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三級班制「演講比賽」的結束,各班學生正從禮堂返回自己的課室。甲班的學生表現得異常雀躍,因為他們在比賽中囊括所有獎項。這似乎是必然的事,因為他們是精英班,由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師任教。相反地,乙、丙及丁三班的學生卻有點垂頭喪氣;他們是普通班,全部由同一位初出道的年輕老師任教。兩位老師的表情截然不同,一位面露光彩,另一位的面容則尷尬萬分。後者不禁在心中問:這樣的比賽有意義嗎?學生能力的差距甚大,同場比賽是極不公平的。對他的學生及他自己來説,陪跑的感覺一點也不好受!不過,沮喪之餘,他慶幸自己能夠看見尖子學生的能力及卓越表現,實在有點大開眼界。自此,他積極探討有效提升語文能力的方法及有意義的學習活動。想不到是次比賽的挫折,竟然成為這位老師在教學上求進的一大動力。
數年後,這位年輕老師已累積一些經驗。他充滿自信地為所教的兩班中六學生安排一項「班際英語辯論比賽」活動,甚受學生歡迎。雖然兩班學生始終需要分出高下,有贏有輸,難免有學生會感到失望,但是在過程中,活動十分充實,並且具有挑戰性,學生都表示有所得著及進步。他們首先學習演講、評分及擔任評判。之後,兩班各自進行模擬辯論比賽,全班學生分成三組,每次由兩組派出代表作辯論員,另一組擔任主持及評判。經過班內多輪切磋之後,才派出隊員參加正式的班制比賽。老師非常滿意這項教學活動,因為他看見學生十分投入及主動學習。在那段日子,每次他進入課室的時候,學生已把場地佈置妥當,各人準備就緒,活動隨時可以開始。老師的預備功夫委實不少,例如設計評分、搜集辯題、批改演講稿、作出示範、與個別學生練習等,但當他看見學生為了那場終極比賽而緊張、認真、興奮、努力背誦講稿等場面,頓時覺得所有的心機及付出都是值得的。
看來以前那一場中三級班制「演講比賽」激發了這位老師對卓越的嚮往及追求,他把握比賽獲獎的驅動力,為學生確立目標,最終雖然只有一方勝利,但各人的語文能力都得到提升,自信心增加,都是奮鬥的成果。此刻,筆者想起使徒保羅提及比賽的鬥志,並勸勉信徒要認定天國的目標而奔跑:「難道你們不知道嗎?在賽場上奔跑的人,雖然大家都在跑,但是得獎的只有一個人——你們要得獎就該這樣跑。」(聖經哥林多前書 9:24)
校長:英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