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恩心窗》寰宇脈搏事件簿 之 共渡寒冬 (四)

在經濟不景氣之下,陳先生仍苦苦經營一間小型日用品店舖,已有十多年之久。將近半百之齡的他,曾因工作繁重,被發現精神常常無精打采、鬱鬱寡歡、長期失眠、食慾不振、身體虛弱,甚至生無可戀之感,「若不是要養家活口,可能早已自尋短見!」但近日的陳先生卻突有180度的改變﹕持續情緒高漲、活力充沛、雄心萬丈,還誓言要做個跨國大老板!陳太太看在眼裡,起初以為丈夫病情好轉而感欣慰,但再深入觀察和在互聯網上查找資料,才明白這些都是「躁狂抑鬱症」的表徵。最後醫生的確診也說﹕陳先生患上了「躁狂抑鬱症 」(Bipolar Disorder)

上期我們已指出「躁狂抑鬱症 」可分為幾種類型。常見的有躁狂抑鬱一型、躁狂抑鬱二型、循環性障礙及其他類型。一般躁狂的徵狀包括情緒持續升高等。治療可分為 藥物治療及心理治療。藥物治療的目標乃從調理情緒的生理元素入手,務求減少「躁狂抑鬱症 」的徴狀,保持情緒穩定,故仍需心理治療處理導致病患的心結。藥物治療是必需的,但治標與治本仍要雙管齊下。

心理治療首先是調理生活方式來減少生活的壓力,減低「躁狂抑鬱症 」悪性循環發展逐步提升。在陳先生的情況來看,小本經營的店舖是他精神最大的負擔,他必須放下其中工作,交給別人,否則這環境將持續成為他治療精神病患的障礙。家人的支持及支援網絡的幫助尤其是重要。

心理治療需從「躁狂抑鬱症 」病患者實際面臨的處境情況,作出適切的調整。當患者在重躁狂(mania) 或輕躁狂(hypomania) 的病情中,治療師便要從這角度入手,幫助病者思考駁斥和修正自己不「合理」、不「實際」令他情緒高漲的思維。反過來,當病者在抑鬱期間,治療師便要從這角度入手,幫助病者思考駁斥修正他自己不「合理」不「實際」負面的思維。這是一種長期的病患,故治療需要持續到患者情緒穩定之後一段較長的時間。基督信仰有助病患者用禱告交託得到心靈的安康,大大減少「躁狂抑鬱症 」復發的機會。

「你們要靠著主常常喜樂,我再說,你們要喜樂。要使大家看出你們謙和的心。主已經近了。應當毫無憂慮,只要凡事藉著禱告祈求,帶著感恩的心,把你們所要的告訴 神。這樣, 神所賜超過人能了解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裡,保守你們的心思意念。」〈腓4:4-7〉


李耀全博士  資深個人、婚姻與家庭治療師

「家庭‧家情」孩子「扭計仔」

21june

「家庭‧家情」在《明報》教得樂HappyPaMa刊登,本期為2016621日,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昨天晚上,外出買Pizza。我付錢後,正等候著取餅,突然傳來一陣孩子的哭叫聲。我從聲音來源一看,見到一位母親像在用武力把一個七、八歲的小孩奮力往前拉走。那孩子卻使勁地往反方向傾,與母親角力。由於那哭鬧場面實在太混亂,已弄不清那個孩子的要求是甚麼?只看到那母親看似憤怒又無能為力地作管教。那個媽媽管教得很辛苦,可以想像到媽媽與孩子心裡也實在不好受。

這事情讓我想到對孩子「扭計仔」的管教。有時孩子去到賣精品的店舖,會對母親說:「媽媽,我想買這張貼紙。」母親回應:「不准買,家裡已有很多!」母親說這話真是很合理,因家裡真是有很多貼紙。母親的用意也是好的,不想女兒浪費。但是,母親可能遺忘了自己也有類似的情況。家中儲存了很多護膚品,不知為何在店舖看見一種宣稱既可美白,又可去皺的新產品時,便有迫切的心情,恨不得立即把它買回家。若丈夫當時立刻制止,還提醒她家中已有很多護膚品,她會感到丈夫不明白自己的內心需要,有種不被尊重和體諒的不快。或許,當母親想到此情此景時,可能會比較明白女兒看見心愛的新貼紙,眼睛發亮的心情。那時,母親或許可以作出同理心的回應。若然母親當時說:「那張貼紙真是不錯,很美﹗媽媽知道妳很想要,但家裡還有十幾張貼紙。如果不買貼紙,留下二十元,妳覺得可以用來做甚麼有意義的事呢?」

這時母親除了讓女兒知道自己了解她的需要,同時亦教導孩子理財觀念。老實說,孩子買貼紙就好像母親買護膚品般,買的時候也可能出於一時衝動。若遭別人拒絕,那種憤怒是源於不被尊重的感覺,多於不可以買到「心頭好」。所以父母冷靜的態度及語氣,可以幫助孩子沉澱那購買的衝動,幫助孩子思考想購買的物品是否有真正需要,及可思考把金錢用在更有意義的地方。另外,孩子也可從父母合宜的回應學習怎樣明白和尊重他人,將來亦有助他們有效地與別人溝通。

或許,我們發覺喜歡「扭計仔」的孩子通常也愛發脾氣,原因是那些孩子沒有從照顧者身上學習到用說話去表達自己的情感及內心需要。所以當情緒或想法沒法用言語表示時,內心充滿了的不滿、不快,便用脾氣去表達。如果父母看不到孩子內心的需要未能表達出來或不被別人明白那種辛苦時,便誤會他們是惡意的「扭計仔」,於是施行嚴厲的管教,結果便落入大家「以硬碰硬」的網羅裡,彼此也不好受。

相反,父母若能明白孩子是不懂得用言語表達內心的感受或想法,嘗試用恰當說話去幫助孩子表達當時的情感及需要,孩子就會像吹脹了的氣球被放氣般,不再滿肚「嚕囌」,平靜下來。管教的路真是不容易,因為當中牽涉了家長自己的情緒,同時也要照顧孩子的不愉快感受,真是需要家長有很多愛心、包容及體諒。家長們,努力加油啊!為您們打氣! 

鮑周瑞珠女士Belinda Chow
個人及婚姻治療師

基督教婚姻及家庭治療碩士
repare / Enrich評估執行師
香港專業輔導協會會員

MingPao-21Jun-output

「游走」生活的北上港人

2016June15「游走」生活的北上港人.jpg

《談天說道》福音專輯逢週三在《明報》購買廣告版面刊登,本期為2016年6月15日,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因為主耶和華這樣說:「看哪!我必親自尋覓我的羊,把牠們找出來。… 迷失的,我必尋找;被趕散的,我必領回;受傷的,我必包紮;患病的,我必養壯;肥壯的,我卻要除滅。我也必按著公正牧養牠們。」《聖經新譯本》〈結34﹕11,16〉

內地改革開放初期,掀起了港人北上為事業打拼的熱潮。但時至今天,隨著兩地的經濟再轉型,北上營商或打工的港人也在變化而減少,留守的正面對著怎樣的新問題?而年輕一代北上尋覓的似乎也不止是「那一份工作」。今期藉著一直在深港兩地服務的香港深福協會同工的分享,讓我們更加了解真相。

撰稿﹕黃偉成  香港深福協會
編寫﹕謝芳

北上工作的港人趨向「四高」

政府最新研究顯示,北上打工的港人已回升至約37萬人,其中還未包括高齡退休人士(可能數以十萬人),香港特首梁振英於2014施政報告提到,政府即重組大珠三角商務委員會,成立香港與內地經貿合作諮詢委員會等。現實上,內地與香港的日漸融合,「一日生活圈」再不是夢想,特別是香港與廣東的「同城化便利」。調查亦顯示,北上工作的港人趨向「四高」﹕高資歷、高教育程度、高薪及高職,顯示內地企業「貴精不貴多」,嚴選香港尖端人才。

港女嫁內地男若漸成趨勢

根據本地的媒體報導,很多年輕港女對內地男認識、接受程度、看法和評價明顯改善和積極正面了,她們紛紛加入北上相親的隊伍中,到內地尋找甜蜜的愛情。這些女孩子認為自己偏愛的「教育程度高」、「工作認真」、「具責任感」、「開朗陽光」、「喜愛運動」等特質都能在內地男的身上輕易找到。這是潮流逆轉,曾幾何時,「內地女人嫁給港人便衣食無憂」的觀念,在兩地文化的衝突中,讓不少跨境婚姻既不甜蜜美滿亦困難重重。但今天的港女嫁內地男若漸成趨勢,也催生了一種新的家庭模式 —「雙城家庭」。他們擁有自己的事業,願意在各自的城市為家庭打拼奮鬥,新時代雙城生活同樣具備對幸福未來的期許。

青年人對內地就業意願

但現實上,香港青年人對內地就業意願卻是「偏低」。香港智經研究中心近日委託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調查,65% 受訪香港青年不願往內地就業,願意的僅有33%,不願意往內地就業的受訪者當中,主要原因是與內地社會、政治及其個人層面有關,23% 受訪者對「內地法治欠信心」,18%表示「不習慣內地生活」,17%「不想離開家人或家人反對」及「對內地社會有負面印象及內地生活質素差」。而差不多同時,香港中央政策研究組調查顯示,香港青年對內地觀感負面,70%受訪者希望香港和內地保持一定距離,只27%受訪者希望內地與香港加強融合;44% 受訪青年認同自己是「香港人」,自稱「中國人」的只有4.2% ;雖然較多受訪年輕人對內地觀感負面,但他們普遍對「中國機遇」抱正面態度,中央政策研究組調查則顯示﹕支持到內地工作及升學的分別達57% 及39%。

長時間在內地工作易情緒困擾

在中國國內工作及生活了一段較長時間的香港人,在訪問時都會分享同樣感受﹕「信任令人創傷」,甚至說是「為愛受傷」。他們感覺在日常生活的交往中,國內人充滿著虛情假意,表面雖似誠懇,卻實際上謊話連篇;有很多創傷性的事件,令人異常驚恐和精神困擾,超乎平常應付能力應付;又或親身經歷或目睹他人遭遇欺騙或威脅,因而感到驚嚇,恐懼或無助,令情緒深受困擾,影響正常的工作及社交生活,患上「創傷後壓力症」(PTSD)比比皆是。其實,很多創傷一言難盡,當事人需要重建勇氣,活出自信,若沒有妥善處理事件,經歷者背負沉重的包袱,有的情緒受到困擾,有的則無法再信任別人。

深福的游走牧養

香港人在國內工作與生活實在不易適應,在信仰上更不易持守,內地文化差異令在當中工作的信徒在信仰及道德上大受考驗。自2002年中起,深福事工以一個香港帶有使命群體的形式,差派我們的牧教同工,游走在前線進入國內廣東省不同位置,負擔生涯教練(Life Coach)的角色,我們在深度生命成長問題上對受眾下功夫,又作他們信仰上的流動牧者 (Flow Net Pastor) 。我們靈巧地借用不同區域的場地,一貫以一群人或小組一起思考,以深入的查經討論,關注在生活、家庭及工作中遇見的各項問題,祈問上主在受眾當中作智慧引導。正如《聖經》舊約以西結書上說 : 「我的羊在諸山間、在各高岡上流離,在全地上分散,無人去尋,無人去找!」〈結34﹕6〉「因無牧人,羊就分散;既分散,便作了一切野獸的食物!」〈結34﹕5〉這些年來,深福的同工都以肩負自己的角色為己任。

深福協會的事工運作,主要將集中於廣東省內流動定期分區牧養及關顧協助;國內社區支援事工栽培訓練計劃及跟進;尋羊義工隊探訪及關顧服務;福音性節期見證晚會;工作、家庭及個人成長專題工作坊,如深福大學堂;心理輔導支援家庭服務,如婚前輔導服務、家事調解服務;心理諮詢支援「心歸寧」服務等。

如有任何進一步查詢,請whatsapp / 微信(852)93202667 或電(852)2682 0044或 Facebook《深福協會》聯絡

Wilkie﹕承諾可建立互信

「從加拿大回流香港後,再在內地工作了7-8年。初期幫忙岳父管理,後期接手生意,工作十分忙碌,從星期一至星期五都需要在內地上班,與家人團聚的時間不多,感恩的是家人很支持我,找上深福協會,更令我們在內地工作時也有基督教的團契生活。

我做了老闆後,看到神在事業家庭所賜的恩典,超出自己的想像,例如某月的生意額,最後一個星期時距離收支平衡仍欠30%,但奇妙地,在月結時,該月的生意額竟已達收支平衡。太太在過去幾年,因照顧孩子的關係需要留在香港,但她一直都在背後默默支持我,從沒有出半句的怨言。

『香港人現在國內的情況如何?』隨著經濟轉變,很多港人的廠房已關閉,招工或跳槽的情況已減少了,好像回到人心惶惶、人浮於事的當年。『如何與國內人交往建立信任?』我覺得最重要是清晰表達自己的處事方式,守承諾,不是講一套做一套。」

Morris相互支持抗抑

「大學畢業初期,投身電訊行業,後轉職到半導體公司,雖然長期在內地的工作,與親朋戚友的關係都疏離了,但神在工作上有不同的看顧,也保守自己在內地時的身體健康,真的是『放假回到香港時才生病。』

如何維持與家人的親密關係?盡力而為吧!事實上,周末與周六回港與家人相聚時間不多,加上周六孩子上興趣班,周日與太太分開返各自的教會…。有時也覺家庭生活枯乾。不過,我仍堅持教會的事奉,以及返深福協會為我們而設的聚會,大家相互有很大的支持的同時,也可以舒緩緊張的情緒,感謝主!」

「游走」生活的北上港人 .jpg

 

《全恩心窗》寰宇脈搏事件簿 之 共渡寒冬 (三)


持續的經濟低迷為小商戶陳先生增添很大的壓力,不斷憂心店鋪的生意及經濟的危機,使他漸漸引發了情緒抑鬱;但未幾又陷於另一極端:過度興奮。他可能是患上了「躁狂抑鬱症」。

「躁狂抑鬱症」患者的情緒會在兩個極端之間變動,時而低落,時而興奮,有時卻正常。當情緒過分低落時,除了影響正常運作功能外,最重要是有自殺的危險;但當情緒過分興奮時,會出現過分自信的徵狀。有些人可能喜歡自己停留在這種「自我感覺良好」的階段,但當中也潛在嚴重的風險,如做事非常大膽,如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投資決定;大灑金錢,買了不必要的東西,弄至負上巨額債項;因性慾大增而作出性濫交,染上性病;有失控傷害別人…等等。陳先生在過度興奮時,不但高談闊論不切實際的業務大計,並且開始「行動」,在資金短缺下還買入一輛過百萬的跑車。這些都是與現實不符的過分自信表現。一般來說,患者處於在興奮的情緒時,都相信自己能力超人,不覺得自己患病,更不會求醫。

如要幫助「躁狂抑鬱症」的患者,最重要是,讓患者及其家人認識明白這病症的徵狀,願意接受治療。藥物治療是必需的,藥物可穩定情緒,避免患者走向兩面的極端;當情緒穩定後仍要持續服藥,因為這種病的變動性相當高,會從「正常」變動至「抑鬱」或「興奮」。

下列的建議也可幫助減低復發的機會及程度:

1.)避免面對壓力過大的情況﹕嘗試改變生活方式、改變價值觀或過分承擔太重的責任等。

2.)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安排好生活時間,作息定時有序,鬆弛精神。

3.)減少或戒除酒精:因「躁狂抑鬱症」患者會增加酒精及藥物濫用的風險。

4.)在金錢的支出方面,可設立一些阻隔機制,避免自己作出不理性的花錢行動。

5.)坦白讓家人明白自己的病徵,接受家人的扶持幫助:如辨認將會進入「躁狂」階段時的前期徵狀,便可及早求醫,調較藥物,避免陷入「躁狂」的情況。

當患者在抑鬱的情況時,自殺的風險會相當高,家人要特別留意,多陪伴、接納支援;不要增添壓力,避免患者傷害自己。家人明白患者的抑鬱及躁狂徵狀時,可勸導患者去尋求治療。「躁狂抑鬱症」是屬於長期的精神病,若能在適當的治療下,病情是可以受控制,患者也可過正常的生活。

陳潔芝醫生  資深家庭醫生  

《全恩心窗》寰宇脈搏事件簿 之 共渡寒冬 (二)

陳先生的抑鬱情緒曾出現好轉,本應該值得高興,可是他最近的情況似乎掉進了另一個極端,他可能是患上了「躁狂抑鬱症 」(Bipolar Disorder)。我們可以從精神醫學方面去分析。

「躁狂抑鬱症 」可分為幾種類型。常見的有躁狂抑鬱一型、躁狂抑鬱二型、循環性障礙及其他類型;而躁狂也可分為重躁狂(mania) 和輕躁狂(hypomania)。 每種類型的確切徵狀因人而異, 一般躁狂的徵狀包括持續升高、膨脹或急躁的情緒和膨脹的自尊心,減少睡眠需要、說話急速、競賽的想法、容易分心、增加目標導向的行為、做激進和不尋常的事情,例如瘋狂購物、失言或作愚蠢的商業投資,嚴重的時候甚至有妄想或幻覺的情況。抑鬱病發時的病徵包括心情鬱悶、無動力、對喜歡的事情失去興趣、疲倦、體重改變、睡眠習慣改變、失眠、煩躁不安、反應遲緩、記性差、專注力下降、猶疑不決、覺得自己無用、沒有價值、內疚感、絕望感、自殺想法及行為等。

雖然目前尚未知道導致「躁狂抑鬱症 」的原因。但有研究顯示,家庭成員有「躁狂抑鬱症 」、長期處於高壓力狀態、藥物或酒精濫用、生活突然轉變如家人離世或遭遇創傷事件等的人較容易患上此症。「躁狂抑鬱症 」不但會影響身體、心理和社交,若沒有及時接受適當的治療,還可以產生各個層面的問題,如酒精及藥物濫用、增加自殺風險、法律問題、經濟問題、人際關係問題、被隔離和孤立、學業或工作能力下滑、缺課、缺工等。因此,陳先生不能掉以輕心,必須盡快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

治療可分為幾個層面﹕(1) 藥物治療情緒穩定劑(mood stabilizers)、抗精神病藥(antipsychotics)、抗抑鬱藥 (antidepressants) 和抗焦慮藥(benzodiazepines),都有助減低並且舒緩「躁狂抑鬱症」徵狀。(2) 心理治療「認知行為治療」能幫助患者識別不健康的、消極的信念和行為,使患者學懂管理和應付壓力的方法;「 心理教育」會教導患者及其家人認識「躁狂抑鬱症 」的病徵,辨識早期病發的徵狀,及早求醫;「人際和社會節奏治療」可穩定的生活節奏,如睡眠、起床和進餐時間;若病情嚴重,有部分「躁狂抑鬱症 」的病人可考慮接受住院治療;家人朋友的支持和及早帶患者求醫也是很重要的,這樣有助陳先生走上康復之路。

馬燕盈醫生  資深精神專醫生

《全恩心窗》寰宇脈搏事件簿 之 共渡寒冬 (一)

香港經濟已持續低迷了好一段日子,有很多本地經濟學者及商界名人一致認為,香港今年經濟是十多年來最差,將會影響至各行各業,公司倒閉、裁員、凍薪等情況會陸續出現。他們預期香港經濟在未來幾年將會進入寒冬期,提醒市民要積極面對,更要小心營商或投資。

陳先生經營一間小型日用品店舖已有十多年,一直得到很多街坊支持,雖然不是賺大錢,但總可以養活一家。但今年卻面臨很大的危機,生意明顯少了很多,每天的顧客少之又少,近三、四個月每月還要虧蝕錢,因他的流動資金有限,現在仍拖欠多間貨品供應商貨款。陳先生估計自己的生意在香港現時的經濟狀況下,必然一落千丈。他曾考慮結業,但又捨不得,畢竟這店舖是他從零開始,辛苦經營了十多年,才有今天的規模;再者,他今年已踏入五十歲,轉新工作就難上加難。

陳先生近數月為了生意弄得精神很差,常常沒精打彩,面露愁容,平日沉默寡言,甚少社交;終日被店舖生意問題困擾著,思前想後導致長期失眠,食慾不振,身體虛弱,感到生無可戀,只因為要照顧妻兒,才承諾不會自殺。但最近,陳先生的精神狀態卻有很大的𨍭變,不知何故,他有著莫名的興奮,活力充沛,終日忙於各類事情,喜歡與人交談,發表自己的「偉論」,只是說話急速,旁人很難完全明白他的言語;他有很多計劃,希望再發展現時的生意,開設多間分店,把業務推廣到中國,甚至是歐美國家。近日又突然購買了一部過百萬的跑車,自言是跨國大老板,必需一輛名貴跑車來代歩。

作為身邊人的陳太,初期眼見丈夫重新振作,似乎脫離憂鬱,心感非常安慰。但丈夫的興奮情緒及自大行為卻愈來愈過分,她開始擔心他的精神出現了問題。陳太在互聯網上尋找到一些關於躁狂抑鬱症的資料,當中的病徴與丈夫近日的情況很相似。她屢次建議丈夫見醫生,但他卻很抗拒,還大發雷霆,深信自己沒有精神病,反指有病的是陳太。陳太只好先單獨約見醫生聽取意見。

陳玉麟醫生  資深精神專科醫生

《全恩心窗》寰宇脈搏事件簿 之 害怕自殺 (四)

近日學生自殺事件,在全城再一次響起警訊!面對著大考的陳小姐,自殺的念頭在她腦海中揮之不去!她迷信的行為已令自己的困惑加深;家人也此捲入她恐慌生活的困惑中,無所適從,永無寧日!醫生將她的病診斷為「強迫症」(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 。按美國精神病學會編《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5版,「強迫症」的診斷標準包括重複思想(Obsessive thought),是侵入性和不想要的;重複行為(Compulsive behaviour)對重複思想的反應行為,如洗手、順序、檢查或精神行為(如祈禱、計數、反覆的默念)…。

除了精神科醫生處方的藥物治療外,陳小姐更需接受與藥物治療雙管齊下的心理治療。陳小姐的困惑關乎她的情緒反應、核心信念、行為表現及信仰根基。在今日動盪不安的社會,情緒反應傾向兩極化,極度壓抑情緒或極度情緒激動,前者可能出於無奈或恐懼,後者可能出於憤怒或絕望。當社會撕裂而情緒兩極化,在壓力下不少人再不知如何適切地作出回應,自殺便似是最簡單舒緩壓力之途徑!故此如何適切地表達喜怒哀樂可能是心理治療的第一步。恐懼與完美主義等情緒都可以構成深層的恐慌與自信的失落,自尋短見便成為一些人紓解壓力的捷徑。治療師先要充分理解陳小姐的消極態度,用同理心無條件地讓她表達她的情緒,包括自尋短見的情緒;同時需評估她自殺的風險,並採取適切的防衛措施。

情緒及行為的反應都是來自思維的方法,關鍵在於患者陳小姐的核心思想。認知行為治療法的宗旨乃找出負面失調的思維背後的源由,例如成長背景、負面經驗及錯誤認知等。治療旨在駁斥這些負面的思維誘因,以正面積極的思維取而代之,並提出有效的回應方式與行為。治療「強迫症」要留意強迫性的思想與行為的互動及其因果轉換的效應,靈活地採用各樣改變思維與行為的技巧。

最後,不能不提患者的人生觀。事實上,如何看生命的成敗得失,在乎人的價值觀。基督信仰從靈性的層面提升信徒的自我價值的評估,使信徒不看重人的成敗得失,靠主勇於面對現實,破除消極態度。

李耀全博士  資深個人、婚姻與家庭治療師

《全恩心窗》寰宇脈搏事件簿 之 害怕自殺 (二)

近日香港不斷出現青少年自殺的情況,這些新聞都令人震驚和產生不安的情緒。陳小姐也不例外,可是她的擔心已經超過了正常的範圍,並且出現一些情緒徵狀,她有可以是患上了「強迫症」(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 我們可以從精神醫學方面去分析。

根據美國精神病學會編《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5版,「強迫症」的診斷標準包括以下幾項(意譯)﹕

(1) 重複思想(侵入性和不想要的)﹕造成的明顯的焦慮或痛苦,或企圖忽視、抑制或中和其重複思想。

(2) 重複行為﹕對重複思想的反應行為(如洗手、順序、檢查)或精神行為(如祈禱、計數、反覆的默念),患者覺得透過重複的行為可以預防或減少焦慮、不安、或某種危險的情況發生。

(3) 患者會花很多時間在強迫的思想和行為,如每天超過一小時或造成嚴重的社交、職業或其他的功能障礙。

(4) 這些徵狀並不是由於藥物或軀體疾病所引起的。

(5) 這些徵狀不能被其他精神障礙解釋。

雖然目前尚未知道導致「強迫症」的原因,但有研究顯示,有行為抑制的童年、童年受虐、負面情緒、家庭成員有「強迫症」、遭遇壓力或創傷性事件、感染後自身免疫綜合症的人較容易患上此症。「強迫症」不但會影響身體、心理和社交,若沒有及時接受適當的治療,還可以產生併發如焦慮症、抑鬱症、躁鬱症、飲食失調、酒精或藥物濫用,抽動障礙、妥瑞氏症、注意力不足/多動症、軀體變形障礙、拔毛症、摳皮症、強迫型人格障礙、皮炎等。因此,陳小姐不能掉以輕心,必須盡快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

治療主要分為藥物和心理治療。藥物方面, 有初步研究支持血清素的療效,有助減低並且舒緩「強迫症」徵狀。心理治療方面,認知行為治療可以幫助識別並停止重複思想和行為。家人朋友的體諒和包容也是很重要的,這樣有助陳小姐走上康復之路。

馬燕盈醫生  資深精神專醫生

《全恩心窗》寰宇脈搏事件簿 之 害怕自殺 (一)

近日接二連三有學生自殺,震撼全城!很多人都把矛盾直指香港教育制度一直存在問題,讓學生承受沉重的功課及考試壓力;加上作父母的亦在有意無意之間對孩子的學業及課外活動寄予過高的要求,繁忙的生活確實令年輕一代窒息…難怪近年香港有很多青少年學生都訴說﹕「活得不快樂!」

陳小姐正埋頭苦幹地預備今屆中學文憑考試。雖然她一向成績名列前茅,但這次卻沒有信心能考獲佳績,恐怕臨場失手;加上家庭經濟狀況不容許她到海外升學,所以就認定今次考試只許成功不許失敗。她一向篤信星座、命理等迷信的玩意,除了強迫自己要加倍努力讀書外,還四處尋找「趨吉避凶」「福星高照」的方法。

陳小姐從媒體上看到近日有學生接連自殺事件,心感非常不安,終日被那些傳媒報導渲染的大字標題所困擾,「自殺」、「跳樓」、「壓力爆煲」等字眼經常浮現在腦海中,愈想抗拒,就愈是揮之不去。陳小姐非常害怕自己終有一天會步後塵,一時衝動跳出窗外;又或走進廚房拿起菜刀狂斬自己。她愈想愈驚,雖然絕對沒有絲毫輕生念頭,但卻非常害怕這些關於自殺的思想,總有一天會令自己自殘。所以她嘗試用各種方法來「中和」這些可怕意念,例如在心裡數數目,從1數到33 ,因33是好意頭,代表她能夠生存;若她數一遍仍不能令自己安心,她會再數多幾遍至三的倍數,才感安心舒服。同時,她避免進入㕑房,以防看見刀;又拒絕走近窗口,怕自己一時衝動跳出窗外;她亦逃避談及關於生死及自殺話題,又禁止家人觀看電視新聞,以免觸及自殺報導而引發起她一連串重複的思想。

這些重複思想佔據了陳小姐很多時間,使她不能集中溫習書本,考期愈來愈近,但她完全不能專心,每天花上好幾小時重覆思考及用各種方式令自己安心。她精神緊張,不能放鬆,常常失眠、腹瀉、頭暈頭痛,面上長出很多暗瘡。眼見自己虛弱的身體,實在有心無力去調較;心知考試成績將會強差人意…,她決定請教醫生,如何才能改善漸差的身體狀況。


陳玉麟醫生  資深精神專科醫生

 

《全恩心窗》寰宇脈搏事件簿 之 感冒疑慮 (四)

陳先生在這次流感高峰期不幸兩次患病,其中一次是感冒。在疑慮再患病的過程中,陳先生心情錯綜複雜,既怕再患病,又極擔心因過往的病歷而使自己成為病菌的傳播者!這種恐懼令他毅然辭職,留在家裡。雖然如此,他依然心神恍惚,仿如百病纏身,焦躁不安。經過詳細診斷,醫生懷疑他患上了「妄想症」。

根據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妄想症」(Delusional Disorder)診斷徵狀包括﹕「在一個月或以上持續有妄想,令生活功能嚴重失調」等。而妄想的類別有迷戀、自大、(對伴侶) 懷疑、受害和患病。這都是指在不同的範圍內,或在一些一知半解、半信半疑的處境中,誇大或錯誤解讀客觀的現實;因不信、誤信和妄想作出不合情理的判斷與行為,而無法自拔,無法聽人勸解。治療「妄想症」是要治標又治本,雙管齊下。

治療可分為藥物和心理治療。藥物治療方面,醫生可嘗試用抗精神病藥 (Antipsychotics)改善腦分泌的失衡來減少妄想病徵;或採用一些舒緩焦慮不安和改善抑鬱的情緒的藥物。從心理治療的角度來看,穩定了患者的精神狀態後,還需解開他負面的思維模式與及改變疑慮心態的本質。首先我們要理解負面的思維的來源。自從十多年前SARS侵襲香港導致300人病死以來,香港人對病毒傳播更為敏感,不時帶上口罩,避免感染或傳播。這些衛生預防性的行為絕對是好事,大大減少人與人間之交叉感染。可惜過分的疑慮便僧會導致「矯枉過正」的行為。

心理治療可參考治療「強迫症」(OCD,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的模式,先處理其強迫性的思維,化觧其中的迷思。治療師可先肯定合理的疑慮,甚至表示對患者正面的關注與關懷的欣賞;隨後治療師要逐步解開患者的心結,指出分辨合理與不合理的理解,帶患者脫離負面的思維,與其相關負面強迫性的行為。從行為治療的角度來看,行為的矯正要從少做起,讓陳先生慢慢對疾病傳播能回到正常的反應與回應。

最終陳先生需對自己及現實有正確的認知,以及見機行事的應變有充分的信心。這往往來自正面積極的人生觀。而基督信仰正正是幫助信徒有信心面對千變萬化的處境。主說,我們可以放心因祂已勝過世界!「自力有限,他力無限!」主的智慧能解開心理的一切障礙!


李耀全博士  資深個人、婚姻與家庭治療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