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與感性:黃色新聞及病態好奇

「黃色新聞」(Yellow journalism),不少人以為是色情刊物。在新聞學中,其實是指某些新聞媒體利用誇大、渲染,甚至捏造手法造出來的一些「新聞」;用煽動性的大字標題吸引讀者購買刊物,增加銷量。「黃色」這個形容詞源於1890年代的兩份紐約報刊《紐約太陽報》及《紐約論壇報》的競爭;因其中一個漫畫專欄主人翁「黃孩子」而命名。自此之後,煽情的新聞報章便興起來了;是日後新聞界出現小報(tabloid)之雛形,甚至是近年假新聞(fake news)的開山祖師。雖然這類新聞容易使出版商暴富起來,但卻與新聞學的道德守則(www.spj.org/ethicscode.asp)大相逕庭。故此必須受到嚴格管制。

初時黃色新聞的內容是以煽情、醜化當時的政治人物,但是漸漸變成越描越黑的現象,甚至捏造虛構血腥、恐怖事件,圖文並茂吸引讀者的眼球。雖然旁觀者覺得內容誇張失實,而且自相矛盾,但是讀者很多時卻照單全收。

為何這麼多人喜歡這類「邪惡」的新聞呢?

根據心理專家的分析,人類生來就有好奇心,特別是對於比較負面的事情。因為可以警惕自己免受傷害。不過有些人的好奇心過分了,可稱為「病態好奇心」(morbid curiosity)。他們特別喜歡選擇或沉迷於負面、恐怖,甚至令一般人反感的訊息及故事圖片。這類訊息通常分為兩種:

一、有關死亡、暴力及傷害的情景,例如:戰爭中互相殘殺、屍橫遍野、爆炸及謀殺案現場等。

二、有關上述之近距離、逼真、身體遭遇威脅及傷害的鏡頭,例如:鯊魚襲擊人、毁容或頭破血流相片。

根據心理學的分析,這些有「病態好奇心」的人,以男性居多。因為他們對恐嚇及死亡等刺激的情緒反應,一般較女性為小。除了好奇心以外,有人認為可以引發起人類原始恃強凌弱、你死我活的獸性。反過來,也有部分人可能對受害者出現同理心或同情心,故此特別留心過程的細節。由於這類情況比其他新聞較少見,可能有「物以罕為貴」的吸引作用。Suzanne Oosterwijk等人於2020年在《科學報告》研究報告中,發現那些特別選擇負面圖像(例如:士兵用腳踢平民的頭)的人之「功能性核磁共振」大腦掃描比較選擇正面圖像(例如:兒童向新婚夫婦投擲鮮花)的人,那與興奮、獎勵有關的大腦部分明顯活躍起來。這份研究報告或許解釋了為何出現類似上癮的「病態好奇心」了。

最後,患有強迫症的精神病人也較為容易因不能控制自己的思想,可能不斷瀏覽危險、血腥、污穢、犯罪,或與性有關的影像,因而感到焦慮及煩惱。

要除掉這些通常不道德及有違倫常的病態思想及行為,並不容易;而其中一個方法就是用較正面及有意義且非常吸引的東西來代替(心理學上稱為「轉移」)。假若真是不能自助,應該尋求專業人士幫忙。聖經羅馬書十二章二十一節:「不要被惡所勝,反要以善勝惡。」(《環球聖經譯本》)也許就是這個意思。

麥基恩醫生

環球天道傳基協會義務總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