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家情」 如何拆解孩子的專注力問題

head03

「家庭‧家情」在《明報》教得樂HappyPaMa刊登,本期為2018年4月03日,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近日發生6歲懷疑過度活躍症男童被外婆勒死的事件。事件引發我想分享一下自己的經驗。我的小女兒從小就很難專注學習,上課時四處張望;帶她到興趣班,她總會經常出位,與其他小朋友傾談,無法完成自己的功課。

我嘗試每天替她進行家居訓練,情況才慢慢改善。家長若懷疑孩子有專注力問題,可嘗試從以下幾方面找出問題的根源,再對症下藥。

一、興趣不足

孩子對有興趣的事情會全情投入去做,相反,要是沒有興趣,就提不起勁,像「拉牛上樹」一般。家長們若發現孩子玩遊戲時十分投入專注,可是做功課或學習時卻難以集中,很明顯就是興趣不足了。若是因為能力不足,讓孩子缺乏興趣,就要先幫助他提升學習技巧,例如:語文能力、記憶力和運算能力,滿足學業上的要求。若孩子純粹對學習的内容不感興趣,家長可嘗試降低要求,定下一些較易達到的目標,例如:讓孩子在15分鐘(因應能力而定)內完成抄寫生字或記10個生字等。完成後,給予讚賞和鼓勵。小休後,再進行下一項功課。

二、持續專注力不足

做功課時,某些孩子最初很能集中,但是過了不夠10分鐘,便開始發白日夢或者東摸摸、西摸摸,不能繼續集中了。這些孩子可能是持續專注力出現了問題,難以集中一段較長的時間,影響學習效能。家長們可嘗試與孩子在課餘時玩一些專注力遊戲,例如:Bingo、找數字、捉蟲蟲等。在遊戲中,孩子更容易投入和持續專注一段較長時間。另外,家長也可以按照孩子的能力定下一個持續專注的目標,例如:10分鐘完成一幅拼圖。孩子在進行活動期間,家長在旁觀察,不要騷擾他,若他有分心的表現,只需輕輕提醒,「做得好啊,繼續努力」當孩子完成後,可給予鼓勵。家長若能每天用半小時與孩子做以上的小活動,不久,你會發現孩子的專注力漸漸進步。

三、缺乏忍耐和衝動

某些孩子十分缺乏忍耐力,坐下做功課不久,便很想動起來四處走走,難以坐定一段較長的時間。除此以外,他們可能較情緒化,容易發脾氣和有一些衝動的行為。要幫助這些孩子,家長們可以嘗試教他們一些自我控制的策略;例如:當做功課很難專心時,可以深呼吸三下,或者,在心中慢慢由1數至10,讓自己平靜下來,再繼續下去。又或者,當很想發脾氣時,試試站起身跳10下,又可以在家中來回走走,讓身心放鬆下來。

四、難於過濾環境干擾

某些孩子在一個寧靜、沒有干擾的環境很容易專心,可是在較嘈雜和感官刺激較多的環境,如班房,就很難專注了。這些孩子難於過濾環境中的聲音和影像,很容易被這些刺激吸引。故此,上課時常分心,四處張望,甚至有出位情況。他們在家中做功課的時候,家長可以嘗試播放輕音樂,後來漸漸將聲量放大,讓孩子慢慢適應,並在聲音的干擾下,習慣專注做事。

在課室中,若孩子容易受視覺刺激干擾,可以請老師安排一個靠前的位置,減少環境干擾。若孩子容易受聽覺刺激干擾,靠後的位置最合適,也較能讓孩子專心學習。家長也可以在孩子的筆袋放一張提示卡,寫著「專心上課」,不時提醒他要專心學習。

五、其他問題

若孩子的專注力問題持續超過半年,影響學業、社交和日常生活,有可能因為其他因素影響;例如:專注力失調、過度活躍症(AD/HD)和感覺統合失調等,是因為腦部的缺損造成的專注力問題。家長宜盡早找專業人士進行評估,需要時,進行相關的訓練,早日解決孩子的問題。

最重要常常為你的孩子禱告,無論你是否相信主耶穌,禱告總能夠帶給你和孩子身心的安寧,讓你們得著內心的平安。我也常常在訓練中默默為孩子們禱告,希望他們透過不同的訓練,問題得以改善,讓孩子能正常地學習和生活,健康、快樂地成長。

 

何定邦

職業治療師

國際認可感覺統合評估員

https://www.facebook.com/belovedhome2013/

「家庭‧家情」自尊自信‧孩子成才路

20feb

「家庭‧家情」在《明報》教得樂HappyPaMa刊登,本期為2018年2月20日,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香港是一個充滿競爭的社會,家長為了培育孩子成才,由初小開始,便要他們天天「進補」,參加大量興趣班、補習班。可惜有徵文比賽的作品告訴我們,孩子視這些補品如「毒藥」,不但破壞親子關係,更令他們對讀書失去動力和興趣,長久下去失去自尊、自信。這都是家長們的惡夢!

要令孩子成才,最重要是不要令他們失去志氣。怎樣才能保持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呢?學者Borba提出,自尊感包括五個基本組成元素,分別是安全感、獨特感、聯繫感、方向感和能力感。家長如能在選擇課外活動上培育孩子的自尊、自信,比學甚麼來得更重要。

「安全感」是自尊感的最基本元素。如何在課外活動上培養安全感?首先,家長可鼓勵孩子表達他們的意見;讓他們嘗試各樣新事物,而不介懷成敗與否。製造機會,讓子女在能力範圍下接受挑戰,並且經驗成功;還有,要制訂合理和一致的家規,讓子女在安全的環境下學習。

安全感之上是自我「獨特感」與聯繫感。要令孩子欣賞自己,先決條件是家長要接納孩子的一切而不附帶任何條件。因為只有你先接納孩子,孩子才會接納他自己。在參與活動時,切勿把孩子互相比較,因為這會對父母和子女同樣帶來傷害。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特質,家長為孩子選擇興趣班,必須要考慮到子女的獨特性、興趣愛好,並且與子女的生理、心理發展保持一致。不要以為所有活動都適合你的孩子,最重要是所選擇的活動能把孩子的獨特性,用積極、正面的方式表達出來。

「聯繫感」是指感到自己與所屬的團體(包括家庭、學校、社區等)有聯繫,獲得群體的接納、認同和欣賞。要培養聯繋感,家長可以透過幫助子女加入他們重視的團體,經歷團體成員的接納,例如:制服隊伍、合唱團、團契、球隊、義工組織,都是一些不錯的選擇。這些活動有助子女學習基本的社交技巧,例如:聆聽技巧、溝通技巧、體育精神、守諾言、同理心、尊重別人等。這些社交技巧都是成為人才的必備素質。

至於「方向感」,是指感到掌握生命意義和目標,並且無須依附別人,能夠表達意願,作出決定和承擔後果。孩子選擇了他們喜愛的課外活動後,家長可以和他們一起訂定目標,他們每完成一個步驟,家長要給予肯定和讚賞。最重要是讓孩子在生活中多作決定,多思考各種問題的解決方法和分析行動後果。

「能力感」是指感到自己有能力去學習新事物和應付新挑戰。家長要注意子女做得好的事,多於他們的失敗;不要空洞地稱讚,內容要具體。家長透過時常讚美和鼓勵,讓子女感受到被喜愛、接納和支持;也讓他們知道所想、所做的是正確。同時,給孩子自由發揮的空間,讓他們學到把握自己的生命及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特的,父母的責任是協助他們發掘上主給予的恩賜,並且能夠展現恩賜,便是成才了。

張笑容

資深傳媒人、親子教育顧問

「笑容生活教室」https://www.smiletraining.hk

轉載:《孩子成才攻略前傳》

Mingpao-output-20FEB2018

 

「家庭‧家情」「爸/媽,請給我多一點時間……」

「家庭‧家情」在《明報》教得樂HappyPaMa刊登,本期為2018年1月16日,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在我心中,我們一家人每個都代表著一個音符……

親愛的爸爸 :

您近來工作很忙碌嗎?我多麼想您不用經常工作,多在家裡陪我一起玩,可以嗎?

小時候,您給我講故事,伴我安然入睡;您也帶我去旅行,讓我體驗快樂與親情。後來我長大了,懂事了,我喜歡學習,您就變成了一位嚴師來教導我。但現在,您更多的時間是為了生計,每天早出晚歸不停地忙碌工作。我和您也生疏了,見面少了,雖然我內心十分了解,但我卻希望您能多抽一點時間陪伴我,讓我感受父愛與母愛的珍貴!

爸爸媽媽,我要感謝您們生我、養我的偉大!感謝您們對我的培育和照顧,我決不會讓您們失望。雖然您們有時候有些嘮叨,但是我明白這都是因為愛!所以,從現在起,我要做得更好,我要幫您們做更多的事,減輕您們的負擔,讓您們有更多點時間來陪伴我。

爸爸,您知道嗎?在我心中,我們一家人每個都代表著一個音符,當我們聚在一起時,便能奏出一首和諧動聽的樂曲,所以任何一個也不能缺少!我還有一個秘密想對您說:其實您笑的時候真的很可愛,希望您不要太勞碌,每天多笑一點。辛苦您了!爸爸,我愛您!

祝工作愉快! 萬事如意!

您的小四孩子


 

媽媽可否答應我這個小小的要求:每個晚上臨睡前跟我們玩遊戲……

媽媽,請給我多一點時間和您玩遊戲,我現在已經很少和您一起玩遊戲了。

您一下班回到家裡,還沒有休息,就到我們家附近的快餐店買小吃,我們都吃得飽飽的,您卻沒有吃一點點兒。您不是埋頭苦幹地工作,就是協助我們解決功課上的問題。深夜了,大家也睡覺,一天也就這樣過去了。

當每個晚上臨睡前,我也期盼有機會和您、妹妹、爸爸一起玩遊戲,如:「大富翁」、「跳棋」、「英文串字樂」等。這些玩意雖然不及電腦遊戲軟件、在線遊戲那樣刺激和多元化,但是卻能增進我們的溝通。每次玩這些遊戲的時候,我們總是有說有笑,那些溫馨的片段在我腦海中縈繞,總令我感到甜絲絲,把我的煩惱一掃而空。

媽媽,可否知道每次您和我們玩遊戲的時候,您都帶着輕鬆的笑容,看上去彷彿年輕了十多年。這個笑容是您跟年幼的我在合照中常常出現的,那時的我正在牙牙學語,說話斷斷續續的,您總是以燦爛的笑容鼓勵我慢慢說出心中的意思。

隨着我們日漸長大,您替我們擔憂的事情也愈來愈多,而您那輕鬆愉快的笑容也變得陌生了。媽媽,我想起了一首歌曲,其中有幾句歌詞是這樣的:「爸爸啊,媽媽啊,我們已長大,輕輕地說一聲,您們辛苦啦 !」

媽媽,我知道今天的我還有很多事情令您擔憂,但您放心吧!我答應您會好好改變自己。不過,您又可否答應我這個小小的要求:每個晚上臨睡前跟我們玩遊戲,讓大家有一段愉快的時光,洗滌一天的辛苦和煩惱。更重要的,就是可以讓我重溫您昔日那充滿陽光的笑臉。

您的小五孩子

「家庭‧家情」1+1+1 學習法

HEAD

「家庭‧家情」在《明報》教得樂HappyPaMa刊登,本期為2018年1月16日,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自從幾年前替大女兒出版第一本繪本《考試升呢秘笈》後,我和她便常有機會到不同的地方分享我們自創的學習法。家長們都帶著極大的期望而來,希望聽到一些他們從未得知,卻又功效神奇的方法。可是,讓他們失望了!因為筆者介紹的不是如叮噹的「神奇記憶麵包」般的法寶,而是父母們已知道,但從未貫徹執行的方法。

就我們觀察所得,不少孩子每天用三、四小時才完成功課,白白浪費了很多學習和玩耍的機會,實在太可惜了!我家則貫徹執行「1+1+1」學習法,意思是:每天用1 小時完成功課、1 小時溫習、1 小時閱讀。這樣,便能為孩子打下穩固的學習基礎。

A. 1小時完成功課

 困難嗎?這要看孩子是否專注和盡力完成功課了。試試用計時器為孩子訂下完成各樣功課的時限,成功了便給孩子一些鼓勵。小休後,再努力下去,一樣接一樣地完成。這樣,七、八樣功課也能順利地做完。

B. 1小時溫習

不少孩子也上補習社,其實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補習老師。因為他們的學生只得一、兩人,是最了解學生的人,知道如何幫助學生取長補短,也明白他們的喜好。

 父母可以先從孩子的考卷和習作中,找出錯誤題目,了解孩子不明白和需要加強的地方。孩子不明白的地方,父母解說一下。然後,父母可以把相關的練習複印,分幾天給孩子重複做三數次,直到能掌握內容為止。

 對一些天資高,在某些科目上超前的孩子,父母可讓他們先預習之後的課程,例如數學方面,可先看看例題,再試試完成課後練習。筆者的小女兒在中文科表現較出色,小學四年級已做六年級的練習了!

C. 1小時閱讀

某些孩子在閱讀方面有偏吃的壞習慣,只愛看中文書;另一些孩子則只讀英文書。這樣,在學習上會吃虧。閱讀能力基本上決定了孩子的成績和學習的能力,若中英文能力不平衡地發展,孩子愈難從後趕上進度。

 父母宜趁早讓孩子習慣每天看中英文書,筆者的大女兒也愛中文多些,每天用很多時間看中文書,卻不願讀英文書。我便要她堅持每天用十五分鐘看英文書。不要少看十五分鐘的力量,持之以恆,她一年已把四十多冊的Magic Tree House 英文故事系列看完了,並漸漸建立了英文的讀寫能力。她升上著名的英文中學後,英文成績是名列前茅的。

小結

「1+1+1學習法」已舉辦過百場親子講座,受惠家長數以千計,培育了一群自律自信的孩子。他們不再是被動地追趕著完成學校的要求,乃是主動地掌握好自己學習的節奏,輕鬆快樂地學習。

有些家長問:「孩子每天連功課也顧不上,哪來溫習和閱讀時間呢?」筆者回應:「先培養孩子的專注力,他們便能在一小時內完成功課。若時間真是不足夠,那就每天設定各半小時,甚或少至十五分鐘的溫習及閱讀時間,又或者週末找一個上午專注地溫習和閱讀也是可行的。」

若你能和孩子一起堅持實踐「1+1+1學習法」,三星期後,孩子便已初步建立起良好的學習習慣。三個月後,這些習慣便紮根了。三年後,這些習慣更會伴隨孩子一生,讓他成為學習上的「贏家」。

何定邦

職業治療師

國際認可感覺統合評估員

https://www.facebook.com/belovedhome2013/

錄自:《輕鬆教出乖孩子》(增訂版)

1月19日講座報名網上報名

Mingpao-Output-16JAN18

「家庭‧家情」媽媽,我一定要十項全能嗎?

「家庭‧家情」在《明報》教得樂HappyPaMa刊登,本期為2017年11月21日,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見了一個畫畫很漂亮,卻有讀寫障礙的少年人,他確診患上抑鬱症。複診時,他凝重地問我:「若果會考成績不理想,是否代表將來沒有人聘用他?人生是否注定失敗?」看到他鬱鬱不歡的樣子,應該與最近溫習考試的壓力有關;引起我反思:究竟我們這一代人,灌輸了怎樣的價值觀給下一代?

他的媽媽是個「望子成龍」,要求很高的人。從小幫他報讀不同的學習班,英文、中文寫作、奧數、普通話、鋼琴、小提琴、繪畫、足球、田徑,劍擊等,一心提升他入讀名校的競爭力;又幫他報名參加不同的比賽,爭取拿獎的機會。總之,別人說甚麼好,她都會跟著做。可是,兒子語文程度不高,未能圓媽媽想他入讀名校的美夢。這麼多年來,她終日責怪兒子懶惰,不用功讀書。其實,他已經盡力,只是語文資質所限,未能發揮所長。

事實上,我們並不需要有「百般武藝」,才能在社會上生存。我告訴這個少年人,只要有一樣東西令他感到有熱情去做,所謂「內心有團火」,或比一般人較有天賦,向著那個方向發展,就很好了,無須強迫自己樣樣皆精。正如他語文天賦不太強,就不要勉強向律師、翻譯等,對語文能力要求較高的方向發展。但是,他可以考慮向較有興趣及有天分的視覺藝術進發。就算將來收入不太高,至少他能在他那片天空發展,活得自在,又享受其中;說不定將來會成為一個出色的設計師或藝術家。

我們每個人都是上帝造成的精心傑作(Masterpiece),獨一無二的。我們不需要和別人比較,只要活出、欣賞、發揮自己的特質,祝福身邊的人,已經很好了。盲目追求「十項全能」,只會徒添煩惱;不但增加沮喪感,而且會失去應有的快樂。

聖經詩篇139篇13-14節這樣說:「我的臟腑是你所造的,在我母腹中你塑造了我。我要稱謝你,因為我的受造奇妙可畏;你的作為奇妙,這是我深深知道的。」

 

馬燕盈/精神科專科醫生

# 經文引用環球聖經公會《聖經新譯本》


我已經盡力了!

 

日月如梭,轉眼間,我已經由那個天真無邪、甚麼也不懂的小孩子,變成了一個快要升中學一年級的學生。從我呱呱落地的那一刻開始,你們便很用心地培育我,希望我能夠成為一個成功者,我十分感謝你們的用心良苦。

由於爸媽你們從小的成績就首屈一指,而出來社會的工作職級也很高,自然對我有很高的期望。這雖然是種激勵我的力量,但同時是一種無形中向我施加的壓力,使我喘不過氣來。

記得在四年班的第一學期,我考試獲得了全級第三名。雖然我覺得很滿意,但是你們卻說:「誰是第一、第二名呀?怎麼你就不能超越他們呢?你到底有沒有用心讀書呀!枉我煞費苦心培育你,你卻這麼不爭氣……」我在你們面前沒有說話,只是沉默。我不屑爭論,你們根本就不知道我是如何努力地溫習,就憑你們的幾句說話就完全否定了我所付出的努力!

為甚麼你們每次都不會給一些鼓勵的說話,反而是一串無情的責罵聲?如果我是一些成績較中等的學生,你們會如何對待我?終日都不理睬我?在親友面前數落我?甚至不屑於去責罵我?我真是不敢想像那種可怕的情形。想到這裡,我的思緒就如海浪般翻湧,跑進房間抱頭痛哭……

爸爸、媽媽,近來,見到你們的時間逐漸減少,但我希望你們會是一對真正關心我,體諒我的父母。

 

小學六年級女生

 

「家庭‧家情」早解決學習問題 潛能早發揮

HEAD

「家庭‧家情」在《明報》教得樂HappyPaMa刊登,本期為2017年11月07日,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小慧表面上是個乖巧和好動的孩子,她自從讀小學一年級後,每次做功課都要用上三、四小時。待媽媽八時左右回家開始,直至深夜,她才能完成功課,弄得家人筋疲力竭。

做功課困難重重 

小慧不是懶散的孩子,可每當做功課時,總是力不從心,難以集中精神。她寫字時猶感困難,常常傾側紙張,頭部也傾側到一邊,才能順暢地書寫。另外,因她的字體潦草,東歪西倒,媽媽只能把她辛苦寫下的生字刷掉,要求她重新再寫。老師認為她不用心做功課,罰她再抄寫多次。可是,愈是這樣,小慧就愈討厭做功課,做功課的速度每況愈下。

父母在迫於無奈下,把她送到課後託管補習班,吩咐她完成功課才回家。然而,各樣的默書和溫習仍然令父母和小慧疲於奔命,尤其是面對數學的問題。好像父母如何解釋,小慧也難以明白,成績只僅僅合格。直至小五,情況稍有改善,因為小慧已經習慣了繁忙的學習生活,可成績仍是處於末端,對其自信心造成很大的挫敗和打擊。

因為成績不理想,小慧最終被派往Band 3的中學。乖巧的她看到很多難以想像的場面,那裡的學生不但沒有學習興趣,還喜愛惹事、搗蛋,可憐的小慧成為他們戲弄的對象。

遇好老師得鼓勵 

幸好,小慧遇到一位好老師,常常鼓勵和稱讚她。老師不但在其作業上寫很多鼓勵的話,還在班中表揚她。這樣,大大增加了小慧的自信心,讓她開始產生學習熱誠,努力尋求改善的方法。

不久,小慧憑著其努力和老師的鼓勵,終於考獲全級第一名,並成功在中三那年轉到一間不錯的中學就讀。在那裡,她遇到一些勤力又熱心的好朋友,放學後與她一起做功課和教她讀書方法 ,讓她的成績不斷進步。

多年後,小慧成為職業治療師。當她看到小朋友的學習問題時,就會記起昔日的自己,也曾經歷這些掙扎和痛苦。她希望用自己的例子,告訴這些小朋友和家長們不要放棄,也不要逃避問題。藉著鼓勵和忍耐,孩子會有無限的可能。

孩子事出有因

現在,小慧以職業治療師的專業知識回顧昔日的情景,她才恍然明白自己的問題根源:

一. 視覺和聽覺敏感:小慧很容易被四周的聲音和影像干擾。小小的聲音,如同學們的說話聲、車子的響聲,甚或風扇發出的聲音,對她來說已是很嘈雜的聲量,已令她難以專注聽老師講課。此外,課室的環境有很多不同的圖畫和文字,不斷刺激她,讓她難以專注學習。

二. 觸覺過敏:小慧對觸覺的反應很敏感,當衣服的質感不太平滑,例如:穿著毛衣時,她會渾身不自在,難以集中精神。此外,她也很怕別人在她的頸後說話或突然觸摸她,常常因為怕有這樣的接觸,而未能專注聽老師講課。

三. 核心肌肉和小肌肉發展不良:小慧自小缺乏府臥(Tummy Time)和爬行時間。她常常坐在學行椅上,導致核心肌肉張力不足。在學習寫字時,她便需要用很多方法保持背部和上肢的姿勢,令手腕和手部肌肉發揮不良,導致書寫時姿勢不能持久,又缺乏效率。她要扭曲手腕,將紙張和身體傾側,方能順利地寫字。

四. 運作記憶不足:在進行100減7的倒數評估時,小慧發現她難以用心算計數,才知道自己在運作記憶出現問題。難怪小時候學習數學那麼艱苦!除此之外,她對於抽象概念也較難理解,所以在中學讀理科科目,如數學、物理和化學時,猶感困難。

五. 本體覺和前庭覺刺激不足:小慧本是個好動的孩子,但因為自小缺乏跑、跳和四處走動的活動時間和空間,令本體覺和前庭覺的刺激不足。當她坐在椅子上或進行其他靜態活動時,都不能安坐太久。她總在椅子上動個不停,尋求不同的感官刺激,讓她難以集中精神聽課,做功課也難以專心,不但需要很長時間來完成,也影響了吸收的能力。

家長們,以上的問題其實可以透過感覺統合、核心肌肉和運作記憶的訓練 (http://belovedhome2013.wixsite.com/site/school) 讓孩子學得更好。與其讓孩子苦苦掙扎,家長又憂心忡忡,不如切實地找出學習問題背後的原因,需要時盡快處理事情。

每個孩子也是獨特的,好像小慧的例子,人生的路有著很多不同的際遇和歷程。無論面對多少失敗和困難,只要我們勇於面對,認清問題,處理得宜,人生還是會有無限可能和精彩之處。

何定邦

職業治療師

國際認可感覺統合評估員

https://www.facebook.com/belovedhome2013/

Mingpao-output-07NOV2017

 

「家庭‧家情」欠孩子「95分」的讚賞

「家庭‧家情」在《明報》教得樂HappyPaMa刊登,本期為2017年10月17日,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資深教育工作者陳坤德先生曾經點出10句父母可以選擇多跟孩子說出來的「潮」語。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實踐機會;關鍵在於爸爸媽媽有否留意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 「感恩」──感恩你今次考試很順利。欣賞你能按照時間表溫習,跟上進度,溫習過程又能集中精神,「不管成績如何,媽媽覺得你做得很好!」 
  • 「你好重要」──你是媽媽的孩子,在媽媽心中「你好重要」! 
  • 「人誰無過」──我知道你對成績有要求,成績不理想,你很不開心。但是,不是每個人讀書次次都能拿滿分或高分,有時會失手或成績低落,你要接受;並且要學習「高分不驕傲,低分不氣餒。」努力不懈就好了。
  • 「我叻,你都叻」──媽媽讀書很勤力,我見到你都很用功,「我叻,你都叻!」
  • 我撐你」──你只要不是做壞事,媽媽一定撐你。加油!

 

某些父母卻習慣先表達心中不滿,總是急於指出孩子的錯處或不足。以致說話時遺忘了必須先衡量輕重,忽略了說話對孩子的影響。

  • 「你看你,講極都不變。」(被父母定型了!孩子哪裡找改進的動力呢?) 
  • 「這些已經教了很多次,你總是不記得,無記性!」(除了你發洩了怒氣,對孩子可有意義,還是他會繼續心不在焉?)  
  • 「你的字寫得很醜,再不用心寫,以後不准你……」(孩子沮喪地重複修改,甚至把工作紙刷穿。他寫字雖不美,但他沒有寫錯呢!) 
  • 「你得95分?那5分呢?去了哪裡?差5分就100分!誰叫你那麼大意?」(孩子無言以對!)

易地而處,換成大人,感覺又如何?你希望得到怎樣的教導呢?

孩子拿到95分,仍然感到不滿的父母,實在可惜啊!因為不留心,便失去了跟孩子一起慶賀的機會,白白讓親子好時機溜走。

你總覺得孩子欠了5分嗎?但其實孩子已經把95分取回來了!為何要為那5分惆悵,而抹殺掉孩子95分的努力呢?孩子欠了5分,父母卻欠了孩子95分的讚賞。其實哪一方更虧欠?

假如大家互換角色,爸爸媽媽,你們想聽到甚麼說話呢?

說到底,父母總是愛孩子,總是為孩子著想;而孩子因為在乎父母,總會十分看重父母說話表達出來的態度和信息。所以無論如何,別忘記以慈愛先行,趁著適當的時候肯定孩子,讚賞一下。在這些基礎上,父母才能快樂親子;關係和諧美好,父母才有力量與孩子同行,扶持孩子茁壯成長。

專注孩子的95分,一家人一同高興一番,勉勵一下;這份幸福感,別要因那5分而錯失!

 博師奶

父母BLOG https://parentblog2013.blogspot.hk

 Mingpao-output-17OCT2017

「家庭‧家情」誰可給他一條生路?(二)

──兒童及青少年自殺現象與迷思 (二)

「家庭‧家情」在《明報》教得樂HappyPaMa刊登,本期為2017年9月19日,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對於有精神病、性格障礙,成長於惡劣家庭環境,在人際、學業路上跌跌踫踫的年青人,我們未必能給他們鋪一條坦途,但我們能否擦亮我們的眼睛,透視他們的處境,嘗試為他們提供尋死以外的選擇?

認清對自殺的一些誤解與迷思

誤解 事實
我們無法找出那些真想自殺的人。「若真的要死,就不會告訴你。」 意圖自殺的人通常會有先兆和發出警號的。
學業壓力是學生自殺的元兇。 其實每一樁自殺事件背後的成因是錯綜複雜的,包括:精神健康、情緒、家庭、人際關係、適應等問題,不能單單怪罪學校。
企圖自殺的人抱有必死的決心。 大部分想自殺的人都很矛盾,在結束生命與找尋出路中徘徊,他也很希望被人理解、聆聽。
談論自殺會誘發自殺。 不應避諱,要保持冷靜、專注、關懷,讓他感到被重視,願意表達自己的想法。合宜的談論可以令企圖自殺的人感到被明白,能鬆一口氣。
提到會自殺的人通常都是想嚇唬、操控他人,可能不是認真的。 看似不認真的自殺聲稱,都是值得認真看待。即使認為對方是出於要脅,也不可挑戰他,如「你夠膽就死俾我睇。」
企圖自殺者已被交給專業醫生/輔導/社工跟進,抑鬱徵狀已緩和,表示自殺風險會減低。 抑鬱病者情緒有改善,弔詭地自殺風險可能因為能量恢復反而增加。當事人需要得到持續關注。要拿走可供自殺的物件,陪伴他,讓他的情緒得到關注。

給他一條生路:你能作甚麽?

如何令走到崖邊的孩子們重新振作、重建關係、重尋生命意義?每一個孩子的鄰舍也可以有一點微小而珍貴的付出。小如一句鼓勵的話、一個接納的擁抱……能叫生命轉化。

家庭系統

建立一個安全、充滿關愛和重視溝通的家庭,是對孩子最佳的保護;讓他們能按才發揮所長,而不會視自己為渣滓、垃圾。在他們跌到焦頭爛額,感覺挫敗、不快時,能退到這「避風港」。孩子需要感受被理解,在混亂中體會人間有愛,生命仍有價值。這方面的實踐是需要下很大的決心。

學校系統

學生的精神健康、全人發展和生命教育應得到重視,老師應有足夠的知識和辨識技巧,並介入有自殺風險的同學中,當面對自殺議題/事件不致迴避。同學們當察覺身邊的朋友受精神困擾,感到無助、絕望,甚至有自毀傾向時,要盡快與師長或家人商量如何處理,而不是把秘密收藏。

社會系統

促進公共心理衛生,提倡家庭友善計劃;對弱勢青少年接納,對高危羣組識別與支援,提供社區資源輔助。

傳媒

避免無謂的渲染、煽情和簡化自殺原因的報導, 免得引起模仿效應。正面的資訊有助宣揚生命價值,鼓勵建立解難能力及勇敢地尋求援助。

網民

多關懷、少傷害,不隨便發表或轉發負面資訊,勿肆意批評或揭露私隱,避免在不知不覺間對別人造成傷害,甚至誘發高危者的自殺行為。在網上遇到有心理困擾、有自殺意圖或風險的網友,鼓勵對方尋求輔導或其他社區資源去面對難關。

自殺之後

逝者已矣,事情是否就告一段落?每一宗自殺個案都會深遠地影響他身邊許多人。研究顯示,平均每宗自殺案至少有六至七人的情緒受到極度困擾而需要關注。家長是最受打擊的,失去了孩子,震驚、混亂、哀傷、憤怒、羞愧、內疚、失敗、自責及被懲罰等感覺接踵而至,怕被歧視,甚至失卻了做父母的信心。死者的老師、同學、好友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創傷壓力,悲傷、焦慮或產生歉疚,因為自以為未能及時阻止悲劇發生。自殺者親友患上抑鬱症或其他情緒障礙,甚至自殺意向都要比其他人高很多倍。在這一段日子,家庭、校園和朋友圈子裡需要額外的支援,讓自殺者親友能好好過度哀傷,情感得到承載,以致能從傷痛中慢慢走出來。避而不談或佯裝沒有事情發生,只會延長哀傷期或令哀悼者的復原變得困難和複雜。

不再等到失去了才去嘆息,每一個年青的生命縱然有多少尖刺、軟弱或瑕疵,都是值得我們珍惜的;勿讓他未到期而夭折,生命本不該如此。

「現在常存的有信、望、愛這三樣,其中最大的是愛。」(聖經哥林多前書13章13節,新譯本)信靠那位賦予人能力的主,衪能賜人盼望去穿越眼看的困境,在試煉中憑著愛尋得出路。

鍾吳麗娟

                                                 臨床心理學家

婚姻及兒童啟導中心

http://www.cmcg.org.hk/

Mingpao-output-19Sep2017

參考

何定邦(2008)《為自殺把脈》,花千樹出版社

與你同行 #We Care網頁(2016) Centre for Suicide Research and Prevention  www.csrp.hku.hk

 

「家庭‧家情」誰可給他一條生路?(一)

──兒童及青少年自殺現象與迷思 ()

「家庭‧家情」在《明報》教得樂HappyPaMa刊登,本期為2017年9月05日,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第一次遇見同學自殺是在大學二年級。一清早,老師召集眾同學宣佈噩耗。她語調沉重,簡單交代事件,表達哀傷和理解同學難過之情,並呼籲同學盡快回復正常活動。現在回想這一幕,雖事隔數十年,仍歷歷在目。

  二兒子剛升上中一不到一星期,就遇到同級同學跳樓自盡身亡事件。該同學留下遺書,說要學鳥兒於天際飛翔。有同學當場哭了,而大部分同學,包括我的兒子都不明所以然,未懂得如何反應,只知道學校會幫助情緒不安的同學。

  最近團體裡的一個年青人懸樑自盡,大家都感到錯愕、震驚。哀慟不安之餘,不禁反問:我可以幫助避免慘劇發生嗎?

  從2012年台灣自殺防治中心發表的數據顯示,香港與全球部分發達國家對比,15-29歲年青人的自殺率為8.8/100,000,較全球的平均率11.4為低;而韓國、日本兩個亞洲國家則高據榜首(自殺率分別為28.9及18.5)。姑勿論如何,那怕自殺率怎樣輕微,每一個未到期而自毁的生命都是珍貴的,失去了總令人心裡疼痛婉惜。

  香港自60年代以來,經濟飛騰,社會漸趨富裕,但不論成人或青少年的自殺率都有明顯的上升趨勢。生活在這個高度城市化和高壓的社會,我們可以為他們多走幾里路嗎?

風險因素

  要如何識別那些可能走上不歸路的高危青少年?可以試從精神醫學、心理學、社會學等領域去總結出一些風險因素:

  自殺者有精神病的比率偏高,其中以抑鬱症為最多,其他包括濫藥、酗酒、焦慮症、躁狂抑鬱症、精神分裂症等。

  自殺者的心理狀况:常感到絕望、被孤立,對解決問題無能為力,思維負面、偏激,甚至二元對立。

  性格:常有邊緣人格(情緒不穩定、衝動、怕被遺棄、易怒,人際關係易變、有自我傷害行為等)、反社會人格(違規、欺詐、暴力、不負責任、衝動、缺乏罪疚感等),而自我形像低落的情況也很普遍。

  惡劣成長經驗童年時父母不和、離異、被虐待、性侵犯、目睹家庭暴力等。

  腦部生理功能失調: 影響其情緒、衝動及暴力控制。

  自殺基因:自殺的雙生子研究、領養研究、家族史研究都確定受遺傳基因的影響。

  環境因素:例如經歷災難、創傷;人際衝突,如受欺凌、暴力對待、被拒絕、被責駡,與人爭執,與家人朋友、戀人分離,有家人朋友、戀人去世等。此外,家庭失效,成員間缺乏溝通和照顧,社交網絡支援不足;學業失敗和壓力、失業、欠債等也是激發因素。

  仿自殺效應:自殺的社會學研究已證實自殺的模仿效應,傳媒渲染、明星歌星等偶像的自殺行為,甚至一些文學作品裡主角自殺,都可以令青少年仿效。

  曾企圖自殺者:是高危一族,他們自殺的機率要比其他一般人高一百倍之多。有部分企圖自殺者是以自殺作為要脅操控的手段,或是想獲得關注,例如:有兒童因不願上學與父母爭執,而危站窗台。雖然如此,他們的危險行為是不容掉以輕心的。幾乎一半成功的自殺者曾有企圖自殺的行為。

對於有精神病、性格障礙、成長於惡劣家庭環境、在人際、學業路上跌跌踫踫的年青人,我們未必能給他們鋪一條坦途,但我們能否擦亮我們的眼睛,透視他們的處境,嘗試為他們提供尋死以外的選擇?

鍾吳麗娟

床心理學家

http://www.cmcg.org.hk/

Mingpao-output-05Sep2017

「家庭‧家情」整全教育──全腦開發之「情感腦」

head

「家庭家情」在《明報》教得樂HappyPaMa刊登,本期為2017815日,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教育需要切合受教者的需要。教者與受教者如果不能夠配合,那麼施行教育可能困難重重,更有可能是一追一走,大家都浪費精力!

近十年,我們對腦部的認識多了,所以能夠更明白思想、行為的背後產生問題的原因;甚至對一向以為是正確的事,增加了多一份了解及肯定。

首先要明白對孩子的教育,我們要知道孩子腦部成長的時間表。適時推行教育,可以為日後打好最佳的基礎。

小孩子腦部發展

 大腦──理解能力/判斷能力(3-6歲)

邊沿腦/情感腦 (1-4歲)

小腦發展期 (出生至兩歲)

腦幹發展期 (懷孕至8個月)

從上圖所見,幼兒正處於邊沿腦,俗稱「情感腦」的發展期,所以,如果幼兒教育能把握及針對這點,出來的效果就事半功倍了。

不過,「情感腦」究竟是甚麼?對人的影響有多深?而「情感腦」的教育又如何做呢?

「情感腦」主要包括右腦的功能,包含創作力、靈感、美感及體感的能力;在孩子幼年的時候,主管他的安全感和求生的自然反應。

在情感上,小孩子覺得安全,他就可以自由地探索環境,滿足他的好奇心;是學習最佳的狀態。相反,不安的感覺會妨礙孩子的成長。所以,在這時期不宜過分強調成功,反而需要強調支援與接納,因為那是孩子日後學習的基石。這是在傳統學校所忽略的,甚至有時為求達到學習的成效,過早給小學生增加不必要的壓力。

行為情緒與「情感腦」

在我給予治療的生涯中,往往發現引致行為問題、情緒問題的背後,均與「情感腦」的發展有很密切的關係。在許多有困難的人中,不乏高智慧的人,只是沒有情感的穩定平台可以配合他們,遇到許多事情都碰壁,被困住,又或未能集中精神去處理問題。

近日的新聞──17歲少年,寶達邨上吊亡!

這是過去兩個月內第三宗自殺,是案主因涉及風化案而自殺的案件。據說這位17歲少年是Brand 1中學生,而且曾獲歷史科全班第一名。可惜平日性情孤僻,甚至與其弟入讀同一學校都沒有一起出入。

這是罪案,但也反映出一個很嚴重的年青人問題。他自殺的表現是他走進了絕路,他害怕去面對他的錯誤,所以他用死去解決他的問題。這件事情的背後正反映出他貧乏的「情感腦」,沒有辦法與人建立正確的關係;有問題出現的時候又羞於求助,沒有運用到他的人際支援網絡。

近年,我們看見自殺的數字正走向年輕化。本來充滿憧憬與希望的年紀,卻因未能承受、面對失敗,不能延伸實現理想。這些事對家庭、對社會都是一個重大的損失。這些寶貴的年輕人,如果有健康的「情感腦」基礎,這些年輕人都不會輕易掉進死胡同之內。

心理健康的教師

教育要從基礎做好,學習要切合學生;不單是知識的累積,更重要是人的內在質素;而心理健康的老師直接影響受教者。近年大家過分關注孩子的表現,甚至連幼兒教育也不例外。事實上,幼兒教育不單是學習理論及技巧,更需要建立老師的品質,擴闊老師對全腦學習的經驗和認識,才可以為我們將來的一代作出最好的準備。

 

黃葉仲萍博士

宏恩基督教學院通識教育學院副教授兼副系主任

www.gcc.edu.hk

 

Mingpao-output-15AUG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