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特兒特教 之 學習潛能和個別差異

上帝賜予我們不同的「天賦」,有些是顯露的,有些是隱藏的。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能力輪廓(profile of abilities),取決於遇到的機會和在發展過程中所經歷的經驗,我們的「天賦」得到發展並以不同的方式展現出來,而典型的渠道是通過學校教育﹕學業成績。因此,如果孩子的學業成績好,通常會被視為是聰明或醒目的。我教過的孩子中,有些擅長視覺藝術、音樂、體育等科目,但不擅長語文、數學或科學等學術科目,故學業成績平平或偏低,這些孩子通常被認為不聰明,會被要求參加額外的補習班。若從學習表現的角度來看,孩子會被視為有學習困難。

香港教育局有不同的方式來支援有不同學習需要的學童。對於那些學業成績落後同齡兒童2年的學童,他們會獲得額外的課前/課後加強課程或被安排在不同的教室學習語文或數學課程。主流學校的教室內也有孩子的智商分數落在輕度智力障礙的範圍內;有些是在閱讀和寫作方面有困難;有些是在行為和情緒適應上有困難;有些是專注力不足及/或有過度活躍的困難;有些是有自閉譜系障礙的情況等等,這些孩子都歸類為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童(SEN),他們往往因這些障礙而感到不開心或自卑。實際上,他們可能有很多其他尚未展現的能力或得到發展的「天賦」。

從認知發展和學習的角度來看,這些孩子的「認知功能」可能沒有發展好或有缺失。「認知功能」對一個人的學習非常重要,良好的「認知功能」讓我們在學習過程中能掌握「知道怎樣學」(knowing how to learn)和「知道學甚麼」(knowing what to learn),而達致「學會學習」(learning to learn)及解決困難。「認知功能」連繫到的認知能力有:資料分析(information-processing)、理性思維(reasoning)、發問(enquiry)、創意思考(creative thinking)及評鑑(evaluation)等。

早期的心理學家例如J. B. Watson, I. Pavlov, E. Thorndike及B. F. Skinner都認為,學習是通過重複練習及得到恰當的回饋 (feed back),其能力便得以提升,因此學習是較為被動及受回饋和經驗的影響。但從80年代以後,流行的觀點為心理學家維哥斯基 (Vygotsky, 1978) 的理論﹕學習是通過學習者在過程中主動的建構/發展知識(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但學習的產生是需要在過程中持續地與教師(或教授者)互動及由教師有系統地引導。而霍思坦教授 (Prof. R.Feuerstein)的學習理論與Vygostsky的相近(Kozulin & Rand, 2000),他認為學習可分為直接和間接學習,適當的引導對學習者非常重要。霍思坦教授更發展以運用「導引學習」的技巧來提升「認知功能」。往後的文章會闡述如何運用「導引學習」的技巧來提升「認知能力」及幫助有學習困難/障礙 (SEN) 的孩子學習,發展他們的「潛能」。

值得關注的議題是,學習成績好的孩子就沒有困難嗎?不!從多元智能理論來看,一個人可能擅長學科學習的領域,但在音樂智能、藝術/空間智能或身體動覺智能領域薄弱或不發達。我教過的孩子學習成績好,語文和數學成績很好,但在體育、音樂和視覺藝術方面的能力很差,這些孩子在這些課程中有可能會感到自卑。因此,均衡發展對所有孩子都很重要。

區美蘭博士
「學習潛能、認知能力及專注力」認證教練
婚姻及兒童啟導中心特殊教育顧問

SEN特兒特教 之 啟動孩子的學習潛能

父母一般都想知道孩子的學習能力情況,擔心孩子的「潛能」未能充分發展而浪費了天賦才能。因此,除了上學,父母傾向為孩子從學前階段便報讀很多課程,特別是受到「市場趨勢」影響的課程。例如,學界談及「多元智能」或「STEM」(即是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數學(Mathematics)四類學科)教育對孩子的重要性,父母們亦一窩蜂趕潮流,紛紛送孩子去上「多元智能」課程、「STEM」課程。但何謂「多元智能」和「STEM」核心理念?他們大都不甚明瞭,把孩子送去上課的動機,只是害怕孩子慢人一步,失去了先機。

何謂「天賦」?何謂「潛能」?

「天賦」詮釋為上帝賜予我們與生俱來的能力,不需要過於努力就能做得很好的領域。「潛能」詮釋為在上帝賜予我們的能力中,沉睡在自身的潛力,可通過教育或適當的導引,使之發揮出來,但關鍵在於甚麼是適當的教育或導引方法。

有些人會以智力測驗分數「智商」(IQ)來評定孩子能力的高低。智力測驗主要評估兒童的工作記憶能力、言語理解能力、知覺組織的效率及整合性,包括非語言推理技巧,使用視覺影像的能力及處理視覺資訊的能力等。當孩子在學習上表現不佳時,往往會讓孩子接受智力評估,期望找出原因。其實,影響學習表現的因素有很多,除了智力測驗涉及的能力外,孩子的情緒狀況、學習習慣、能力傾向等都是影響孩子學習的一些重要因素。動態評估(Dynamic Assessment) 便是評估和瞭解孩子在學習過程必須有的能力中,他呈現出有和缺失的部分,這是聚焦於學習過程來理解孩子的學習困難和潛在的能力。若要明白孩子在學習上遇到的困難,需要綜合各項因素進行分析,才能真正明白他們的需要和潛在的能力。

人最少有8種「智能」

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Howard Gardner教授於1983年提出「多元智能」,理論。他認為,人最少有8種「智能」,包括語文智能、邏輯數學智能、空間智能、肢體動覺智能、音樂智能、人際智能、內省智能,自然觀察智能。每個人在這8種「智能」上都有不同強弱的表現,未有機會發展的「智能」領域,也可算是「潛能」。值得商榷和討論的是,我們是否應該或需要去發掘和發展孩子所有的「潛能」?

這位10歲的男孩,學業成績極不理想及專注力弱,我是專責訓練他的「認知能力」及專注力。男孩父親是經營飲食業的。有一天,男孩的媽媽問:「大提琴的老師告訴我,兒子有完美的音調辨別能力,但他就是不喜歡練琴,我應該怎樣做才能發展他在音樂方面的潛能?」我問男孩:「你喜歡音樂嗎?將來打算做一些與音樂相關的職業嗎?」男孩堅定回答說:「我不喜歡音樂!最討厭練琴,將來我想跟爸爸學做生意。」聽見男孩的心意,為何仍要強迫男孩發展他在音樂方面的潛能呢?

往後的文章將會闡述何謂「認知能力」,以及如何幫助有學習困難/障礙 (SEN) 的孩子和發展他們的「潛能」。「孩子漸漸長大,強壯起來,充滿智慧,有 神的恩典在他身上。」〈路加福音2﹕40〉

區美蘭博士
「學習潛能、認知能力及專注力」認證教練
婚姻及兒童啟導中心特殊教育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