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家長發現孩子的行為及心智竟然一年比一年大倒退,為此感到焦慮,更擔心孩子的能力不足以迎接嚴峻的成長考驗。的確,一個人的成長程度反映內心到底想不想長大;孩子是否明白長大或不想長大的原因;在哪方面不想長大…。我建議可從孩子如何應付妒忌的心理狀態,尤其當面對競爭對手所產生的猜疑及恐懼程度,或弟妹出生後的厭惡感程度,便知曉孩子對個人的自尊及自我能力的高低程度。
曾接見過好多長子/長女,起初交談的首15分鐘應對得頭頭是道,給人有很強的責任感、領導風範、處事謹慎的良好形象。但當被問及對各家人有何欣賞和提及到自己的弟妹,立即變得面目猙獰,隨後邊投訴邊大哭起來。這個五年級的女孩分享說﹕「自從弟弟出世後,我就成為常被父母忽略的人,更失去了父母的愛,例如媽媽每次買食物回家,我發現當中三類都係弟弟喜歡食的,只有一類屬於我的最愛。於是,我返回睡房大被蓋頭哭泣,但又不能被父母知道,因他們會認為我作為大家姐是個喊包女,是無好榜樣及好無用的人。」「感到你作為大家姐的角色很辛苦呢,那該如何令自己心情好一點?」「我曾經替父母想了一些理由來證明他們不是不愛我的,例如媽媽可能假扮買少了食物,其實想給我一點驚喜;或者父母工作太忙,頭腦要記太多事而心煩;又或媽媽多生一個人在家中而記憶開始混亂,將我的喜歡成為了弟弟的喜歡吧。我有時會刻意打弟弟及捉弄他,以發洩自己不快樂的情緒。」
「首先很欣賞你能估計不同的可能性原因,而不是固執地認定自己的不快樂全是父母的錯。但有沒有想過弟弟在沒有開罪你之時,卻因你發洩情緒而被捉弄,他也會感到無奈和不快樂的,這對弟弟公平嗎?他可能也想過不想做弟弟的角色而常給你欺負,但他的出世也同你一樣,無得選擇。所以,你要學習嘗試與你的不舒服感共處一陣子,或許你會有意想不到的新體會。」
當你羨慕(或妒忌)別人時,其實在反映你的成長程度。正如上述提及的例子有關兄弟姊妹間競爭,最後局限了彼此的成長程度。無論是哪一方,他們漸漸地忘記自己所擁有的獨特而失自信,如無自信的人多源於恐懼,怕不被接納,怕自己的形象被扣分。因此,我建議學生們要先找回「自我合拍」的狀態,就是學習與自己做好朋友、在不確定中學看好自己、減少對自己及別人的批評,因為我相信在這世上是找不到不愛自己的理由吧!
「不可被惡所勝,反要以善勝惡。」〈羅馬書12﹕21〉
馬君蕙主任/余德淳博士
EQ訓練研究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