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德淳「EQ接見室」 之 不將家庭憤怒轉移

 

 src_11144856.jpg

一個患了抑鬱症並正處於離婚狀態的媽媽,帶著11歲的兒子來見我,當時的她不住地重複「擔心、擔心」,怕兒子會因憂慮失去爸爸而像自己一樣變得精神失常,故變得急不及待想知兒子的想法﹕「如果有天爸爸真的離家出走了,你會如何?」溝通,原本是親密關係的靈魂,可減少大家的距離感。但在這個案中,這男孩正處於「動盪」的家庭環境中,做媽媽應先讓孩子保持一種平靜力,對未被證實的事情,不要太快作悲觀的假設,避免讓孩子憂上加憂。

這男孩似乎要面對一次急速變化的成長歷程,但我更重視的是他對爸爸的真正感受,或者他會覺得爸爸是一個「從不陪伴兒子」、「不分擔家務事」、「只在家中打遊戲機」的麻煩人,故深感憤怒。不過,使我感到疑惑的是﹕「為何這男孩以『輕描淡寫』的冷靜態度來表達這憤怒的感受呢?」當我再追問時,他想了一想,便立即換了一個更令我動心的字詞﹕「失望」,及後他再肯定地重複講失望這字詞。此刻,他彷彿察覺自己不是因討厭爸爸而有不開心的情緒。我除了認同他這份失望外,更需要引導他在失望背後仍看到盼望的可能。於是,我問他﹕「相信大能的上帝會幫助爸爸回轉嗎?」他不假思索地回應說:「我信得過上帝,因祂所作的都是合情理,例如不會無故從天上降下金錢給你,但祂卻樂意將人引領變好。」

人生路上,作父母的或會遭遇許多創傷和痛苦,但不應將這些揮之不去的家庭憤怒轉移到孩子身上,從而阻隔孩子看到「在困局中仍有盼望」的曙光。    在此個案中,讓我反省到,作為成年人應該學習坦誠地和孩子說:「我們處理一些事情時有時會欠缺深思熟慮,做爸媽的也不會永遠正確,但我們仍有改進的能力,你也要有改進自己的信心啊!」如果能做到這種坦然相對的真誠態度,家庭成員之間可避免出現「心病」的情況。

但願使人有盼望的神,因信將諸般的喜樂、平安充滿你們的心,使你們藉着聖靈的能力大有盼望!羅 15﹕13 〉

馬君蕙主任/余德淳博士  EQ訓練研究顧問

 

 

余德淳「EQ接見室」 之 改變的理由和動力

arraial-4-1.jpg

欣賞訓練機構一個助教,她雖成長在生活配套不足的家庭,但卻從不埋怨生活的缺乏,專心一致地努力讀書,勤奮作半職工作來幫補家計,目標單純是幫助媽媽改善家庭的生活質素。她心存的「孝」,明顯改變了她對父母的態度。回想早前與一位小六男孩的聊天,他的想法,不單令人感到津津樂道,也感動我重思值得紀念的中國傳統家庭觀﹕「百行孝為先」。

一位單親媽媽帶著11歲的兒子來見面,剛坐下,這小男孩已搶先說話,認真而積極地問了幾個為甚麼。再看這位眉頭深鎖的媽媽,她訴說,兒子喜歡頂嘴,「說一句就頂撞二句,不懂得尊重人,如何是好?」

作為一個導師,我最喜愛與那些滔滔不絕的同學聊天,欣賞他們極高的創意力,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方法來拆解困局。眼前這好動的小男孩回答我的提問時,坦承自己常向媽媽發脾氣,「你是否一出世已向媽媽發脾氣?」對於我的再問,他立即大笑起來,因他似乎意會到我此問的深意何在。他說自己自從爸爸上天堂後,就常向媽媽發脾氣。「我欣賞你有很高的自我覺察力,有情緒不穩定也是很正常的。」聽見我的肯定說話,他隨即補充說﹕「爸爸已不在身旁,我真的不想向媽媽發脾氣。但每當媽媽叫我做功課時,內心的厭煩感會令我不能控制情緒。」

我先讓他明白,人需要找到改變的動力才能下決心去行動。「我曾在爸爸病床前,答應會對媽媽好。」他說爸爸在生時,從未失信於對自己的承諾,故此,自己現在也應以爸爸的作榜樣,做個兌現承諾的人。我看到一個孝順的男孩,為自己找到要改變的理由和動力而笑得開懷,「我決心將零用錢儲起來,到母親節時,買一份禮物送給媽媽。」

作為一個EQ調解員,這些都讓我反省到,當人能誠實地面對自己的限制及願意接受事實時,便會懂得如何為自己主動作判斷,並為自己製造正能量去執行決定。

當照耶和華-你神所吩咐的孝敬父母,使你得福,並使你的日子在耶和華-你神所賜你的地上得以長久。〈申 5:16

馬君蕙主任/余德淳博士  EQ訓練研究顧問

余德淳「EQ接見室」 之 寬恕和放下有助處事泰然

letting-go.jpg

眼前這位母親緊捉我雙手,聲淚俱下哭訴著﹕「快崩潰了,可不可以救我?」她育有一對子女,姐弟年齡相差4歲,但家人彼此互視為「眼中釘」﹕做弟弟的,常以說謊及故意在校犯校規來發洩對家人的不快情緒;而作姐姐,則整天戴耳機沉醉於音樂世界,以分散內心對家庭的煩悶;做爸爸的,就認為太太每事管才是造成家庭不快的兇手;這位獨撑家庭殘局的女人,也因此長期失眠,只有不住地責罵孩子來發洩心中委屈情結。

我的入手點是,先讓正處於價值觀建立重要階段的兩姐弟學習互相接納。當我接見弟弟時,「我很不喜歡家姐,她嫌我幼稚,不同我玩。」當他聲聲不住地投訴家姐的不對時,突然停下來認真地問﹕「但最近在夜深時,我聽到家姐躺在床上哭,你知不知原因啊?」於是,轉機就在此刻開始。我告訴他﹕「你心底裡是很愛家姐,只是不識如何去愛,對嗎?」他對我點頭。我再告知他﹕「家姐也好愛你,只是她內心收藏了很多不快樂,所以沒有心情陪你玩。」「我可以做甚麼才讓家姐重展笑容?」他很認真地追問。我建議一個簡單辦法﹕「你對她笑,她也會對你笑。」

我想這母親的心結,是需要全體家庭成員有共同「鬆綁」的意向才能達成,因家庭情緒的感染力,是透過家庭成員的情感互動一起建立的。所以,如父母能建立正面的感情氣氛,那小孩定能在美好的情緒回憶中經歷彼此「鬆綁」的快樂。但如果一家人真的彼此「過不去」,那最有效,也是最簡單的特效藥是:去愛他!

在此個案中,讓我反省到,人只有願意放下報復的權利,學會寬恕對方,放下心中執著,就可凡事處之泰然,輕鬆面對人生。因為,你保持的那份平靜力,可讓你有聰敏反應在逆境中仍看到轉機。

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 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約13﹕34-35

馬君蕙主任/余德淳博士  EQ訓練研究顧問

 

余德淳「EQ接見室」 之 公平的愛與恨

th.jpg

 

在聊天室,這個11歲的男孩很開心地告訴我,他最近擔當了「做爸爸」的新角色。我一看他手上的物件便明白一切,他隨身帶來的是一個甚喜愛的毛公仔。想及男孩父親曾告知我,兒子因討厭學校教英文的老師,無心學習,導致英文科成績一落千丈。這爸爸表示,兒子從不敢對師長不敬,最令他擔心的不是孩子的成績,而是不想兒子心中有恨。交談中,我首先讓這爸爸明白,孩子在11歲前叫做潛伏期,因在9、10歲的時候他很乖巧,沒有很多說話和主見,喜歡安靜,跟6-7歲的好動很不一樣。家長會因此將期望提高,以為孩子變得馴良;但成長至11歲之後,孩子的性格突然多變,情緒起伏,可能會令家長大失所望。

於是,我與這男孩的對話就從這毛公仔開始,「你是否很喜愛『做爸爸』這新角色?」他回答是,因為自覺十分愛錫這個超可愛的兒子(毛公仔)。我反問他﹕「如果這個兒子再不可愛,你會否仍願意照顧他?」他立即有所猶豫,並表示可能不再那麼愛他。

我相信人的成長是屬從內至外改變的旅程,其過程經過察覺、掙扎、選擇、行動,人要改變就必先能察覺,正如要讓這男孩明白,當所愛的人變得不可愛時,不是對方的錯,當中可能是自己引起的。隨後,我挑戰他說﹕「如果你選擇繼續憎恨那老師,那同時也要憎自己才對。」他聽後有點掙扎,表示不會自我憎恨的。不過,他明白我的提醒,知道自己因為在課堂的不合作才會導致老師揚聲喝令。最後,他願意妥協,以一種新態度來解開這些心中的糾結,就是同時尊重自己和老師來代替憎恨的「公平的遊戲」。

在此個案中,讓我反省到,人作選擇時,要考慮的不只是在於公平(因當中有時不需考慮恩慈),而是為了行公義(即願意用心去考慮別人的真正所需)。

「正直人在黑暗中有光照亮他,他滿有恩慈,好憐恤,行公義。」〈詩篇 112:4〉

馬君蕙主任/余德淳博士  EQ訓練研究顧問

余德淳「EQ接見室」 之 認知到接受的成長方程式

 

th.jpg

 

曾幫助一個男孩達七年。認識他時剛六歲,患有輕微過動活躍症;來自單親家庭的他在四歲時,爸爸因無力償還賭債而在家中燒碳自殺,媽媽從此患了抑鬱症。現在的他己是13歲的少年人,在我的訓練中心擔任小導師的角色,立志鼓勵那些像他昔日般衝動和易情緒失控的小孩。我起初相當疑惑﹕「為何一個懂得鼓勵別人的年輕人,在日常生活中仍舊說負面的話?」例如﹕倒一杯水給他,他會立即質問你是否飲過的;請他幫忙拿東西,他即時展露不願意的樣子,說怕刺激和引發手部的敏感情況。再深入觀察,我發現他的問題是「同理心」不足,一種需要訓練的EQ素質。

我與他談及這新發現時,他接受我的看法,坦言從小沒有人教導他如何考慮別人的感受,與媽媽聊天的機會甚少,常常都是獨個兒自說獨話、打遊戲機;在學校沒有朋友願意與霸道的自己一起玩,慢慢地,他的行為反應和思考也習慣了以自我中心作出發點。事實上,父母在孩子成長的交談期中,沒有讓兒童在與父母的討論與答問中取得滿足,學習並掌握引導式的思考及情緒,那孩子對認識「現實的我」、「理想的我」和「他人期望的我」三者上會失去認知的實況,更遑論說具備同理心的能力呢!

雖說正面的孩子多數成長自有安全感的家庭環境,但在此個案中,讓我反省到,每個人也應珍惜自己成長的故事,因為人的成長方程式,如從認知(acknowledge)到接受(acceptance),最後能展現新表現(performance),都不是容易突破的事,因這需要經歷一個嚴教不斷改良的成長歷程。而且是否願意接受則與個人的成熟程度有關,即一個常處逆境的人,如他能相信這是上天給予的鍛練機會,相信這些的經驗將會成為別人日後的祝福。那麼,他的自我突破力,反是最有實力與那些哀傷的人同行。

我凡事給你們作榜樣,叫你們知道應當這樣勞苦,扶助軟弱的人,又當記念主耶穌的話,說:『施比受更為有福。』」徒 20:35

馬君蕙主任/余德淳博士  EQ訓練研究顧問

 

余德淳「EQ接見室」 之 身教比口頭指教更勝一籌

圖.JPG

每次會見前夕,我必收到來自約見家長的電郵,內容是交待子女有甚麼不成熟的行為,自己存有「想放棄因不知如何駕馭子女念頭」的訴苦信。但每次這些父母帶子女來接見室,我與少年人交談時,發覺他們不是父母所評價的那樣差劣。究竟為何會有如此大的落差呢?從最近約見的一個14歲女孩的心聲,相信可以帶出一些啟悟。

當天初見這女孩時,她留給我的印象是內斂及缺乏自信,但往往初步印象常不能作參考。她說常感無力去面對同學取笑自己不識答老師問題,而又自信在班內是表現最差的一位。她選擇不與父母傾訴這些心事,因感覺父母不懂得了解自己,而且常到外地工作,無暇聆聽自己的分享。

慢慢地,她習慣獨自面對遇上的問題,與父母傾訴反覺陌生。在傾談中,我發現這女孩的無力感非是自信心不足,倒是想逃避責任的藉口。同時,我看到她與父母的交談甚是「諷刺」,作女兒的像是主人般呼喝爸媽替她拿這那,而父母也表現得很順服,由此看來,在這家中最感無力的可能是這對父母親。

一個具正面形象的孩子多數來自有安全感的家庭,即親子常有足夠溝通空間而不存有任何的誤解。這樣孩子才敢於與父母講出自己真正的感受、樂觀與人交談、勇敢說出暫時的恐懼,更有自我激勵的內心語言。事實上,父母對孩子的了解不只限於「今天在學校學到甚麼?」而是「他們最受甚麼吸引?」「做甚麼才是最起勁?」然後再為他們找尋發展的機會。

在此件事情上,讓我反省到,家庭教育是推動全家人經常一起進行反省、討論、承認錯誤、尋求力量去重建有效果學問,以達致一家人有共識的進程,因為「有樣學樣」的身教比父母「口頭指教」更勝一籌。

「也要殷勤教訓你的兒女。無論你坐在家,行在路上,躺下,起來,都要談論。」申6﹕7

馬君蕙主任/余德淳博士  EQ訓練研究顧問

 

余德淳「EQ接見室」 之 造就「高自尊」的小孩子

th.jpg

 

每次與家長們交流教養孩子的心得時,他們期望作導師的我,能像魔術師般在短時間內將子女變成「高自尊」的孩子,即是做到與人有輕鬆自在的眼神接觸、坐姿和聲音具有能力感。因為他們相信自己的子女天生擁有「高自尊」的氣質,要達到應該不是難事。不過,我想糾正父母這個思想上的謬誤,就是「高自尊」不是一份氣質,而是依靠後天刻意被長期訓練育成的結果,孩子需要有克服生活逆境的能耐力,以及不斷改善自己的虛心。

這位甫入接見室便滔滔不絕地分享自己想法的14歲男孩子,是我少見的一位。交談時,他嘆息為何天下父母都不懂得和明白子女的感受,「如果日後自己能成為一個父親,一定不會仿效父母的方法。」告訴我,有一次拿考獲80分的數學試卷給媽媽看,她的反應竟是﹕「失分的地方你應該識做的,看來又是你大意。」此事雖已發生超過一個月,但他說時的情緒仍甚激動,便知道他對媽媽的冷對回應極之失望。他說媽媽是了解自己一向討厭數學科,但她卻沒有欣賞兒子願意奮鬥和改進的努力。隨後,我問他期望媽媽如何反應才令你心情輕鬆些,他回答是﹕「我信你可以做得到的!」

他的答案道出了一個簡單的真相,就是每當孩子稍有一點進步時,只要父母隨後立刻讚賞,只須花3秒的時間便可造就一個「高自尊」的小孩了。有研究智商較低者的人發現,如父母經常與孩子有正面肯定的交談,這些孩子可被刺激,相信自己有完成艱難任務的信心。

此個案中,讓我反省到,EQ就是不住練習自省的過程,例如當我們不滿對方以先,要檢討自己的態度;在出發勸戒人之前,自問是否真正為這個人著想(例如規範與獎勵並重)?是否準備願意寬恕他?除非勸戒是與寬恕連在一起,否則我們並不能幫助那些對不起我們的人。

惟獨長大成人的才能吃乾糧;他們的心竅習練得通達,就能分辨好歹了。
來 5:14〉 
 

馬君蕙主任/余德淳博士  EQ訓練研究顧問

余德淳「EQ接見室」 之 接納人的肯定與否定

th.jpg

「子女升中後,較重視自己的外表及打扮是否落伍;又特別介意別人看自己的眼光及評價,這就是父母擔心子女會否因而失去個人的氣質,盲目追求物質的享受呢!」 曾接見一個14歲的女孩,當她坐下談話時,便直言自己是一個成熟的女孩,由從前渴望買裙子和化妝品來打扮自己,至今再不需要用這些來證明自己的好。聽著她的分享時,十分欣賞她的正面自我肯定,但同時又好奇「為何她那麼著緊要讓我明白此訊息?」當我向她表達正面的肯定,說估計同學也較喜歡她用此成熟來助朋友解困,但她卻表現得很無奈。

她說,最近常幫助那些擔心考試的同學,想盡辦法助他們減壓,可惜收到的是非常冷淡的回應,朋友都不跟從她的意見。她發現自己是白費心機,甚至想到自己在同學心中是一個不重要的人,所以感到受傷害。她開始不返學,每星期請一天病假,並維持了一個月,直到學校發警告信為止。

實際上,她是一個準繩者(consistency person),她的優點是擅於與人和平地表達和溝通不如意的訊息,但若將原來的優點無限地放大而失去重心時,那就成了難於接受瑕疵的「完美人」,這也是導致她陷於憂愁而常處於不快樂的主因。

我給這女孩的意見是,要學習降低期望,接受人是一個混合體;容納和交往信念不同的人;不介意受到別人的否定而失去自我價值;如要證明自己是一個已成長的成熟人,就需要有一夥謙虛的心。只要這樣,才能減少失望的同時,又可與人建立真實的人際關係。

在此個案中,讓我反省到,需要增加培養和建立一種情緒的敏捷(emotional agility):即是反彈的素質,「堅信就算不能解決問題,但也可想像在逆境經驗中找到意義所在,這可令人不局限於短暫的失利。」

信心軟弱的,你們要接納,但不要辯論所疑惑的事。 羅 14:1

馬君蕙主任/余德淳博士  EQ訓練研究顧問

 

余德淳「EQ接見室」 之 肯定內在潛力助解困

sun.jpg

有很多父母極擔心子女升中後即將進入反叛期,甚難掌握他們的想法。作為一個擔任廿年的兒童及青少年的EQ教練而言,我所看到的事實是,在每個孩子成長關鍵期也有其反叛的可能,問題在於父母愈是擔心就愈加強對他們的保護,甚至控制,這反成負面的果效。

曾遇上一對父母,也是資深的輔導工作員,他們很重視教養兒童的基礎,每天晚上都必定用半小時輪流與兒子聊天和開檢討會。當中討論包括孩子應要進步及確保他是否有解困的能力。但這對苦心的父母卻憂心忡忡地與我分享,兒子常會因同學的若即若離而導致情緒波動、沒有心情做功課、影響睡眠質素,最終更把怒氣遷移到父母身上。我相信,他們最不甘心的是「用盡所有輔導手法也未能開解兒子的心結。」

當我與這位十二歲的青少年聊天時,發現他十分敏感於對方用甚麼輔導手法來開解他,但我卻採用「拆炸彈專家」的方式,與他一起分析「對事情使用不同拆解方法」的利弊。我發現他對這種聊天的方法很感興趣,享受不設限及不作任何偏見的情況下,有表達的自在及思想自由的可能。我給他一個意見,就是肯定自己對人和事上有即時反應力的天份,只是在作反應前適宜多作預期想像有哪些障礙物,並練習好在危急關頭下的三個反應,那就不會將自己陷於「挨打」狀態而喪失士氣。

我提醒這對父母,不要嘗試假設兒子所遇的問題就是他不能承受的,只是在這調整的階段中,需要父母肯定他的內在潛力早已有解決問題的能力。父母只需鼓勵孩子現在所面對的困難,只是欠缺一個有效的方法,及後加以熟練便能成功。

作為一個家庭調解EQ教練,在此個案中,讓我反省到,在豐富的人生歷練中更要小心,不要只信賴自己的直覺及曾累積的成功經驗早作判斷,反之要多用微調的自我覺察力,來質疑那些深信不移的想法是否同樣地適用。

總要察驗何為主所喜悅的事。弗 5:10

馬君蕙主任/余德淳博士  EQ訓練研究顧問

 

余德淳「EQ接見室」 之 快快聽慢慢說的溝通

20140228_1430773_81353492.jpg


「踏入新的一年,
余德淳訓練機構總教練馬君蕙小姐將負責為EQ接見室專欄筆,分享多年接見青少年的心得。

很多家長都憂心﹕「子女到了中學階段,感情終被他們的同伴取代,是說心底話的知己。」父母對自己能否留住「孩子心」的魅力也沒有信心。究竟「家庭情」如何能長久維持?這個一臉純樸天真的中三的女學生走進接見室,與我聊天,當她坐下便開口訴說對爸爸的不滿﹕即使聚會有老師在場,爸爸也會限制她與同學相聚的時間;限制家中上網時間,不讓她知道WiFi密碼。她表示很矛盾,因為知道爸爸是疼愛自己。說著說著,她的情緒態度突然改變,「媽媽最近較多了解我喜歡穿甚麼衣服。」當我聽到「最近」二字時,感到有點不對勁。於是停一停,把原來想講的話收回,因我察覺需要弄清她的家庭背景才可決定下一步行動。

就在這此關鍵的一停,我才發現原來她口中所講的媽媽是繼母,親生母親已在三年前因病去世;也明白她爸爸為何表示擔心女兒情緒不穩。但真相不在因她常頂嘴不聽話,而是這女孩心中對親生媽媽的惦念至今未忘,她會用哭泣至入睡的方法來舒緩自己的心情。在深入了解更多後,知道這個十分疼愛女兒的父親每當聽到女兒說對生母的掛念,他害怕告訴孩子自己也有同感的真情,只隨意回應說﹕「哭是很正常的啦!」其實女兒已多次發現爸爸曾在洗手間因掛念已逝妻子而哭泣!

這是一個同理心時代,我們要學習在家庭中提倡「共情關係」,就是相信家庭是一個可以分享愉快和傷心事的地方。假若只分享樂事而不分擔憂愁,那麼感情的珍貴何在?傷心的事又可以向誰傾訴呢?作為一個家庭調解EQ教練,在此個案中,我反省到必須有「先思後感」的判斷能力,就是對所聆聽的內容,抱「對所知的有限」的態度,願意停一停實踐三個動作﹕先「注意」,後「想明白」和「主動去關心」,但首要的還是「注意」。

你們各人要快快地聽,慢慢地說,慢慢地動怒…雅各書1:19

馬君蕙主任/余德淳博士  EQ訓練研究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