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德淳「EQ接見室」之學習與自己做好朋友

有些家長發現孩子的行為及心智竟然一年比一年大倒退,為此感到焦慮,更擔心孩子的能力不足以迎接嚴峻的成長考驗。的確,一個人的成長程度反映內心到底想不想長大;孩子是否明白長大或不想長大的原因;在哪方面不想長大…。我建議可從孩子如何應付妒忌的心理狀態,尤其當面對競爭對手所產生的猜疑及恐懼程度,或弟妹出生後的厭惡感程度,便知曉孩子對個人的自尊及自我能力的高低程度。

曾接見過好多長子/長女,起初交談的首15分鐘應對得頭頭是道,給人有很強的責任感、領導風範、處事謹慎的良好形象。但當被問及對各家人有何欣賞和提及到自己的弟妹,立即變得面目猙獰,隨後邊投訴邊大哭起來。這個五年級的女孩分享說﹕「自從弟弟出世後,我就成為常被父母忽略的人,更失去了父母的愛,例如媽媽每次買食物回家,我發現當中三類都係弟弟喜歡食的,只有一類屬於我的最愛。於是,我返回睡房大被蓋頭哭泣,但又不能被父母知道,因他們會認為我作為大家姐是個喊包女,是無好榜樣及好無用的人。」「感到你作為大家姐的角色很辛苦呢,那該如何令自己心情好一點?」「我曾經替父母想了一些理由來證明他們不是不愛我的,例如媽媽可能假扮買少了食物,其實想給我一點驚喜;或者父母工作太忙,頭腦要記太多事而心煩;又或媽媽多生一個人在家中而記憶開始混亂,將我的喜歡成為了弟弟的喜歡吧。我有時會刻意打弟弟及捉弄他,以發洩自己不快樂的情緒。」

「首先很欣賞你能估計不同的可能性原因,而不是固執地認定自己的不快樂全是父母的錯。但有沒有想過弟弟在沒有開罪你之時,卻因你發洩情緒而被捉弄,他也會感到無奈和不快樂的,這對弟弟公平嗎?他可能也想過不想做弟弟的角色而常給你欺負,但他的出世也同你一樣,無得選擇。所以,你要學習嘗試與你的不舒服感共處一陣子,或許你會有意想不到的新體會。」

當你羨慕(或妒忌)別人時,其實在反映你的成長程度。正如上述提及的例子有關兄弟姊妹間競爭,最後局限了彼此的成長程度。無論是哪一方,他們漸漸地忘記自己所擁有的獨特而失自信,如無自信的人多源於恐懼,怕不被接納,怕自己的形象被扣分。因此,我建議學生們要先找回「自我合拍」的狀態,就是學習與自己做好朋友、在不確定中學看好自己、減少對自己及別人的批評,因為我相信在這世上是找不到不愛自己的理由吧!

「不可被惡所勝,反要以善勝惡。」羅馬書1221

馬君蕙主任/余德淳博士
EQ訓練研究顧問

2018Nov_28_EQ

余德淳「EQ接見室」之 鼓勵孩子自發地去做事

大部分的家長也認為自己的孩子不夠勤力,甚至可用一個「懶」字來形容這一代的孩子,例如懶得去做、懶得去問、懶得去食、甚至懶得去睡。這個問題應從何入手去理解他們不常立即行動的真正原因?究竟他們以懶示人的心理動力又是甚麼呢?讓我從訪問孩子對此題目的看法可稍作演繹。不過,有早期因素是有跡可尋,就是如果孩子從小已被家長常對他們的行為常作肯定說﹕「你做得好好呀!」,那小孩便有向高難度作挑戰的自信,並建立更高自我價值觀的要求。這類小孩長大後也不需靠人來肯定自己的存在價值,而且與人交談心得時不會因怕被人批評而感到不安。

這個中一的女孩分享說﹕「我認為自己是勁懶,因我常面對艱難的學習內容更不想有勤力的念頭,所以選擇逃避而去打機。但我卻自願選擇參加四種不同的興趣班和有三科補習班,只要我喜歡,就會有想追求學習的動力。」一個小四的女孩說﹕「如根據爸媽的定義,即放學後先把功課做完後才去玩,那我就是一個超懶的人,因為返了整日學會感到疲累,所以好想玩一會兒,輕鬆一下之後才把餘下的功課完成。其實我也想盡快做完,因為會因此得到媽咪的獎勵。」那個小六的女孩說﹕「我自認懶惰,明知自己應做的事也沒有先去做,反而選擇坐在房間發呆,才有沉悶的感覺。知道自己太愛睡覺而給人有懶洋洋的印象,但事實不是這樣的,我會去游泳來減少這懶的感覺,可惜父母不明白,訴說我放太多時間去游泳。」我發現這些懂得自評並承認有懶惰展現的孩子們,非是一個不完全努力的人,反之是想找到一個值得自己全情投入及專注去做的事,因他們背後都有著一個屬於自己值得熱切追求成功的野心。

如果家長與孩子能以理性及探索的角度一起對問題作討論,我相信每個孩子也會喜歡在這種平等關係上一起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此外,我反省到人何時會願意自發地去做事,就是當他/她找到自己的熱情所在,並在進程中尋著意義,就是這份好感覺成為在任何誘惑下,也可繼續推動自己堅持下去的最佳理由。

「我們深願你們各人都表現同樣的熱誠,一直到底,使你們的盼望可以完全實現, 並且不要懶惰,卻要效法那些憑著信心和忍耐承受應許的人。」希伯來書611-12

馬君蕙主任/余德淳博士
  EQ訓練研究顧問

2018Oct24

余德淳「EQ接見室」之彼此有共識的溝通

我發現造成親子關係不和的一個陷阱,就是父母常認為將最好的方法提供給子女,但結果不但看不到孩子的進步,反而彼此的拉鋸戰更見愈演愈激,心知問題嚴重,卻是束手無策。作為親子間的協調者,我發現父母很少詢問孩子﹕「你認為爸媽講的方法合理嗎?理由何在?」然後在搜集資料願意作出微調的。

舉例說﹕有一位媽媽十分憂心就讀小四的女兒,每天習慣啜手指一小時才感到快樂,於是她告知女兒,如再這樣啜下去的話,手指會變硬至有一天被切除。當我問及這女孩有何理由仍未能戒除這習慣,她表示不會相信這些沒有根據的說法,這是屬幼稚園低程度的理由。我再追問﹕「你怎麼才能說服自己改掉這習慣呢?」她想了一想後回應﹕「我好想吃零食,但媽媽不批准,所以只好以啜手指來解悶氣吧!」原來,這疑團的答案就是這麼簡單,只需給她點零食便可。當父母對孩子失去包容,又在情緒失控前,我常反問他們﹕「最終想看到點樣的結局?是親子關係破裂,還是一家親和呢?」

我訪問了一些學生﹕「有甚麼因素令一家人可愉快地交談呢?」一個讀小五的女孩回應說﹕「妹妹喜歡找我玩,因我平時會留意妹妹喜歡玩的是甚麼,所以常常會刻意提及那些她喜愛的東西。」一個讀小三的男孩表示﹕「我喜歡與媽媽聊天,因在每次講完故事後,她會刻意讓大家交換一個笑話,媽媽十分欣賞我的笑話,大家一起笑,最後我會笑住入睡。」一個讀中一的女孩認為﹕「一家人聊天時,應該一致地做以下行為﹕不需要太過正經和太過有禮;聽別人講話時不應發呆,若再不同意時,也不應立即插咀,總之彼此尊重。」

當聽到學生的心聲時,我歸納了一條有效的溝通方程式,那就是要每天操練三種氣質﹕謙虛、上進、通達。當人明白溝通需讓彼此有共識為目標,並想有進步的動力時,若果只想盡快滿足自己很想改變現狀的渴求,而沒有謙卑地放下自我,去了解對方的步伐是否同步,最終又是跌入另一種具關係壓迫的追趕狀態罷了。

「誰都不可自欺。你們中間若有人自以為在今世有智慧,倒不如變為愚拙,好成為有智慧的。」哥林多前書 318

馬君蕙主任/余德淳博士
  EQ訓練研究顧問

2018Sept_5_EQ

余德淳信箱「與EQ神童對談」 之 安慰力量的來源


EQ
神童程智問:

「我喜歡學習心理學,研究人的不同心理狀態,將來希望成為一個情緒輔導工作者。自小已參加教會主日學的我,發現《聖經》裡常提及哀傷的事例,如何引用《聖經》裡有關醫治情緒痛苦的故事,可否示範?」

哀傷者,較多表現以下(起碼一項)負面情緒:焦慮、內疚、苦毒、抑鬱。基督徒相信安慰力量來自神的鼓勵,閲讀《聖經》對失意的人最有效,因為《聖經》說:「但那安慰喪氣之人的 神、藉著提多來安慰了我們。」〈林後7﹕6〉我們明白神可以使用一些祂賜安慰能力的人,來作有效的心理輔導。

焦慮,使人失去奮鬥心,《聖經》中記載﹕大衛又對他的兒子所羅門說:「你要堅強勇敢地去作,不要懼怕,也不要驚惶,因為耶和華 神,就是我的 神,與你同在;他必不撇下你,也不丟棄你…。」〈代上28﹕20〉失敗者,往往是不再敢單獨去再嘗試,故此要靠有力的陪伴者,神與我們同在,是最有效的陪伴。

內疚,常見於人自感使他人受傷害而難過,舊約《聖經》約瑟安慰內疚中的哥哥說:「你們不要害怕,我怎能代替 神呢? 從前你們有意要害我,但 神有美好的意思在其中,為要成就今日的光景,使許多人的性命得以保全。」〈創50﹕19-20〉基督徒相信 神會把我們的險境化為多人的祝福。

苦毒,是人埋沒良心的行為,耶穌的門徒彼得也曾口出苦毒說:「你這個人,我不知道你說的是甚麼!」他還在說話的時候,雞就叫了。〈路22﹕60〉可見人人都會因自我保護而容易犯罪。

抑鬱,是以前的傷痛揮之不去;《聖經》教我們:「你不要說:『為甚麼從前的日子勝過現在的呢?』你這樣問,不是出於智慧。」〈傳7﹕10〉記得過去也可以是健康,但是不要活在過去,因為過去是不可改變的;我們只要在過去學到智慧去改變。困難,是生命一部分,有抑鬱情緒不是犯罪,但是 神要鼓勵抑鬱的人振作,進入神的出路裡,遠比行在自己的舊路好。

我把這些事告訴你們,是要使你們在我裡面有平安。在世上你們有患難,但你們放心,我已經勝了這世界。」約16﹕33

余德淳博士  EQ訓練 研究顧問

余德淳信箱「與EQ神童對談」 之 教兒不能過嚴和過寵


EQ
神童程智問:

「母親的教導,我常有不服氣的情況,小時候會『心有不服,但敢怒不敢言』。不過,長大後不再受落母親的管教方式,特別是當我沉迷電腦遊戲時,母親的指責會視若無睹。而我的父親少作管教,因為他工作辛苦,而且又擔心過分使用權威的管教會影響父子的關係。試問缺乏父教,是否令我沉迷於電子遊戲的主因?」

現代家庭的確缺乏父教,新一代的父親比較喜歡電子玩意,男孩子多會模仿。當孩子玩電腦遊戲時,父親如果沒有理會,便由母親那方作出教導或指責,男孩通常都是不服氣的。如果父母親都「出面」,這樣男孩多數會順服家長二人的意見。所以缺乏父教,可以說是其中一個使男孩容易電玩成癮的原因。

父親從事的工作時間是比較長的,也為了養家而專注在工作事業上,所以對於管教通常都是由母親負責比較多,可以說父教,是現在男孩危機的重要原因。

最有效的方法,是教育母親正確的管教方式,「過嚴,則關係破裂;過分寵愛,則無法無天」。嚴教不是不可,但卻忽略了孩子的情感,所以導致日後關係疏離,甚至不想見面,便對著電腦。而過分寵愛,使孩子對自己和對其他人都缺乏尊重,在社交上就會遇到很多問題,難結交朋友等,到時自然而然會花時間在電腦上。

所以,最好的方法是按年紀調教管教模式,初小學階段可嚴厲些,高小就要給予用理性選擇的權利。父親雖然工作勞累,但節日假期可多與孩子談心,這可解開心中的一些心結,有助避免男孩跌入沉迷電腦世界當中。

《聖經》教導我們要學像耶穌,以他為榜樣。這對男孩會有很大的影響的,待人友善的習慣可以因從小在教會成長,就算將來在社會感染壞風氣,品德上仍有一條底線,時刻提醒自己不可越過。

「少年人用甚麼潔淨他的行為呢? 是要遵行你的話!」〈 119:9

余德淳博士  EQ訓練 研究顧問

余德淳信箱「與EQ神童對談」之 孩子都有才能與天賦


EQ
神童程智問:

「社會常存一種觀念,就是『讀書沒成就等於做人沒有用』,對此我不甚認同。我認為有些青少年過於著眼在自己學業的不足,漠視自我內藏的其他天賦才能,所以才會在電腦遊戲中尋找樂趣。試問要幫助年輕人脫離機癮,是否應從發掘他們才能天賦開始?」

環看二十一世紀所需要的技能,好像女性較佔優勢。以往很多工作對男性都是用勞動力的需求,那時代的男性以刻苦體格成為優勢。然而,這世代卻是一個知識經濟式,很多已發展的國家對於勞動力的需求已經不如以往那麼多;許多的研究結果都指出男孩的成績已不及女孩。

現在大多的工作需要是推廣、溝通、服務,因此女孩子的細心和關愛比男性優勝。男孩子或會感到自己不是這方面發展的人材,但新興的電子競技所講求的是技術反應,男孩仍比女孩優勝。而且,當中的刺激感,深受喜愛冒險的男孩歡迎。加上這方面幾乎不需要溝通能力,因此在學業上難以取得成功感的男孩,會比較容易在新興的電子競技上獲得成功感,甚至因而上癮。

男孩在學業上漸漸比不起女孩,已經成為世界性的問題。在美國,近年大學新生中女生佔了近三分之一,根據美國教育部的統計數字,在閱讀及寫作技巧方面,男生比女生落後了一年半。

家長要肯定每個孩子都有天賦,讀書不是唯一的有用技能,讓他們不至被低估了能力時而失去信心。有時候他們好像事事都失敗,只是自信因素。所以,當孩子遇到其他方面失敗時,我們就要幫助他們知道自己仍是個有用的人。

「感謝神,因他有說不盡的恩賜!」林後 9:15

余德淳博士  EQ訓練 研究顧問

余德淳信箱「與EQ神童對談」之 堅強、哭泣與情緒抒發

th.jpg

EQ神童程智問:

「自小至今,當我遇見情緒問題時,抗拒對人傾訴;外表看似堅強的我,心靈實是十分脆弱…。最近閱讀的心理學書指出,男孩跟母親之間的親密關係過早分離,就會不喜歡與別人分享心事。而且在同輩的口中,都認為男孩不應該常哭,或表現出弱勢的一面。我猜想『強迫』男孩堅強,是否更容易令其陷入心理的危機之中,對嗎?」

人們以往一直都認為,男孩的心理應該比較堅強的,但原來這是錯誤的觀念。事實上,男孩在情感上比女孩還脆弱,早在嬰兒時期,男孩已較女孩更容易出現煩躁。

男孩成長的過程中,大多因為社會的偏見,成年人要求男孩表達情感時多加壓抑;男孩跟母親之間的關係過早分離,會不擅仿效母親的情感抒發;若常被父親及其他成人使用侮辱手段,使男孩覺得情感表達是丟臉的事,特別是表達脆弱的哭,哭了出來便容易出現羞恥感。

因此,近代男孩情緒上出現困擾的時候,他們易對電腦生有一種安全感,因不會被其他人知道,況且代入感性劇集中的角色,可以產生同病相憐的感覺,慢慢便會因感情失意而沉迷上網了。

男生在小學時被罵,會忍著不哭變成被人罵都面不改容,因為同輩認為男孩不應該常哭,這會成為了一種自制的指令。很多人把刻苦耐勞和把情緒壓抑混在一起,稱為堅強特徵,導致男孩認為哭是一件很丟臉的事,因此男孩就算哭都會躲在一角偷偷哭,更不會對人傾訴苦情,轉而打電子遊戲也成了一個緩和自己情緒的方法。暫時忘記一些不快的感覺,久而久之就習慣了這種不理會感受的風格。

成年人要讓孩子有獨立思考,培養檢討改進的能力,從過往的錯誤觀念中跳出來。這樣就可以證明男孩既可以表達自己弱的一面,還有勇氣改變,故此,絕對表達情緒並不是丟臉的事了。

「你們要將一切的憂慮卸給神,因為他顧念你們。」〈彼前 5:7

余德淳博士  EQ訓練 研究顧問

余德淳信箱「與EQ神童對談」之 學業、犯罪、品格

 

EQ神童程智問:

「我早前閱讀的一本心理學書說,當青少年遇到學業落後,便會有『做甚麼事都只會失敗』之感覺,繼而在其他的地方去尋找成功感,包括嘗試以身試法,令到作家長的十分憂慮。『擁有良好品格』是否青少年成長期最需要的鍛練之處?

當青少年遇上失敗,產生羞恥感覺時,自然就會想找一些「輸了也不會被人知道自己是誰」的事去做。電子遊戲就是其中一個最佳的途徑,現在大多數遊戲都有競技的元素讓人比試技術,但雙方彼此不會相見,贏了可得到成功感,輸了也沒有人知道,大不了再來一局。所以是非常吸引的。

青少年研究常常提到學業落後,往往是犯罪的起點。近十年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全國性的調查表明,逾七成的人在犯罪之前是閒散於社會上的年青人,很多都是在小學畢業後便離開學校的。在美國也有逾七成青少年犯罪案者是男性;可見男孩需要注意及早培養價值觀及品格。男孩參與犯罪的原因可能只是為了證明自己有膽量,他們想表現自己,故此價值觀錯誤就會導致他們用錯的方法,例如有些人開玩笑招惹別人討厭,因為他們做得過分。

若然品格培養得好,就算是開對方玩笑都不會令人反感,因為他們的底線設立得好,只求表現到自己的幽默,但不傷害到別人。如果沒有從小就給予正確的教導,青少年就容易會犯罪,家長真的需要及早教導兒童正確的價值觀。

「少年人用甚麼潔淨他的行為呢? 是要遵行你(神)的話! 我一心尋求了你(神),求你(神)不要叫我偏離你(神)的命令。 我將你(神)的話藏在心裡, 免得我得罪你(神)。」詩篇 119:9-11

余德淳博士  EQ訓練 研究顧問

余德淳信箱「與EQ神童對談」之 軟硬兼施是絕配


EQ
神童程智問:

「我認識一位朋友的父親,性情十分嚴酷,管教子女毫不留情。兒子受到責備後,待父親外出即向母親大發雷霆,這是一個典型的『嚴父慈母』式家庭。有人歸咎於「慈母多敗兒」,難道家庭教育的方式就只能用『嚴教』,這種『嚴父慈母』的教導方式注定對孩子有負面的影響,是失敗的教兒方法?」

管教的方式如果出現了問題,相信是因為「嚴」跟「慈」之間的平衡拿揑得不好,以及家長沒有在管教上達成共識,造成過於嚴厲,或者過於寵愛至溺愛。

問題家庭常見於父母一方使用嚴厲的方式,但另一方就縱容較多,這就是「嚴」跟「慈」缺乏默契的情況。但光用嚴教的方式不能持久,當孩子慢慢長大後,意識到自己的權利後,他們就會出現很多反對的聲音。

所以,最終都是要軟硬兼施,軟的好處就是有同理心的表現,他們有時候會寬容了孩子,尤其當孩子不快樂的時候,父母的心就更加痛,為了讓孩子快樂就會過於寬鬆了,過度同理心對著縱容他們的人就會變得任性。

如果這兩種配合得好,將會造就一個絕佳的教育模式。嚴厲並不是做錯就罵,可以是要求高,但做錯了或不達標時,給予的是改良的意見及解釋為何做得不好,而不是破口大罵。父母另一方就用同理心去安慰鼓勵孩子,做錯是正常的事,錯過下次便懂得應該要怎樣做了。

以上建議雖然要求會高一點,但都會讓孩子意識到父母是體諒自己的,也不會因為要求高反而對父母反感。特別要注意的,是軟的那方也要持守著一個原則,不要讓人感到自己甚麼也沒有所謂。

「杖責和管教能使人有智慧,放縱的孩子使母親蒙羞。」箴言 29:15

余德淳博士  EQ訓練 研究顧問

余德淳信箱「與EQ神童對談」之 旅行可製造學習動機


EQ
神童程智問:

「我覺得現今父母未能成功啟導子女的學習動機,我認識一位七歲男孩就是常向父母質問﹕『為甚麼要我努力讀書?』年紀小小已常趁母親外出,偷偷開啟密碼玩電腦遊戲。如何幫助現代父母面對孩子學習動機的問題?有何啟導方法?」

這個問題的出現,是父母常不向孩子解釋原因,認為學習是成長中必然要做的事情。事實上,啟導孩子的學習動機是很重要的,因為現時的教育模式有點生硬,特別對男孩來說是沉悶的。通常小學生聽見不用上學都是歡天喜地地慶祝,很少數的學生會為此感到悶悶不樂。

其實,啟導孩子的學習動機並不是只有書本這個途經,有些父母甚至用遊戲機去誘導,但如控制不到時間就會一發不可收拾,帶來更嚴重的問題﹕沉迷電子遊戲。

男孩容易惹上機癮,是因為他們腦部負責自我控制的額葉發展得比女孩較慢,簡單而言就是他們的自制力來得比較遲及弱一點。沉迷打機之後,易對其他的嗜好興趣減低及發展不到新的興趣。所以家長要小心用這方式作為他們學習動機。

當孩子問﹕「為甚麼要讀書?」就應該解釋給他們聽。很多家長會說:「你長大後就會明白,現在先跟我說的去做。」待長大後才明白已經太遲了,應該趁他們開始有疑問的思考,多讓他們接觸不同的新事物。「讀萬卷書不如行萬理路」,這句話是真的,出外多見識。可能有家長會說﹕「經濟負擔已經很重,難以帶他們去旅行,」但現今科技發達,在電影和一些電視節目中都可以得到很多方面的資訊;況且減少一兩個補習班其實已經可以省到很多的錢了。

旅行可以製造學習動機,這是因為其他的國家有很多特色的事物,由此孩子會開始出現夢想,就會有動力去學習以致達成那個夢想了。例如,見到一些很美麗的歷史古蹟和世界奇妙的創造,可能會產生興趣,希望未來專門做研究考古及神學的學科。

「我觀看你指頭所造的天, 並你所陳設的月亮星宿, 便說 :人算甚麼,你竟顧念他! 世人算甚麼,你竟眷顧他!」〈詩 8:3-4

余德淳博士  EQ訓練 研究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