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年初某些民意調查顯示,香港人今年沒有新年願望的比率升高了。事實上,香港人自2020年農曆新年開始,已抗疫兩年多了。曾經有一段時間能夠「清零」(零確診個案),以為有好日子過,怎料最近第五波疫情大爆發,以致農曆新年期間因應防疫措施,市民要減少,甚至停止外出拜年和聚餐。不少人估計農曆新年後,陸續有公司結業,以及有不少勞工階層人士失業,特別是餐飲業人士。不少人感到無望,感到前路茫茫!或許,我們從正向心理學看看,學習怎樣在惡劣環境中仍然存有希望。
正向心理學怎樣看希望?
一般人認為希望是一種感覺,對前景是否感到開心及樂觀等。但是根據正向心理學家斯奈德(Charles Richard Snyder)的「希望理論」(Hope Theory)指出:希望是由三個相關的部分組成。述說如下:
一、具有目標導向的思想(Goal-oriented thoughts)
即是我們應先定立一些人生目標及方向,例如:三年內結婚、兩年內升職、幫助孩子明年考琴試、一年讀完整本聖經或希望在疫情中能平安度過等。
二、制定實現目標的策略(Strategies to achieve goals)
當我們定了以上的目標,要制定具體的策略去實現;例如:三年內結婚便要儲錢;希望兩年內升職,便要改善工作上的弱點及提升表現;孩子明年考琴試,便要幫助他們定立具體日程表進行恆常練習;想一年讀完整本聖經一次,便要有系統地每天實行讀經計劃;希望在疫情中能夠平安度過,便要做足各方面的防疫措施及接種疫苗等。
三、提升動力去實現目標(Expending effort to achieve goals)
要想出不同方法去提升自己的動力達致以上的目標,最好不要孤軍作戰,要有同行者。要為自己、伴侶或孩子的目標制定獎勵機制,彼此多互相鼓勵;有挫折一起面對,遇到甚麼困難要一起承擔等;形成一種「不到黃河心不死」的決心。
斯奈德指出:假如人們對自己實現這些目標的信念愈強,便會令自己產生更多希望感,而不會只懂抱怨、對前路茫無頭緒,也不會有「等運到」的感覺。當然有人認為雖然訂立了以上的具體目標,但是總有千百樣原因不想或不能完成;例如:因顧及太多事情而分身不下,感到疲倦,又或定立的目標太高而很難達到等等。在此,我們或可回想自己過去的人生經驗,曾經追求的長遠及有意義的目標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這好像從小到大讀書,需要按部就班,有策略及有目標才能在公開試中考取理想成績。我們有這份決心達到這些目標嗎?假如沒有,趁現在還是年頭,應該好好為自己定立目標,以致五年或十年後回望時,不致後悔,感到虛度時間。當定立具體目標後,可增強自己對前路的希望,每天起來也可以為目標而奮鬥。
在此謹祝你心想事成!
譚日新博士/臨床心理學家
黃曼君女士/個人、婚姻及家庭輔導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