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家情」把握時機,幫助子女建立理財能力

「家庭家情」在《明報》教得樂HappyPaMa刊登,本期為201766日,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很多父母都非常重視子女的健康,又很緊張子女的學業成績。這些都是出於他們背後的良好意願,希望子女長大後能過舒適生活,能有幸福美好的將來。但父母們卻往往忽略了教導子女正確的理財觀念,錯失了培養子女理財能力的時機。

在電視及互聯網上,充斥著大量鼓勵消費及借貸的廣告。我們的子女從小便在這種環境中長大,耳濡目染,消費借貸很容易便會變成他們的生活態度和目標。他們或許能擁有健康的身體和卓越的學業成績,但若過度消費,債台高築,又如何能幸福、快樂呢?

何時開始?

教導子女正確理財觀念,越早越好。有些父母可能會認為子女年紀尚幼,不宜面對金錢問題,只要好好讀書,將來長大了,再教導他們吧!但現實是我們不教導他們,社會上不同的媒體和廣告會不斷教導他們不良的消費和借貸模式。他們心智不成熟,價值觀很容易受影響。

如何教導?

由子女開始懂事之時,父母就需要向他們解釋金錢的重要性及用途;讓他們明白,金錢是需要付出努力換取回來的,並不是按「提款機」便可得到。另外,可從日常生活開始,讓子女有機會參與消費的行為和決定;例如:要乘坐交通工具,可解釋要按不同需要而付出代價。在時間從容之時,可乘坐公共巴士及「港鐵」;若時間緊迫,可選擇乘搭較昂貴的「的士」服務。又例如在購買日用品時,可和子女討論,如何以適當的價錢,購置合適的物品。在這些過程中,不單能灌輸正確的消費觀念,也可拉近距離,促進寶貴的親子關係。

「想要」和「需要」的概念

在消費方面,讓子女分清楚「想要」和「需要」的分別;例如:「想要」去旅行,這個願望很合理,當中可得著享受和歡樂,但這不是必須的。但居住的單位「需要」交房租,這是必須的。若不交房租,便不能繼續居住。所以若資源充裕,可去旅行及交房租,滿足「想要」和「需要」。但若資源不夠,便須放棄旅行,留下金錢交房租。當子女自小分辨出「想要」和「需要」,就能大大提升他們的理財能力。

不同階段有不同模式

在小學階段,父母可多注重教導和鼓勵子女參與一些日常消費行動和決定,但此時不適宜給予他們太多金錢,以防被濫用及被騙。但到了中學階段,便應給予子女較多金錢,讓他們能親身體驗和實踐管理錢財的機會。

個人經驗分享

我的子女自小經歷過我的「理財」教育。當女兒進入中學階段,我從以前小學階段每天給她所需金錢,改為每月給一次。我事前和她商討細節,每次給予的數目多於她每月所需,但我預先表明,在她暑假期間,不會再給予金錢。所以要求她在每月收入之中,撥出一部分為儲蓄,在暑假時使用。我實行這模式後,效果十分理想,我看到她珍惜所擁有的金錢,謹慎地使用。

當幼子踏進中學階段的時候,我也使用同樣模式,效果卻有不同。他在月初會較寬鬆,但到月尾便難應付需要。故此,我建議他把日常支出「入帳」,列出細項。當他列出每月收入及看到細項支出,在使用金錢時便會很有預算,藉此增強了他的理財能力。到後來他在外地作「交流生」,也把日常支出「入帳」。我看到他在使用金錢方面,進退有度,深感安慰!

避免以物質作獎勵

很多時看到家長以金錢或貴重禮物作獎賞,藉此推動子女努力讀書,爭取更高名次。初期效果的確顯著,但隨著時間過去,每次的物質獎賞都需要加添,才能達到預期推動效果。况且這種方式出發點不正確,會令子女傾向追求物質,多於提升知識和個人素質。故此,我建議避免以物質作獎勵,而以「肯定」和「欣賞」作推動力。當有進步之時,建議一家人可到外享用豐富大餐慶祝。這樣,子女不單得到肯定和欣賞,還能增進家人感情,留下更多甜蜜、珍貴的回憶。

培養子女理財觀念,由自己開始

若要培養子女有正確的理財觀念,父母自己必須以身作則。試問若自己也是過度消費,靠借貸度日,如何能讓子女信服,如何能教導他們「應使則使,量入為出」呢?

 

陸振洲
「婚姻及兒童啟導中心」
個人、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家庭‧家情」──成長中的抗逆力

head

「家庭家情」在《明報》教得樂HappyPaMa刊登,本期為201752日,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近這一年以來,只要打開港聞版,經常都看到一至兩則關於自殺的新聞。看到這些新聞時,心裡總有一種很沉重和心痛的感覺。據香港大學防止自殺研究中心在前年的調查數據顯示,估算本港每十萬人中有9.3%的人死於自殺,當中尤以青少年的自殺率上升趨勢最為嚴重。這樣是否就反映了青少年的心靈越來越脆弱?還是,反映了他們承受的壓力越來越嚴重呢?究竟我們可以怎樣去幫助他們在這個充滿著各種不同的問題、危機和負面意識的社會裡,找尋到曙光、盼望,以及加強抗逆能力呢?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不喜歡面對困難或挫折,但它們總是不能避免地從出生便伴隨著我們成長。所以,我們原本應該從小便培養出自己的抗逆能力。奈何現代父母總是不忍心看見孩子遇上失敗、挫折而跌至焦頭爛額,又或是過分擔心孩子們會因此而失去自信心。心理學家馬斯洛曾經說過:「挫折對於孩子來說未必是壞事,關鍵在於他對待挫折的態度。」我們作為父母,有義務教導並幫助孩子以正確的態度面對挫折,並讓他們培養、鍛煉出對抗挫折的能力,與及面對困難的智慧。

近年社會富裕,每一個家庭所生的小孩只有一至兩個。因此,這些小孩大部分都在溺愛中長大,不但物質生活豐富,有些小孩甚至有六至七個大人(爸爸媽媽、嫲嫲爺爺、公公婆婆、工人姐姐)輪流照顧。可以說萬千寵愛在一身,不要說需要自己處理困難,即使是基本自理都不用動手。面對挫折時,總有父母來擋駕;加上在香港社會的教育中,普遍將焦點放在催谷子女成績上,忽視了或是沒有時間培育孩子品德上的成長,以至小孩實在沒有經驗去面對困難和挫折。因此,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注意多些,去培養孩子們的抗逆力。

內在方面:

正面處理情緒,學懂面對困難

要培育情緒健康的小孩,首先是讓孩子學懂表達感受和有效地控制負面情緒。多從正面的角度去看不同的事情,就好像「半杯水」的故事:「若只剩下半杯水在你面前,你會擔心:『我只剩下半杯水』,還是會感恩地想:『真好!我還有半杯水』?」正面的處理情緒態度讓孩子遇到困難時,仍能保持心境開朗,能正面地面對事情。然而,在很多個案中,父母自己也不懂得處理自己的負面情緒。

當孩子面對困難時,該如何幫助他們呢?若我們細心回望自己的成長過程,我們也經歷過和解決過大大少少的困難。起初面對困難時,會害怕和擔心,但困難得解決後,便滿心喜悅。這些都可以成為活生生的例子,給小朋友學習和鼓勵。父母也可以嘗試跟小孩分享自己的困難,並告訴他們自己也曾努力地思考及尋找各種解決方法。這些都是很寶貴的故事,不但能告訴小孩父母遇到問題時的心路歷程,同時也提醒自己以前確是已有解決問題的能力;現在也有能力解決目前的問題。另一方面,也可提醒孩子們,有困難時,要懂得找人分擔,尋求支援;一起尋找合適的解決方案,讓他們知道:「解決方法總比問題多。」當孩子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時,即使遇到挫折也能慢慢克服它。

提升自信心

父母可以鼓勵孩子接納自己,也明白自己的限制,但同時也要肯定自己的能力和知道自己的優點,從而使孩子更有信心和勇氣去處理事情。父母的適當鼓勵和欣賞是非常重要的。

外在方面:

安全有效的親子關係

父母平時要與子女建立良好的關係,有恆常的溝通,並讓子女感受到父母無條件的愛,可以放心說出自己的失敗和弱點,父母要對此給予接納和適當的指導。然而,要做到關愛而不溺愛,也是我們作父母要好好地學習的一課。

增強社交技巧

正如文中初段提及,現今的小孩通常是家中的焦點。因此,性格方面會較自我,不容易建立社交關係。父母要鼓勵孩子與人建立正面之社交關係,學習與人相處和溝通,發展和維繫友誼。有良好社交關係的人,即使面對不合理的行為或挫折時,他們都較有能力去疏導情緒,處理和化解問題。

學習處理壓力,以身作則:

在現今社會中,壓力是無可避免的;而事實上,適當的壓力往往也是我們成長的動力,關鍵只是我們要懂得如何去舒緩壓力。父母可以以身作則,跟孩子一起學習舒緩壓力的方法,放鬆自己;例如:一起做運動、行山等。孩子的學習 很多時不是單從他所聽到的話而學到,而是從所觀察到的行為去領悟和跟從。因此,父母能正面處理壓力,並在有需要時懂得主動向朋友、信任的人尋求援助,這便是最好的榜樣。

最後,我們要明白其實抗逆力是人類天生的一種潛能,能使人遇到嚴重的危機後,仍可以順利地反彈復原的能力。擁有抗逆力的人,能轉化逆境,令生命更強。即使遇上困難、失敗和挫折,都能正面且積極地回應和面對。因此,我們要相信我們的孩子也有這一種潛能。父母過分保護孩子,會拿走他們在日常生活學習解決困難的機會和適應社會的技巧;致使他們長大後,仍不懂自我照顧。古語有云:「疾風知勁草。」因此,給孩子一個合理、正常的生活模式,實在是我們為人父母的責任。讓孩子在成長路上坦然面對困難和挫折, 並以善意的態度作出鼓勵和讚賞,好讓孩子能學習承擔責任及對個人的行為負責。

劉潤嬌 Florence Lau
「婚姻及兒童啟導中心」個人、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基督教婚姻及家庭治療碩士
Prepare/ Enrich 婚前/婚後關係評估執行師

Mingpao-output-02May

「家庭‧家情」──如何幫助青少年子女成長?

07march

「家庭家情」在《明報》教得樂HappyPaMa刊登,本期為201737日,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最近我被邀請負責一個關於中年人心理狀態的講座,在發問的環節,很多問題卻環繞在「怎樣和青少年子女溝通」。從中看到很多父母對幫助青少年子女成長感到困難。

青少年進入新階段

Erickson是近代的心理學家,他創立了「心理社會發展理論」(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Theory),他把人生分成八個階段,每一個階段都有「危」和「機」兩個極端,各自又有明顯的特徵。在青少年時期的危機特徵是「自我」與「混亂」,所以他們都在尋找「自我」,亦處於十分「混亂」的狀態。他們很想表現自己,但卻不清楚了解自己。但很多時,父母仍然用指導和教訓的溝通模式,實在並不配合這階段。縱然父母的教導很正確,但這時期的青少年為了尋找自我,會傾向不跟隨父母指導。父母因為擁有豐富人生經驗及對子女有良好意願,所以會盡力提供最好的選擇給子女。結果子女因為不想跟隨,會傾向作出相反或不理想的選擇,導致處處踫壁。父母覺得子女反叛,子女又會覺得父母操控,以至關係惡劣。

先要建立良好關係

若要幫助青少年成長,首先要建立良好關係。但如何建立良好關係呢?單憑良好意願並不足夠,要願意付出時間,對子女的分享有興趣聆聽,在過程中要投入。這些要求表面上很簡單,但實際上很多父母都做不到。

良好的溝通模式

有良好的關係,也要配合良好的溝通模式。進入青少年階段,父母要放棄指導和教訓的溝通模式,取而代之,應多說肯定的讚賞說話,多作充滿關心的提問。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父母傾向指出子女要改善的地方,但缺乏肯定和讚賞。因此,青少年子女並不享受與父母溝通的過程。

雖然知道要多說肯定和讚賞的說話,但若子女偏偏要作不理想的選擇,如何是好?

當遇上子女要作錯誤選擇的時候,父母可以關心的態度問他:「假設有不理想的情況,你會如何處理呢?」如此提問,可避免指導和教訓,又可讓青少年子女思考,在過程中建立自信及解難能力。

進入青少年子女的世界

回想我的女兒在青少年時期,我曾努力看她喜愛的書本,也看她喜愛看的電影。平心而論,女兒在青少年時期喜歡看的書本和電影,並不是我喜歡的。若不是為了明白她的想法及和她溝通,我並不會花這些時間。但看了後,果然能和她拉近距離,亦能增進溝通,能很自然和舒適地和她建立關係。

對子女反應有不同詮釋

回想我的兒子在青少年時期,他很多時拒絕和我傾談,而且態度不好。當時我感到不受尊重,心中覺得憤怒和不滿,我的面色自然也不好看。兒子見我態度不好,便更加拒絕和我傾談溝通,形成惡性循環。後來我了解到他正處於尋找自我的階段,並不是對我不尊重。由於我對他的反應有了不同的詮釋,當他再次拒絕傾談時,我內心的怒氣竟然消失,神態亦變得寬容。兒子見我的態度轉好,便消減了拒絕的心態,形成良性循環。

建構良性互動

現時我有不同取態,當子女和我分享之時,我會放下手上工作,以好奇及有興趣的態度專注聆聽細節。在過程中,接納他們的感受,以關心的態度提問,讓他們思考及建立解難能力;並在適當時候,予以肯定和讚賞。由於建構了良性互動,現時和他們傾談,已成為很愉快的過程。在不經意的情況下,已能幫助他們持續健康成長。

總結

當子女進入青少年階段,父母需改變溝通模式。當子女能正確判斷事物的時候,要作出肯定和讚賞。若子女判斷不理想,要以關心的提問作出引導,讓子女擁有自己的決定,亦藉此提升子女的解難能力。

在建立關係方面,父母要願意付出時間,以好奇及投入的態度,細心聆聽子女的分享;還要「先情後理」,先接納子女的感受,然後才表達事理。

若父母能學習子女喜愛的事物,進入他們的世界,會更了解他們的想法。子女亦會感受到父母的誠意,這能有效地降低他們的防衛機制,幫助彼此作出深層次的溝通。

當父母明白子女所面對的成長挑戰,會對他們多一份諒解,對他們的反應會產生另一種詮釋,態度亦會隨之而改變。這不但可增強接納能力,大家的心情亦會愉快得多。

除此之外,若父母擁有高尚的價值觀,會贏得子女的尊重。若夫妻恩愛,子女在一個安全及親密的關係中生活,自然會得到健康的成長。

陸振洲
「婚姻及兒童啟導中心」個人、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Mingpao-7Mar-output

夫妻情、性的疑惑


「無論怎樣,你們各人都要愛自己的妻子,好像愛自己一樣。妻子也應當敬重丈夫。」《聖經新譯本》〈弗5﹕33〉。

當兩人踏上婚姻之路,攜手面對人生的起伏和榮辱的同時,如何將甜蜜蜜的親密關係保鮮?「愛與敬重、靈性操練和『性』的協調和表達」是不可或缺的。

/圖﹕謝芳

夫妻親密的培養

身兼列治文華人宣道會主任牧師的資深個人、婚姻與家庭治療師李耀全博士在「婚姻危機輔導之親密關係輔導」的工作坊上談到「夫妻親密的培養」。他說,婚姻的親密秘訣就是「愛與敬重」(Love and Respect),如太太渴求丈夫的愛,丈夫需要太太的敬重,只要這樣才能達至生命的激勵循環;以及靈性的操練。「從親密的定義與層次來看,愛與被愛和快活是人最基本的需要;而親密的層次包括身、心、靈 或 靈、魂、體;親密的範圍有知識、知趣、知心、知己知彼、知情達理、知性。」

男人需要尊重,女人需要愛

李博士指出,現時社會與文化急速的變遷和傳統婚姻觀的瓦解影響了婚姻的親密,如女權運動,婦女地位大大提高,形成雙職家庭;家庭轉變成以兒女為中心;單親家庭劇增;個人享樂主義的作祟,背棄家庭責任;性解放,貞操觀念趨淡,婚前婚外性行為增加;同性戀家庭的產生,威脅一夫一妻的家庭制度等。而不可忽視的是,夫妻的親密程度和對婚姻的滿足感,也會隨著孩子的出生、事業的改變、中年危機等不同的婚姻階段而變化,變化的層面是男女不一樣的。

他解釋,引用美國著名兩性關係專家愛默生博士Dr. Emerson Eggerichs所寫的《男人需要尊重,女人需要愛》(Love & Respect-The Love She Most Desires, the Respect He Desperately Needs)一書指,男人天生需要尊重,女人天生需要愛,如果無視從重要性,夫妻雙方就會陷入相互抱怨、猜忌、指責、爭吵的「瘋狂循環圈」中,沒有愛和敬重可言,就像女人經常這樣問:「為甚麽他不像我愛他那樣愛我?」一樣;男人經常這樣想:「為甚麽她總是輕易地蔑視我,不顧及我的感受?」

在婚姻的親密關係中,妻子渴望從丈夫得到更多的愛,最好的方法就是尊重他,這種尊重會讓他感覺到你是多麽愛他,激勵起他對你的真愛。這就是《聖經》〈以弗所書〉5章33節﹕「無論怎樣,你們各人都要愛自己的妻子,好像愛自己一樣。妻子也應當敬重丈夫。」夫妻的愛與尊重關係真的能解決婚姻裡的很多實際問題。

表達愛敬重的訊息有方法

那麼,妻子如何向丈夫表達尊重?而丈夫又怎樣向妻子表達愛呢?李博士說﹕「向你的妻子表達愛的訊息可用C-O-U-P-L-E;而向你的丈夫表達敬重的訊息可用C-H-A-I-R-S。」

向妻子表達愛的訊息C-O-U-P-L-E ﹕

  1. 親密(Closeness)─ 她想你親近她
  2. 坦白(Openness)─ 她想你對她坦白
  3. 了解(Understanding)─ 不要嘗試要「糾正」她;僅僅聆聽便可以了
  4. 和解(Peacemaking)─ 她想你說聲「對不起」
  5. 忠心(Loyalty)─ 她必須知道你對她的委身
  6. 尊重(Esteem)─ 她想你尊敬她及顧惜她

向丈夫表達敬重的訊息C-H-A-I-R-S:

  1. 征服(Conquest)─ 欣賞他的工作慾及成就慾
  2. 階級(Hierarchy)─ 欣賞他具有去保護和供應的慾望
  3. 權力(Authority)─ 欣賞他有服侍及領導的慾望
  4. 洞察力(Insight)─ 欣賞他具有去分析和提出意見的慾望
  5. 關係(Relationship)─ 欣賞他渴求並肩的友誼
  6. 性慾(Sexuality)─ 欣賞他渴求性的親密


婚姻的親密與靈性操練

談到婚姻的親密與靈性操練,李博士引用美國專職作家,也是Center for Evangelical Spirituality的創始人兼負責人蓋瑞.湯瑪斯(Gary Thomas)的著作《婚姻靈修學》(Sacred Marriage)的部分內文﹕「我發現婚姻挑出了我許多不成熟的地方。而關鍵點是我得先改變自己的婚姻觀。如果結婚的目的在於享受滿足、追求快樂,那麼我每兩三年就得『重新』結一次婚。然而我若真心渴望神由裡到外徹底更新我這個人,則必須專注於改變自己,而非改變配偶。事實上,你甚至可以說,我的另一半愈難以應付,我就愈有機會成長。如此,我們的心才能受到真正的操練。

我定意改變自己,並不是為了擁有零衝突的婚姻,也不是想讓自己更快樂、更滿足。我抱持的心態是,許多生活情境能幫助我從神那裡找到自我的意義、目的、與實現,而婚姻生活就屬其一。麗莎並不能使我快樂,我是說在最終極的層次上。我想,我在追求這種一對一的終身親密關係背後那一份更寧靜的滿足、更深邃的意義與更完整的目的。因為相信我和神的關係是自我意義的根本,我要探索婚姻如何讓我更親近神。」

,性也

資深精神科專科醫生麥棨諾醫生在工作坊上談到夫妻親密關係中的「性功能失調」。他指出,「性」是人類生命中的重要部分,包括性行為、性別、性取向、快樂和繁殖等,也是一種幻想、慾望、態度、價值觀和關係的表達,它會受社會、經濟、文化、倫理和宗教等不同的因素所影響。「性」除了繁殖下一代外,亦具有帶來滿足、快樂、互相分享、調整情緒、安慰、自我肯定的功用。

「性」是人類生命中的重要部

麥棨諾醫生表示﹕「在人類歷史上,早於石器時代,已經有關於生育和性器官的雕像出現。公元前1500年的埃及,開始奉行一夫一妻制婚姻,是最早有跡象顯示出現性限制的時期。16至18世紀,Martin Luther認為性慾是自然的,不是罪惡的。中國歷史上,道教主張陰陽調和、採陰補陽的學說。

他強調﹕「有本地研究報告顯示,約有15%的受訪男性出現多於一種的性功能障礙,37.9 %的受訪女性出現最少一種的性功能障礙,而且這情況會因為年齡、就業或婚姻不滿等因素而增加發病的機會率。曾經流產和吸煙的人士,出現性功能障礙的機會率也明顯較高。」

性功能障礙需求醫

他說,從多項研究報告發現,到精神科診所求診個案中,多達80%的男性患者出現勃起功能障礙,過半數的受訪者的性生活出現問題或障礙,不滿意現時的性生活,情況十分普遍。究竟性功能障礙是甚麼?根據性反應週期,性功能障礙可以分為以下四類:性慾障礙,如性厭惡症;性喚起障礙,如女性性喚起障礙,男性勃起功能障礙;性高潮障礙,如兩性性高潮障礙和早洩;痛楚障礙,如性交疼痛,陰道痙攣。

「勃起功能障礙的成因,當中一部分是由於血管問題引致,其次是心理、藥物、手術、神經、內分泌和創傷。性功能障礙是一個惡性循環,患者會因為以往失敗的經歷而產生恐懼,因焦慮而再次出現性功能障礙。至於陰道痙攣,是指外陰道三分之一位置持續或反覆痙攣,患者會因痛楚而無法性交,嚴重時會出汗、心悸、顫抖、噁心、嘔吐和失去知覺等。這症狀可能是由於恐懼、焦慮、壓力、保守的道德標準、感染、曾遭受性侵犯等原因引致。當患者出現上述情況,應立即求醫,醫生會先了解和診斷,從而設計出合適的性治療計劃,有系統地幫助患者,改善並解決問題,最終能享有健康的性生活。健康的性生活對於每一個人都很重要,我們應該尋找優質的生活,假如性生活出現問題,應立即向醫生查詢。」

婚姻之中的性愛是最美妙

情與性是人性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資深精神科專科醫生麥基恩醫生曾在講座上和「全恩心窗」專欄裡探討情和性的關係。他提到,根據研究,健康性行為是一種愉快的運動,對身心都有益處,例如增強血液循環、強心活肌、健康減肥、鬆弛緊張、增強免疫能力、止痛調病和睡眠休息等。「婚姻裡的歡愉性行為,能增進男女雙方的感情。美滿的性生活一種「施」(give)與「受」(take)的關係,雙方要不斷學習和改善的。但有些特殊情況下,人的性功能會出現障礙,如早洩「不舉」、「陽萎」等,這是需要治療的。若有不正常之性行為如性自虐等,則會影響身心的健康,更加需要尋求專業的心理治療。當然,若有過分恐懼感、罪疚感或污穢之感,也應尋求心靈之輔導。

他坦言,婚姻之中的性愛是最美妙之情趣。雖屬人與生俱來的天性,但仍需學習,更必須實踐。《聖經》裡提及﹕「那人說:『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她當稱為女人,因她是從男人身上取出來的。』因此人要離開父母,和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那時,夫妻二人赤身露體,彼此都不覺得羞恥。〈創2﹕23-25〉」

2017Jan18夫妻性、情的疑惑.jpg

 

《全恩心窗》人際脈搏事件簿 之 贏了甚麼? (四)

阿勝在小康之家成長,父母都是「文人」,是典型「望子成龍」的家長,盼望兒子能在人群中「勝」出,在琴棋書畫各方面都能贏得眾人的掌聲!事實上,從小至大,阿勝一直沒有令父母失望,成績一直斐然出眾,但可惜換來卻是孤單的生活。在中學文憑的壓力下,他期望得到父母的支持,但卻得不到他們真心的肯定!他真情的流露只被母親看為懦弱的行為!結果阿勝出現了種種「青少年抑鬱」的病徵,包括失眠、食慾不振、身體虛弱、失敗感、恐懼感等。他有時情緒低落到產生輕生的想法,病情嚴重。

像不少精神的疾病,「青少年抑鬱症」的成因,有遺傳和環境等影響因素。

在本個案來看,較傾向環境的因素。若阿勝的病徵持續,藥物治療包括使用抗鬱的藥物是必須的。在控制情緒不至於惡化之同時,心理治療也是必要的,既治標又治本。心理治療要從當事人中心治療開始,因阿勝一直是求助無門,從來得不到父母真心的肯定與鼓勵,得的乃是永無止息的要求!阿勝要被大力肯定之下,才能重拾對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的能力的信心。在這階段,輔導並非針對任何的思想與行為的對錯,目的純粹是讓阿勝對自己加以肯定,認識自己,不是單看自己的成敗得失,或為別人的期望而作任何事。

認知行為治療法進一步糾正阿勝思想中一些錯誤的核心信念,例如他做的每一樣事都「只可成功、不可失敗」;又如看成功為100%的分數否則便視為失敗。父母多年在阿勝身上所花的心血當然是出於好意,但阿勝需要自己作出分辨,哪些事情是重要的,哪些東西是次要的;他亦需學懂決定甚麼是「自我的目標」,甚麼是「父母的期望」。筆者不是說父母悉心的栽培完全是錯的,乃是說阿勝要清楚理解父母的苦心的同時,清楚選擇自己當行的路。當阿勝選擇做自己喜歡的事,壓力自然大減,令抑鬱減少。以上的治療最好透過整個家庭一同協談達成。

最終問題的根源乃屬靈價值觀的取捨,到底何謂成功?成功何價?耶穌教導我們﹕「人若賺得全世界,卻賠上自己的生命,有甚麼好處呢?人還能用甚麼換回自己的生命呢?〈太16:26〉


李耀全博士  資深個人、婚姻與家庭治療師

《家庭‧家情》強化親子 輕鬆學習


《家庭‧家情》在《明報》教得樂
HappyPaMa刊登,本期為2016年4月5日,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商廈大堂擠滿了排隊輪候升降機的人群,其中有父母帶著孩子,也有女傭帶著小主人,更有些照顧者帶著三五成群的孩子們。我看見小朋友都整裝待發,有的揹著背包,有的穿上舞衣,還有的拿著樂器,預備學習新事物。相信在課餘參加興趣活動已經成了大多數孩子的生活常規,而在週六、日把商廈大堂擠滿,亦見慣不怪了﹗

 有一次,在我前面排隊的一群孩子中,有一個看似讀小學一年級的女孩,她扭動著身體,嘴唇緊緊閉合,似乎正在鬧情緒。同行的照顧者對她説:「叫你阿媽唔好比你學咁多嘢啦,又學跳舞,又學琴,又學畫畫,又學羽毛球,你唔鍾意就同你阿媽講。」那女孩把身體扭動得更厲害,嘴合得更扁,腳用力向地面踎,喉嚨發出微弱的聲音。似乎她想用身體去表達焦慮和不安,期望有人明白她的感受和需要,好去滿足和安慰她。可惜身旁的照顧者沒有進入她的內心世界,更沒有鼓勵她用言語發表意見,可能只認為她在「發脾氣」或「扭計」,所以沒有理會她。女孩得不到照顧者的關注,唯有用手去搶身旁男孩手上的汽水,然後用力在吸管上啜。男孩說:「喂,唔好飲咁多呀!」那女孩卻沒有理會他,只管繼續吸啜汽水,男孩的樣子很不快。真可惜!如果有人能夠明白那女孩內心的感受,又能及時安慰她的話,這場衝突是可以避免的。究竟家長如何幫助孩子減輕焦慮得以愉快學習呢?

聰明媽媽 急轉彎

一位擁有6歲女兒的母親,從以下的經驗得到反思機會。某天,她走進一間理髮店剪髮,她和一位相熟的理髮師閒聊,話題落在子女身上。母親開始高談闊論,說如何栽培女兒成才,會嚴格地管教,給她最好的教育,包括:讀名校和參加各樣課餘興趣班等。希望她能出人頭地,找到理想的工作。反之,理髮師則講論他如何趁太太不在家時,和8歲的兒子做太太討厭的事情,例如:放下書本和功課看電視,吃薯片和打遊戲機等等。他總希望透過這些活動起革命,讓兒子從太太的嚴苛管教下鬆一鬆,從壓迫中得到喘息機會。一輪談論過後,二人都靜了下來,意識到發生了甚麼事,心裡似有所領悟。

後來,這位母親對我說,她一直與女兒關係惡劣,時常因學業與女兒發生衝突。她未能控制自己的情緒,一時把女兒罵個「狗血淋頭」,一時來個喋喋不休,也試過狠狠打女兒一頓。不料,令女兒感到焦慮及缺乏自信,甚至懷疑自己的能力。她自覺做樣樣事情都無法勝任,表現退縮,學業成績一直未如理想。與理髮師的對話令她反思:究竟學業重要,還是親子關係重要呢?起初,她感到兩難,她頭腦上知道親子關係重要,但是當看見別的家長催谷孩子的學業時,她又懷疑自己的選擇是否正確?她怕女兒落後於人,親子和學業兩股力量在拉扯著。最後,她經過理性分析,認為先要搞好親子關係,再談學業問題,這才是上策。

事實上,這位母親不用煩惱,親子關係和孩子學業是相輔相成的。當母女關係建立了安全感,孩子感覺被接納、被愛和被肯定,自然會減輕焦慮,增加自信。她能輕鬆學習,發揮潛能,得到較好的學習成果。同樣,從學業成果所得到的成功感、喜樂和滿足,亦可強化親子關係。因此,親子和學業可以互相配合、共存和彼此促進的。

身心關連  健康有法

「遊戲」可以是親子最佳的互動方式,既可調節家長和子女的情緒,又可增進感情。根據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第31條「兒童有權享有休息和閒暇,從事與兒童年齡相宜的遊戲和娛樂活動……」休息和玩耍可平衡孩子努力讀書的緊張情緒。那麼,怎樣「玩」呢?只要好玩、有趣、孩子參與、自發、無組織的,且不受成人指示所束縛的,都是有益的,例如:家長帶孩子到沙灘一起堆沙,不用在旁指指點點,讓孩子主導,發揮其創意,輕鬆愉快,無拘無束地「玩」。

家長在遊戲過程中,可自發地與孩子有身體接觸,增加孩子被愛、信任和親密度。從身心反應而論,當兩個人在愛中手拖手、對望、擁抱、親吻或共舞時,大腦便會分泌出「愛情素」(Love Potion),學名是「催產素」(Oxytocin)。研究認為「愛情素」能減輕焦慮和抑鬱,又能增加被愛、信任和親密感。

天下父母無不愛錫子女,總會把最好的獻給他們,讓他們健康成長,擁有美好將來。要達成理想,最直接簡單的方法就是盡早建立親子關係。父母和子女一起輕鬆愉快地學習,在愛中成長。

詹玉冰女士Isabel Chim
個人、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基督教婚姻家庭治療碩士

 

MingPao-5Apr-output

《全恩心窗》寰宇脈搏事件簿 之 校園欺凌 (四)

school-1231939

文靜內向和步入青春期的陳小姐,因比同年少女發育遲緩而心感自卑;又常遭同學取笑欺凌,內心非常困擾痛苦,但又不敢讓爸媽知道。在求助無門的時候,她不禁自問﹕「我為何要生存在這世界呢?」雖然身體因出現極度疲倦、失眠及食慾不振等不適,很多日子都不能上學,但卻拒絕求醫。直到最後陳爸爸在書桌上發現女兒所寫的一篇文章,才知悉她曾被同學欺凌。當爸爸提議約見精神科醫生時,她情緒十分激動,不承認自己精神出現問題。

校園常見的欺凌可分為四類﹕第一,身體欺凌;第二,語言欺凌;第三,社交及人際關係欺凌;第四,「網上欺凌」。看來陳小姐所面對的欺凌屬於第一、二和第三類別。曾被欺凌的人會較容易患上抑鬱、焦慮、社交恐懼、物質濫用、軀體化精神障礙、偽病症及增加自殺的風險等。若陳小姐已出現精神失調的病徵,她便需要接受醫生所提供的藥物治療,處理情緒起落失控的問題。但受校園欺凌所影響的人需要解決心靈的創傷,得到自我肯定、提高情緒智商(E.Q.- Emotional Quotient) 及抗逆智商(A.Q.- Adversity Quotient) 。

陳小姐需要健康的自我形像(self-image),讓她能自我接納(self-acceptance) 和有能力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健康的自我形像與自我接納乃息息相關,接受自己的短處和長處,不過分與別人比較;如有不及人之處也不自卑,可作自我進步(self-improvement)的目標,努力達到自我最高的潛質(self-potential) 。溝通及與人相處是面對欺凌加害者最重要的學習,有時可能要自我表白堅持(self-assertive) ,有時卻要敬而遠之,這都是與建立情緒智商(E.Q.- Emotional Quotient) 有關。

面對欺凌,需有強而有力的抗逆智商(A.Q.- Adversity Quotient) ,因為在現實世界裡,人與人之間充滿敵意,欺凌是發自內在的軟弱,包括人的自我、自大或自卑,導致恃強凌弱、恃勢欺人和自欺欺人的表現。我們面對負面不公平、不公義的對待時,要有對抗的能力。自我抗逆(self-resilience) 能力由自我愛惜 (self-love)和自我保護(self-care) 開始,我們要有適切應付壓力的技巧(coping skills),和增加應付壓力的資源,同時需有自力及他力。我們基督徒往往向神支取力量,詩人如此說:「我要向群山舉目,我的幫助從那裡來呢?我的幫助從造天地的耶和華而來。」〈詩121:1, 2〉 我們稱此為屬靈智商(S.Q. – Spiritual Quotient) 。

                                                                   李耀全博士  資深個人、婚姻與家庭治療師


《談天說道》福音專輯逢週三在《明報》購買廣告版面版登,歡迎奉獻支持經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