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患了抑鬱症並正處於離婚狀態的媽媽,帶著11歲的兒子來見我,當時的她不住地重複「擔心、擔心」,怕兒子會因憂慮失去爸爸而像自己一樣變得精神失常,故變得急不及待想知兒子的想法﹕「如果有天爸爸真的離家出走了,你會如何?」溝通,原本是親密關係的靈魂,可減少大家的距離感。但在這個案中,這男孩正處於「動盪」的家庭環境中,做媽媽應先讓孩子保持一種平靜力,對未被證實的事情,不要太快作悲觀的假設,避免讓孩子憂上加憂。
這男孩似乎要面對一次急速變化的成長歷程,但我更重視的是他對爸爸的真正感受,或者他會覺得爸爸是一個「從不陪伴兒子」、「不分擔家務事」、「只在家中打遊戲機」的麻煩人,故深感憤怒。不過,使我感到疑惑的是﹕「為何這男孩以『輕描淡寫』的冷靜態度來表達這憤怒的感受呢?」當我再追問時,他想了一想,便立即換了一個更令我動心的字詞﹕「失望」,及後他再肯定地重複講失望這字詞。此刻,他彷彿察覺自己不是因討厭爸爸而有不開心的情緒。我除了認同他這份失望外,更需要引導他在失望背後仍看到盼望的可能。於是,我問他﹕「相信大能的上帝會幫助爸爸回轉嗎?」他不假思索地回應說:「我信得過上帝,因祂所作的都是合情理,例如不會無故從天上降下金錢給你,但祂卻樂意將人引領變好。」
人生路上,作父母的或會遭遇許多創傷和痛苦,但不應將這些揮之不去的家庭憤怒轉移到孩子身上,從而阻隔孩子看到「在困局中仍有盼望」的曙光。 在此個案中,讓我反省到,作為成年人應該學習坦誠地和孩子說:「我們處理一些事情時有時會欠缺深思熟慮,做爸媽的也不會永遠正確,但我們仍有改進的能力,你也要有改進自己的信心啊!」如果能做到這種坦然相對的真誠態度,家庭成員之間可避免出現「心病」的情況。
但願使人有盼望的神,因信將諸般的喜樂、平安充滿你們的心,使你們藉着聖靈的能力大有盼望!〈 羅 15﹕13 〉
馬君蕙主任/余德淳博士 EQ訓練研究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