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脈搏事件簿 之 人情冷暖 (四)

曾於年少時患上思覺失調的陳先生,最近因壓力又陷入生活的內憂外患,更出現精神緊張和對人敏感等舊病復發的徵兆,但卻不願求醫。直至一天,他在大厦大堂情緒失控造成破壞,胡亂大叫…。

上文已指出「思覺失調」有陽性病徵(Positive symptoms)、陰性病徵(Negative symptoms) 和認知病徵(Cognitive symptoms)。陽性病徵包括妄想、幻覺、言行錯亂等;陰性病徵包括情感遲鈍、缺乏積極性、思想異常貧乏等;認知病徵包括專注力、判斷力及記憶力衰退等。「思覺失調」的原因有先天及後天元素。

「思覺失調」主要有藥物、心理和復康訓練的治療方法。藥物主要功能乃平衡腦分泌,有效減少或消除陽性病徵;而心理治療,如認知行為治療能幫助他們處理負面認知、情緒與行為,以排除誘發病徵的心理因素,以及減少藥物的依賴性;復康訓練最好有專業復康治療師的幫助。患者一般經這三方面的治療該可以完全康復,正常健康的生活亦可大大減少舊病復發的機會。若有舊病復發的跡象時,便要克服種種的標籤,如公眾標籤或自我標籤,及早求醫,因預防勝於治療。一般治療可由家庭醫生開始,減少標籤效應;有需要再轉看精神專科醫生。

事實上,每名「思覺失調」患者的復康進程不一,舊病復發的機會也有高低,主要原因涉及「自助能力」、「朋友、家庭與社會的支援」、「自强的意志」及「信仰的幫助」等復元資源的多寡。若復康者能好好的調節生活,減少生活壓力;並得到家人友好的同情、諒解、接納與支持;加上自强不息的志氣,患者康復的能力便大大增加。從筆者臨床經驗來看,不少有宗教信仰的康復者往往能更持久地維持精神健康;不少基督徒的復康者常以禱告得到力量,又有教會群體的支援,大大減少舊病復發的機會。好牧人主耶穌曾說:「我來了,是要人(羊) 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約10:10下〉

李耀全博士  資深心理、婚姻與家庭治療師

人際脈搏事件簿 之 人情冷暖 (三)

陳先生在少年患上思覺失調,幸而在親朋的支持鼓勵下順利康復。惟踏入中年,有復發的跡象時,因害怕被標籤而不願求助,最終令情緒大爆發。

對精神病的標籤,是一個長期的社會問題,不但影響精神病患者及早求醫的決心,也令他們受到不公平的歧視。現存的標籤可分為「公眾標籤」和「自我標籤」。「公眾標籤」包含了三種元素:1.)「定型」:在觀念上將精神病患者定性為「軟弱」、「暴力」、「不能自制」或「是社會的包袱」等。2.)「偏見」:因對精神病患者有「定型」之觀念而引致的負面情緒或態度,如恐懼、 焦慮或憤怒等 。3.)「歧視」:因這「定型」之觀念而衍生出不公平對待的行動,如刻意避開或限制言行等個人表現;反對精神康復者進住自己的社區,拒絕僱用有精神病紀錄的員工等社會現象。至於「自我標籤」的情況,多數產生自精神病人自己。他們對先自己的患精神病深感自責、無助和 無奈,自我形象低落 ,以致不願或不敢為自己去爭取應有的權益,甚至膽怯於尋求治療。

陳先生可先去看家庭醫生。事實上,現時很多家庭醫生都已接受了治療精神病的專業訓練,他們已可作出初步的診斷及處方一些治療的藥物;若發覺患者病情嚴重,會寫信轉介精神專科,要求縮短輪候時間。同時,家庭醫生也會讓病者明白,精神病的復發並非 自我的過錯,不用為此自責或內疚,以助對方把心力轉向積極;鼓勵病者改善睡眠、飲食和運動等習慣。

另外,若精神病的徵狀受控,與陳先生接觸的社工或輔導員可以給予多方面的支援及治療:

  1. 個人輔導方面﹕學習處理壓力及增強自我形象。
  2. 認知行為治療﹕可以幫助陳先生學習以不同的詮釋和態度去面對壓力。
  3. 藝術治療﹕鼓勵陳先生以創意的方式去表達自己的情緒,這方法對處理負面情緒尤其有效。
  4. 家庭治療﹕教導家人對陳先生病情多加認識和接納,因為家人的支持和鼓勵能夠幫助他勇敢地面對疾病和克服病徵,以重拾自信去重新投入社會。

陳潔芝醫生  資深家庭醫生

人際脈搏事件簿 之 人情冷暖 (二)

陳先生早年患有「思覺失調」,需接受住院治療,及後情況穩定。本有正常生活,可是踏入中年,在各種壓力的誘發下,病情有復發跡象,出現妄想,不但深信有人迫害他的家人,精神錯亂,胡亂大喊,更在大堂揮舞玻璃樽,情況危急,有極高風險的傷人傾向。

「思覺失調」是一種不正常的精神狀態,患者的思維、感覺和情緒出現問題,而與現實脫節。總人口中約有百分之一的人會患上這種疾病。

「思覺失調」有陽性病徵(Positive symptoms)、陰性病徵(Negative symptoms) 和認知病徵(Cognitive symptoms)。陽性病徵包括妄想、幻覺、言行錯亂等;陰性病徵包括情感遲鈍、缺乏積極性、思想異常貧乏等;認知病徵包括專注力、判斷力及記憶力衰退等。

「思覺失調」的原因至今仍未明,大部分研究顯示這與遺傳和環境因素有關。若腦部先天性有「思覺失調」的傾向,加上後天環境因素,如童年受虐、失戀、學業壓力、工作及家庭受打擊、藥物濫用等,「思覺失調」便有機會誘發出來。

「思覺失調」的治療方法,主要有藥物治療、心理治療和復康訓練。藥物能夠平衡腦分泌,有效減少或消除陽性病徵;而心理治療,如認知行為治療能幫助他們如何處理令他們感到困擾的陽性病徵。另一方面,精神科復康訓練,例如社交技巧訓練、輔助就業等則能幫助患者改善負面病徵。有外國研究顯示, 家人對患者過份呵護、敵對、苛責挑剔 (Highly Expressed Emotion),都會使思覺失調患者更易復發,所以家人正面的態度和幫助對於減少患者復發是很重要的。

其實,精神疾病並不罕見,及早發現、治療及社區支援不但有助患者重獲新生,而且能減低對身邊的人的影響。盼望政府能多加關注市民的精神健康,注入更多資源及全面提升精神健康服務,亦盼望大衆能增加對精神疾病的認識,從而增加接納和減少歧視情況。

馬燕盈醫生  資深精神科專科醫生

人際脈搏事件簿 之 人情冷暖 (一)

「60後」的陳先生自小在公共屋村長大,家庭經濟狀況一般,但童年生活十分快樂。在70年代的當年,鄰舍關係和睦,每家每戶大門敞開,小孩子三五成群在走廊及屋村空地玩耍的情景常現;大家彼此往來互相守望,若誰家的父母有事外出,鄰居叔叔、阿姨便會主動幫忙照顧小孩。

陳先生在16歲時患上思覺失調,需要入住精神病院數星期,幸好及早發現和及時藥物治療,故很快便康復了。當年的鄰居們知道他的病況後,經常主動關心,更在金錢上支持他們一家。及後,在家人和鄰居朋友的鼓勵下,他順利完成中學預科課程,找得一份政府工作。經過多年努力,他更成家立室,並自置了一所舒適的房子。

近年來,踏入中年的陳先生,面對的生活壓力和難題數之不盡﹕供樓負擔、繁重的工作、兒子青春期的情緒問題等,弄得他身心俱疲。本想找朋友傾訴,但現居的大廈鄰里關係疏離;職場上同事喜搬弄事非和互相利用;童年的老友又失去聯絡多年…,這些都令他難於結識到可分擔憂愁的真正朋友。所以,陳先生只好獨自面對這種種壓力。

這幾天,陳太發現丈夫精神有點異樣,經常失眠,神情慌張,對人非常敏感,「是否精神病復發?」她想約見公立醫院精神科醫生,但輪候的時間很長;想看私家醫生,家庭經濟又不能負擔;勸喻丈夫約見社工,但又被他堅拒,害怕被標籤是精神病人後,鄰居看不起和失去現時的職業。

陳太嘗試單獨約見社工,對方提醒,倘若情況危急便需送陳先生到急症室求醫。面對丈夫精神狀態每況愈下,又找不到援助,身邊的人只在冷眼旁觀,甚至退避三分,陳太心感十分無助,哀嘆這繁榮都市背後,人心竟是如此冷漠無情;對精神病患者的歧視更是何等的嚴重;社會的支援也是這麼缺乏,「莫非等到情緒『爆裂』才會被關注?」

一天,陳太回家途中突接到大廈管理員來電,指陳先生正在大堂揮舞玻璃樽,胡亂大喊著﹕「不要再迫害我的家人。」

陳玉麟醫生  資深精神科專科醫生

人際脈搏事件簿 之 政教陰謀 (四)

回望事情的來龍去脈,當事人陳先生先在網上討論區上發表言論,引來别人的注意,甚至部分網民的恐嚇,結果因害怕家人受牽連而顯得精神緊張,「疑神疑鬼」。及後,堂會牧師以「禍從口出」為主題的講道,他也對號入座,認為牧師針對他,公報私仇;甚至警告太太要遠離這位牧師。最後,更鬧上警署,報案指自己的太太和牧師串謀迫害他!陳先生可能患上了「妄想症」 (Delusional Disorder) 似屬「被害型的妄想症」。

「妄想症」患者分不清想像或真實,有妄想徵狀,即在没有證據,或與事實不符的情況下,仍然堅信某樣東西的真實性。「妄想症」的治療包括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藥物治療方面,抗精神病藥物 (Antipsychotics) 是「妄想症」主要的治療。

而心理治療方面主要是用認知行為治療法,而其應用乃在乎病起源的實際因素,旨在改變負面的核心思維及其引發負面的情緒與行為。若起因來自童年或青少年時的負面經驗而產生懷疑,治療便將焦點放在駁斥這些經驗不良失效的結論而除掉它負面的影響,這可能要多運用深切創傷治療或內在醫治的方法。若起因出自自我形象的低落而產生的恐懼,治療要加上當事人中心深度的同理心治療的方法或聚焦情緒治療法(Emotional Focused Therapy) ,處理其深層的情緒困惑。若問題出自錯誤思想模式,方法便要從培養正面思想與心理,包括應用正向心理學的應用。

在陳先生的個案來看,他對真理的執著可能令他難以接受他人的意見與評斷;再者,在多元社會不同意見的討論之下,異議成為他心靈的壓力,令他以為持異見的人都是攻擊者,家人也不例外;又或自我形象偏低,故無法抗逆,形成負面能量掌控一切。當然我們也要探討是否有負面成長的影響。

「妄想症」的患者是不能或未能分辨真實與想像。而心理健康的人卻能分辨是非、黑白、真偽、與好歹,這是一種屬靈的智慧,正如使徒保羅為信徒的禱告﹕「…使你們可以辨別是非,成為真誠無可指摘的人,直到基督的日子…。」〈腓1:10)

李耀全博士  資深心理、婚姻與家庭治療師

人際脈搏事件簿 之 政教陰謀 (三)

陳先生本來是一個喜歡思考、很有主見,又敢於公開發表意見的人,但可惜引來網上的反擊與恐嚇,使他產生恐懼、焦慮,漸漸形成了 「被害型的妄想症」。引發此病的近因是網上討論區這公開平台,往往會被人利用去對他人作出各種不負責任的攻擊及恐嚇,而某些心理較脆弱的人便會受傷害,產生各類的精神病徵。

此症較深層的起因可能是:

  1. 遺傳因素:家族成員曾患同類的精神病。
  2. 童年或青少年時的負面經驗,如曾受欺凌,以致缺乏安全感,容易對人不信任,產生懷疑。
  3. 自我形象低落,傾向負面思想,認為自己常是受害的一方,所以需要處處自我保護。
  4. 思想模式習慣主觀,不喜歡客觀求證。

患上此病的人心理健康狀態通常是較差,較大機會出現焦慮、失眠、抑鬱, 藥物濫用、酗酒等問題;有些「被害型的妄想症」患者為了保護自己,可能會使用暴力,所以應該及早求醫,接受治療。要注意的是,患者通常不認為自己有問題,更不會主動求醫,家人親友若與他辯論那些「信念」是不真實,只會徒勞無功;他們不可直指他「有精神病」,因只會產生反效果,令他更加倍「自我保護」,把自己的問題隱藏。家人可以關心他的失眠、焦慮…等身體不適的症狀,勸他見醫生。

醫生首先要以溫柔、接納的態度與病人建立信任的關係,才能展開治療。藥物 (抗精神病藥物) 對此病是相當有效的,病人需要持久地服用。當病情好轉,便可開始 「心理治療」,改變過分主觀的思想模式,學習客觀的辯正,處理童年的負面經驗所遺留的潛在影響,提昇自我形象和自信心,以 「認知行為治療」改變思想模式及應對方法。而家人方面,除了不跟他辯論外,可給與接納和支持,多些積極的鼓勵,提醒他看醫生和定時服藥,這些對病人的康復起重要作用。

妄想症是屬於長期病患,可能需要長期的治療,若各方面能適當地配合,症狀便得以改善或停止,患者可以過正常的生活。

    陳潔芝醫生  資深家庭醫生

人際脈搏事件簿 之 政教陰謀 (二)

本著公義之心,陳先生在網上討論區發表對社會問題的一些看法,想不到卻惹來群起「圍攻」和恐嚇「起底」;之後更變得「疑神疑鬼」,經常感覺旁人對他指點和陷害。他的想法已超越了正常的界線,可能患上了「妄想症」 (Delusional Disorder)

「妄想症」患者分不清想像或真實,有妄想徵狀,即在没有證據,或與事實不符的情況下,仍然堅信某樣東西的真實性;這種想法甚至是不可動搖的,例如被跟蹤、中毒、欺騙、串謀或喜愛等,妄想的通常涉及某些觀念或經驗的誤解。患者一般可以繼續社交並正常運作,但當涉及自己的妄想主題,便會有奇怪的想法和行為。

「妄想症」的類型包括:

情愛 認為一個重要或著名的人愛上了自己,會試圖聯繫妄想對象,並且出現纏擾行為。
宏偉 對自己的價值、權力、知識或身份有過度膨脹感,並相信自己有一個偉大的天賦或有重要的發現。
嫉妒 這類患者會認為配偶或性伴侶不忠。
被害 認為有人暗中監視或打算傷害自己;會對法律當局重複地提出申訴。
身體 認為自己身體有缺陷或醫療問題。
混合 上述列出的妄想類型有兩個或兩個以上。

「妄想症」的確實原因尚未清晰,但研究人員一般都認為與遺傳、生物、環境或心理因素有關。家庭成員有妄想症、有異常的大腦運作、環境壓力、酒精和藥物濫用、傾向於被孤立的人,例如移民或視力和聽覺較差的人,似乎比一般人更容易患上「妄想症」。如有「妄想症」又不加理會,有機會引發沮喪、情緒低落、暴力或法律問題、被家人朋友疏遠等併發情況。陳先生必須及早求醫,減少病情對他的影響。

「妄想症」的治療包括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藥物治療方面,抗精神病藥物 (Antipsychotics) 是「妄想症」主要的治療;心理治療包括認知行為療法(CBT)、家庭治療等。患者若有嚴重症狀,有可能傷害自己或他人,則可能需要住院治療,直到情況穩定。

馬燕盈醫生 資深精神科專科醫生

人際脈搏事件簿 之 政教陰謀 (一)

陳先生和太太都是虔誠基督教徒,每逢星期天必到教會參與主日崇拜,十多年風雨不改。他個性認真,喜歡思考及深究事情,亦勇於跟不同意見人士辯論,特別是信仰問題。在過去的日子,陳先生積極參加很多主日學及研經課程的學習。

近日,陳先生在網上討論區上發表了對今天香港社會問題的一些意見,但隨即被眾人反駁,群起惡言恐嚇,威脅要「起底」公開他的私隱。他非常恐懼,終日被這事困擾著,但又不敢告訴家人及朋友,擔心他們會被牽連。他不時查看各網絡討論區、報章及電台有沒有重提他的言論;慢慢地,他日漸緊張,連在公車上、餐廳內都特別留意隔鄰的人有沒有討論他。

數星期前,他出席教會主日崇拜,當日牧師的講道主題是「禍從口出」,他感到非常不安及憤怒,原來在好幾年前,他與這位主講牧師曾在解讀某段聖經時發生過爭辯。陳先生認為這位牧者今天以此為講道主題,是對往事耿耿於懷,更想藉此公報私仇,公開批評他及揭露他的私隠。

陳先生警告太太要遠離這位牧師,但陳太卻摸不著頭腦。隨後,愛夫心切的陳太,只好坦然向牧師求證事件的來龍去脈,但牧師聽後也感莫名其妙,他解釋那篇講道只是按聖經的原則提醒會眾小心言語,要以愛心行事,完全沒有影射的動機;同時,更表示願意親自與陳先生接觸、解釋。於是,陳太回家轉述與牧師的對話,向丈夫解釋及好言相勸,但陳先生仍是拒絕再接觸這位牧者,對太太亦開始存有戒心。

此事之後,陳先生特別小心與教會裡的人交往,他認為事實會如自己所料,主動前來溝通說話的都是別有用心;自己的網上言論已傳遍整個教會群體,大家都在不同場合議論他…愈想愈反感,他決定不再返這間教會。陳先生終日思考如何應對這些白色恐怖及語言暴力,更經常失眠,不能集中精神工作。他求助相熟的家庭醫生,醫生處方了安眠藥,睡眠雖然有些改善,但身心仍感十分乏力。

有一天,陳太接到警署來電,打電話來的警員要求陳太立刻前往警署協助調查,因為陳先生剛報案說,某教會的牧師聯同太太偷取了一些重要證明文件,他還提及正在遭受政治及教會組織的迫害。

陳玉麟醫生  資深精神科專科醫生

人際脈搏事件簿 之 戀戀醫護 (四)

紅紅幼年喪父,她母親在憂傷中沒有好好顧她;兩歲時被發現患上腦癇症,經常進出醫院接受治療,期間深得醫生護士們的疼愛。住院期間,紅紅首先與一位護士姐姐產生互相依附的關係,之後對一位年輕男醫生產生了好感。當護士姐姐要結婚移居外地,年輕醫生要與她劃清界線時,紅紅的腦癎症發作變得更頻密和嚴重。

若紅紅沒有患上腦癎症,經常出現感情依附的傾向,失去「情人」時病情又變本加厲,她患上的可能屬於「情愛妄想」(De Clérambault’s Syndrome)。「情愛妄想」的患者可以是一個單身女人對有權有勢的人產生情愛的妄想。病徵必須持續有一個月的時間,並且排除了精神分裂症和雙相情緒障礙、藥物和軀體疾病,才能確診為「情愛妄想」。它常與其他精神病併發,亦有混合其他相關的妄想。

治療「情愛妄想」可分為藥物及心理治療;有些抗精神藥物有利於改善症狀。心理治療由感情缺失的角度入手,了解其妄想的出處,嘗試彌補患者的渴求。紅紅需要接受的治療是當事人的治療法或情緒為焦點的治療法,處理多年缺乏父母的愛之依附創傷。她需感受到別人給她無條件的接納,包括「腦癎症」的症狀,不要質疑是否裝扮,先爭取她的信任;她需要先透過被肯定與受到鼓勵重建自信,向內支取力量。

紅紅必須進一步接受認知行為治療法,改變自我負面的評價,除去內裡對失去愛(愛人)的恐懼而依戀或依附別人,特別是減少抓住「强者」的需要。人最基本的需要乃是愛(別人) 與被愛,但真愛何物?何在?何來?這正正是紅紅需要學習的。當然,人與人之間合適的界線(boundary) 是一個從來未經歷過真愛的紅紅極之需要掌握的理念。

愛是何物?《聖經》如此教導:「愛裡沒有懼怕,完全的愛可以把懼怕驅除。」(約壹4:18)

李耀全博士  資深心理、婚姻與家庭治療師

人際脈搏事件簿 之 戀戀醫護 (三)

紅紅自小處於這種缺乏愛和穩定的環境下,心中極度渴求愛和關顧,一旦遇到願意關心自己的人,都會大受感動,對他們十分渴慕,甚至產生了不設實際的戀愛幻想,進而付諸行動…。紅紅的情況在醫學上已構成一種「妄想症」,稱為「愛情妄想症」。

很多年青人遇到心儀的對象時,都容易陷入「迷戀」的狀態中,以為自己「愛上」了一位「白馬王子」,不能分辨「迷戀」與「真愛」。「迷戀」是強烈的情緒感覺,以滿足自我慾望為主,容易失去理性,及個人的原則,容易引致「妄想」,但只是短暫,最後只感空虛和失望。而「真愛」是深層的情感,也有理性的考慮,是忠誠、無私,為他人著想,願意犧牲自己去成就對方;而且會考慮長遠的後果,是要雙方互相磨合相處,慢慢積累而產生出來的。紅紅對那位年輕男醫生的感覺,很明顯是屬於「迷戀」,而並非是「真愛」。

有研究顯示,穩固健康的家庭環境對孩童的成長很重要,若照顧者的不斷轉換,或母親患有精神病或情緒病等都會影響。在這兩種的因素影響下,紅紅的心理健康及社交成長都不成熟,她不懂得如何與人建立健康的社交關係,只渴求被關顧,活在虛幻的世界裡;若是得不到,便大發脾氣,這些都是她心智未成熟的表現。

要治療這疾病,需要藥物、心理和家庭治療。藥物治療可以幫助減低妄想症狀。心理治療方面,需要一位能與她建立成熟穩健關係的治療師,慢慢誘導她建立健康的自我形象,認識並接納自己的強處和弱點,學習愛和欣賞自己,從而建立自信;明白甚麼是真愛,甚麼是迷戀,甚麼是實際和甚麼是幻想;也要明白愛情是要雙方面產生的,不能勉強對方。藉家庭治療重建母親與女兒的正常關係,彼此有更多瞭解,學習互相溝通,讓母親知道女兒的渴求和怎樣使女兒能夠感受到母親的愛。

 陳潔芝醫生  資深家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