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Q家庭接見室 之 面對自身的不完美

最近回應家長熱線(6010-4224)中的問題,發現這些家長的提問表面看似複雜,但看穿了,問題背後的核心也莫過於來自一個習慣思考模式,即人之所以會苦惱,並非因事件本身的難度,而在於人對這件事的看法,因為人往往習慣以依賴舊有的處理手法及思維去解決問題。那究竟是甚麼讓我們害怕面對改變(就算明知舊有的方法行不通)?我們又從何時開始放棄自我主導的學習信心呢?讓我舉一個例子説明。

有一位母親從小就告知女兒一個不得不做的告誡﹕「你是家中的長女,所以凡事也要給妹妹樹立好榜樣;只要考入大學,才能改變被人看不起的命運。」於是,這位大女兒從小把這條重要的誡命放在心頭,並以身體力行實踐出來,例如在中學時期的她,既要兼顧妹妹的日常生活事務,又在學校努力爭取獎學金及各項職務上的表揚,為的是證明給媽媽知道她並沒有所託非人,況且乖孩子是會獲得媽媽的讚賞和更多的愛。隨著年日,長大後的她總是渴望別人認可自己是「能幹」、「好員工」、「好朋友」等;並努力做一些討人喜歡的事,甚至犧牲自己及想法也想討人歡喜,為的是不想被別人討厭。直至有一天,她突然醒覺到自己對﹕「我是可選擇,因為我想要⋯」這句說話無力回應而感到驚訝,因她一直自以為是自信、聰穎的人,沒有甚麼事可難到她。但是,她已習慣被自我訓練在固有的思維模式下過活,甚至怕改變,也從來沒有想過原來自己可以有選擇。後來,她才驚醒,過去盡力地做事的目的不是為了讓自己生命更加美好,而是渴望得到別人的一個認同。

以上如此悲哀的成長故事是否似曾相識?我建議作為家長不要對孩子講﹕「不得不做」、「應該做」、「必須做」等理應的字眼,因這會窒礙孩子發展自主的學習能力,每當他們選擇想做的事時,也會感到是一種無奈的罪惡感和沉重的責任感。我鼓勵家長,當你發現孩子有做得不夠好的表現時,先與他一起慶祝他也有做得好的努力部分,然後一起為做不好的部分表達有惋惜的感覺,並積極一起作檢討。

後記﹕上述所提及的大女兒是筆者本人的成長經歷的小片斷。而後來的經歷,感謝主,讓我認識了一位給予力量及啟蒙的好友,伴我肩並肩前行,以充實生命為念,並學習享受凡事樂在其中。當我能夠體會和認識到自己的選擇是以提升自己生命的美好時,自然能肯定自我價值,並感受到真正的喜悅,而這份內在的滿足是他人無法所給予的。

「不可自以為有智慧,要敬畏耶和華,遠離惡事。這必使你的身體健康,使你的骨頭滋潤。」〈箴言3﹕7-8

馬君蕙
家長
EQ課程訓練顧問

2020_Apr_29_EQ

EQ家庭接見室 之 彼此尊重各自的獨特性

在每次教導家長如何教養孩童的課堂中,最令我感到滿足的是看到學員的變臉過程,即從「愁眉苦臉」變到「從容不迫」的表情,究竟家長們發現了甚麼而有如此的改變?我整理了一些家長分享在課堂中的新發現﹕「不要太肯定自己的建議就是最好,可講﹕『不如讓我們一起嘗試吓做實驗,好唔好?』『能有機會聽到其他家長的睇法,又可在角色扮演中親身感受到孩子的感受,並即場接受家長的點評,讓我真正明白自己的問題。』『解決問題不是最重要,而是應用心去學習與孩子維持可持續的發展關係。』『當自己發怒時,可先將自己說話速度減慢。』『尊重孩子的當下心情,接納他暫時拒絕回應。』『緊貼孩子的對話,不要隨便離題或轉話題。』『父母也需要學明白自己的感受,才能明白孩子的感受。』『先為彼此製造一個好心情,才能有美好的溝通。』」

最後,大部分的家長也異口同聲地認為,自己從來未曾認真地認識過孩子的需要及感受。但當你願意尊重孩子有其獨立性,你就能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孩子的所有,包括當你發現孩子與自己的風格大不同;當你感到自己好像庸人般被孩子呼之即來,揮之即去的無奈;當你被孩子惡言相向像仇人般對待時。

的確,我提及以上的情境也具很大挑戰性。必需再補充一點,就是為何學習看自己和孩子為「獨特」是這麼重要,尤其當你教孩子常感「勞氣」,近乎想放棄,這是因為我正期望對方能做到自己所設定的程式反應,但後來卻發現孩子並不是如自己所願時,你便會憤怒。相反,當你換上新的思考概念時,你才會放下任何假想,而只會選擇尊重對方的獨特,這會容易讓你產生好感覺。我與每一位孩子相遇時,不論他/她是怎麼的模樣、性格和風格,也珍惜對方為寶貴的寶藏,視對方是何等的獨特,值得我用心去探索和了解。如何看孩子的獨特呢?我舉例來說,如孩子常駁嘴,那你可以看他有頭腦靈活的獨特;如孩子沉默寡言,那你可看他有擅於觀察的獨特;如孩子很硬頸,你可看為他有堅持原則的獨特;如孩子易發怒,你可看為他有認真持守某種價值觀的獨特。

生命是上天送給我們最獨特的禮物,因生命中充滿了張力,即幼小和偉大都在你生命中同時存在。但如果你仍然被所謂自己所設定的原則所捆綁,那我鼓勵你看這些原則,不是來提醒你若達不到就是一個糟糕的人,而是讓你面對幽暗面及放棄單打獨鬥的勇氣、走近身邊的家人、朋友重新學習接受愛與幫助、表達自己真正的需要和感受的動力。畢竟,和諧不是要一家人同聲同氣,而是彼此接納大家存有不同的獨特,並容許彼此有可進步的空間。

「恨能挑啟爭端;愛能遮掩一切過錯。」〈箴言10﹕12〉

馬君蕙
EQ訓練研究主任

2019_Dec_25_EQ

「EQ家庭接見室」之 實踐教養原則的入手點

最近,當我主持家長學習班時,家長們發問背後的心聲幾乎是直接想問﹕「我點反應才不會被孩子激死呢?」我入行近20年,也承認在現今社會的氛圍下,要發揮父母應有的功能實在不容易,甚至是家長要徹底拆除「一言堂」的思維框架,以及重新練習一套能接納不同可能性的心態。我建議家長可在這些思考練習題嘗試作操練﹕如何善用父母的權力去支持孩子做他認為想發展的事?如何表達父母起初的好意,以至不因孩子的不合作而破壞親和力?如何有耐性地回應孩子的提問,就算在不同價值觀下,也可平心靜氣地討論?如何把握孩子肯知錯的事上作情理兼備的教導,即孩子學懂下次應對的方法及肯定就算父母在管教,但依然那麼愛他/她?

若要實踐以上教養孩子的原則,前題是家長必須先從認識自己及孩子的風格作為入手點。我舉以下例子來說明這重要性,有些家長較重視維持父母威嚴的角色,他們要先突破一個信念,就是與孩子有商有量並不等於「認低威」,而是想藉著掌握知己知彼的認知後,用更有效的方法來達到最終想看到孩子的成長結果。又例如有一位母親向我表示﹕「我不知何解,明知只要我能多讚孩子幾句,他就一定會把東西執拾好,但我難以開口。」及後,我向這位媽媽分析其中的一點可能性,就是源於她的個人風格特色,她是一個極為有責任感的人,所以用這標準來判斷孩子能執好自己的東西是應有的責任,並覺得且按他的歲數是應該能做到的,一切在於他是否願意做。另一位家長很傷心地問﹕「我已肯作出讓步,向兒子表示自己願意停止不反駁他的無理,因為媽媽知道在激動情緒下會講了一些傷害的用字,但兒子居然回應我說收聲是明智,早應收聲。」我安慰這家長說:「你有否想過你的兒子為何有這樣的回應?這不是代表他不尊重你,而是他在展示一種自己的獨有風格,是一種剛好與你相反的性情,他是有自信並勇於表達的男孩,所以對這類孩子是喜歡家長用看得起他有能力去解困並信任他能做得到的態度和語氣來與他溝通,所以當你反用直接及頻密地指正他做得不合格的事件時,他會徘徊在不被信任及懷疑自己是否真的有自信的糾結中產生負面情緒。」

人的性情及風格是存在著多樣性及複雜性,因此不能用單一思維方式來考量問題,即對你容納度的考驗。下一期我會分享家長在面對不同風格的孩子時,應如何聽及如何講才能讓孩子體會心理酬賞的需要而願意履行責任感,包括被愛、安全感、重要感、體驗新事物的勇氣。

「慈愛和誠實彼此相遇, 公義與和平彼此相親。」詩篇 85:10

馬君蕙
EQ訓練研究主任

2019_Nov_13_EQ

「EQ家庭接見室」之 身教重於言教

在過去數十年與小孩一起同行及成長的歷程中,我認為小孩是最能演活甚麼是快樂和滿足。他們常教曉及提醒我去反思生活與生存的分別,因為有很多人以為自己懂得生活,但他們只是每天努力地維持衣食住行等基本所需的生存方向。如果你以追求有生活內容為目標,那你會常醒覺自己現時的生活比重是傾向物質化(物質化包括以努力換取金錢或鞏固地位)或是心靈化,而這兩者往往很少會重疊,因為通常追求心靈價值愈高,相對地物質回報就愈低。

我很想讓家長看到解決孩子情緒問題的源頭,往往要從心靈化的方向去找方法。我認為這一代的孩子及家長每天真的好努力地生存,但他們從不享受生活,更甚少珍惜生命本身已賦予人很多無限快樂的潛質。我發現他們不快樂的源頭也來自一個疑惑﹕「我究竟是否一個值得被愛的人?」這是一條人類每日也需被挑戰的問題,就算我作為一個修補家庭關係的顧問,當身邊最信任的人指出我做得不好的時候,我同樣需要接受這條問題的挑戰。

最近接見了兩位青少年人,他們分別也在我面前哭訴做人好辛苦,因每天也需帶著面具與朋友及家人交談,不願意講真話為的是想保護自己免受更大的傷害,因最後只換來再一次不被了解,甚至扭曲自己的本意。其中一位十二歲女孩沉鬱地分享﹕「爸爸話他有錢甚麼都可以滿足我,只要能取得優秀成績令他有面子就是了。但我知道他從不關心我真正需要甚麼,我也忘記了他對上一次何時擁抱過我,現在也不重要,我只寄望兩個弟弟能滿足爸爸的希望吧。」一位十五歲男孩分享﹕「我不明白為何與身邊的同學格格不入,他們玩的遊戲好幼稚,我又不喜歡講無聊笑話,我不想承認自己是不可愛及不受歡迎的人,我寧願以笑臉來對著同學,並標籤自己為怪人就算了。難道找一個可以聽我講心事的好朋友是不可能的事嗎?」如果你是他們的父母,當聽到他們以上的心聲,不知你有何感受及想法?在我主持的家長研習班中,我常提醒家長教養孩子最困難的永遠不在於是否能掌握理論技巧,而是有否嚴教自己去執行「身教重於言教」的堅持,即反省自己是否能說也能行,成為孩子心服口服的學習榜樣。

我認為,生活不管順利與否,都應當是我們珍惜的一種經驗,而不是用「捱過去」的心態去過日子。你能否相信人不在乎擁有的天賦條件有多少,而在乎你使用了多少?我建議你不如花時間做一些生活思考練習題,例如﹕我如何可以享受此時此刻的角色?今天的我仍可有甚麼貢獻?我如何演繹負面不好的事而不易被它擊倒?其實,每天早上我們睜開眼睛時,都要告訴自己今日就是「特別的一天」,再也不要把好東西留待明日才用,只管去享受這天特別的日子吧。

「謙卑和敬畏耶和華的賞賜,就是財富、榮耀和生命。」〈箴言22﹕4〉

馬君蕙
EQ
訓練研究主任

2019_oct_30_EQ

「婚姻親子輔導室」之 一個做[好人]、一個做[衰人],得唔得? 教仔謎思(一)

現代的爸媽真不易為,坊間被許許多多的教子觀念充斥著,有時候真不知道如何選取。其中一個:「一個做(好人)、一個做(衰人)。」筆者想借用「嚴父慈母」作類比分享,這句說話本是一個比喻家庭關係的形容詞彙,並非是一種教子的概念。事實上,若一個家庭能同時包含著「嚴」代表著規律、威信;「慈」代表著愛、接納,是十分理想的。可是,由於這句話把嚴和慈分化成為父母的角色,便把這兩種美好的質素放在對立面。若把父母的角色分化成「好人」和「衰人」,更是進一步把父母的角色僵化和「矮化」。我們不妨來探討一下,這種固定角色的如何影響著父母與子女的關係。

「唉,我唔知呀!你問你(爸爸/媽媽)啦!佢話俾就俾,佢話唔俾就唔俾!」

「嗱嗱嗱,你唔乖,我話俾(爸爸/媽媽)知架!」

「係我先買俾你咋,如果是(爸爸/媽媽),你唔駛諗呀!」

這些對話,經常都能聽到。很明顯,說話者扮演著「好人」的角色,而另一方便是「衰人」了。說這些話時,往往都是要解決一些突發的處境,例如小朋友提出了不適宜的要求、小朋友不遵守規則。換言之,通常是要解決眼前的衝突,想盡快獲得結果。

做「好人」的是否便佔了便宜?針對瞬間出現的爭執,似乎是不錯的,因為小朋友要求的東西,得與不得,都不是自己的責任,完全交由另一半;可是,在那交由另一位決定的一刻,自己的威信便會被削弱,因為小朋友會覺得你沒有判斷的能力;此外,當說話帶著第三者的威脅時,正代表著自己在這個家沒有權柄,那豈不是表示你不能提供安全感嗎?有時候,為了討好小朋友,甚至會用比較的方式,突顯自己的寬鬆;冷不防自己移動了界線,讓小朋友看到可以隨意試探。

做「衰人」的甘心嗎?做「衰人」似乎要有條件,就是有一種威嚇的能力,經常要武裝自己起來;或是不苟言笑、或是說話帶批判、或是大權在握。當所有的決定權都集中在自己身上時,壓力豈不是很大嗎?最重要的,「衰人」是沒有機會展現或接收愛的,這是家庭最大的破口;再深層地想一想,為甚麼要自己長期扮演一個不受歡迎,不被愛的角色?

緩和衝突或要求的可能性﹕「我聽到你想要(表示聆聽到小朋友的要求),我覺得(承擔責任、冷靜分析),我相信你可以等一陣(表達信任、延後滿足),我想等埋爸爸/媽媽,我哋三個人一齊傾下(商議而不否定、充滿可能性)。」

承接上文,規律、威信、愛、接納是很重要的家庭關係,小朋友怎樣才能體現,固然是從父母的身上發現。父母一致的信念、行動、表達情感的方式,都一一成為小朋友成長安全的框架。他們不用試探、在一次又一次的提出、解說和選擇中,他們會明白尊重自己,體諒別人的界線;他們也會學會商量、聆聽和接納。

他必使父親的心轉向兒女,兒女的心轉向父親。〈瑪拉基書4﹕6上〉

  陳小碧
遊戲治療師
個人及家庭治療師

2019_oct_9_EQ

「談天說道」~「拖延蟲」作怪怎麼辦?

「我要教導你,指示你應走的路;我要勸戒你,我的眼睛看顧你。」

《聖經新譯本》〈詩篇32﹕8〉

 在這個家庭敎養中,父母未能合作管教孩子,因原生家庭遺留下來的不良觀念, 深深地影響現在的家庭。日後,希望這對夫婦可以吸收經驗,切記因寵愛一方,而忽略對兒女的愛䕶應一視同仁,希望父母努力作子女的良好典範,讓孩子可以健康地成長。

文﹕康志敏  註冊輔導心理學家及家庭治療師
編輯﹕謝芳

明仔是個12歲的小六生,與就讀中二,成績卓越的家姐和父母一起居住。他平時喜歡踢足球和看卡通影片。明仔是母親的心肝寶貝,在家排行最小,甚得家中三位成員的寵愛,大家溝通方式像平輩一樣,不分尊卑,有時他亦會「恃寵生嬌」,會要求以母親陪伴在旁才願意做功課作條件,時常投訴功課多,邊做邊問,否則,他的大腦便關機,腦停手又停,彷彿做功課是母親的責任。雖然父親工作繁忙,但看到這現象不合常態,有向太太提出,卻反成了夫婦的吵架焦點,丈夫只能無奈地在旁嘆氣。

今年開學後,父母親覺得兩姐弟已經長大,與先生商量後,決定出來做全職工作,以幫補家計,讓大家改善生活質素。可惜,自媽媽出外工作後,明仔變得沉默寡言與媽咪距離愈來愈遠,除了未能完成多份欠交的功課,在學校更經常發白日夢,老師發現明仔不留心聽書及欠交功課情況嚴重,分別要求明仔取消午飯自由時間及留堂去完成功課,但是舊的功課仍然堆積如山,新的也湧現,令他吃不消,失去應有的學習興趣,學業成績一落千丈,有些科目由中上變成不合格。老師將明仔學業近況告知他的父母親,希望能夠找出解決方法。父母經過商量後,決定尋求家庭治療。

家庭系統

在家庭系統裡,明仔是家中的「王子」, 雖是最年幼的孩子,但在家中卻最有話事權,可以對其他家庭成員呼風換雨,權力比父母還強大,脾氣亦相當大,像「無王管」。

明仔獲得父母和姐姐的關愛,可惜從來只有收取別人對他的愛,而他往往欠缺付出愛心去關懷别人,造成傾向用自我中心思維的處事方法。

成長階段 Developmental Stage

明仔的成長階段好像停留在五歲的幼童一般,用淘氣的行為去對抗父母,撒嬌地討母親的愛,源自於他誤會母親選擇出外工作,是因為她不再愛自己。於是,他藉著頑皮的表現,希望獲得母親對他多些關心及留意,或許母親會為他改變,取消出外工作的決定,繼續留在他身邊陪伴他。

原生家庭的影響

經過治療師深入了解,才得悉母親本來是國內學校一名高材生,由於明仔祖父母重男輕女,要求母親放棄求學機會出來工作,讓她的弟弟可以繼續學業。從此,母親為此事耿耿於懷,希望將自己讀書的心願、及追求知識的理想承傳到自己兒子身上,可惜期望變失望,母親察覺這樣的教養方法存在隱患。經輔導後,母親先向父親道歉,明白到自己未能誠懇地接受丈夫的育兒意見,導致寵壞了明仔,並邀請丈夫以後多向她提意見,日後共同敎養明仔。此時,她嘗試聯同丈夫向明仔清楚講述,自己因過分緊張明仔的學業,誤以為百般遷就他,便可以讓他勤力讀書,低估了明仔的依頼及推卸責任的嚴重性。

定立清楚的界線 (Boundary

在輔導過程中,讓明仔明白自己是有能力的12歲大男孩,父母重新向兒子講述,每個學生的基本的責任是在規定時間內,自行完成功課,相信兒子能夠停止依頼母親的陪伴做作業。父母親在兒子面前一同承諾對兒子的愛,沒有因為他的學業成績起落而改變,並向他和女兒一起解釋清楚,母親出外工作的需要。其實,父母親清楚了解兒子是個「醒目仔」,如果認真投入讀書,停止做拖延蟲及依賴母親陪伴,是完全有獨立能力配合學校的學習進度,並盼望大女兒能夠協助母親跟進弟弟功課。

明仔從小不懂主動與別的小朋友接觸,欠缺社交技巧,而父母亦沒有努力培養明仔的責任感。久而久之,在校較困難去結交到知己。幸運地,他喜歡玩足球,在校隊也可結交有共同興趣的同學,他又可以訓練到團隊精神。亦可藉著團隊的協作,讓他找到自己的凝聚力和目標。

TSTR_May_20_2019「拖延蟲」作怪怎麼辦?

「EQ家庭接見室」之 在平等線上與孩子同行

最近,在家長的個案中發現一種時代的張力,就是他們對於教導孩子的心態抱有一種矛盾及不知所措的迷惘。這些家長有很強烈「想幫孩子解決困難」的慾望,但同時又覺得自己能力不及,更甚的是當聽到孩子表示每次在激動下會出現想傷害自己的念頭,或自言自語地問自己生存有何意義時,家長便立即產生焦躁狀態。因此,現今的家長好像失去管教孩童的信心及有極大的無助感,例如當家長用欣賞式的語言來鼓勵孩子後,孩子卻相信自己一無是處和沒有優點時,家長的內心即時十分糾結,腦海也隨之空白一片,一來擔心自己的回應若有不妥當,會對孩子造成更負面的影響,刺激至他們愁更愁。

首先,我讓家長明白適當和及時的介入是必須的,因為當孩子的心態及行為出現了問題後並沒有得到立時的修正,孩子便以為自己的執行方法是正確的,於是當一個壞行為獲得「行使順利」的習慣後,最終將這壞習慣漸養成壞性格。因此,父母應是孩子成長的把關者,讓孩子透過修正的過程來建立一個「悟性」的學習。否則,如孩子在行為上出現差異後又從來未有過任何修正的提示,那只有待日後靠逆境才可能破開他多年來牢固的偏執性格。

所以,問題在於家長應用甚麼程度的語氣來與孩子對話才是最重要。我認為只有用正面的情緒才可增強孩子的學習,就是家長要常看見孩子的優點所在,例如知道他們擅長甚麼、知道甚麼才令孩子有參與的動力。最後,家長要用替孩子高興的語調來直接告訴他擁有那些正面的氣質,並肯定他是有實力來面對日後的挑戰。

當你願意考慮、衡量及自我建議不同選擇愛對方的方式而最終讓他/她感到舒服時,這才是真正的愛。因為愛不是用尺度去評核對方的能力,而是與他/她在平等線上一起同行。

「我們行美善的事不要喪膽;如果不放棄,到了所定的時候 就會有收穫。」                                                                                                                                                                  加拉太書69

馬君蕙
EQ訓練研究主任

2019Mar_20_EQ

「婚姻親子輔導室」之 「十兄弟」現代版

五十年代香港一部電影《十兄弟》,故事描述一對夫婦陳大蝦與紀巧兒,生了十個擁有異能的兄弟,他們團結一起拯救父母,齊心協力對抗惡勢力。令我印象深刻是父母對孩子是積極正面的接納,怪異的孩子在父母眼中是特異功能,各自各精彩!在兄弟當中是互相合作過渡難關。

這裡十個卡通人物十兄弟姊妹是現代的版本。他們各自不同,各有缺陷也各有特異之處。我曾經把這些人物介紹給小朋友,小朋友七嘴八舌指著圖畫說:「這個就是我!」小朋友的觀察極之敏銳,也很明白及接受這些天生的限制。只是在成年人的世界裡,今天這些特別的孩子叫做SEN(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有特殊教育需要或叫他們做「星仔」,他們都需要改變,需要被矯正。

明白作為父母都會擔心,希望把孩子改正過來。不過,如果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十兄弟確是各有千秋,各有獨有的優缺點,若大家願意換個角度看,明白、鼓勵和幫助他們,在特長方面去善於運用和發展,他們一樣會成功的﹕「大哥的千里眼銳利而看得遠而清,雖易忽略近處的細節,但能早察先機;二姐的順風耳,對聲音特別敏感,雖心靈容易受創,但對別人細心明白;三哥是大力士,喜運動卻不易坐下來讀書,但運動細胞可以同享成功;四哥穿著緊身衣服不舒服,總帶著不痛快有脾氣的心情,若學會脫下衣服,會很不一樣;五哥有一雙翅膀,好飛走不易專心,但翅膀讓他天馬行空,幻想創意源源不絶;六妹是鐵頭的孩子,意志力強卻固執而堅持,難改變自己,但若方向抓得準確定會達成理想;七妹踩著高腳蹺,高高在上有點自欺欺人,但若懂得自娛,令自己感覺良好;八弟有遁地的絶技,不喜歡就借機遁地和逃避,但這份自我保護能力使他不會困住自己;九弟胃口極佳,食極不飽,在人際關係上不停苛索,如果父母能夠看清他的胃口所在,這些胃口會是動力;十弟是大喊十,凡事往負面去想,總認為別人欺負自己,但他的眼淚有醫療和保護作用,甚至可把敵人趕走。

黃葉仲萍博士(Susanna Wong)
宏恩基督教學院心理學系副系主任
資深個人、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2019Feb_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