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德淳「EQ接見室」 之 克服悲觀需恩慈對待


170607.jpg


很多家長也不明白子女在學業上為何如此懶散,尤其當父母每天花大量時間與子女溫習功課,並尋找名師「惡補」那些大落後之科目,但最終也是徒勞無功,失敗而回。我明白父母此刻的痛心疾首及對子女無望入大學的失望心情。但後來與學生面談卻有所歸納,發現他們失去專注力的最大干擾,不是來自父母的「無心機學習」、「怕讀書」、「反叛性格」、「精神問題」、「討厭學校環境」的判斷,而是個人負面情緒,例如在學業成績上受挫敗而失去學習的信心;對讀書產生厭惡感覺來自沒有休息時間、被迫不停補習;父母常以自己與手足間作比較而產生害怕失寵的負面情緒;不被父母諒解和信任而產生失望的情緒等。

當我問及曾接見的學生會否與父母坦承分享,他們都用失望的回應說:「當我與父母分享心事後,他們不但沒有給予我可參考的意見,更甚是冷淡地回應一兩句,此刻我很懷疑父母並不是真心聆聽我的心聲。」久而久之,當父母親真的想回頭關心孩子時,已經為時已晚,因孩子已習慣自行處理問題。我回想有一次接觸一位中二的男孩子,他認為父母對他的讚賞不是全真心的,「當我自動停止打機而開始溫習時,父母便會立即欣賞說:『阿仔,你好好呀,自動去溫習!』不過當我聽完這句欣賞話後,反而『摧毀』了自己想繼續溫習的決心,因為對於自己想做的事,是不需要別人來認可的。」這男孩心中很矛盾,一方面認為父母的本意是想鼓勵自己堅持溫習的重要;但另一方面卻看父母這番話的背後真意是在批評他。所以,他認為父母不如此特別稱讚,反而會幫助他繼續保持專心溫習的決心。

在這個案中,我反省人能自動自覺完成應當的任務,那必先經歷不被責怪進度的環境、付出努力後獲得被肯定有價值受教的評價;更需在細微仍需改善的地方馬上得讚許,這種恩慈的對待成為真正克服悲觀的傾向,使未來的日子成為有力駕馭早期失敗的憂思,重新進入循序漸進的軌道。


「所以,你們既然是 神所揀選的,是聖潔、蒙愛的人,就要存憐憫的心腸、恩慈、謙卑、溫柔和忍耐。」〈西 3:12〉

馬君蕙主任/余德淳博士  EQ訓練研究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