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的樂章

「你們要向他唱新歌, 在歡呼聲中巧妙地彈奏。 因為耶和華的話是正直的, 他的一切作為都是誠實的。」《聖經新譯本》〈詩篇33﹕3-4〉

他們從新秀歌唱大賽起步,25年來都以兄弟拍擋的姿態亮相,發展音樂事業的同時,更以基督徒身份而自傲。在這天的訪問裡,基、張崇德兩兄弟再談至愛的音樂信仰的價值觀

文﹕謝芳

被問及這25年來的樂壇發展,張崇德笑言,兩兄弟雖然在新秀歌唱比賽取得冠軍和唱片合約,但成了「不屬任何類型」的非正職歌手。今年11月下旬將舉辦第九次的演唱會,能夠如此持續地舉辦演唱會,算是一件奇妙的事。「我和哥哥自小愛音樂,可以說音樂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東西,我們深信這是上帝賜予的禮物,所以入行音樂事業至今,從未抱半點輕率的心態。」

多元學習豐富人生
「為了活得有意義和更豐盛,我們當初放棄跟隨行內潛行遊戲規則去生活,轉而嘗試許多不同工作和學習機會,如任職唱片公司工作、開辦音樂學校、修讀神學碩士和教牧學博士課程,這些經驗的確豐富了自己的人生。雖然如此,這25年來,我們未放棄歌手的身份,張崇基、張崇德最讓人認識的仍是歌手身份。」他說道。IMG_9940

談到在樂壇的生存之道,他說,不能純粹只在等待機會,要是不斷裝備自己。「不單唱歌,我們兩兄弟學會了作曲和填詞、音樂製作、編曲的認識,也懂得找尋一些合作伙伴,但這是個漫長的學習過程。假如起初只是當歌手,沒有放下歌手的身份增進學習,絶對無法走到25年後的今日。」他說,時下的年青朋友忽視當中漫長的學習經歷,只著眼或急於有成果,是相當可惜,凡事要成功,就一定要有過程、有堅持,方可以走到目標。

成長和信仰之路
講到人生路,張崇基說,自己人生首個轉捩點在中學階段,「我的會考成績不算理想,故不能原校升學,承受了很大的挫折,感覺被遺棄,世界變得黑暗,變得意志消沉。「雖然自小在基督教家庭長大,覺得十分了解基督信仰,清楚聖經中每個故事,星期日上教會,信仰似是生活的一部分,但卻從來沒有一種貼身的感覺。」他感恩會考的挫折讓自己再次思考信仰為何物,在反思中亦作出真誠的祈禱,盼望上帝給予機會,能再一次在學業上作出努力。當時的感覺極真實,確信上帝是聽禱告。不久,全家人移民到加拿大,自己再次獲得升學機會。「那時感覺十分強烈,深知這人生的轉機是上帝賜予的﹗」

他說﹕「自己與弟弟整個音樂的旅程,都與宗教有莫大的關連﹕在基督教學校讀書,參加學校的合唱團所唱的是詩歌;參與教會的詩班獻唱,開始接觸不同聲部的和唱;大學聖誕等大型演出,是獻唱巴哈的古典聖詩。換言之,教會音樂一直圍繞著我們成長,從未離開過。」

一直持守著基督信仰
談到人生的導師,張崇德說﹕「人生的導師是耶穌,而聖經就是人生的手冊,所以信仰對我們來說十分重要。既然信仰的價值觀與娛樂圈的價值觀是截然不同,當基督徒遇上價值觀受到衝擊時,最重要的就是要持守信仰。25年過去了,我們仍在這方面不斷學習,周遭的『遊戲規則』跟信仰不同,要妥善處理真的不容易。但我而言,十分重視基督徒的身份,也願意以基督徒的身份去作歌手。」

在音樂中分享信仰
他說,自新秀比賽奪冠之後,出的唱片不多,有一段時間甚至沒了歌手的身份。直至2001年自資製作一張「二人之重唱」的黑膠唱片,在沒有大公司的支持和零宣傳情況之下,竟售出了兩萬多張。「這結果讓我深深體會到,各人都有不同的身份,作為歌手也要做好歌手的角色,那角色就是專心把歌曲唱好,認真地製作,出來的結果是出乎意料之外。」

「自2002年擧辦第一屆的演唱會,今年11月下旬舉行的將是第九屆。平日兩兄弟分別忙於自己的工作,而每次的演唱會,都是我們在舞台上合作的機會,真正享受玩音樂的數小時。總而言之,開演唱會的原因,一是希望與人分享;二是我們二人從小熱愛音樂,是可以一起玩音樂的機會;三是推廣我們的音樂,讓人瞭解二重唱是怎樣一回事。」

他坦言,在這行業,曝光率愈高,愈受歡迎便愈有利,但信仰卻叫我們要謙卑,不要看自己過於所當看,要愛神愛人。看上去好像無法並存,因為在行業裡必需爭取做最頂尖的,常常要成為焦點。以合唱為例,曾有歌手前輩這樣說︰『身在舞台就不給面子,你給我咪高峰,人人只能聽到我的歌聲。』但對我而言,重視的是整體。雖然他們或會反駁道︰『若不突出,怎會有人找你表演?』其實也不算錯,若得不到注意,就會喪失工作機會,甚至惡性循環下去漸漸消失,不再受人歡迎。但這種做法,與信仰是有頗大的分歧。」

「其實許多人都曾說,若你們願意作歌手,成績絶不止於此。但我不覺得可惜,因為我現在可以享受家庭、享受工作,也可以事奉上帝,有足夠的金錢生活,已覺得十分滿足。這是我們25年來,行出信仰之路的方式。」
2018Nov_19生命中的樂章

「醫、法、理、情」之 預設醫療指示

17.1.2018 B

陳先生的愛妻「中年得癌症而失救」的經歷,實在令聞者唏噓。

今天醫療發達,進步神速,大部分的病症,包括癌症在內,都是可治之症。但最重要是早期診斷及治療。不幸延至後期才發現的,也不需多受痛苦,因為可以經由緩和醫療(palliative care亦稱安寧治療) ,盡量減輕身體上的痛苦;並且在一個比較安舒,近家居的環境中去世。以癌症轉移後的痛症為例,從前是痛時才由醫護決定止痛劑及份量,緩和醫療則未痛先治,並且病人自己可以調控,就減少了很多的痛楚和焦慮。很多時候,懼怕和焦慮,比最後來臨的痛楚,是更難受的。

預設醫療指示,在世界各地都多少存在。容許一個思想健全,精神正常的人,大多數是上了年紀的,預先立定生前的遺囑和意願。在自己病危時,或病至不能自己決定時,由一個信任的親朋,執行預設的意願和醫療的方向、環境,以至何時終止治療。在這方面,一個真正不怕死的人,和一個怕死,不願早死的人,就有很大的分別。香港很多長者都說不怕死,但都怕痛、怕苦、怕拖累後人。明白了有緩和醫療,預設醫療指示,長者應有安心;再加上有信仰,有死後永生的確據,就十分放心了。

預設醫療指示,乍看簡單,其實非常複雜,甚至可以被濫用,因為每人所遇的病症不同,需要屆時醫學和法律上的解釋,當事人完全瞭解之下,才可有明智決定,例如在重複、嚴重及不能好轉的病中,入院時床尾掛個牌子,寫明「NCPR」(不願心肺復甦) ,就是表明心願。非常簡單的說,需要維持生命的水、營養、氧氣、減少痛楚的藥物,不應停止供應;極端的醫療輔助,如長期昏迷的人,他的機械呼吸機、氣管造口、心臟、腎臟和肝臟透析輔助、昂貴的抗生素等,卻可以因人而異。子女的一聲﹕「盡救」,可以叫老人家延長數年無知覺、無意義的生活。預設醫療指示,就可以減少這方面的困難。但運動後心臟突發停止,需要立時心肺復甦,偶然肺炎所需的抗生素治療等,比較普遍性和突發性的疾病,都不能被預設醫療指示抹殺。

知道了病從淺中醫,明白了緩和醫療的幫助,再加上有了預設醫療指示,還需要對死亡有正確的認識。對基督徒來說,死不可怕,已無毒鉤。死是主裡安睡,怡然歸家。生與死,去與留,不在我手,而是操於慈愛天父手中,夫復何求?在世活得有意義、有目標、有價值,是更重要的。

雷同德醫生
「醫、法、、情」

信仰管理學 ~ 從心裡做

在超級市場中的冷凍貨架上,我們都會見到一盒盒將十字架印在盒上的牛奶,這就是歷史悠久的十字牌牛奶。大家知道這品牌的起源嗎?話說上世紀六十年代,在大嶼山有一間偏僻的修道院。有天,一位熱心的教友為修士送贈乳牛,以為修士提供新鮮的牛奶。這班年輕的修士漸漸發覺,這些乳牛產出的牛奶遠遠超過他們的需求,於是他們決定將這些新鮮牛奶供應給其他有需要的人。他們起初只供應給當地居民和遊客,其後得到希爾頓酒店的賞識,成為其牛奶供應商。

生產及售賣鮮奶本來沒甚麼特別,但整盤「生意」由一班隱修修士來經營就感覺很有趣。他們當然不是「不務正業」、以做生意賺大錢為目的,相反只是少量生產,所以一般顧客很難在香港市區的商店買得到。隨著歳月日長,這班修士也開始年紀老邁,再不能花精神經營這盤生意,於是他們就決定轉譲自己一手建立的品牌,將品牌和其經營權交由現在的神樂院牛奶廠管理。現在十字奶在香港的各大超市、士多辦館也能輕易買到。我在想,現在管理的十字牌牛奶的神樂院牛奶雖然和昔日創辦的修士沒太大關係(甚至大股東已經是一間商營公司),但「十字牌」和「十字」的圖像卻沒有因而被取替,某種感情和精神投射似乎仍然隨著産品行銷過程具體地進入我們的生活。十字牌牛奶的故事也不失為一個香港道地的早期「營商宣教」例子。

據神樂院隱修士記述:「…遷港初期,神樂院各隱修士的辛勤工作下得以完成神樂院的興建及維繫各項日常開支。院中的隱修士皆以奉行苦行修道生活,遵守本篤規則。祈禱、工作和研讀為其生活主要活動。」很明顯,原來隱修士並非我們想像中每日過著與世隔絕、超然物外,只有祈禱硏經,不被種種生活需要所困擾,相反他們也要「工作」、管理和「傾生意」,甚至同様面對出糧、市場拓展、生存等難題,只是他們沒有我們想像中複雜,硬著脖子要分別那些工作是神聖的,那些工作是世俗的。「十字牌牛奶」就在這些修士手中樸實地孕育和推廣出來。

我曾經看過一篇文章,文章的作者參加一個差遣禮,其中一位被差者是一位牧師,他在被差遣的地方將會當一個商人,而當天教會主持差傳委員會的主席也正正是那位被差者牧師,他在典禮中卻振振有辭地要求教會的弟兄姐妹不要祝福他的生意,好讓他能夠專心傳教。使我大惑不解的是作為一個完整的個體,怎可能一邊「半條心」工作,而「全條心」傳教。事實上,別人不只是單聽我們講甚麼,更多的時候是察看著我們如何在生活中活出我們所宣講的生命之道,具體地在任何工作展現出聖靈所結的果子。

保羅在歌羅西書3章23節勉勵我們:「無論做甚麼,都要從心裡做,像是給主做的,不是給人做的。」換句話說,重點不是在做甚麼,重點是我們有沒有以基督的心為心(從心裡做)來做好每一件事。若是,任何的工作都要榮神益人,包括營商和企管。

司徒永富博士
鴻福堂集團執行董事

心聲—長老對信仰的感言

Faith信Cover

2016年10月出版

 : 麥基恩

產品編號:TDW033    定 價 $60.00

ISBN:978-988-77522-0-2
出版及發行:環球天道傳基協會

 內容簡介:《心聲──長老對信仰的感言》記載了作者麥基恩醫生多年來作教會長老的感想。文章大多取材自他閱讀過的書籍或專欄,或在準備講章時的一些心得,借題發揮。麥醫生謂此書不能算是教會管理錦囊,只是他的「心路歷程」。期望弟兄姊妹讀畢文章有所提醒與勉勵!

 

 

專業推介

麥長老在教會事奉多年,領導教會,經驗豐富,深受牧者、同工及信徒愛戴;加上他是專業精神科醫生,又是大學講師,故能身教、言教。麥長老遇事觀察入微,處事謹慎小心,一點都不隨便,也絕不魯莽。本書正是他整理多年事奉經驗的精華,文中處處流露著愛主、愛人的心及以建立教會為己任的情操。

周兆真博士 (信義宗神學院院長)

基恩在事奉當中,不單在努力「工作」,更不斷「反思」;從聖經、日常接觸的人和事、教會生活、屬靈經歷去尋求對信仰有更深的了解,這正是一個基督徒生命成長的途徑。他願意將這些反思和經歷對我們開放分享,結集成書,其中包括了一些對自己的提醒、遇到的軟弱,這實在是一個教會領袖的榜樣。

盧龍光牧師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客座教授、高級研究員(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