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太對六歲的兒子關愛有加,他們的關係一向良好。有一晚,兒子半夜醒來喊媽媽,把梁太弄醒了。她立刻去到兒子的房間,了解情況。兒子喊道:「你永遠不跟我說『睡前故事』,我嬲你!」梁太直言:「我從來不知道你想我跟你說『睡前故事』啊!」兒子嚷:「你對我不好,我不喜歡你!」梁太大惑不解!她打算向兒子解釋自己對他的關懷及愛護,但是在兒子情緒高漲時,梁太擔心理性分析使兒子情緒升溫。如果你是梁太,你會怎樣回應呢?
精神醫學臨床教授丹尼爾‧席格(Daniel J. Siegel)及心理治療師蒂娜‧布萊森(Tina Payne Bryson)編寫的The Whole-Brain Child: 12 Strategies to Nurture Your Child’s Developing Mind提及我們的大腦分為左右兩半:左腦負責邏輯、文字、線性分析和法則理解;右腦則負責情緒,處理非語言交流及專注於理解整全大局。兒童的大腦發育有幾個特徵:首先,兒童(尤其是初生至三歲)的大腦普遍是右腦主導的;當下的情緒往往凌駕邏輯及理性分析。這樣可以解釋上述兒子專注在當下的憤怒,未必考慮到母親平時的照顧。其次,兒童左右腦的發展同樣重要。側重左腦發展而缺乏右腦發展,或會導致生活在情感沙漠中,無法理解自己和他人。相反,側重右腦發展而缺乏左腦發展,便促使情緒氾濫,缺乏理性分析的生活。再者,兒童左右腦的連接及整合程度對兒童的發展有深遠影響。雖然大腦的成熟度某程度取決於基因,但是左右腦的整合程度會受日常經驗(包括教養、學習和與人互動)所影響。總括而言,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如何與兒童互動及回應兒童的需要正正是兒童大腦發展的關鍵。
回到上述事件,梁太一方面希望向兒子指出「未有說『睡前故事』」等於「媽媽對你不好」的邏輯謬誤,並解釋她未知道兒子希望有『睡前故事』時間。如果早點知道,她樂意配合。說教、強調理性分析是左腦的回應(Left-brain response)。無可否認,如果兒子能從事件中學習邏輯分析、因果關係,是能幫助左腦發展的。但是,當兒子正處於情緒激動時,恐怕這些「忠言」變得不堪入耳。然而,比較可取的回應方法是先作出右腦的回應(Right-brain response)──回應兒子的感受,照顧兒子情感上的需要。在與兒子情緒連繫(Emotionally attuned)後,可漸進地分析事件,從右腦的回應轉換至左腦的回應,有助強化兒童左右腦的連接及整合。梁太嘗試回應兒子的情緒的時候,可以輕輕撫摸他的背部,溫柔地說:「你想到我沒有跟你說『睡前故事』,很憤怒吧?」兒子接著說:「你把時間都花在妹妹身上!」梁太說:「妹妹出世後,我和爸爸要照顧她,你感到不公平,對吧?」梁太繼續回應兒子的情緒。兒子感覺到自己的情緒被了解,慢慢平靜下來。第二天,梁太向兒子解釋她的愛從來沒有改變,兒子也體諒父母要照顧妹妹。母子之間多了默契,多了諒解。
綜合以上所述,父母與兒童互動時,先反映兒童情感上的需要及作出適切安撫,然後漸進地採用理性回應,更能幫助兒童左右腦的連接及發展。
鄧朗然
臨床心理學家
誠信綜合治療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