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孩童走他當行的路, 就是到老,他也不會偏離。」《聖經新譯本》〈箴言 22 : 6〉
文﹕劉潤嬌女士 個人、婚姻及家庭治療師/香港專業輔導協會會員
婚前/婚後 (Prepare/ Enrich) 關係評估執行師
編輯﹕謝芳
常常聽見家有青少年的父母申訴:「以前佢細個好乖好聽話的,但一去到青少年,就好似變咗第二個人咁!」「冇禮貌,十問九唔應,由細到大都教佢要有禮貌!」「講唔夠兩句,就返房大力砰門。」更聽多了一些基督徒的父母或好努力學習成為一個合宜的父母的申訴:「由細帶佢返教會返到大,一上咗高中就唔肯返。」「從幼兒開始,便常常睇不同的教養兒女的書籍,或去講座等等學習點樣教養仔女的成長,也預備了青少年的暴風情緒,點解佢到咗青少年後都係咁暴風!咁情緒化,都係唔聽我講!」父母會因此質疑自己是否做得不夠,做得不好,做錯甚麼。然而,是否父母真是做得不夠呢?是否窮一生努力去精心培育的下一代都是枉然。
年青人的心聲
其實,近半個世紀以來,有很多家庭甚至家族,都只是生育一兩個孩子,孩子們被過分被保護,以致在成長中的抗疫能力較弱,又或是過分著重個人感受,而忽略別人的需要。再加上現今的世代,真是有許多被扭曲了的思想被正常化,就是以往被看為羞恥和罪惡的事情,可能在現今社會,卻被視為正常或潮流的事,當父母見到這個情況的時候,便會不理解,甚至既心痛又擔心孩子們是否已走歪了路。似乎父母愈是關心愈想保護孩子,對管教愈感無奈,孩子好似愈遠離,變成負面的果效。
曾經有好多年青人告訴我,他們知道父母愛自己,但卻不願意跟父母分享困難或想法,因為每一次分享完,就會面對更多的教訓和解釋,而這些教訓已經聽了十多年,他們已完全知道的;甚至有些較情緒化的父母,有時會講吓講吓,便會激動起來,繼而又變成一次吵鬧,所以他們寧願選擇從不作回應。這些青少年亦曾表示,他們只需要一個信任自己的聆聽者,而不是一個懷疑自己的訓導者。回歸人之根本內在需要,其實任何年代的孩子,也是想有人傾聽自己的心聲和掙扎,明白自己渴望被接納、被擁抱和被愛。
跟子女相處的四個階段
我明白,很多父母當聽到兒女的困難或荒誕的想法時,總是想幫他糾正,亦擔心他們若繼續這種想法,可能會遇到嚴重的後果。但是,若我們沒有給予孩子的機會去講出想法和困難,而只用教訓和強權去停止他們的想法和做法時,我們便失去了一個讓自己更了解孩子思維的機會,及後便會漸漸不了解自己孩子的想法,而孩子們也會愈來愈不願意跟父母去溝通,雙方的鴻溝便會隨日而增。
教養孩子,乃是一生的學習。陳廷三博士曾說過,父母要掌握跟子女相處的四個階段﹕(一) 即在子女小時候,父母可以給予清晰的指令,如同「Dictation」,孩子會依從指令,父母說一句,子女照默照做,父母不需要孩子們做決定,孩子們也不需要自己做決定;(二) 到了青春期,父母就應該給「Direction」,告訴他們那個方向值得考慮,讓他們自己嘗試;(三) 到孩子擁有自主思想成年後,父母可給「Suggestion」,尊重子女的決定,讓他們自行考慮,父母的介入比提供方向的程度輕一些;(四) 當他們年長些,甚至有經濟能力、智力,思維都已超越你,父母則可以成為他們的墊子(Cushion),好讓他們在外經歷風雨後,仍可回到自己身邊這個安全的墊子裡。
父母「三信一陪」的學習
面對教養青少年的父母,應該學習「三信一陪」:
第一個信,是相信作為父母的自己,已經從他們小孩時,用了很大的努力去教導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教養他走當行的道,所以理論上他們是知道很多事情的界線是放在那裡。
第二個信,是相信孩子們,既然父母已用心教導,便要信得過他們已經學習了人生的道理,有自己的分析和思維,懂得對處理事情的界線是可以放在那裡,這是一個很好的成長學習過程。然而,在這些過程中,總會有跌跌碰碰的時候,若父母跟孩子們的關係是好,孩子們在「撞板」時便會回來找父母幫忙,這個時候,父母跟孩子的關係便可再進一步建立。要謹記子女的人生屬於他們,信任孩子自有其強大的生命力去面對他自己的人生。
第三個信,是相信天父,因為天父總比我們更愛這些孩子,雖然在教養孩子的過程是有許多無奈和乏力的時候,但天父是知道的,就算孩子們真是走歪了,天父總會不離不棄地把他們帶回祂的身邊。
一個陪伴,是當陪伴孩子們成長時,大部分父母都不捨得看到子女們遇到太大的挫折或傷害,但成長的經驗都是告訴我們,「疾風才能成勁草」,能經過挫折的成長,才會讓自己變得更堅強和更有能力,這些經驗,絕不是單靠言語的教導便能令孩子們體會到。如果孩子們在挫折中,父母能夠有耐心地、默默地陪伴孩子們經過,幫助他繼續尋找自己的身分,孩子們更能體會父母這份不離不棄的愛和接納。
為人父母確實是不容易,總是常常要有一份恆久的忍耐和愛心,才能面對孩子們成長中的不同狀況。與此同時,父母自己亦要常常察覺自己的身心靈的變化,才能健康和喜樂地跟孩子們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