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代查經系列(第一輯)~但以理書 之 「選擇」(迷失 vs 盼望)
作者:何永強牧師
第一課「戰敗國的年青人群何去何從」
甲、經文──但以理書1:1-21
1:1-2 年青人的背景
1:3-7 在仇敵領土受訓,被逼接受異國文化,改用異國名字,知道何事不可違,改名可以接受。
1:8對與自己信仰不同的訓練要求作出回應,意志堅定,堅守敬畏神。以不玷污自己為原則,向太監長表達意願。
1:9-15面對異邦飲食文化的考驗,回應太監長質疑時,懂得反建議,讓太監長安心;動用信心去證明自己。
1:16 運用對神的信心去承受考驗的結果,就是蒙神保守。
1:17-20在仇敵領土的遭遇,神賜智慧應付,願意學習異國文化,裝備自己;等候時機,在王面前侍立。
1:21 結局影響深遠
乙、思考默想
背景:耶路撒冷城被毁。但以理和三個朋友被擄到巴比倫,又被選中入宮,接受「巴比倫文化洗腦」。
困景:飲食、語言、價值觀不同,連名字也被更改。
善景:沒有死、受重用。
一、逆境 vs 選擇
國仇家恨,寧死不屈 vs 善用機遇,有商有量
今日盼望:考量「不為瓦存」的信念?我是誰呢?還有機遇嗎?有機會再對話嗎?
二、政策 vs 選擇
單靠自己,單打獨鬥 vs 倚靠上主,群策群力
今日盼望:考量自己的過去、今天、明天。要力敵,還是智取?
三、遭遇 vs 選擇
對著幹 vs 把握機會(化危為機)
今日盼望:應考量還有發展契機嗎?為自己、為香港、為上帝?
丙、挑戰
第一章裡,作亡國奴的年青人的內心世界與香港社運青年的內心世界有何異同?
- 潔身自愛,決心不被玷污,靠主有分辨能力。
- 國破家亡,言語飲食衝突,靠上主並不迷失。
- 堅持、接受、人際、自強不息、繼續信靠主。
- 不小看自己、不自暴自棄、合群學習,更有能力。
丁、探討
1.巴比倫政府怎樣對待準備受訓的亡國奴猶太年青人?作用何在?(1:6-7)
香港回歸祖國二十三年,作為香港市民的你有何參考價值?
2.亡國的年青人對改名換姓及飲食安排有何回應?為什麼拒絕戰勝國的飲食,而不拒絕改名?(1:8)對此刻的香港年青人又有何啟迪?
3.經過三年受訓,猶太年青人有何表現?為什麼會這樣?(1:17-20)
香港年青人所受的教育,此刻和未來又會如何?
4.年青人到居魯士元年還在是甚麼意思?(1:1,1:20)為什麼作者要特別提起?(巴比倫自尼布甲尼撒到亡國共有多少年?)
5.神的器皿被收藏在哪裡?為什麼作者要在此交代?
對今天我們在社運中的信徒有何啟迪?
6.認知上帝掌權不難,可是自2019年6月至今,社運不絕,九千多人被補,家庭撕裂,人際敵對,我們如何繼續認定上帝仍在香港掌權?
參照經文﹕
箴言第3章5-6節:「你要一心仰賴耶和華,不可倚靠自己的聰明;在你一切所行的路上,都要承認他,他必使你的路徑平坦正直。」你有何意見?
反思與感想:
但以理身在異國,要面對各樣改變,仍然堅守信仰及信念。他在別國的體制下,知道如何分辨、如何選擇該做與不該做的事;珍惜機會,努力學習多元文化;裝備自己,日後為神所用,最終成為不普通的人。
今日年青人同樣身處多元文化的都市,同樣面對各種不同聲音和挑戰。如能像但以理一樣,善用多元文化的教育充實自己,等待機會,將所學回饋社會,相信生命可以影響生命,智識可以改變社會。你也能成為現今時代的但以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