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天說道 之 教養孩子是一生的學習

「教養孩童走他當行的路, 就是到老,他也不會偏離。」《聖經新譯本》〈箴言 22 : 6〉

文﹕劉潤嬌女士 個人、婚姻及家庭治療師/香港專業輔導協會會員
婚前/婚後 (Prepare/ Enrich) 關係評估執行師

編輯﹕謝芳

常常聽見家有青少年的父母申訴:「以前佢細個好乖好聽話的,但一去到青少年,就好似變咗第二個人咁!」「冇禮貌,十問九唔應,由細到大都教佢要有禮貌!」「講唔夠兩句,就返房大力砰門。」更聽多了一些基督徒的父母或好努力學習成為一個合宜的父母的申訴:「由細帶佢返教會返到大,一上咗高中就唔肯返。」「從幼兒開始,便常常睇不同的教養兒女的書籍,或去講座等等學習點樣教養仔女的成長,也預備了青少年的暴風情緒,點解佢到咗青少年後都係咁暴風!咁情緒化,都係唔聽我講!」父母會因此質疑自己是否做得不夠,做得不好,做錯甚麼。然而,是否父母真是做得不夠呢?是否窮一生努力去精心培育的下一代都是枉然。

年青人的心聲

其實,近半個世紀以來,有很多家庭甚至家族,都只是生育一兩個孩子,孩子們被過分被保護,以致在成長中的抗疫能力較弱,又或是過分著重個人感受,而忽略別人的需要。再加上現今的世代,真是有許多被扭曲了的思想被正常化,就是以往被看為羞恥和罪惡的事情,可能在現今社會,卻被視為正常或潮流的事,當父母見到這個情況的時候,便會不理解,甚至既心痛又擔心孩子們是否已走歪了路。似乎父母愈是關心愈想保護孩子,對管教愈感無奈,孩子好似愈遠離,變成負面的果效。

曾經有好多年青人告訴我,他們知道父母愛自己,但卻不願意跟父母分享困難或想法,因為每一次分享完,就會面對更多的教訓和解釋,而這些教訓已經聽了十多年,他們已完全知道的;甚至有些較情緒化的父母,有時會講吓講吓,便會激動起來,繼而又變成一次吵鬧,所以他們寧願選擇從不作回應。這些青少年亦曾表示,他們只需要一個信任自己的聆聽者,而不是一個懷疑自己的訓導者。回歸人之根本內在需要,其實任何年代的孩子,也是想有人傾聽自己的心聲和掙扎,明白自己渴望被接納、被擁抱和被愛。

跟子女相處的四個階段

我明白,很多父母當聽到兒女的困難或荒誕的想法時,總是想幫他糾正,亦擔心他們若繼續這種想法,可能會遇到嚴重的後果。但是,若我們沒有給予孩子的機會去講出想法和困難,而只用教訓和強權去停止他們的想法和做法時,我們便失去了一個讓自己更了解孩子思維的機會,及後便會漸漸不了解自己孩子的想法,而孩子們也會愈來愈不願意跟父母去溝通,雙方的鴻溝便會隨日而增。

教養孩子,乃是一生的學習。陳廷三博士曾說過,父母要掌握跟子女相處的四個階段﹕(一) 即在子女小時候,父母可以給予清晰的指令,如同「Dictation」,孩子會依從指令,父母說一句,子女照默照做,父母不需要孩子們做決定,孩子們也不需要自己做決定;(二) 到了青春期,父母就應該給「Direction」,告訴他們那個方向值得考慮,讓他們自己嘗試;(三) 到孩子擁有自主思想成年後,父母可給「Suggestion」,尊重子女的決定,讓他們自行考慮,父母的介入比提供方向的程度輕一些;(四) 當他們年長些,甚至有經濟能力、智力,思維都已超越你,父母則可以成為他們的墊子(Cushion),好讓他們在外經歷風雨後,仍可回到自己身邊這個安全的墊子裡。

父母「三信一陪」的學習

面對教養青少年的父母,應該學習「三信一陪」:

第一個信,是相信作為父母的自己,已經從他們小孩時,用了很大的努力去教導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教養他走當行的道,所以理論上他們是知道很多事情的界線是放在那裡。

第二個信,是相信孩子們,既然父母已用心教導,便要信得過他們已經學習了人生的道理,有自己的分析和思維,懂得對處理事情的界線是可以放在那裡,這是一個很好的成長學習過程。然而,在這些過程中,總會有跌跌碰碰的時候,若父母跟孩子們的關係是好,孩子們在「撞板」時便會回來找父母幫忙,這個時候,父母跟孩子的關係便可再進一步建立。要謹記子女的人生屬於他們,信任孩子自有其強大的生命力去面對他自己的人生。

第三個信,是相信天父,因為天父總比我們更愛這些孩子,雖然在教養孩子的過程是有許多無奈和乏力的時候,但天父是知道的,就算孩子們真是走歪了,天父總會不離不棄地把他們帶回祂的身邊。

一個陪伴,是當陪伴孩子們成長時,大部分父母都不捨得看到子女們遇到太大的挫折或傷害,但成長的經驗都是告訴我們,「疾風才能成勁草」,能經過挫折的成長,才會讓自己變得更堅強和更有能力,這些經驗,絕不是單靠言語的教導便能令孩子們體會到。如果孩子們在挫折中,父母能夠有耐心地、默默地陪伴孩子們經過,幫助他繼續尋找自己的身分,孩子們更能體會父母這份不離不棄的愛和接納。

為人父母確實是不容易,總是常常要有一份恆久的忍耐和愛心,才能面對孩子們成長中的不同狀況。與此同時,父母自己亦要常常察覺自己的身心靈的變化,才能健康和喜樂地跟孩子們一起成長。

SEN特兒特教 之 「亞氏保加症」

小儀是一個專業人士,剛剛畢業,成功進入一所大公司工作。她一直成績優異,從小到大學也是在頂尖的名校完成學業,別人看來絕對是人生的勝利組。但是,她跟媽媽的意見總有不同,甚或因而產生了很大的情緒波動,這情況在她進入職場後更見嚴重,近來有自殺的傾向前來尋求幫助。

小儀從小到大在學校裡,是一個數理能力超強的人,但奇怪的是,每次與不同的同學同組做完某些項目之後,都會受到排斥或疏遠。她一直覺得這是因媽媽把自己從一間普通的學校,轉到這名校讀書而引致的不適應,所以心裡常埋怨媽媽幫她作出的轉變。然而,隨著成長,她從高中至大學的生活已習慣了獨來獨往。當進入職場後,上司對她的工作表現十分滿意,因為她一直都是很盡力地去完成工作,但是仍是難於融入同事間談話或相交中,就算試過有同事主動跟她傾談,她也不懂作出回應,甚至會避開那主動跟她接觸的同事。當媽媽知道她的擔心和害怕時,便鼓勵她返回校園讀碩士,再充實好自己才工作,但這個鼓勵卻令小儀覺得媽媽的態度如回到當年,在中學階段迫她去作出轉變。

一直以來,小儀心裡知道自己不是太擅長結交朋友,只在理性上覺得應有社交生活,否則不需要朋友也沒問題;再加上她喜歡獨自研究有關數理或電腦相關的事情。另一方面,因她一直的讀書成績不錯,雖然她常談論的只是自己喜歡的議題,但小儀的父母和老師都從未察覺她的問題嚴重,故一直也未求醫診斷。直至今天,她面對著工作壓力和新環境,加上和媽媽的誤解愈深,才願意前來面見治療師,因此發現她從小已是一個亞氏保加症患者。

自從2013年美國精神醫學會的修正後,在DSM–5(《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中將原本常見自閉症名稱,調整為自閉症譜系障礙,並且將「亞氏保加症」的診斷取消,納入自閉症譜系障礙。因此,如今在醫學上的認定,將亞氏保加症視為自閉症的一種。簡單來說,亞氏保加症的重要特徵,就是社交與非言語交際的困難,因此無法感知他人情緒、難理解字詞背後真正意思,所以很容易在不適合的場合裡說錯話。同時,伴隨著興趣狹窄及重複特定行為,他們常常只對自己喜歡的事有興趣,像是只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便滿足。另外,他們是喜歡有計劃、順序的規律生活,偶爾的突發事件,可能讓他們覺得焦慮與無助。

其實,亞氏保加症患者有許多美好特質,更像你我一樣渴望被接納、受尊重。他們待人忠誠真摯、工作特別專注投入。然而,亞氏保加症是沒有藥物治療,若要改善其行為,只能靠生活中的對談或輔導機制,好好與其溝通挫敗經驗,疏理及教導其說話策略,讓他們從中一點一滴地學習和改善。

劉潤嬌女士
個人、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香港專業輔導協會會員
婚前/婚後 (Prepare/ Enrich) 關係評估執行師

談天說道 之 兒童抗「逆」12345

「我今日吩咐你的這些話,都要記在你的心上;你要把這些話不斷地教訓你的兒女,無論你坐在家裡,或行在路上,或躺下,或起來的時候,都要談論。你也要把這些話繫在手上作記號,戴在額上作頭帶。又要寫在你房屋的門柱上和城門上。」《聖經新譯本》〈申命記6﹕6-9〉

文﹕劉潤嬌 (個人、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編輯﹕謝芳

開學只是兩多個月,本港已出現10宗學童自殺事件,年齡介乎8至17歲。青協在今年10月以問卷訪問超過3600名中一至中六學生,也顯示超過四成八受訪中學生壓力指數偏高;另有超過一半受訪學生出現抑鬱情緒表徵,即使不等於他們有抑鬱症,情況仍令人擔憂。

近年,在新一代的父母中,雖然愈加明白原生家庭對塑造子女的成長是影響深遠,也更加著重和盡力地教養孩童從小開始,但奈何大部分父母仍是容易側重在知識學習的層面,忽略了讓孩子們學習如何面對生活上的基本自理能力,以及一些普通的解難事件,例如情緒管理、抗逆能力或是人際溝通的需要。當孩子真正需要面對學習知識層面以外的事情,便會變得很無助和焦慮了,因此我們要幫助孩子們從小便培養抗逆力。

幫助孩子培養抗逆力

抗逆力是指適應逆境的能力,抗逆力不是與生俱來的,是需要學習,並加上適當地培養,以致慢慢發展出來的能力。當我們擁有愈多克服逆境的經驗,抗逆力就相對提高。那麼,父母可以怎樣幫助孩子們增強抗逆力?

(一) 從生活中學習解難

父母可多些鼓勵孩子自行思考解決方法,例如,自己完成好每天的功課、檢查預備明天需要用的書包、自己制定一些學習和玩樂的時間表、如何解決及處理弄壞的東西或事情等。當然,這種種均需父母由始至終的陪伴和循循善誘,並且可能要多次的耐心教導和學習,孩子們才能理解如何可以做到。同時,父母也要學習和願意放手讓孩子們自己作嘗試,那怕知道孩子會碰壁,會痛,很多時就是透過這些跌跌碰碰才能學懂怎樣處理和掌握。就好像教孩子學踩單車,在起初的學習,當然需要父母扶正單車,輔助孩子踩一段時間,但若父母一直擔心孩子會受傷,一直扶著不放手,我相信這孩子永遠也學不懂怎樣獨自踩單車。然而,就是因為父母能夠放手讓孩子自己嘗試(這個過程,確是需要父母和孩子的勇氣才可以做到),孩子便可以掌握平行單車的技巧,學懂怎樣去踩單車而不會跌倒了。所以,從生活中學習解難的經歷,讓孩子們有一份勇氣和堅持去迎接人生的不同難題。

(二) 制定一些短期和長期目標

這些的目標可簡單如:這個月不要再做漏功課;學習好一些新興趣;完成一幅自己好想畫的畫;認識一些新朋友等等。建立這些目標,就是讓我們可以常存盼望,就好像我們在工作中有很多不同的任務等待完成,每當完成一個任務之後,都會增加一份成功感同滿足感。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學習過程的起初,我們也要幫助孩子去思考一些可行的目標,讓他們從中可以經驗到一些成功感同滿足感,作為面對艱難任務時,仍可以堅持完成目標的動力。作父母的也要注意,就算孩子有時未能在預期的目標上完成,但曾在過程中努力嘗試過,父母也要對孩子的努力過程,作出欣賞和鼓勵,否則孩子們便很容易,因怕面對失敗的結果或父母的失望而不願意再作任何努力或嘗試。反之,孩子們會因為想再把任務完成,便再嘗試去尋求其他的解決方法或結果,這樣便可以漸漸地發展出堅毅和努力不懈的信心。

(三)做一個自主而相繫的父母

家庭治療大師,梅利.鮑恩(Murray Bowen)提及過,理想人格的發展,對一個人的成長非常重要,子女與父母在家庭中的情緒融合度稱為「自主而相繫」(Differentiation of Self),意即最理想的情況是一個人既能獨立自主,又能以愛相繫。「自主」是指個人自我個性發揮自主的向度,例如看自己合乎中道,不亢不卑,有勇氣去表達自己的優點和弱點。「相繫」是指與人相處,能以愛相繫的向導,例如能坦誠表達自己和跟別人的溝通,欣賞和享受別人與自己的不同。因此,我們要學習提升自我覺察的能力,自己的情緒流動和劇烈情緒反應,特別是與家人的相處互動過程。

曾聽有一個家長表達說,自己從來沒有要求女兒入名校或者考取高分,但不明白為何女兒對自己的事情和成績,總是很緊張和要求完美,當事情不似預期,便會過分沮喪或激動。然而,跟這家長細談之後,就會發現原來家長本身在處理自己的事情上,都是一位完美主義者,面對自己的事情上,有很多要求和比較。所以,在耳濡目染底下,這些漸漸地也成為了女兒對自己的要求習慣。我們若能對自己的情緒流動摸式,察覺得到,從而能學習一些新模式的應對,提升這自主而相繫的能力,兒女們也能從中得到新模式的學習。

(四)培養正向思維

正面情緒是抗逆力的其中來源之一,父母應引導孩子們多些學習正向思維,學習透過思考重整的訓練、理性的分析和改變行為模式,培養正面情緒,從而建立對抗困難的資源。我們可以從以下三部曲的練習嘗試開始﹕

(1)每天回顧自己整天的情緒變化,並發現為何我會有此情緒變化;若面對一些很大的負面情緒時,嘗試停下來休息一下,並找一個可信任的朋友傾訴。

(2)每天花一些時間,想一想當天有甚麼值得感恩事情,最少要有三件,想好之後跟家人朋友分享一下。

(3)學習從不同的角度看事物,例如將「困難」變成「挑戰」;將「危機」變成「新的出路的契機」。

(五)建立恆久的安全網

父母,是孩子們小時候的天與地,也是他們成長中最大的安全依附。但是,父母始終不能永遠陪伴在孩子身邊,當他們真是遇到一些沒有經驗過或學習過的問題和困難時,便會徬徨和焦慮,父母若能從小就讓孩子認識天父(一份最強又不離不棄的安全感),孩子們所擁有的安全感便會恆久不變。靠著這份全天候的安全網,孩子們便可讓自己更有平靜的心去面對不同的困難,使軟弱變為剛強。這樣,在人所靠的再不是自己,是上帝的恩典,使我們每天都可以過得輕省和滿有喜樂。天父是我隨時的傾聽者和同行者!「我雖然行過死蔭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為你與我同在;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詩篇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