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性」專欄之施予與接受

夫妻生活日子久了,累積了許多失意或是不滿,可能只是生活習慣的不同,不是愛與不愛的問題,亦可能只是沒有把自己真實的需要說出來。甚至有時說了出來,也可能只聽了,收的另外一方收錯訊息,所以未能達到如期的效果。

夫妻之間親密的關係,許多意思不是單靠言傳,在嘴角眉睫之間,流露出來的意思可能比口傳的更快、更有影響力!所謂盡在不言中!不過在許多不言的訊息中其實混合了許多個人成長的經驗,這許多的資料可能只存放成一種感覺,說起來有點主觀,也此較難講得清楚明白。不過,互相開放及信任的關係裡面,大家去除了對錯的對立關係才會有機會表達出來,當然不言就較難有機會知道,更難知道其準確及由來了!

施予與接受是關係中兩面的因素。在這互動的関係內,內容可能不是最重要的,但態度才是溝通中的最核心部分,真心的施予也需要願意的接受。這雙向的態度和關係才是夫妻互動,特別是性關係中最重要的。

愛是施予的功夫,在愛的表達中如果沒有考慮到接受的一方,這種愛的表達就變得主觀及獨裁了。在二人成為一體,乳水交融的關係上,施予與接受往往是同一時間發生的。在情與性的關係上,施予者也同時是接受者,在這對等互為的關係上,誰是施予,誰是接受顯得並不重要,但在這些關係的交滙點上,雙方都需要獲得滿足及快樂。

但是,怎樣才可以達到這境界呢?實在是需要把平日慣用的理性分析的習慣放下來,完完全全的不設防,全人投入在當下,全情的投入,不計算、不設立防衛才可以做到的。

法國人提出有一種狀況叫做petite mort,是指在一段時間內放棄了判斷力及理性,這時候一個人經驗到像死去的感覺,他好像失去了自己的一部分般。而這種失去就正是經驗得到興奮及高潮的感覺。這兩面的反應亦是關係動力最吊詭的地方﹕由失去而得到!

黃葉仲萍博士(Susanna Wong)
宏恩基督教學院心理學系副系主任
資深個人、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2019_Sept_3_M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