溝通後,家長最後明白原來孩子在頻密式的提醒下,容易產生了一種「亂」的狀態,這種狀態令他感到恐懼,有感自己是一個無能者,甚麼也做不成。又例如家長投訴一個8歲女兒常以「需用長時間來執房間」的藉口來拖延做功課的任務,經過交談後,才知道她常覺得媽媽認為自己是一個很愚蠢及偷懶的人,所以每當她想起這些對號入座的態度,便感到分心和沮喪。

請千萬不要誤信一家人的關係無法改變,只要你不讓那些隱藏的、無法被定義的,或已內化於心中的既定威脅來規限了自己的思維。我的信念是,問題本身是有三重意義﹕(1)教導性﹕教導我們一家人學習生命的意義;(2)塑造性﹕容許問題來塑造出一家人相處的新模式;(3)引導性﹕一家人為著共同方向而彼此坦誠溝通。

「我們相愛,不要只在言語或舌頭上,總要以行為和真誠表現出來。」〈約翰一書3﹕18〉

馬君蕙
家長EQ課程訓練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