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國輔導在線 〜 每逢佳節倍思「鄉」?!

去年年底,陳先生一家四口首次在温哥華過聖誕。首次過上白色聖誕本應興奮非常,但大雪卻把他們困在家裡,一家因此變得悶悶不樂;加上市面節日燈飾寥寥可數,一點也沒有昔日在港的節日氣氛!緊接新年的中國傳統農曆新年亦是如此,真是有人歡喜有人愁!其實,温哥華已是北美華人聚居最多的大城市之一,其中列治文市超過一半是華人。第一次在異邦過新年的陳生,覺得這裡新年氣氛不夠濃厚,加上大部分親友各散香港及世界各地,連拜年亦不需要。真是「每逢佳節倍思親!」

近月來,陳太忙於帶兩個小朋友上學,因Covid之限令已取消,每天都充滿恐懼,擔憂小朋友會隨時「中招」。另外,陳太開始在社區中心當義工,但陳生因找不到自己喜歡的工作,每天就悶在家中,已好幾個禮拜不願出門,連朋友邀請出外吃晚飯也婉拒。進入冬季的溫哥華是日短夜長,下午四點多便已天黑,陳生天天坐在電視面前過日,完全失去食慾,反應遲鈍,亦沒有興趣參與家庭生活,晚上不能入睡。慢慢地,開始埋怨,後悔當時匆忙的移民決定;繼而情緒低落,陷入走投無路之幽谷,不時有自尋短見的念頭。陳太有見及此,力勸丈夫求助!

無論是在病徵的特色、出現程度、時日,陳生的狀況已非常嚴重,需要接受治療!最好先有基本的藥物治療,以穩定情緒和提升身心的活力。同時,他需要心理的輔導(當事人中心治療法)、改變他負面的思維(認知治療法與自我價值)、以更正面的世界觀取代他悲觀的心態(正向心理學)。

在本欄目,我曾說地球上沒有一個地方是真正的樂土。的確,每人都需要學習在一個不完美的世界選擇自己能生存的空間,在這裡建立自己可以達至的理想,邁向更完美的夢想。既然世界是充滿失望,我們便需要永恆的盼望。基督信仰讓我們找到終極的盼望和永恆的真愛、真正的平安(shalom)和完全的救贖。願主賜我們在新年得力,動如脫兔,靈命因耶穌常常豐盛!

李耀全博士
資深牧師、心理治療師、教授與作者
現任加拿大列治文華人宣道會主任牧師

編輯 : 謝芳

加國輔導在線~「七一」有甚麼好慶祝!?(下)

回顧香港和加拿大這兩個「七一」周年紀念日時,我深思:「有甚麼是值得慶祝的?」加拿大在過去的一年,我們一次又一次地讀到有關於寄宿學校原住民兒童遭受虐待和不公正待遇的可怕歷史,以及那些倖存者所遭受的創傷。此外,我們亦看到很多社會問題的出現,例如藥物濫用和犯罪率上升等等。

在此時,我們知道數以萬計的香港人選擇或計劃離開,急急為自己和家人尋找更好的避風港,甚或連向家人好好說聲再見的機會都沒有。當這些人來到加拿大或其他國家,面對著新的和不同的問題而不能釋懷,是的,「有甚麼值得慶祝的呢?」

事實上,無論是加拿大或是香港,無時無刻,我們都可以看見﹕繁榮背後夾雜著動盪,進步中夾雜著不公義,希望中夾雜著失望,一心為了要尋求更美好未來的人卻會時刻經歷著焦慮和淚水。這是人類自古以來遷徙時會遇到的情況,在世界每一個角落重覆地發生。我們該如何自處呢?

此時,亞伯拉罕和有其他信仰的偉人浮現在腦海中。我們在希伯來書11章讀到:「因著信,亞伯拉罕在蒙召的時候,就聽命往他將要承受為業的地方去;他出去的時候,還不知道要往哪裡去。因著信,他在應許之地寄居,好像是在異鄉,與承受同樣應許的以撒、雅各一樣住在帳棚裡。因為他等待那座有根基的城,就是 神所設計所建造的。…這些人都是存著信心死了的,還沒有得著所應許的,只不過是從遠處看見,就表示歡迎,又承認他們在世上是異鄉人,是客旅。因為說這樣話的人,是表明他們在尋求一個家鄉。如果他們懷念已經離開了的地方,還有可以回去的機會。但是現在他們所嚮往的,是一個更美的、在天上的家鄉。所以, 神不以他們稱他為 神而覺得羞恥;因為他已經為他們預備了一座城。」〈希伯來書 11:8-10, 13-16〉是的,亞伯拉罕和其他許多人都「渴望有更美好的土地」,其實唯有「天堂」才能夠真正滿足他們。

地球上沒有一個地方是真正的樂土,因為我們都是罪人。教會不可亦不能為政治問題提供任何解決方案,但是教會是一個這樣的地方﹕讓人能夠找到終極盼望和永恆愛;可以找到真正的平安(Shalom)和完全的救贖,因為「我們信靠的是上帝」。無論是甚麼背景、種族或政治立場的人,都可以投靠這一位「和平之君」耶穌基督。而這個才是值得我們慶祝的。

李耀全博士
資深個人、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現任加拿大列治文華人宣道會主任牧師

加國輔導在線 ~「七一」有甚麼好慶祝!?(上)

上月,陳自强夫婦帶著一對子女移居温哥華。初到異地一時未能適應,光是出入就甚不便,沒有當地的駕駛牌照,若前往較遠的地方都要靠朋友,加上人生路不熟,他們每天大半時間都窩在家裡發悶。雖然外向活躍的陳先生,在港時的職位是經理級,但在此地卻毫無用處,無論是本地經驗及英語會話能力都遜色,感覺一切努力都白費了,簡直是徹底失望,他漸漸出現抑鬱的徵狀。在七月一日那天,有朋友邀請他参加加拿大國慶的活動,反而勾起他對香港政府的不滿情緒。當想到這天亦是香港慶祝回歸25周年的日子,陳生突然大發雷霆,大吵大鬧,家人都不知所措,陳太的朋友因此向我求助。

陳先生的問題是許多移民家庭的寫照。我曾在列宣家的「教牧心聲之七一反思」一文有此分享﹕「今年的7月1日令我發深省:我是出生在香港但多年來一直以加拿大為家的人。7月1日是加拿大的國慶,今年更是加拿大聯邦立國155周年。但對於我們這些來自香港的人來說,今年7月1日也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25周年的日子。兩個背景截然不同的周年紀念日喚起了我截然不同的感受。

記得在加拿大慶祝建國150周年時,我和師母Lydia、女兒Hannah和女婿 Eugene一起去了加拿大東部的愛德華王子島省的夏洛特敦市。據說這裡就是「加拿大」的發源地,開始於1864年,並在1867年加拿大正式誕生,憲法1867(英屬北美法案)在這年正式成立。

在那次旅行中,我認識了很多關於加拿大及其原住民、殖民、聯邦和移民的歷史。其中「加拿大」這個名字可能有著原住民的根源,Huron-Iroquois人的詞“Kanata”,意思是「村莊」或「安置區」,這個名字是給當時的法國探險家和定居者的,指的是Stadacona村,現在魁北克市所在地。新不倫瑞克省的Sir Leonard Tilley稱加國為“Dominion”,據報導他是受到詩篇72章8篇的啟發﹕「他(神)要執掌權柄,從這海(Sea)到那海(Sea),從大河直到地極。」加拿大宣道會使用 了5S來表示宣教事工的範圍,而第5個“S”是指“從這海到那海”即是加拿大。作為宣道會牧師的其一,當想到這些事情的時候,我就向神禱告說:「願主真正掌管加拿大,這個曾經有很深基督教根源的國家呀!」

當我的思緒飄回香港,1997年7月1日標誌了中國在156年後重新管治香港。 1839年,英國入侵中國,是因為中國當時反抗鴉片貿易,後來因戰敗,被迫在1842年簽訂不平等的《南京條約》,香港島就被割讓給英國。1984年9月,經過多年談判,中英聯合簽署正式協議,同意在1997年將香港一帶交還給中國。中國提出了「一國兩制」的概念。

1997年7月1日,香港有秩序地移交給中國。我當時在香港,還記得透過電視螢光幕,緊張看著移交儀式,心想﹕「回歸後香港會變得如何?『一國兩制』的概念會否奏效?」在1994年,我們一家決定離開溫哥華搬到香港事奉,是因為看到在那裡有很大的需要。在那個時候,Lydia和我也沒有想到會在香港事奉超過18年,然後在2012年重回加國來到列宣家服事。時間過得真快,香港已經回歸祖國25年了,這座城市及其發展的回憶,無論是繁榮還是動盪,都在這個時候湧上了我的心頭。在最近一年,我們目睹了大量從香港來的新移民,因著香港社會發生許多變化。「50年不變」已經過了一半,但是,變化卻不斷發生,除了變化本身,沒有甚麼是確定的。求主保守香港! (續)

李耀全博士
資深個人、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現任加拿大列治文華人宣道會主任牧師

加國輔導在線~ 陳老太是否患了認知障礙症呢?

陳老太在疫情前申請入了一間「護老院」,事因她兒女都不是住在温哥華,沒有人照顧她幸她自己有教會一些弟兄姊妹常常照顧她。不過近來教會的肢體發現她出現了一些不尋常的行為例如她記憶有退化的跡象,影響日常生活。以前她非常獨立,處事沒有困難,但現在她能力已一落千丈。多次她失去一些物件如手機,找不到便指控別人偷竊。情緒大有改變,常常發脾氣情況在過去兩年有惡化的趨勢。結果會友將她轉介給我。為個人私隱,我將這個案以一般類同的個案處理。了解陳老太的個案後,我認為這是典型的認知障礙症的開始。

這兩三年在Covid疫情大流行之下,我們周邊的人身體健康都受不同程度的影響。雖然無法作出統計,但察覺到多了一些人患上不同的病症,尤其是精神病如焦慮症或抑鬱症等。我們當中的長者因失去疫情前一般的生活支援與社交網絡,似乎老化的現象與退化症的徵狀有上升的趨勢。現時世界各地都面對人口老齡化,認知障礙症患者也隨之劇增。相信Covid疫情亦令這趨勢更容易加速。

但是,認知障礙症並非正常老化,而是因患者的腦細胞出現病變,導致腦功能衰退。認知障礙症有不少的分類,其中比較多人認識的是阿茲海默症 (Alzheimer’s Disease),亦是最常見的類型,佔所有病例高達75%。其成因未明,現時亦未有根治方法。患者的衰退是漸進式的,而退化的速度不一。患者若及早得医生診斷,接受治療有助緩解徵狀,盡量維持精神和身體上更長的功能。

家人、朋友與社群如教會的關懷與照顧尤其是重要。認識認知障礙症便是重要的第一步。關懷卻不可停於一般的關心,要具有一些具體生活上的規範,並制訂未來的計劃。對患上認知障礙症的老人,我們都要用愛心看顧。「不要嚴厲責備老年人,卻要勸他好像勸父親;…人若不看顧自己的人,尤其不看顧自己一家的人,就是背棄信仰,比不信的人還壞。」〈提摩太前書5﹕1,8〉

李耀全博士
資深個人、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現任加拿大列治文華人宣道會主任牧師

加國輔導在線~Omicron之憂患

在新冠病毒疫情大流行和變種病毒株Omicron肆虐之下,住在加拿大當地老人院舍的陳婆婆情緒甚為波動,經常怨天尤人、失眠、以淚洗面;時而大吵大鬧,埋怨舍友排斥和訴說工作人員針對和奪取她自由的權利;又疑神疑鬼,指所有人欺負她和想騙取她的錢財;記憶力也愈來愈差。年屆八十的陳婆婆本是一個喜愛廣交朋友的活躍份子,但因疫情之故,令她每天困在房間;再者,舉目無親之感使她覺得生命失了意義,輕生之念頭常現。

從表症來看,陳婆婆已有各樣老人家常會有的病態症狀。最明顯是,搬入西方人經營的院舍後出現各種缺乏生活適應能力的異常(Maladjustment disorder),嚴重影響情緒的控制,亦有各樣嚴重的焦慮與抑鬱的症狀,與上述的病態一起作診斷時,實在難分開兩者的因或果。她有腦退化的跡象,導致精神恍惚、疑神疑鬼,甚至有不少妄想症的現象。最令人擔心的是,她已失去判斷及控制情緒的能力,並在缺乏支持網絡之下常有輕生的意念,這些絕不可掉以輕心,急需更專業的援助,以及心理和藥物的治療。

其實,在加拿大,如温哥華等地有不少獨居老人,他們十數年前與兒女移民到這裡並落地生根,子孫長大,因升學、工作或婚姻而四散北美各地。在疫情之中,一家人見面的機會更減至零,加上身邊的支持網絡薄弱,無依無靠之感、愈趨衰老虛弱的身體,都令他們身心靈受壓而影響健康,甚或變得危機重重。最新變種病毒Omicron迅速傳播和肆虐,更令常見的老人病態突顯。作為信徒,我們可以從主耶穌給門徒的話得著勉勵:「我把這些事告訴你們,是要使你們在我裡面有平安。在世上你們有患難,但你們放心,我已經勝了這世界。」〈約翰福音16﹕33〉

李耀全博士
資深個人、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現任加拿大列治文華人宣道會主任牧師

加國輔導在線~焦慮與接種疫苗的困惑

在温哥華生活超過20年的陳淑康太太,兩年前剛剛退休,沒有子女,生活無憂無慮。她素來身體健康但常精神緊張,生活簡樸,除了星期天到教會,她甚少於社交。不過,自從兩年前COVID-19疫情大流行,她便深居簡出,因怕受感染而甚少出外與别人交往,亦有潔癖的症狀。在過去十個月,當超過80%的市民都接種了COVID-19病毒之疫苗,可到外進食購物,但她卻拒絕接種疫苗,天天悶在家裡,無所事事。教友看出她情緒低落,想法在一次户外活動上,安排我與她溝通。

結果發現,陳太已深陷入各樣的焦慮症,包括强迫症 (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 O.C.D.) 及普及焦慮症 (Generalized Affective Disorder, G.A.D.) 。她覺得只需要保持清潔便可免疫,加上COVID-19變種病毒Delta肆虐令疫情非常嚴峻,她又不肯接種疫苗,故因長期憂慮而已患上各樣的焦慮症而急需精神治療。與不少人一樣,她缺乏疫苗的基本知識,在目前疫情中,一向焦慮的性格令她很快累積成焦慮症,並急速惡化!

其實,疫苗的歷史悠久,早在18世紀天花病毒(smallpox ) 大疫情中,死亡率高達30%,單在歐洲死亡人數以千萬。 簡而言之,在1796年英國醫生詹納(Edward Jenner) 發現用牛痘漿的接種可以令人對天花產生免疫。不可不知的是,在1967年,「世衛」(WHO) 發起全球消滅天花計劃(IEP),經過十多年的努力,終於在1980年5月宣佈天花已在全球被消滅!今日病毒學與疫苗接種的醫學已到了非常高的境界。其普遍的應用,從每年鼓勵市民打流感針提高身體感冒的抗體防病可見,故我們都要對疫苗的功能有更深的認識,免去不必要之焦慮。

至於焦慮,這是人人都必有的情緒,「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各樣的焦慮症的產生乃因長期陷於引發焦慮的處境,基於先天性基因的元素和缺乏内在化解焦慮的能力,又缺乏「見焦拆焦」外在的資源,導致腦神經遞質系統的變化,焦慮便累積成病。看來,陳太的焦慮症已存在多年,而在疫情急轉直下,急需心理治療師專業的診斷與治理,以及精神藥物的治療。她是一位基督徒,可從信仰得著力量,有助面對憂慮和促進康復!

李耀全博士
資深個人、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現任加拿大列治文華人宣道會主任牧師

加國輔導在線~解封了,為何還爭吵不休?

因COVID-19之疫情個案緩和,加拿大政府在8月9日解除美國邊界管制後,並規劃在9月7日起擴大對全球開放解封,這對於我們來說是等待已久大喜訊息。坦白說,本人已有年半的時間沒有出門公幹開會,温哥華當地又因限聚令而無法舉行近千人的聚會,故每天就守在家裡的電腦螢屏前工作或在網絡的平台與所有的人交流,由朝到晚,肯定已患上Zoom 的疲勞!此解封仿如解放一樣。

此解封寬限應可減少眾人生活上種種的壓力,但陳家上下竟因此信息而吵罵,大家各持己見、互不相讓。原來,陳家是接受輔助的家庭個案,三代同堂,但上下兩代、夫婦之間卻存很多問題。過去疫情嚴峻,輔導轉為網絡進行,加上大家的溝通和已存的誤解怨恨又沒有真正處理,所以各人都在忍氣吞聲,關係上避重就輕、息事寧人,把負面的情緒抑制在心中。當「開放解封」消息一出,各人就爆發,彼此指罵、堅持己見與要求,結果形成多面的衝突(唯因私隱在此不便詳述)。

在此提出一些大原則﹕首先,過去的一年疫情造成的影響可說是史無前例,家人被迫長期困在一起,既無法解決一直存在的問題,又求助無門,苦無出路。事實上,自從COVID-19爆發以來,已令不少人陷入各樣的精神困惑異常,正如陳家,潛伏多月的問題一觸即發,累積的怨恨無法收拾,故此可能需應用危機治療,不可掉以輕心。

其次,婚姻家庭的問題並非單一某成員的問題,陳家個案的三代,每一個人在互動中彼此產生了問題,輔導之難在於如何找出問題的關鍵,正是「牽一髮而動全身」。其實,陳家的兩老乃是基督徒,他們亦盼望教會能介入整個家庭系統,用信仰的動力去緩和衝突,更期望家庭復和指日可待。

李耀全博士
資深個人、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現任加拿大列治文華人宣道會主任牧師

加國輔導在線~疫苗!疫苗!疫苗!

移居加拿大温哥華的阿强今年剛剛退休。面對疫情是非常小心翼翼,處處帶著口罩,經常洗手,出外與人保持2m的距離,即使退休後也不鬆懈。最近知道將有疫苗接種,他卻不其然地進入了新的一輪的焦慮心境。原來阿强一直對任何疫苗都有很大的抗拒,一生人從來沒有打過。他寧願自己小心盡量避免感染,在每年流感肆虐的期間都拒絕「把病毒注入神的殿」,相信自己是虔誠的基督徒,神必保守。只是這次疫情大流行,死於新冠病毒的人數高企,單是美國已數以萬計,而BC省也每天有數以百計的人受感染。他在長期負面消息的壓力下,經診斷證實患上嚴重的焦慮症,並有強迫症的行為,例如每五分鐘便要洗一次手!

在輔導的過程中,阿强漸漸明白和接受疫苗接種的功能和重要,但他的焦慮症依然,特別是選擇那一款疫苗接種,因為坊間和各界對幾款疫苗的成效、副作用或好壞議論紛紛,各有說法,這些資訊令阿强的焦慮沒減反增,擔心非常!

其實,接種疫苗眾說紛紜,有不少是非理性也沒有理據的,輔導的障礙是對疫苗的認識、選擇多而花多眼亂等;問題的核心乃信仰的誤解、思考的混亂和自信的不足綜合的效應。我們幫助阿强把障礙分别出來,逐一糾正當中的矛盾、認知的錯誤並提供可行有效可信的出路。在信仰上,阿强相信神必看顧,而輔導旨在肯定這觀念的同時,需要强調個人的責任和神的主權。在疫苗的認知上,我把一些基督徒醫生和科學家的見解供他參考,慢慢使他明白過來。當中最大的障礙是阿强自己,他要知道如何把不必要的焦慮放下,並把焦慮化解面對和克服。事實上,不只是對疫苗的看法或是其他,阿强自強不息的性格加上信仰的執著在他苦無出路之下,吊詭地成為他陷入焦慮、無法自拔主要的原因!

「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一切都必加給你們。所以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馬太福音6﹕33-34〉

李耀全博士
資深個人、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現任加拿大列治文華人宣道會主任牧師

加國輔導在線~教我如何不傷心?

阿靜是一個非常孝順的女兒,對她年紀老邁的母親的看顧是無微不至。雖然她母親是住在温市一所護老院,阿靜每週末都一定去探望她母親,但自從三月新冠肺炎(COVID19)大流行以來,因限聚令的限制,加上隨後舍友患上新冠肺炎,阿靜只能利用Zoom的平台與健康日差的母親連繫,感到無限的無助與内疚。

阿靜經常發動身旁的教友為媽媽代禱,自己更禁食禱告,求主醫治。可惜她母親最近仍安息主懷,享年九十歲。令人傷心感慨的是她母親的安息禮拜不能在教會舉行,而只限家人參加!阿靜由哀傷陷入嚴重的抑鬱。在這喪母之痛的處境,教她如何不傷心?!

事實上,一般「節哀順變」安慰的話是無濟於事,反而帶來更多的疑問,難道慈悲的神毫不關心,又不聽愛主的人之禱告嗎?作為心理治療師我實在啞口無言,而作為牧師,事實上有誰傷心,我不傷心?在此際,猶記起多年前,我有一位同學在女兒患上重病時,積極呼籲我們一班友好求神施行奇蹟醫好他的愛女,但最後他愛女仍然去世。過了一個多月,我再收到這同學的來信,分享他在傷心之餘從女兒離世的學習﹕「我為愛女求神行神蹟奇事,現她已息勞歸主,我才明白更大的神蹟乃在痛失愛女,我仍能對主篤信不移!」同學對神的順服成為有力的見證。

在輔導的過程,阿靜慢慢地渡過她的哀傷期,我同學的見證也成為她的榜樣。其實,昔日聖經中的大衛王第一個兒子一出生便病重。大衛便禁食禱告求神憐憫醫治,但神卻沒有應允他的禱告。事後大衛便起來,重新振作向前走。他順服主權,解釋他為何不再禁食哭泣,說:「孩子還活著的時候,我禁食哭泣,因為我想:『誰知道呢?也許耶和華憐憫我,讓孩子可以活著。』現在他死了,我還能使他回來嗎?」…〈撒母耳下12﹕22-23〉同樣,今日阿靜及其他哀傷的人,在哀傷之餘,可以靠主重新解讀令我們傷心的事,克服我們的哀傷。

李耀全博士
資深個人、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現任加拿大列治文華人宣道會主任牧師

加國輔導在線~沒有安全的世界!

阿平是一個絕對安分守己的人。自從移民到加拿大温哥華定居,便覺得這裡是一個空氣清新、社會安穩的地方,從此可以安居樂業和安逸地生活。可是,自從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大流行以來,他在不知不覺中變成一個自我封閉、充滿恐懼的人,認為生活像永無寧日、天天都在世界末日之前夕當中一樣。及後他被診斷患上了廣泛性焦慮症 (GAD, 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並開始有強迫症的傾向。近三個月來,更因害怕感染病毒半步未踏出家門,每天在家都帶上口罩,又怕與人有任何的接觸;心目中只有一個關注,就是聼取省醫的指引,如何「保持安全」。

在BC省(British Columbia),「保持安全」是指要盡最大努力去避免染病,盡量遠離與無處不在的活躍冠狀病毒接觸並受到感染的風險。我們現在都知道,必須經常洗手,勿觸摸臉部,包括眼睛、鼻子和嘴巴),時常用消毒劑清潔不同的表面,與他人緊密接觸時要戴上口罩,保持身體距離1至2米,避免人群及其他類似的預防措施皆有助於減低感染的風險;通過健康的飲食和鍛煉身體以保持健康,有助於我們增強免疫力(減少脆弱性);保持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和減少與人的接觸次數 (避免大型聚集)也有助於我們和他人免於受病毒感染;若有病徵便需留在家中,這些都是我們所認同的。

但是,阿平對於「保持安全」的理解卻偏向極端,在預防的措施有過之而無不及,他性情極度小心謹慎,令自己不知如何面對這「無孔不入、防不勝防」病毒疫症,很快陷入焦慮狀態,任何事情都會產生焦慮的反應。

幫助阿平,主要運用各樣有效的心理治療法,例如認知治療法,針對他一些錯誤的核心思維,改變它並以正確正面的思維取替,由內而外帶出療效。但這些正確正面的思維往往與個人的世界觀息息相關,若阿平認識生命的主宰是誰,而非拚命抓緊生命與生活的一切,他更能在盡自己本分「保持安全」後,真正得著安靜,做到見機行事應變。「學習交託和信靠生命的主宰」,正是我對主的倚賴,以及給阿平的忠告。

李耀全博士
資深個人、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現任加拿大列治文華人宣道會主任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