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耶和華你的 神,對於你手裡所作的一切事,都已經賜福給你;他也知道你怎樣走這大曠野;這四十年來,耶和華你們的 神常與你同在,使你毫無缺乏。」《聖經新譯本》〈申2:7〉
今年是何建宗教授從事環境保護和研究40周年,他的學生和朋友特別為他舉辦了一個60壽宴。我們走訪了這位熱心的基督徒,特別有興趣知道他從事河流生態、食水水質、藻華和赤潮、環境規劃和評估、生態神學、綠色學校,以至足跡遍及南北兩極的奇妙人生經歷,真是「四十年飄洋兼披雪 紅潮淨水春風化雨」!
編輯﹕謝芳
輝煌成就 全是恩典
「我並不算是很有成就,較我聰明和有貢獻的人比比皆是。」何教授以一貫的陽光笑容輕鬆地回應我們的嘉許。「全是恩典!我們從未出娘胎時,上帝已經為每一個人賜下了祝福和應許,無論是知識、學歷、財富、家庭、名譽和地位,原本都是上帝所準備的,藉著我們對祂的信靠和奉獻,只為成全造物主對宇宙的美好設計和安排、造福社群。」
何建宗教授在中學尚未畢業便接觸到環保團體,當年曾參加「長春社」舉辦的地衣與空氣質素關係調查,因而加深了對一些香港早期環保領袖,如:胡秀英博士、杜華教授夫婦、溫石麟博士等的仰慕。「大學時住在中文大學宿舍,由於主修生物和副修生化學,在一些有學養的老師如黃銘洪教授和麥繼強教授的指導下,對吐露港的生態環境發生了興趣。」完成學士本科課程以後,何建宗聽從老師們的勸說,負笈英國曼徹斯特的University of Salford修唸環境資源學,此後人生便與生態和水質結上深厚縁份。
「英國是最早年推動環境保護的國家之一,由於工業革命以後,經濟發展令生態保育受到忽視,所以近幾十年來西方國家嚐回了苦果,對環保科特別重視和有專長。」返回香港後,何建宗經過大約一年在出版社的工作,順理成章便獲當年香港政府剛成立的環境保護處聘請。「真意想不到,在環保處任職於『水質政策組』,工作便是監測和管理如吐露港、將軍澳和西貢海的水質,因此又與當年頻頻爆發的紅潮(內地和日本稱為「赤潮」,英語是Harmful Algal Blooms, HAB)結緣。」何建宗綽號「紅潮王」,數十年科研和環保便是在上帝這個引領下展開。
視野遼闊 腳踏實地
在環保處工作了約五年,何建宗見證香港環保工作的啟蒙和成長,其中最大里程碑,莫如當年政府和立法局通過實施水質、空氣、噪音和廢物傾卸的四大污染防治法例,而且把一個原本只有十數人的「環保處(EPA)」升格為現時共有逾一千六百人的「環保署(EPD)」。「搞環保,起初『神憎鬼厭』,政府其他部門、工商企業、鄕村代表、漁農和地產商,只覺得環保是奢侈品,不切實際,『有錢就做啦,甚麼?需花錢投資,我要想想。』『算了吧,反正已賺夠,我可以移民投資美加和澳紐,那裡好環境!』」他慨嘆,當年一般港人的心態都十分自私短視,所以環保工作寸步難行,「他們沒想過環保與健康和氣候變化原來是息息相關。」
目睹社會因為教育和政策成功,環保意識日益推廣,「現在連幼稚園也教環保;貨物品牌、食物等都標榜環保的好處;大公司亦自詡企業環保責任…環保在今天,更是優質生活的條件和一門充滿機遇的大生意哩!」何建宗無悔把青春投放在環境保護和研究中,至今仍充滿熱忱和幹勁。
「研究紅潮的形成機制和管控方法?這𥚃不是大學呀!政府不會搞研究,只有做支撐政治的調查!」正因為當年英籍上司的調侃,何建宗一怒之下自己去信香港大學植物系,結果獲導師Prof. John I. Hodgkiss 接納他的自薦,獲准以公餘進修方式在香港大學修讀博士學位,而且以三年的驕人速度,完成了研究論文和答辯。「一生中多次遇到良師,除了中文大學的教授外,在英國唸碩士時的老師也很關鍵。他教導我,搞環保不可以住在象牙塔內,要配合實際經驗和應用,那世界才會因你的研究而得益。」何博士想不到日後也為人師表,「你回香港工作幾年後才唸博士吧,而且中國和香港需要你這類人才比英國急切得多!英國的老師真的是胸襟廣闊和卓有見地!」「香港大學的韓國章教授(Prof. Hodgkiss)更是我人生的導航者,他分析力高、辯才好、文章鏗鏘有力、對世界有期望和承擔,難得的是對『徒弟』如子女般殷殷愛切,先教做人,再教學問。」「我有一次告訴他,多得您啊,我的『徒弟』今天竟然又用這番說話形容我!『師父』興奮地握著我雙手,大喊說: “Ha ha! That’s education!”」
在博士畢業典禮的翌日,當年的「公開進修學院」(香港公開大學1997年獲政府升格前的名稱)召開面試,結果甄選了何建宗成為當年香港大專界首創的「環境學學位課程」的主任。「我毅然放棄了公務員的穩定職位,當時很多人都說我衝動,因為以我的年資和閲歷,『論資排輩』也該升職至首長級了。哈!幸得我爸爸充滿靈感的一句勸勉: 『鴨仔不越換池塘不會長肥的!』我勇敢地接受挑戰,走進學術界,再因縁際會地投身環保社運,還有機會藉此常受傳媒採訪,更多時間做研究和教育,真是改變了我一生!感恩!」
不亢不卑 廣施恩澤
何教授是污水處理專家,又熟悉政府的運作,人脈關係也好,自不然就成為傳媒的紅人,有甚麼關乎政策的問題都急忙找他解釋和評論。「曾經有記者向主管滙報:何博士雖然很有個性,但他對環境狀況瞭如指掌,仿若百科全書;他說紅潮高峰期將臨,紅潮果如所料爆發災難;他批評政府甚麼政策,不久政府便修改法規推行新政;有時政府官員也介紹說最好先找他解說原由…,我們不先去採訪他才怪呢!」他以一貫的幽默語調輕鬆細說。果然是「紅褲子」出身,而且平易無架子!
二十年前最哄動的環保新聞,莫如一群專家學者聯合起來炮轟前港英政府的「策略性污水排放政策(SSDS) 」。何建宗能言善辯,更是前公務員,評論一矢中的。「不去建好污水處理廠,反倒準備花費一個建赤臘角新機場那般大的價錢,去造一個污水網絡和長水渠,把維港兩岸的污水排出南中國海,這是甚麼的環境專家呀?何況,排污渠雖仍在香港海域,卻鄰近珠江口的漁場,我們每天吃的魚蝦海產,大都是從那裡採捕回來。回歸了,受苦的通通都是中國人吧!」聞說港英政府知道有人從中作梗,一班前高官向下屬打聽:為甚麼市民一下子對環保這麽專業?有人乘機告狀: 有一個人從前在環保署沒法升職,跑到大專界去『食碗面、反碗底』作反了。」「唉!『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這是從中學開始信仰基督教後,我從《聖經》中學習到的做人大原則。何況,當年還是我放棄高薪厚祿,主動去大專服務的啊!」結果,暗箭攻擊接踵而來,甚至乎有暴力恐嚇和干擾學術自由,「我有兩年多時間下班後立即打的士回家,不敢行燈光陰暗的路,這事情當年我一句也從未提起。因為我不只『愛惜自己的手腳』,更愛護我家人的平安,不想他們替我擔憂。」難怪何教授每年都向他的畢業生提醒:「讀聖賢書,所為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極地深情 人間不老
何教授另一學術研究領域,就是極地生態與氣候變化問題。迄今,他已經去過九次北極圈、三次經歷南極海的狂風噬浪了。「說來也是上帝的奇妙安排!九三年六月我應邀到北京參加『中國青年環境論壇』,很榮幸獲安排成為開幕式三位演講貴賓之一。我在『人民大會堂』發表主題報告之後,突然有一位語氣堅毅的女士走前來,站在我和日後的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局長、現國家發展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氣候變化首席談判代表解振華先生的中間,說:『你有興趣去南極考察嗎?那裡正需要你這樣的香港科學家!』自此,我便追隨李樂詩博士曾經步過的足跡,縱橫地球兩極冰雪之間,成為香港僅有的幾位極地研究學者之一。」
何教授在極地考察旅途中,多番遇險,據他說,生死一線間的經歷三次、如遇到鯨魚、冰塌和北極熊之類「中度危險」約五次;而一般危險如大浪顛簸、霧𥚃迷失之類,至少也十次以上吧! 「你出你入,耶和華神必保護義人。我每次都戰戰兢兢地出發,歡呼歌唱返家,因為我相信創造天地萬物的上帝帶領人生,抱著我們走路。反之,極地考察培養了我的堅毅力、決斷力和自控力,也壯濶了我的人生理想,再不拘小節。湖海洗我胸襟,這幾個領袖訓練歷程,深刻地改變了我的一生!」真是說來容易行時難,多麼灑脫!
何教授把他的環保經歷,化成為春天的雨露,滋潤和耕種了萬千心田。「為甚麽有人稱你為香港『綠色學校』之父?」「不敢當,其實也是上帝的厚賜安排!」原來,憑藉著教會的推選,他獲委成為多間中、小學和幼稚園的校監及校董。「每服務於一間學校,我就努力游說全體師生積極關注環保,不只是放放回收桶、買幾個太陽能板做擺設,更不止是綠化校園和天台種植。我親身陪伴老師參與課程建構、教材統整和課業剪裁,期望『綠色思想』走入教育的核心,結成網絡,把科學、文學、藝術、經濟、公民教育、生命教育,甚至乎體育和通識科等結連起來。因為環保是一門多元共濟的學科,最好作為一個公共平台,化成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教育。」有何建宗的「下海」領導,難怪多所最早期的「綠色學校」獲取冠軍。他還是推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可持續發展教育,教育為可持續發展」(Sustainable Education, Education for Sustainability)綱要的表表者,至今孜孜不倦。
家國情懷 可持續的發展
「何教授多才多藝,真是上天的恩賜。但您是如何管理時間?如何能夠永遠都精力充沛的?」「我喜歡體育,尤其是田徑運動的中長跑和跳遠,它們既注重耐力,也需要速度和爆炸力。鍛練好體魄,理想才有機會達成。餘睱我喜歡看書、思考、寫作和發表,從中過濾智慧和發展思維。我除了科技,更學懂了欣賞美術和音樂,不看電視便去繪畫和習寫書法,這樣平衡了腦袋,更為人生添加了樂趣。令我驚訝的是: 哲學和詩歌,往往為科技和環保帶來啟發,我很多有關紅潮和水資源管理的學術理論,都取材或總結自運動、行山、寫新詩和藝術創作的過程中。」難怪何教授除了科技,既出詩集、漫畫集,又寫了很多「生態神學」、「環境倫理」和「就環保對比基督教與佛教和道教異同」的論文,原來是「一個中心點,配合成網絡,綜合成學說」的奇妙結果。
「今年六十歲了,頭半生多姿多釆,餘生還復何求?」「老兵不死!我希望再展新章,成立一個推動新時尚綠色生活的基金會,集合社會同道,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共同建設美好的21世紀。香港人要重整核心價值、改變功利的價值觀,立足本土、影響中國、改變世界,建立可持續發展的人類新文明!」何教授眼望前方獅子山巔,以寬容的笑容和自信表白:「每個人都應該如此:無悔青春,無負於家國社會,無愧於天地穹蒼,更無懼於任何時間重見造物的主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