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Q家庭接見室 之 每天向「謙虛」說聲好

最近與不同年級的小學生面談,起初想了解他們在疫情中預備復課時的困難,但出乎意料之外的是,他們都異口同聲地向我請教﹕如何令爸媽不要再吵架。的確,很多父母及孩子來與我面談時,頭大半段時間也是聆聽他們互相吵架的內容,在整合時發現,他們的導火線不是來自問題本身,而是來自一些極具挑釁性的句子﹕「你成日都係咁…」「我錯晒啦!(全都是我的錯)」「如果不是你以前…」「你想我怎麼做才滿意呀?」當雙方也在意於運用這些輕蔑字眼作為對話的焦點時,會導致大家情緒決堤(被原始激動反應所控制),就是只聽偏激訊息而無法冷靜。最終,兩者也忘記起初走在一起作討論的原意,及至後來才發現為了「一口不憤氣」的感覺而造成難以修補的破裂關係,這些多麼令人感痛心及惋惜。

最近的思考是﹕我們即使意見不合,仍可做到有傾有講而不吵架呢?有很多家長告知,某些講座專家提醒要多包容和多聆聽,如至少聽完對方所想表達的全部內容,但自己在實踐時很難做得到。究竟問題出現在哪?我做自我省察的操練中發現,人的自私是破壞關係的核心,所以學習無私才能使關係得以成長。不過,人又豈能做到無私呢?於是我想到無私的行為是一個指引性的方向,它在提醒人要學習少一點「我」,多一點「你」。那又如何做到在看重自己的感受及需要之前,也不忘關心對方的感受和需要,甚至放在自己之上呢?其實,我認為吵架是因為人將自己看得太過重要,所以不停地練習謙虛的素質才能做到「有傾有講」的關係。舉例來說,將雙方原來辯論式談話變成合作式談話,即明白將自己和對方的想法加起來,比自己單獨思考會更好,這就能互補不足及互相欣賞。我好多時都發現,當堅持自己的論點時,後來才知道其實這是一種無知的行為表現,因為堅持會令你聽少了很多客觀的資料而讓你變得主觀。因此,當你與對方就不同觀點在討論事情時,你能否學習說﹕「可能我的想法未太周全,不如你幫助我認識多一點,可以嗎?」

謙虛是最厲害的溝通武器,當人際關係去到最絕處時都可以靠這一點而反彈。我常提醒家長,當你愈跟孩子鬥嘴,各自愈想展示實力時,其實大家都是在浪費氣力,最終兩敗俱傷收場。一個人能謙虛,是令對方更容易接受,甚至會慚愧,因當人感到舒服而不是在對罵中產生難受的狀態,人才會有動力去處理問題,甚至因為好想繼續維繫這份舒服的關係,更會努力主動作出改變。因著你的謙虛就能得著對方的心,你願意與我從今天起一起操練謙虛的態度嗎?如你很想知道如何獲得更多操練的心法,歡迎你致電我所設立的家庭諮詢熱線﹕ 6010-4224作進一步了解。

「你們中間的爭戰鬥毆是從哪裡來的呢?不是從你們百體中戰鬥之私慾來的嗎?」〈雅各書4﹕1〉

馬君蕙
家長EQ課程訓練顧問

「理性與感性」 Sense & Sensibility

感謝主!講座已於9月17日晚上順利進行直播,謝謝兩位講員的分享及學基浸信會在技術上支援,又多謝參加者踴躍出席!

在Youtube 上重溫講座

「與情緒共舞」講座已踏入第十四屆,今年內容會探討「理性」與「感性」對人際關係帶來的影響。

人生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在解決問題時,有人會比較感性,也有人傾向比較理性,不同的方式帶來不同的結果。

「感性做人理性做事」?「理性做人感性做事」?還是……

  • 你是「理性」多一點還是「感性」多一點?
  • 「理性」與「感性」有哪些特點和偏差?
  • 過於側重「理性」或「感性」對人際關係帶來甚麼影響?如何平衡?

日期:2020年9月17日(星期四)
時間:晚上7:30-9:30
地點:學基浸信會(九龍深水埗元州街162號)
對象:有興趣人士

***凡參加「理性與感性」Sense & Sensibility講座,均可以八折優惠價HK$68 (原價:HK$85) 購買馬燕盈醫生新書《心之甘霖》***

講員:麥基恩醫生(資深精神科醫生)
講題:如何處理人際關係中的理性偏差

講員:馬燕盈醫生(資深精神科醫生)
講題:如何處理人際關係中的感性(情緒)問題

網上報名

免費講座 ‧ 滿額即止

** 大會將會密切注意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狀況,若情況不適合現場進行講座,將會安排網上直播,敬請留意!

婚姻親子輔導室 之 及早關注子女的學習壓力

適當的壓力有很多好處,可帶來動力,提高效率,增強適應力,能促進學習,但若承受過度壓力,不單有礙學習,更會影響身體和心理健康,導致失眠、食慾不振、頭痛、胃痛、憂鬱等等現象。若未能適當處理,子女有可能會藉沉溺打機作逃避,甚至抗拒回校上課,更有甚者,因無法面對學業壓力而自殺,釀成悲劇,所以,家長需要及早關注子女的學習壓力問題。

父母的期望

家長若想幫助處理子女學習壓力,首先要處理好自己的心態,因為孩子的學習壓力,很多都是來自父母的期望。現代作父母的,有很大部分在成長中曾經歷缺乏,加上在社會工作的過程中,深深體會和了解到學業成績對晉升和工作機會的重要性,所以會為子女盡力提供最佳的學習資源,並努力推動子女學習良機,期望他們獲取優異成績而晉階。不過,父母的動機雖好,但卻會因此加重子女的學習壓力。因此,「小心察覺檢視,讓期望調節至合適的程度」是父母最合適的做法。

與同學比較

現時社會的主流觀念,實在過分重視成績。在同學之間,也會互相比較,若然學業成績較差,便會覺得自己是失敗者,所以父母應多留意子女的學習心態,讓他們知道學習的目的在於增進知識,並非和同學成績分數作比較,這樣,相信有助減輕子女的學習壓力。

名校標準

現時很多學校,積極地爭取公開試成績,期望能擠身名校之列。而傳統名校,為了保持其優越地位,亦努力地「催谷」學生成績,學校之間的激烈競爭,會為學習標準提高至不合理水平。在這些學校就讀的莘莘學子,便成了競爭的工具,時常承受著沉重的學習壓力。若子女是在這些學校就讀,家長需密切留意孩子的情緒變化,努力疏導孩子的心理壓力。

良好生活習慣

處理學習壓力,可從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開始。在學業上,父母不能代替子女讀書,但在起居飲食方面,卻能有效地幫助子女。若子女能有均衡飲食,有充足睡眠,配合適當運動,便能擁有健康身體,大大提升應付壓力的能力。

親密家庭關係」

藉著親切的溝通和關注,父母和子女之間便能建立親密的家庭關係。當子女面對壓力之時,家庭便成為他們的強大後盾和支援。

良好人際關係

除了家庭關係,朋輩的互相支持,也不可或缺。家長可創造有利環境,鼓勵子女多參加課外活動,培養有益身心的興趣。這不但能舒緩學習壓力,還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專業輔導

若子女因學習壓力而引致身心出現問題,家長切勿掉以輕心,當及早察覺正視,尋求專業輔導,讓問題盡快得到妥善解決。

陸振洲
個人、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婚姻及兒童啟導中心

「情、性」專欄 之「回力標」現象

我經常運用「回力標」去解釋善意所帶來的正面影響。「回力標」回旋的速度取決於擲出去的力度,故此「回力標」在人與人之間關係上的示範是容易明白,也最為人所接受的。

心理學家教授David B. Strohmetz 和他的團隊曾進行一個同類的實驗,希望從中找出善意是否能夠帶來互惠的效應。實驗開始,首個服務生在送上帳單的時候,同時送給客人一粒糖果,結果,與沒有糖果的比較,首個服務生的小費多了3.3%。第二個服務生在送上帳單的時候,同時送上兩粒糖果,結果,與沒有糖果的比較,第二個服務生小費多了14.5%。第三個服務生在送上帳單的時候,同時送上一粒糖果,然後轉身二、三步之後,回頭再向客人表達,因為他是一個好顧客,所以多送一粒糖果,並即時在自己的口袋裡再多掏出一粒給對方,結果,與沒有糖果的比較,第三個服務生的小費多了23%。

這些實驗與現象充份表明了「情」是流動的,一方付出的好意,另一方是會收到和產生共鳴的。若有時我們收不到預期的效果,很有可能是因為對方不敢或不懂得表達。不過,如果我們處於主動的一方,這是一個極好的位置,因為你的積極主動,已經自我投了信心一票,也為你的成功奠下了基礎。

家人與家人之間的「情」,更含有不言而喻之情,就是「讓我多看你一眼」,那是憐惜、珍愛及關心的眼神。無論甚麼年紀,我們都希望在親人的眼中看見自己的身影,是那種「我的眼中有你,你的眼中有我」之境界;更是一種深情的交流,不需要任何的言語表達,這就是最有力量的「回力標」效應!

事實上,在我們還懵懂牙牙學語之前,母親就是用這種眼神深情注視著我們,這種「情」最能觸動、打動和推動我們的心。在甚麼都做不了的時候,讓我們靜下來,好好的「看一看」身邊的愛人,相互交換出這種眼神,從而喚起大家內在的能力、動力去面對和應付許多未知的將來。

黃葉仲萍博士(Susanna Wong)
宏恩基督教學院心理學系副系主任
資深個人、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如有關醫學上的疑問,歡迎電郵﹕candytse@tdww.org.hk或郵寄至「九龍新蒲崗雙喜街9號匯達商業中心22樓」(請注明「談天說道」情性專欄 )

2020_Mar_10_SEX

創傷與復和(I)

最新消息 ~ 取消講座

原訂2月18日舉行的「創傷與復和(I)」講座,鑑於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影響,
為保障參加者、講員和工作人員安全,現宣布講座取消。

稍後我們會將講座內容錄製影片,上載於本會網頁,讓有興趣人士收看。
如有任何疑問,歡迎電郵查詢 info@tdww.org.hk

******

因應近月的社會狀況,好些市民會出現情緒創傷及心理困擾, 甚至面對關係破裂的壓力,就此,我們邀請了專業臨床心理學家及牧者為我們講解處理方法,並探討破裂的關係如何修復。

  • 面對現今社會氣氛,大眾人士可能出現的情緒問題及心理困擾
  • 如何處理?助人自助?
  • 破裂的人際關係如何復和?

~~~ 歡迎參加講座,一同學習及互勉 ~~~

 

日期:2020年2月18日(星期二)
時間:晚上7:30-9:30
地點:中華基督教禮賢會香港堂(香港西營盤般咸道86號A)
對象:信徒、家長、專業人士及有興趣人士

講員:李詠茜博士 (香港大學心理學系實務副教授|香港心理學會註冊臨床心理學家)
回應:何永強牧師 (M.Div., Th.M. 中華基督教禮賢會牧師)

免費講座 ‧ 滿額即止

報名請按此網上登記

列印

「談天說道」 論斷與寬恕

「一切苛刻、惱怒、暴戾、嚷鬧、毀謗,連同一切惡毒,都應當從你們中間除掉。要互相友愛,存溫柔的心,彼此饒恕,就像 神在基督裡饒恕了你們一樣。」  
《聖經新譯本》〈以弗所書 4﹕31-32〉

古人有云﹕「一樣米養百樣人!」「有人的地方,就有問題!」的確,在我們生活的世界裡,每天都要周旋於不同性格、不同信仰、不同價值觀、不同目標追求、不同意識形態的人之中,他們有些是陌生人,有些是你相熟的同事、朋友,或是親愛的家人親屬。如何常常與他們開心快樂地生活在同一個天空之下?若大家之間曾有衝突、得罪或傷害,如何消去仇恨,彼此饒恕而走向復和嗎?走出饒恕等同於縱容和退讓?在今期的談天版面,有資深精神專科醫生麥基恩醫生和陳玉麟醫生從教會現存的問題出發,而臨床心理學家譚日新博士和社會及組織心理學家許志超博士則從家庭角度,一起淺談「論斷與寬恕」之間的連結和實踐的必須性,為「與情緒共舞2019」講座拉開序幕。

寫﹕謝芳

麥基恩醫生﹕慎防論斷破壞人際關係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對某一人或某一件事作出一個判斷或是一些意見,這是很正常及相當重要的。但是,假若存有一種先入為主的觀念而不理會當時的人或事的真相,便會變成論斷的了,這是相當錯誤甚至危險的做法,不單破壞了人際關係,而且可以產生極大的創傷及負面的後果,近來社會上出現的分化也有這樣論斷的元素;教會肢體相交及活動中也會發生這等情況,導致紛爭及不和,這是聖經否定的。

在即將舉行的講座上,我們將會探討產生論斷的認知偏見,以及如何減少這現象的可行方法,期望教會更和諧及群體見證了!

陳玉麟醫生同行寬恕之旅

以下是在教會的一個場景:

一位積極參與事奉的教友,在一個事工會議中被另一位資深會友公然侮辱,並作出不真實的指控,雖然當場嘗試澄清,但因那資深會友較有影響力,故其他與會者都默不作聲,而主席也希望息事寧人,故及早結束了會議。

這教友十分憤怒,轉向另一位教會朋友訴苦,這朋友回應道:『你的遭遇已是小事一椿,我上次被那資深會友害得更慘,把那人忘記掉吧,保重身體為上!」

憤憤不平的教友再向一位傳道人伸冤,傳道人以兩段聖經作勸慰,重申寬恕是聖經的真理,要好好學習。「不要以惡報惡,眾人以為美的事,要留心去作。」〈羅馬書12﹕17〉「人有見識,就不輕易發怒,寬恕人的過失,便是自己的榮耀。」〈箴言19﹕11〉

氣難平的教友再到牧師面前哭訴自己的遭遇,這位慈祥的牧者細心聆聽,沒有說甚麼智慧言詞,但卻邀請教友一起祈禱,教友在禱文中聽到牧者溫柔的安慰及權能的宣告,牧者懇切祈求上帝賜下寬恕的能力,戰勝魔鬼對信徒關係的攻擊,要得勝有餘,從新一起作事奉!

各位親愛的讀者,我邀請你們安靜下來,閉上眼睛,隨著自然呼吸,把心專注於三一上帝身上,讓聖靈打動你的心,在以上的場景,那一個角色最能打動你的心,是被傷害的教友,或是那些幫助者如朋友、傳道人、牧者,又或是那傷害了別人的資深會友?要寛恕確實很困難,相信是跟隨聖靈一生之操練。若此刻聖靈感動你,歡迎你來參與我們所舉辦的講座,藉著聖靈的引導,讓我們一起探索寬恕之旅。

譚日新博士重建家庭中的信任與愛

 家庭原為一個建立人和學習愛的地方,不幸的是有些人成長在一個長期被論斷的家庭當中,嚴重的可以被看為情感虐待,甚至形成了心理創傷及關係的破裂。今年在講座中,希望可以延續去年「道歉與論斷」的主題,與大家一起探討家庭中的論斷,如何影響兩代人的關係,讓我們一同探索出路,重建關係。

 許志超博士饒恕的心理學

 近日社會事件引發的風波,使一些家庭中父母和子女、丈夫和妻子等的關係變得緊張,雙方都覺得被傷害 。要修補這些親密關係,饒恕是不可少的。饒恕如何有異於縱容和退讓?饒恕就是復和嗎?除了這是踐行聖經的教訓,饒恕還有甚麼好處?

事實上,某人能夠勸人饒恕,並不代表自己可以饒恕。那麼,一個人不能饒恕,除了人的罪性,還有甚麼原因?我們可以如何克服這些障礙呢?

*************************************************************************************

「與情緒共舞2019之論斷與寬恕」講座家庭篇
日期:2019年7月8日(星期一)
時間:晚上7:30-9:30
地點:尖沙咀潮人生命堂(尖沙咀寶勒巷25 號三樓)
講員:譚日新博士、許志超博士

「與情緒共舞2019之論斷與寬恕」講座教會篇
日期:2019年7月11日(星期四)
時間:晚上7:30-9:30
地點:尖沙咀潮人生命堂(尖沙咀寶勒巷25 號三樓)
講員:麥基恩醫生、陳玉麟醫生

TSTR_July_1_2019論斷與寬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