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人生:比賽中的激勵

自中三級班制「演講比賽」的結束,各班學生正從禮堂返回自己的課室。甲班的學生表現得異常雀躍,因為他們在比賽中囊括所有獎項。這似乎是必然的事,因為他們是精英班,由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師任教。相反地,乙、丙及丁三班的學生卻有點垂頭喪氣;他們是普通班,全部由同一位初出道的年輕老師任教。兩位老師的表情截然不同,一位面露光彩,另一位的面容則尷尬萬分。後者不禁在心中問:這樣的比賽有意義嗎?學生能力的差距甚大,同場比賽是極不公平的。對他的學生及他自己來説,陪跑的感覺一點也不好受!不過,沮喪之餘,他慶幸自己能夠看見尖子學生的能力及卓越表現,實在有點大開眼界。自此,他積極探討有效提升語文能力的方法及有意義的學習活動。想不到是次比賽的挫折,竟然成為這位老師在教學上求進的一大動力。

數年後,這位年輕老師已累積一些經驗。他充滿自信地為所教的兩班中六學生安排一項「班際英語辯論比賽」活動,甚受學生歡迎。雖然兩班學生始終需要分出高下,有贏有輸,難免有學生會感到失望,但是在過程中,活動十分充實,並且具有挑戰性,學生都表示有所得著及進步。他們首先學習演講、評分及擔任評判。之後,兩班各自進行模擬辯論比賽,全班學生分成三組,每次由兩組派出代表作辯論員,另一組擔任主持及評判。經過班內多輪切磋之後,才派出隊員參加正式的班制比賽。老師非常滿意這項教學活動,因為他看見學生十分投入及主動學習。在那段日子,每次他進入課室的時候,學生已把場地佈置妥當,各人準備就緒,活動隨時可以開始。老師的預備功夫委實不少,例如設計評分、搜集辯題、批改演講稿、作出示範、與個別學生練習等,但當他看見學生為了那場終極比賽而緊張、認真、興奮、努力背誦講稿等場面,頓時覺得所有的心機及付出都是值得的。

看來以前那一場中三級班制「演講比賽」激發了這位老師對卓越的嚮往及追求,他把握比賽獲獎的驅動力,為學生確立目標,最終雖然只有一方勝利,但各人的語文能力都得到提升,自信心增加,都是奮鬥的成果。此刻,筆者想起使徒保羅提及比賽的鬥志,並勸勉信徒要認定天國的目標而奔跑:「難道你們不知道嗎?在賽場上奔跑的人,雖然大家都在跑,但是得獎的只有一個人——你們要得獎就該這樣跑。」(聖經哥林多前書 9:24)

校長:英韻

信仰管理學 ~ 從心裡做

在超級市場中的冷凍貨架上,我們都會見到一盒盒將十字架印在盒上的牛奶,這就是歷史悠久的十字牌牛奶。大家知道這品牌的起源嗎?話說上世紀六十年代,在大嶼山有一間偏僻的修道院。有天,一位熱心的教友為修士送贈乳牛,以為修士提供新鮮的牛奶。這班年輕的修士漸漸發覺,這些乳牛產出的牛奶遠遠超過他們的需求,於是他們決定將這些新鮮牛奶供應給其他有需要的人。他們起初只供應給當地居民和遊客,其後得到希爾頓酒店的賞識,成為其牛奶供應商。

生產及售賣鮮奶本來沒甚麼特別,但整盤「生意」由一班隱修修士來經營就感覺很有趣。他們當然不是「不務正業」、以做生意賺大錢為目的,相反只是少量生產,所以一般顧客很難在香港市區的商店買得到。隨著歳月日長,這班修士也開始年紀老邁,再不能花精神經營這盤生意,於是他們就決定轉譲自己一手建立的品牌,將品牌和其經營權交由現在的神樂院牛奶廠管理。現在十字奶在香港的各大超市、士多辦館也能輕易買到。我在想,現在管理的十字牌牛奶的神樂院牛奶雖然和昔日創辦的修士沒太大關係(甚至大股東已經是一間商營公司),但「十字牌」和「十字」的圖像卻沒有因而被取替,某種感情和精神投射似乎仍然隨著産品行銷過程具體地進入我們的生活。十字牌牛奶的故事也不失為一個香港道地的早期「營商宣教」例子。

據神樂院隱修士記述:「…遷港初期,神樂院各隱修士的辛勤工作下得以完成神樂院的興建及維繫各項日常開支。院中的隱修士皆以奉行苦行修道生活,遵守本篤規則。祈禱、工作和研讀為其生活主要活動。」很明顯,原來隱修士並非我們想像中每日過著與世隔絕、超然物外,只有祈禱硏經,不被種種生活需要所困擾,相反他們也要「工作」、管理和「傾生意」,甚至同様面對出糧、市場拓展、生存等難題,只是他們沒有我們想像中複雜,硬著脖子要分別那些工作是神聖的,那些工作是世俗的。「十字牌牛奶」就在這些修士手中樸實地孕育和推廣出來。

我曾經看過一篇文章,文章的作者參加一個差遣禮,其中一位被差者是一位牧師,他在被差遣的地方將會當一個商人,而當天教會主持差傳委員會的主席也正正是那位被差者牧師,他在典禮中卻振振有辭地要求教會的弟兄姐妹不要祝福他的生意,好讓他能夠專心傳教。使我大惑不解的是作為一個完整的個體,怎可能一邊「半條心」工作,而「全條心」傳教。事實上,別人不只是單聽我們講甚麼,更多的時候是察看著我們如何在生活中活出我們所宣講的生命之道,具體地在任何工作展現出聖靈所結的果子。

保羅在歌羅西書3章23節勉勵我們:「無論做甚麼,都要從心裡做,像是給主做的,不是給人做的。」換句話說,重點不是在做甚麼,重點是我們有沒有以基督的心為心(從心裡做)來做好每一件事。若是,任何的工作都要榮神益人,包括營商和企管。

司徒永富博士
鴻福堂集團執行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