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家情」1+1+1 學習法

HEAD

「家庭‧家情」在《明報》教得樂HappyPaMa刊登,本期為2018年1月16日,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自從幾年前替大女兒出版第一本繪本《考試升呢秘笈》後,我和她便常有機會到不同的地方分享我們自創的學習法。家長們都帶著極大的期望而來,希望聽到一些他們從未得知,卻又功效神奇的方法。可是,讓他們失望了!因為筆者介紹的不是如叮噹的「神奇記憶麵包」般的法寶,而是父母們已知道,但從未貫徹執行的方法。

就我們觀察所得,不少孩子每天用三、四小時才完成功課,白白浪費了很多學習和玩耍的機會,實在太可惜了!我家則貫徹執行「1+1+1」學習法,意思是:每天用1 小時完成功課、1 小時溫習、1 小時閱讀。這樣,便能為孩子打下穩固的學習基礎。

A. 1小時完成功課

 困難嗎?這要看孩子是否專注和盡力完成功課了。試試用計時器為孩子訂下完成各樣功課的時限,成功了便給孩子一些鼓勵。小休後,再努力下去,一樣接一樣地完成。這樣,七、八樣功課也能順利地做完。

B. 1小時溫習

不少孩子也上補習社,其實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補習老師。因為他們的學生只得一、兩人,是最了解學生的人,知道如何幫助學生取長補短,也明白他們的喜好。

 父母可以先從孩子的考卷和習作中,找出錯誤題目,了解孩子不明白和需要加強的地方。孩子不明白的地方,父母解說一下。然後,父母可以把相關的練習複印,分幾天給孩子重複做三數次,直到能掌握內容為止。

 對一些天資高,在某些科目上超前的孩子,父母可讓他們先預習之後的課程,例如數學方面,可先看看例題,再試試完成課後練習。筆者的小女兒在中文科表現較出色,小學四年級已做六年級的練習了!

C. 1小時閱讀

某些孩子在閱讀方面有偏吃的壞習慣,只愛看中文書;另一些孩子則只讀英文書。這樣,在學習上會吃虧。閱讀能力基本上決定了孩子的成績和學習的能力,若中英文能力不平衡地發展,孩子愈難從後趕上進度。

 父母宜趁早讓孩子習慣每天看中英文書,筆者的大女兒也愛中文多些,每天用很多時間看中文書,卻不願讀英文書。我便要她堅持每天用十五分鐘看英文書。不要少看十五分鐘的力量,持之以恆,她一年已把四十多冊的Magic Tree House 英文故事系列看完了,並漸漸建立了英文的讀寫能力。她升上著名的英文中學後,英文成績是名列前茅的。

小結

「1+1+1學習法」已舉辦過百場親子講座,受惠家長數以千計,培育了一群自律自信的孩子。他們不再是被動地追趕著完成學校的要求,乃是主動地掌握好自己學習的節奏,輕鬆快樂地學習。

有些家長問:「孩子每天連功課也顧不上,哪來溫習和閱讀時間呢?」筆者回應:「先培養孩子的專注力,他們便能在一小時內完成功課。若時間真是不足夠,那就每天設定各半小時,甚或少至十五分鐘的溫習及閱讀時間,又或者週末找一個上午專注地溫習和閱讀也是可行的。」

若你能和孩子一起堅持實踐「1+1+1學習法」,三星期後,孩子便已初步建立起良好的學習習慣。三個月後,這些習慣便紮根了。三年後,這些習慣更會伴隨孩子一生,讓他成為學習上的「贏家」。

何定邦

職業治療師

國際認可感覺統合評估員

https://www.facebook.com/belovedhome2013/

錄自:《輕鬆教出乖孩子》(增訂版)

1月19日講座報名網上報名

Mingpao-Output-16JAN18

「家庭‧家情」早解決學習問題 潛能早發揮

HEAD

「家庭‧家情」在《明報》教得樂HappyPaMa刊登,本期為2017年11月07日,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小慧表面上是個乖巧和好動的孩子,她自從讀小學一年級後,每次做功課都要用上三、四小時。待媽媽八時左右回家開始,直至深夜,她才能完成功課,弄得家人筋疲力竭。

做功課困難重重 

小慧不是懶散的孩子,可每當做功課時,總是力不從心,難以集中精神。她寫字時猶感困難,常常傾側紙張,頭部也傾側到一邊,才能順暢地書寫。另外,因她的字體潦草,東歪西倒,媽媽只能把她辛苦寫下的生字刷掉,要求她重新再寫。老師認為她不用心做功課,罰她再抄寫多次。可是,愈是這樣,小慧就愈討厭做功課,做功課的速度每況愈下。

父母在迫於無奈下,把她送到課後託管補習班,吩咐她完成功課才回家。然而,各樣的默書和溫習仍然令父母和小慧疲於奔命,尤其是面對數學的問題。好像父母如何解釋,小慧也難以明白,成績只僅僅合格。直至小五,情況稍有改善,因為小慧已經習慣了繁忙的學習生活,可成績仍是處於末端,對其自信心造成很大的挫敗和打擊。

因為成績不理想,小慧最終被派往Band 3的中學。乖巧的她看到很多難以想像的場面,那裡的學生不但沒有學習興趣,還喜愛惹事、搗蛋,可憐的小慧成為他們戲弄的對象。

遇好老師得鼓勵 

幸好,小慧遇到一位好老師,常常鼓勵和稱讚她。老師不但在其作業上寫很多鼓勵的話,還在班中表揚她。這樣,大大增加了小慧的自信心,讓她開始產生學習熱誠,努力尋求改善的方法。

不久,小慧憑著其努力和老師的鼓勵,終於考獲全級第一名,並成功在中三那年轉到一間不錯的中學就讀。在那裡,她遇到一些勤力又熱心的好朋友,放學後與她一起做功課和教她讀書方法 ,讓她的成績不斷進步。

多年後,小慧成為職業治療師。當她看到小朋友的學習問題時,就會記起昔日的自己,也曾經歷這些掙扎和痛苦。她希望用自己的例子,告訴這些小朋友和家長們不要放棄,也不要逃避問題。藉著鼓勵和忍耐,孩子會有無限的可能。

孩子事出有因

現在,小慧以職業治療師的專業知識回顧昔日的情景,她才恍然明白自己的問題根源:

一. 視覺和聽覺敏感:小慧很容易被四周的聲音和影像干擾。小小的聲音,如同學們的說話聲、車子的響聲,甚或風扇發出的聲音,對她來說已是很嘈雜的聲量,已令她難以專注聽老師講課。此外,課室的環境有很多不同的圖畫和文字,不斷刺激她,讓她難以專注學習。

二. 觸覺過敏:小慧對觸覺的反應很敏感,當衣服的質感不太平滑,例如:穿著毛衣時,她會渾身不自在,難以集中精神。此外,她也很怕別人在她的頸後說話或突然觸摸她,常常因為怕有這樣的接觸,而未能專注聽老師講課。

三. 核心肌肉和小肌肉發展不良:小慧自小缺乏府臥(Tummy Time)和爬行時間。她常常坐在學行椅上,導致核心肌肉張力不足。在學習寫字時,她便需要用很多方法保持背部和上肢的姿勢,令手腕和手部肌肉發揮不良,導致書寫時姿勢不能持久,又缺乏效率。她要扭曲手腕,將紙張和身體傾側,方能順利地寫字。

四. 運作記憶不足:在進行100減7的倒數評估時,小慧發現她難以用心算計數,才知道自己在運作記憶出現問題。難怪小時候學習數學那麼艱苦!除此之外,她對於抽象概念也較難理解,所以在中學讀理科科目,如數學、物理和化學時,猶感困難。

五. 本體覺和前庭覺刺激不足:小慧本是個好動的孩子,但因為自小缺乏跑、跳和四處走動的活動時間和空間,令本體覺和前庭覺的刺激不足。當她坐在椅子上或進行其他靜態活動時,都不能安坐太久。她總在椅子上動個不停,尋求不同的感官刺激,讓她難以集中精神聽課,做功課也難以專心,不但需要很長時間來完成,也影響了吸收的能力。

家長們,以上的問題其實可以透過感覺統合、核心肌肉和運作記憶的訓練 (http://belovedhome2013.wixsite.com/site/school) 讓孩子學得更好。與其讓孩子苦苦掙扎,家長又憂心忡忡,不如切實地找出學習問題背後的原因,需要時盡快處理事情。

每個孩子也是獨特的,好像小慧的例子,人生的路有著很多不同的際遇和歷程。無論面對多少失敗和困難,只要我們勇於面對,認清問題,處理得宜,人生還是會有無限可能和精彩之處。

何定邦

職業治療師

國際認可感覺統合評估員

https://www.facebook.com/belovedhome2013/

Mingpao-output-07NOV2017

 

「家庭‧家情」多感官活動──上課不造白日夢

「家庭‧家情」在《明報》教得樂HappyPaMa刊登,本期為2017年10月03日,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暑假結束後,同學們又要面對繁重的功課,家長也忙於督促子女溫習,實在不容易啊!其實,在學習的過程中,最好學會調節我們的醒覺狀態。當我們感覺腦袋一片空白或很難集中精神時,就是腦部告訴我們需要調節一下,務求能在最佳學習狀態下吸收知識。

那麼,在課室有限的環境之中,如何進行調節醒覺狀態和集中精神活動呢?以下是一些小「貼士」!

一. 動一動

家長和老師們常常覺得學生靜靜地坐在座位上動也不動,眼望前方,便是代表專注學習了。可是,他們的腦子可能正在發白日夢,並不是正在吸收知識呢!研究顯示,對某些學生而言,一邊活動身體,一邊聽老師講課,可能吸收力更佳。

對一些坐不定的孩子,我們建議在轉堂或出神時,做「椅上壓」活動,就是雙手放在大腿兩側,向下推至整個身體離開椅子。這樣會令上肢關節受壓,向腦部傳達需要提升集中力的訊息。

同理,幫忙老師抹黑板、搬運東西、派簿等活動,也能有助提升學童的學習狀態。很多研究指出,小息時讓孩子到操場跑一跑、跳一跳、玩一玩,他們回到課室,就會像小海綿般迅速吸收知識。

二. 摸一摸

很多學童喜歡一邊聽老師講課,一邊摸東西,例如:撕擦膠、紙張等。其實,對某些孩子而言,給他們多些觸覺的刺激,有助他們專心聽老師講課。家長們可為孩子選擇合適的觸感刺激小玩意,例如:毛毛球、塑膠球、小毛巾等,總之是孩子喜歡的質感,能拿在手上玩弄,好讓他們更集中精神,專心聽老師講課,但又不會影響他人。

記著,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某些人是不需要這些小玩意也能很專注的,但有些人卻需要這些東西以增進學習效能。我們可要因材施教啊!

三. 吹和吸

吹氣和吸氣的動作也能幫助孩子提升醒覺狀態,專心學習。家長們可以預備一個有吸管的水壺,讓孩子帶回學校,在小息喝水時,進行吹和吸的活動。此外,一些較有質感的小食,例如:穀物和堅果類等,也能增進腦部的醒覺狀態。

四. 看一看

鮮艷的顏色和對比較大的色彩,能有效幫助孩子專注學習。故此,家長為孩子選擇筆記簿時,可選擇一些顏色鮮艷的本子, 如紅、黄、橙、青等。家長也可教孩子用不同顏色的原子筆和螢光筆標示和記下重點,並抄寫筆記。

此外,若孩子常常在課堂上發白日夢,家長可預備一些提示卡,寫著:「深呼吸三次、眼望老師、專心上課」等等的相關提示,可放在筆袋中。當孩子感覺不在狀態時,可拿出來提醒自己要專注學習和聽老師講課。

五. 聽一聽

有些孩子對聲音特別敏感,在較嘈雜的環境之中,便不能專注學習了。其實,這些孩子是很願意努力聽講的,可就是專注不來。 若孩子遇到以上困難,家長們可與老師溝通一下,讓他們坐在較前和接近老師的位置上課。此外,上一點提及的「提示卡」也有幫助。在家做功課時,盡量讓孩子遠離聲音的干擾,或者戴上耳機。對某一些孩子,播放一些合適的輕音樂, 對專注也有幫助。

以上的多感官學習方法,對提升孩子的醒覺狀態和專注力十分有效,家長們不妨試試!

何定邦

職業治療師

國際認可感覺統合評估員

03OCT

 

「家庭‧家情」輕鬆教出乖孩子 (品格篇)

5JULY

「家庭‧家情」在《明報》教得樂HappyPaMa刊登,本期為2016年7月05日,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懶散的孩子怎麼教

在講座的答問環節中,一個常被問及的問題:「我的孩子很懶散,做甚麼也提不起勁,甚麼獎和罰他也不在意,怎麼辦?」

在我們的專業評估中,最首要的是學習動機和專注力。若這兩者欠佳,其他能力就算更好,也是英雄無用武之地。要改變孩子的被動和惰性,提升學習動機,以下是一些小貼士:

一. 多讚賞

有調查指出,父母一般給孩子十次責罵才有一次讚賞,有些父母更是甚少讚賞子女,導致孩子缺乏學習動力。

二. 多鼓勵

父母可把一些鼓勵性的說話(例如:你真棒、你很用功、你今天比平日格外努力、你今天很有效率、我欣賞你……),具體指出孩子表現好的地方,抄寫在小記事簿中,不時提醒自己用來誇獎孩子。

三. 要正面

指責孩子前先想想有否更好的方法,以正面的話代替斥責(例如:斥責孩子溫習不專心,不如誇他比平日集中了少許,鼓勵他繼續努力)。

四. 小心思

偶然寫一些心意咭、小獎狀和鼓勵書簽等,送給孩子,往往會讓他們喜出望外呢!

五. 可變因素

智力、際遇和其他外在因素是不變的,集中火力改變可變的因素,如時間分配、將勤補拙和學習一些有效的記憶法。

六. 不貪心

研究顯示,有一半機會成功的目標,是最能吸引人努力向前的。故此,家長在制定目標時不要太貪心,要循序漸進;例如:對成績一般的學生,考前20名便能得到獎勵,遠比考前10名才得獎勵具吸引力。

七. 循序漸進

有些孩子已習慣了失敗,變得沒有動力學習和改進,反正結果總是讓他失望。這時,更要定下實際可行的目標。例如:對於一個常拿60分的孩子,可定下取得65 分的目標,再慢慢提升要求,比要孩子立時拿到90分有效多了。

八. 自我滿足

最好的推動力是從個人滿足感中獲得的,一次小小的成功,便是下一次取勝的動力。多讓孩子做些有滿足感的事情,與學習無關也不打緊,要緊的是建立信心。他們便會樂於走出安全地帶,嘗試更多更難的挑戰。

品格是這樣煉成的

定立界線和適當的賞罰,是培養好習慣的良方。可是,畢竟要靠外力而為,不是發自孩童的內心,若沒有父母在旁督促,很快便會打回原形了。

要由心而發的好行為,就需要建立孩子正確的價值觀。學校的德育課、倫理故事和父母的教導都是必須的,可是對孩子影響最大的卻是父母的身教和孩子內心對事情的解讀。

作為父母,我希望讓孩子學會以下幾個品德:

一. 誠信

這是做人最基本的,沒了它,我們不會得到別人的信任,更會搖擺不定,不知如何自處。對神、對人誠實,相信人在做,天在看。作為信徒,我們更信天父鑑察人心,會在適當的時候賞善罰惡。父母若想孩子向你坦誠,甚至承認他的錯誤,便要學會寬容。當孩子知錯時,勿重責,還要嘉許他的誠實呢﹗

二. 善良

不作損人利己的事,相信人內心總有善良之處,樂於向有需要的人伸出援手。其實,每個人心中也有好壞兩種意念,你願意相信,別人心中的善便能被引發出來;否則,互相猜忌,心中的惡念也會乘虛而入。聖經有兩句很好的提醒:「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施比受更為有福」(路加福音6:31;20:35)。相信我們都願意孩子成為一個樂善好施的人,活得快樂自在。

三. 謙虛

謙虛令我們的孩子勝不驕,敗不餒,從失敗中汲取經驗,向前邁進。他們受人歡迎,有強烈的親和力,正是這世代所急切需要的。信靠天父的人常是謙虛的,因他們相信人人生而平等,明白一切從神而來,上天給予多大的能力,便要我們實踐更多的使命。他們的內心是平靜的,聽到別人的稱讚和批評當然也會有心情的起伏,但知道天父有最公平的裁決,便能朝目標繼續努力下去。

生活上發生大大小小許多的事情,孩子在觀看、學習、模仿、思考、掙扎,再決定如何待人處事。若得到好的回饋,他們便會茁壯成長,相反,他們也可能向壞的一方面發展。

試想,當孩子與你分享在學校欠交功課,另一位同學給他隱瞞過去了的經歷,你的回應是:「聰明的孩子,做得真好。」還是「那不太好罷,給老師發現了怎麼辦?」又或是「這樣做之後,你內心的感覺如何?不太安心?那麼,可能是你的良心在提醒你有更好的做法。讓我們一同想一想如何做更好。」

其實,小學階段的孩子已很會思考了,多與孩子談談,了解他的想法,給他們反思的空間。這樣,良好的品格便漸漸形成了。

何定邦
職業治療師
國際認可感覺統合評估員
著作:<<輕鬆教出乖孩子>>

MingPao-5July-Final

《輕鬆教出乖孩子》(增訂版)

book

2016年7月香港書展出版

 : 何定邦姑娘

產品編號: TDW032     定 價 $88.00

本書作者就其多年訓練兒童的經驗,為父母們提供簡單實用的育兒心得,希望父母們看後能還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父母要緊記先管後教的原則,在孩子幼小時要嚴格管束,然後慢慢放手,把外力變為內力,讓孩子學會自發地完成各種生活上的任務。

作者及編輯:何定邦
設計及排版:Home_bread Design & Illustration
插圖:hong
出版及發行:環球天道傳基協會

7月香港書展2016出版 天道書樓攤位(3G-A10)

熱切期待

a0e29c82-298d-400f-8a04-66de373e3125

熱切期待

《家庭‧家情》如何建立孩子的自信心

《家庭‧家情》在《明報》教得樂HappyPaMa刊登,本期為201653日,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在很多研究發現,港童的自信心偏低,學習缺乏主動性,課堂上不熱衷提問和發言。筆者也認識不少成績、能力和外貌俱佳的學生,可他們卻缺乏自信,總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活得不快樂。

信心不足的孩子是消極的,他們愛與人比較,愛爭強,愛說是非,不肯認錯;要別人遷就,貪心,善妒;怕嘗試,不願意努力去爭取自己應得的東西。

孩子缺乏自信,多源於父母愛以不安感和羞恥感推動孩子前進;常常指駡孩子,如何不對和不及別人。又或,以恐嚇和懲罰讓孩子處於惶恐不安中,不得不努力做得更好。結果,孩子的表面行為是進步了,但內心卻一天比一天懦弱和不安。

另一種讓孩子失去自信的管教是「溺愛」。父母甚麼事情也先替孩子計劃了和做好,孩子不需動腦,也不用動手,結果失去了很多學習和成長的機會。在對很多日常事情經驗不足的情況下,變得處處依賴別人,要人遷就和幫忙,不願自己去嘗試和努力。

要破解這些問題,家長可以:

一. 讓孩子認識自己的能力:家長可以多具體地讚賞孩子能做到的事情,如:「你做功課很專心,比平日早了十分鐘完成」、「你很有創意,常常想到新奇的玩法」、「你寫字很整齊,只有一個字是出格的」。從家長的稱許中,孩子會見到自己的能力所在,從而建立自信。

二. 讓孩子多動手做事情:經驗和知識的累積,都能建立孩子的信心;讓他們做能力範圍內的事情。多讓他們幫忙做家務,多問問他們的意見;當他們提問時,多引導他們思考和解決問題,而不是只給他們答案。

三. 欣賞過程多於結果:今天的成功,不代表下次仍然成功,反而會增加孩子的壓力,怕下次失敗了,讓父母失望。故此,稱讚孩子的努力和他用心做事,比誇他們的能力和成就,更能建立其信心和動力。失敗,也不是完全沒有價值,往往只差一點點就會成功。累積了經驗,便會帶來下一次的成功。過程比結果更重要,認同孩子的努力,他下次便會比今次更用心。

四. 只跟自己比較:教導孩子不要與別人比較,今天的我比昨天進步了一點點,這便足夠了。讓孩子訂下一年內的目標,再細分為三個月內的目標和具體行動,努力達成。這樣,孩子便能見到自己不斷進步和成長。

五. 以鼓勵而非羞恥感作動力:研究指出,有效的團隊中,稱許和批評的比例是三比一。在管教上,更需如此。多些誇讚孩子是好學生、盡責和努力的孩子,他們會漸漸地認同這些身份,會自發地做出相應的好行為;也會不斷得到好的回應,建立其自信心。

六. 培養表裡一致的品格:缺乏自信心的人很介懷別人的眼光,時常怕得失人,因而扭曲內心真正的想法,以圖取悅他人或逃避責任。家長要讓孩子從小明白,甚麼是良心的提醒,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如感到內心不安,表示做了不該做的事或沒做該做的事;如感到自責,表示可能做錯了事。當孩子勇於認錯時,要大力讚許;當孩子按內心感動幫助別人時,要多加鼓勵。

七. 讓孩子明白天父的愛:人生最大的自信來自被愛,父母的愛是最原始的,天父的愛卻是不帶條件和最無微不至的。越早讓孩子嘗到失敗和挫折,明白自己的軟弱可被接納,可慢慢改變,其實是件幸事。我常常告訴孩子,無論你有多失敗,做錯甚麼事,爸媽都仍在你身旁,而天父有能力為你解決問題。這樣,便給孩子最大的信心,不怕困難、失敗,向前邁進﹗

台灣歌手蕭敬騰,患有閱讀障礙,永遠是班中最後一名,常被老師處罰。小學三年級,他就學會抽煙,嘗盡失敗的滋味。但因著父母的禱告,並對他在音樂上的愛好全力支援,讓他建立自信。在音樂創作的路上,找到自己的一片天,成為知名的歌手和音樂創作人。蕭敬騰很感激父母和天父的愛,不離不棄的。現在他致力用其見証,勉勵失意中的年青人,在神裡凡事皆可能!

何定邦
職業治療師
國際認可感覺統合評估員

著作:<<輕鬆教出乖孩子>>

MingPao-26Apr-output2

 

《家庭‧家情》輕鬆教出乖孩子 (II)

《家庭‧家情》在《明報》教得樂HappyPaMa刊登,本期為2016年3月15日,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每位父母都希望孩子有一個健康、愉快的童年,可在現實中,為了要增強孩子的競爭力,贏在起跑線上,一家人總是活在忙碌中,似乎一點兒喘息的機會也沒有。其實,管教和學習都可以變得更輕鬆的。

  1. 先管後教

記得某幼稚園校長常說的一句話「先管後教」,意思是:在孩子幼小時,很難明白甚麼大道理,他們只能按照父母的管束來理解甚麼事情應做,甚麼不應做。至於背後的倫理,到長大一些自會知曉。故此,父母不必急於與孩子「講道理」。反而,更重要的是為孩子制定一些生活上要嚴守的規矩和界線。

兒童行為專家Gary Ezzo對管教孩子很有心得,他的書被翻譯成25種語言。他強調管教孩子的「漏斗理論」,指出孩子小時要嚴格管束,長大後就漸漸給他們更大的自由度。若在五歲前不管,孩子很容易成為家中的小霸王,長得愈大愈難管,後果不堪設想。

  1. 生活有序

在孩子一、兩歲時,我便讓他們明白吃飯時要專心,不能邊玩邊吃,也不能到處亂跑。每天看電視不能多於一小時,吃糖果只限兩粒,晚上八時便要上床睡覺等。到孩子入讀幼稚園後,便定下做功課的時限和做完功課才可玩耍的規限,並且每天完成功課後,還有半小時的溫習時間,睡前也會有半小時的閱讀時間。及至小孩升讀小學後,做功課、溫習和閱讀的習慣依然不變,只是時間加長了一些;並讓孩子自訂一個時間表,張貼在書桌前的白板上,每天要按時完成計劃。

這樣,孩子的生活規律就定下來了,隨著年齡增長,孩子漸漸能夠體會規則背後的意義和道理。先管理了行為,慢慢明白其中的意思,是行之有效的良方。

  1. 切勿心軟

其實,小孩愈小愈易教,只要做法合宜,沒有教不會的孩子。可是,父母切勿太心軟,怕傷著孩子,甚或影響其自尊心;他們可是「鑽空子」的高手,別小看他們啊!父母、家長們要緊記,「一哭二鬧三上吊」也是孩子們常用的方法;父母一不留神,很容易給他們欺騙了。筆者曾見過父母不順其心意便哮喘發作的小孩,也有遇考試溫習便肚子痛的學生,還有更多「花招」,可謂「層出不窮」。

  1. 由內而外

但最能教育孩子的方法,是讓他們由內而外地改變。筆者在教會和學校工作的經驗中,很多表面看來很優秀和樂觀的孩子,其內心是極度不安和無助的。他們很重視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很介懷外間的評價,但卻往往力不從心。他們常常感到知易行難,心裡的道德標準很多,行出來的卻是另一回事。一次又一次的失敗,讓他們灰心喪志。

能幫助他們的,不是更多的標準,不是指罵,而是接納、陪伴和聆聽。我們的包容,讓他們不再逃避,敢於說出自身的問題,勇於面對內心的掙扎;更甚者,信耶穌讓他們明白個人的力量有限,人不能靠己力勝過內心很多犯罪的念頭,只有靠著禱告,才有力量慢慢改變過來。

A君有俊朗的外表,在家中和學校也十分乖巧,深得老師和同學信任。可是有一天,他到我的辦公室,哭訴他是如何被許多色情的思想困擾著,內心惶恐不安,失去快樂和信心。我便與他一同禱告,他接受相信耶穌,並請求耶穌原諒他的罪過。我又教他日後在內心掙扎不安時,可以嘗試禱告,求耶穌幫助他。

自此,A君每次被色情思想困擾時,都會感到特別不安,他試著禱告,果然內心平靜下來。他又嘗試多參加課外活動,如打球和戲劇等,漸漸那些不良的心思愈來愈少,偶有這些意念也被他的八百米跑步給驅散了。

信徒不是聖人,入讀基督教學校也不代表有好的道德,要緊的是明白人性的敗壞,了解自己的軟弱和不可信,從而相信那位愛你和願意隨時幫助你的耶穌基督。

有人說:「弱者才會信耶穌,這只是心靈的寄托罷了﹗」這個講法不無道理。只是,不要忽略這位弱者信靠的,是創天造地的主宰,是具歷史實証死而復活的救主,也是歷世歷代許多古今先哲信奉的真神,是我們在天上的父親。祂為你和你的孩子有最好的安排,讀甚麼學校,選甚麼科目,做甚麼工作,一切一切,也盡在祂的掌握中。記得大女兒選小學時萬分緊張,因跨區選校機會率甚微,結果天父卻讓我們抽籤成功;還有太多數之不盡的恩典!

你願意讓孩子早日認識主耶穌,得到祂的看顧、引導和力量嗎 ?

何定邦
職業治療師
國際認可感覺統合評估員

著作:<<輕鬆教出乖孩子>>

MingPao-22Mar-output

《家庭‧家情》輕鬆教出乖孩子 (I)

《家庭‧家情》在《明報》教得樂HappyPaMa刊登,本期為20163月15日,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學習篇:為何功課做不完

小剛天生聰穎,讀幼稚園低班時,便能認讀1,000多個中文字,還學會乘數表。父母一直對他寄予厚望,可自他升讀小學後,成績每況愈下,單是功課便要做到晚上11時多才完成。

父母心急如焚,尋遍各大補習社和學習良方,也苦無成果。最後,找來友人介紹的心理輔導師,才赫然發現罪魁禍首。

原來小剛父母因著兒子學習能力高,深怕未能好好栽培,便為他安排了很充實的學習活動:英文、普通話、西班牙語、奧數等課程,應有盡有。每每孩子完成功課有空餘時間,父母怕其浪費光陰,又會買多些課外練習給他。

聰明的孩子漸漸悟出一個道理,只有讓功課永遠做不完,才能有些微喘息空間;父母才不會無止境地增加其學習的份量,他才有休息的機會。

果真如此,自他刻意把做功課的時間拖長後,其他學習活動和課外練習變得愈來愈少。他也樂享其成,感受一下自由的空間。

其實,要孩子自動自覺盡快完成功課一點也不難;只要讓他們明白一旦完成功課,便是他們自由玩樂的時光。他們便會用最快的速度完成,好能有更多屬於自己的時間。

筆者兩個女兒也深明此理,她們會在任何交通工具上做功課,更會早起一小時完成功課,好能早些到主題公園遊玩。有一次,大女兒在電車上寫中文生字,在旁的太太還不住誇她勤力呢!

再看看故事中的小剛,他的父母得知問題後,便在輔導師的協助下,與兒子商討學習的安排,兒子也坦白說出其心意。此後,一起定立了《學習約章》,內容如下:

◎ 放學後用半小時小休,吃些點心

◎ 在一至兩個小時內完成功課和溫習

◎ 半小時閱讀時間

◎ 每週一至兩個課外活動,如學習鋼琴和羽毛球

◎ 在晚飯前完成所有學習活動

◎ 餘下的一切時間由小剛自主,只需要準時於10時入睡

其實,讓孩子痛痛快快地玩一下,不是浪費時間,乃是為未來的學習儲存力量。小剛跟從《學習約章》後,成績不斷進步;更重要的是,他學會自律。自己的時間自己分配,自己珍惜。

完成功課後,他又會主動研究許多科學的書籍,還得了甚麼甚麼研究大獎,讓父母樂透了!

 

*********************

管教篇:親子五常法

現今許多父母都忙於工作,孩子又忙於學習,親子時間真是十分珍貴。筆者雖是半職媽媽,下午總會待在家中與孩子多親近,但仍感到摸不透孩子的心。想在有限的時間內,更貼近孩子的心靈,父母或可試試我們自創的五個小秘訣,並常常執行,我們稱之為「親子五常法」。

一. 常聆聽

嘗試細聽孩子的話,不急著回應。有時他們說的有些過份,可我也不會即時糾正,令他感到沒趣的後果可嚴重啊!你以後別想再聽到他們的心裡話了。還有,要設身處地了解孩子的思想和感受,就算不認同其做法,也可回應其感受,一句「你一定感到很氣憤了」「明白你感到委屈……」,真是萬試萬靈啊﹗

二. 常接納

當孩子分享其失意和挫敗的經歷時,先不要急著表達緊張和擔憂的心情,也不要即時糾正其錯誤。孩子只希望得到你的體諒和支持,一句「不打緊」便很好了,能讓孩子心情平服下來。

三. 常觀察

孩子的行動和表情往往比說話表達的更多,多觀察和留心孩子的言行,隨時給予貼心的幫助:一個微笑、一個擁抱、一杯果汁……

四. 常欣賞

用心發掘孩子的優點和進步,不要拿他與別人作比較,欣賞其獨一無二,誠心給予鼓勵和讚賞。

五. 常禱告

不管你是不是信徒,也可試著每天為孩子禱告,把憂慮一一交託天上的父親,讓祂為孩子安排最合適的路途。每天的煩心事那麼多,許多事情又是憑一己之力不能即時解決的;將其告訴天父,換來內心的平靜和安穩,何樂而不為呢?大多數研究表明,有信仰的人心理健康比較好,較少出現憂鬱,每天禱告的人患高血壓的機會少40%。

何定邦
職業治療師
國際認可感覺統合評估員

著作:<<輕鬆教出乖孩子>>

MingPao-15Mar-outp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