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回應家長熱線(6010-4224)中的問題,發現這些家長的提問表面看似複雜,但看穿了,問題背後的核心也莫過於來自一個習慣思考模式,即人之所以會苦惱,並非因事件本身的難度,而在於人對這件事的看法,因為人往往習慣以依賴舊有的處理手法及思維去解決問題。那究竟是甚麼讓我們害怕面對改變(就算明知舊有的方法行不通)?我們又從何時開始放棄自我主導的學習信心呢?讓我舉一個例子説明。
有一位母親從小就告知女兒一個不得不做的告誡﹕「你是家中的長女,所以凡事也要給妹妹樹立好榜樣;只要考入大學,才能改變被人看不起的命運。」於是,這位大女兒從小把這條重要的誡命放在心頭,並以身體力行實踐出來,例如在中學時期的她,既要兼顧妹妹的日常生活事務,又在學校努力爭取獎學金及各項職務上的表揚,為的是證明給媽媽知道她並沒有所託非人,況且乖孩子是會獲得媽媽的讚賞和更多的愛。隨著年日,長大後的她總是渴望別人認可自己是「能幹」、「好員工」、「好朋友」等;並努力做一些討人喜歡的事,甚至犧牲自己及想法也想討人歡喜,為的是不想被別人討厭。直至有一天,她突然醒覺到自己對﹕「我是可選擇,因為我想要⋯」這句說話無力回應而感到驚訝,因她一直自以為是自信、聰穎的人,沒有甚麼事可難到她。但是,她已習慣被自我訓練在固有的思維模式下過活,甚至怕改變,也從來沒有想過原來自己可以有選擇。後來,她才驚醒,過去盡力地做事的目的不是為了讓自己生命更加美好,而是渴望得到別人的一個認同。
以上如此悲哀的成長故事是否似曾相識?我建議作為家長不要對孩子講﹕「不得不做」、「應該做」、「必須做」等理應的字眼,因這會窒礙孩子發展自主的學習能力,每當他們選擇想做的事時,也會感到是一種無奈的罪惡感和沉重的責任感。我鼓勵家長,當你發現孩子有做得不夠好的表現時,先與他一起慶祝他也有做得好的努力部分,然後一起為做不好的部分表達有惋惜的感覺,並積極一起作檢討。
後記﹕上述所提及的大女兒是筆者本人的成長經歷的小片斷。而後來的經歷,感謝主,讓我認識了一位給予力量及啟蒙的好友,伴我肩並肩前行,以充實生命為念,並學習享受凡事樂在其中。當我能夠體會和認識到自己的選擇是以提升自己生命的美好時,自然能肯定自我價值,並感受到真正的喜悅,而這份內在的滿足是他人無法所給予的。
「不可自以為有智慧,要敬畏耶和華,遠離惡事。這必使你的身體健康,使你的骨頭滋潤。」〈箴言3﹕7-8〉
馬君蕙
家長EQ課程訓練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