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人生:亞裔同學,你好!

筆者多年來都在香港教育大學任教。一直以來,我都留意到學生群體中,有一些南亞裔的學生。他們有不少人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當中有回教徒,也有印度教徒。另一方面,受惠於香港特區政府所提供的一帶一路獎學金,大學校園裡近年也出現一些來自中亞地區的學生,而他們多數信奉回教。我有機會和這兩大群體的學生相處,使身為基督徒老師的我,對他們的所思所感和信仰有較深刻的體會和反思,值得分享。

這些亞裔學生的英語水平良好,但是大多不掌握廣東話,所以他們都傾向於自成一群,與本地的主流學生較少往還。我的理解是:基於語言障礙。

南亞裔學生主要來自印度和巴基斯坦,也有來自孟加拉等國。我會用和而不同但又旗幟鮮明來形容他們。曾經有一位南亞裔學生作自我介紹的時候,她強調自己是錫克教徒,乃是有別於印度主流的印度教徒。

我又記得曾經在一堂教育社會學的課堂之中,提及教育的課題往往是人言人殊,觀點紛陳,就好像喀什米爾地區究竟主權誰屬的問題,往往是十分敏感。頓然,有印度裔學生高聲說:「是屬於印度的」,但另外有一位巴基斯坦裔學生同樣大聲說:「是屬於巴基斯坦的。」我相信這次我是錯誤地打開了潘多拉的盒子吧!我除了中止這敏感話題的討論之外,我提醒自己要很有智慧地處理敏感課題。

南亞裔的女學生大多鍾情於自己的傳統,在上課時以傳統服飾裝扮,大多數都戴頭巾。不少社會學者時常強調,硬性地要求婦女戴頭巾是加給婦女的枷鎖,但她們卻異口同聲表示,戴頭巾純屬自願,而且也看為合宜。這也讓我了解多了她們對所屬文化的看法。

此外,有一些講法指出,有許多南亞裔女學生在中學階段之時,父母往往會著令她們放棄學業而回到家鄉結婚嫁人。她們承認有此現象,但現時已經是鳳毛麟角了,不再普遍。

我所接觸的中亞裔學生,許多是來自信奉回教的哈薩克斯坦。我透過和他們接觸,對回教有了較為立體的認知,對回教徒的印像也大為改觀。好些回教徒學生篤信獨一真神,並且持之以恆地一日禱告五次,逢星期五也到清真寺禮拜。他們給我的印像是潔身自愛,有著很高的道德標準。

早前我接受了一位哈薩克男生的邀請,在齋戒月之時到他所居住的地方探訪他,一同吃飯,並且深入溝通。傾談之下,他說他不會在香港尋找女朋友。除了因為難找到回教徒女生之外,更重要是日後結婚的話,妻子若不能操哈薩克語,那就不能與他的父母溝通了,這是不理想的狀況。我欣賞這一份孝順!

作為基督徒老師,總想與學生分享自己的信仰,尤其是這些學生可能很少機會了解基督信仰。我相信自己宜先多了解並尊重他們。若總是掛在口裡說基督信仰以外宗教的意見,根本就不能開展對話。我得承認,要接觸和認識他們也不太容易。對我而言,他們的名字其實也很難記誦,但他們都是我禱告記念的對象!

「亞裔同學,願你們都平安!」

倪紹強博士
香港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學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