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於年少時患上思覺失調的陳先生,最近因壓力又陷入生活的內憂外患,更出現精神緊張和對人敏感等舊病復發的徵兆,但卻不願求醫。直至一天,他在大厦大堂情緒失控造成破壞,胡亂大叫…。
上文已指出「思覺失調」有陽性病徵(Positive symptoms)、陰性病徵(Negative symptoms) 和認知病徵(Cognitive symptoms)。陽性病徵包括妄想、幻覺、言行錯亂等;陰性病徵包括情感遲鈍、缺乏積極性、思想異常貧乏等;認知病徵包括專注力、判斷力及記憶力衰退等。「思覺失調」的原因有先天及後天元素。
「思覺失調」主要有藥物、心理和復康訓練的治療方法。藥物主要功能乃平衡腦分泌,有效減少或消除陽性病徵;而心理治療,如認知行為治療能幫助他們處理負面認知、情緒與行為,以排除誘發病徵的心理因素,以及減少藥物的依賴性;復康訓練最好有專業復康治療師的幫助。患者一般經這三方面的治療該可以完全康復,正常健康的生活亦可大大減少舊病復發的機會。若有舊病復發的跡象時,便要克服種種的標籤,如公眾標籤或自我標籤,及早求醫,因預防勝於治療。一般治療可由家庭醫生開始,減少標籤效應;有需要再轉看精神專科醫生。
事實上,每名「思覺失調」患者的復康進程不一,舊病復發的機會也有高低,主要原因涉及「自助能力」、「朋友、家庭與社會的支援」、「自强的意志」及「信仰的幫助」等復元資源的多寡。若復康者能好好的調節生活,減少生活壓力;並得到家人友好的同情、諒解、接納與支持;加上自强不息的志氣,患者康復的能力便大大增加。從筆者臨床經驗來看,不少有宗教信仰的康復者往往能更持久地維持精神健康;不少基督徒的復康者常以禱告得到力量,又有教會群體的支援,大大減少舊病復發的機會。好牧人主耶穌曾說:「我來了,是要人(羊) 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約10:10下〉
李耀全博士 資深心理、婚姻與家庭治療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