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人生:真正的自主學習

感恩曾有機會在公立醫院內,為病童提供教育服務。工作期間,我有機會接觸及服務一些「家居學生」,他們主要是患上嚴重或長期疾病而暫時未能正常地回學校上課的學生,例如一些患癌症的學生。他們接受治療及在家中休養期間,醫院學校老師會到其家中上課。感恩我曾參與此類家居教學工作,能讓我到病童的家中或醫院去探望他們。每次探訪都為我在教育路上,對長期病患孩子的特殊學習需要及情緒支援方面多了一些知識及技能上的磨練,更增添了我對特殊教育方面的一份堅持及使命召喚。

我很懷念長居醫院的銘仔(化名),四月份剛好是他離世兩周年。記得2019年曾與銘仔有兩次會面,預備第一次探訪時,最令我苦惱就是帶甚麼禮物才合適及如何打開與這孩子的話題。於是,我細閲孩子的個人檔案,了解他的背景狀況,向有任教他的老師了解他的性情及喜好──做孩子工作的人,需要有敏銳的觸覺及靈活的應變能力。在老師們的分享中,我發現銘仔怕熱的特點,我決定買風扇作為「見面禮」。再多想了一會,因他需要長期臥床,我決定買兩把可插USB供電的小風扇。

到了銘仔病床前,自我介紹完後,我便拿出一把風扇給他。他看了我一眼,表示謝意。我說還有一件禮物,他的眼睛瞪大了一點,不作一聲看著我,我送上第二把風扇。他這下裂開嘴巴,可愛地笑了!問我為甚麽兩個禮物是一樣的?這種小心思,給他非常意外的「驚喜」。我説:「因為知道你最怕熱,所以送上雙份一樣的禮物。」接下來一個小時,我們聊得不亦樂乎,沒有一秒冷場。這位大男孩真使我感到驚訝,他堅強而風趣幽默,還會精靈地取笑我;他令我忘記了自己身處醫院病房中。離開前,我有個感召,自覺應該繼續跟進他的學習及情緒上的需要。我大膽地問他會否接受我再次探訪?他非常爽快地答應了。我追問他下次希望我帶甚麼東西來探望他?他不假思索地回答,要跟我學習STEM。我離開前,我們已經商量好下次學習活動的大概内容,就是透過電子學習工具,一起砌模型。

五個月後,我再次造訪他。雖然帶上了學習材料,但我非常掙扎,因為銘仔手脚活動能力有限,如何跟他一起完成呢?最後,我不再猶豫,索性放開忌諱,直接問銘仔想如何完成這學習活動?他也沒有半點猶豫地答:「我會用嘴巴指揮身邊人協助完成呀!」在那乾脆俐落回答的瞬間,我感到銘仔比我勇敢多了,堅強多了,也樂觀多了!我思想這大男孩對生命到底是怎樣想的,面對困難的態度為何如此樂觀?

原已跟銘仔約定第三次探訪,他的生命鼓勵了我。可惜一個疫情,醫院停止了探訪活動。我未能遵守我對孩子的承諾!直至收到他離世的消息,我知道原來他指揮了長期照顧他的醫生及護士,跟他一起完成了STEM的作品。我站在他的靈堂前告別時,我感謝他在沒有老師的「督促」下,他都努力完成了他生命中最後一份功課。

我至今仍非常懷念這年輕的小伙子,他是如此單純熱愛著生命,沒有抱怨,沒有訴苦,沒有放棄,他活得豐盛而燦爛。銘仔成為我們作為基督徒的提醒,我們不知道在世日子有多久,哥林多前書第十章31節鼓勵我們:「無論作甚麼、都要為榮耀神而行。」(《和合本》)

黃麗婷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