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語篇 全是恩典!

光陰荏苒十五載!踏入仲夏的六月天,「全恩心窗」這長壽專欄終於走到終點,是向廣大讀者揮手暫別之時候了。回望這十五年來的筆耕歷程,一切「全是恩典」!

自2003年1月面世以來,以身心靈健康為主線的「全恩心窗」專欄,每週三在《談天說道》 (刊登在《明報》等報紙) 的版面上與廣大讀者見面,談精神問題的起源,說醫治預防之法,講信仰靈性之道,內容涵蓋遍及社會、個人、家庭,個案人物涉獵老中青少。至今已持有15年之久,能維持這麼長期簡直是難以置信。

想起專欄設立前期,仍記憶猶新。當時在2002年秋,時任「環球天道傳基協會」《談天說道》的主編符碧珊小姐邀請本人主筆專欄,實有點受寵若驚!雖然本人當時已在《時代論壇》主持「全心信箱」專欄約五年之久,但畢竟這只是一份基督教週報中小小欄目,量力是微不足道。再想及當時的《談天說道》已在香港不同的主流報章買版刊登,如果成事,「全恩心窗」的專欄將會在大眾主流媒體佔一席位,讀者群更是百萬計的廣大市民,稍有力不足之感。

因此,誠邀多年同事與友好精神科專科醫生麥基恩醫生拔刀相助,喜獲麥醫生答允在百忙中給予支持,「全恩心窗」專欄便這樣誕生,名稱取自我倆的名字﹕「耀全」和「基恩」,日後更被不少讀者視作「雙劍合璧」的最佳拍檔,但本人是清楚知道這關係一直是麥醫生在前補我之不足。一年後,精神科專科醫生陳玉麟醫生願意加盟助陣,令我們更喜出望外。這些年來,除了在專欄寫作之外,我們三人合作無間,包括每年一同主持「與情緒共舞」系列式公開講座,走遍港九新界各區回應市民的需要,三人之同工被譽為「三劍俠」!

經過近十年的筆耕,開始有「江郎才盡」之感,我們希望加入女性專家,以擴闊探討課題,故由2013年開始,家庭醫生麥陳潔芝醫生和精神科專科醫生馬燕盈醫生陸續加入專欄寫作團隊,令我們團隊更平衡充實,是很感恩的團隊配搭。

回望這些年來,我們努力不懈為現今社會與都市的市民,提供設身處地的專業知識,解答林林總總奇難雜症的困惑與精神健康問題。但本人深感最大的得益者乃是自己,由真實故事改編的各個案例子,我們都努力以「全人醫治」的角度,即身、心、靈三方面入手,輔以現代昌明精神醫學專業知識、心理學和基督教信念,為病患者提供全面的治療。我們相信人乃「有靈的活人」〈創2﹕7〉,故此我們也著重人的靈性與信仰,相信「心」與「靈」的健康乃息息相關!

時至今天,我們看見神在「全恩心窗」專欄事工上的祝福是如此的豐厚,數算恩典的同時,期望「取而代之」的專欄能與時並進,為讀者帶來不一樣的「驚喜」,資料內容更新穎和更貼近人的身心靈所需,無時無刻為您我他的生活或生命提供更適切的幫助,分享基督教豐盛生命的信息!大家齊心建立一個更正向、更正面、充滿正氣和正義的社會。在收筆之前我要感激謝芳小姐一直在背後協助責任編輯,以彌補我這「執筆忘字」、「詞不達意」的作者的不足。各位讀者再會!


李耀全博士

環球天道傳基協會國際總幹事(義務)

人際脈搏事件簿 之 戀愛妄想 (四)

出身卑微的陳小姐,在公司努力工作三年並得到老闆的讚賞和肯定,但她卻誤解是「愛的表示」。雖然已婚成家的男方完全否認這事,她此感受卻揮之不去!看來她可能是患上了「戀愛妄想」 (erotomania or de Clérambault’s syndrome)。「戀愛妄想」屬於妄想症其中一種,患者以單身女人為居多,戀慕的對象往往就如陳小姐的老闆一樣,「非富則貴」。患者往往把她所戀慕對象任何的言行舉止(或非行動)詮釋為對自己直接或間接「愛的暗示」,而且是篤信不疑。

患上「戀愛妄想」的人一般具有很重的自卑感,在基本生活與感情生活上更有嚴重的缺失,常常期望能遇上心目中的白馬王子。陳小姐是家中的長女,有三位弟妹,父母又忙於幹活,缺乏家庭溫暖;加上性格內向,結交友誼也有限,更不用說談戀愛。故此,在長期得不到的賞識與讚許之下,她便很容易墜入「夢寐以求的情人終於出現」之假象,當以為「夢想成真」時,便變本加厲堅持己見,以免別人破壞「好事」。

「戀愛妄想」通常是​​慢性疾病,治療包括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心理治療要治標也要治本,介入先要從一般妄想症的治療法開始,明白治療不可用一般直接駁斥的手法,因愈強硬的方法便帶來愈大的反彈。而患者的妄想既不是建基在理性的基礎,忠言逆耳,故此只會加深主觀的感受與相應「失效」的回應。筆者一般是用深度的同理心盡量與患者「認同」(不是認知的認同,乃是感受上的認同) ,明白肯定患者心靈的需要。治療師可以與事主合作,與事主自行協定一些方法來加強確定她的感受是真實的(或不真實的),這是需要時間與耐性的。當現實更加明朗時,輔導可採用「認知行為治療法」,找出感受與行為背後的核心信念,讓事主更加明白她行為背後的動力,需用更現實的反應取而代之。

總的來說,治療要將「妄想」化為「理想」,並針對心靈深處的渴求。陳小姐心中的盼望乃人最基本的需要﹕「愛與被愛」。「愛與敬重」乃基督教中夫妻相愛之道,我們亦相信「我們愛,因為神先愛我們!」〈約壹4:19〉 再者,「愛人如己」更說明「愛與戀愛」和「自尊與自愛」乃息息相關。筆者心靈輔導與牧養模式(Soul C.A.R.E.S.)正正是以全人醫治的概念而作出終極的治療。

李耀全博士 資深個人、婚姻與家庭治療師

人際脈搏事件簿 之 戀愛妄想 (三)

陳小姐患了「戀愛妄想症」,妄想症是對一些非事實的情況,堅信是事實。 陳小姐 由於出生於基層家庭,雖然努力工作,也贏得老闆讚賞,但內心深處卻充滿自卑;雖然渴求拍拖,卻是不敢步入談戀愛階段。這種不能滿足的渴求,竟然演變成一種「愛的妄想」。

愛是每一個人的基本渴求。作家 CS Lewis 的“The Four Loves”著作中提及四種愛: (一)父母的愛 (Storge);(二)兄弟或朋友的愛 (Philia);(三)男女的愛、或稱戀愛(Eros);(四)完全的愛或犧牲的愛 (Agape)。這四種愛各有特色,其中第四種犧牲的愛是最偉大的。陳小姐渴求男女之間的戀愛,是很自然的事,但這種愛可遇而不可求,她需要遇到適當的男士, 而對方又對自己有意思,這種愛才可以正常地發展;若是只有單方面的幻想,這種愛便不能得到滿足、不能實踐、不能發展。至於父母的愛,每人在成長階段,都有不同程度的經歷。陳小姐是家中的長女,在她以下有三位弟妹,她的父母又忙於幹活,可以想像她從父母及弟妹方面經歷的愛不會很多。至於朋友方面的愛,由於她性格內向,與同事甚少交往,相信從這方面的愛也很貧乏。犧牲的愛,通常在宗教信仰裡面尋得。由此可見,陳小姐內心深處對愛的渴求是十分強烈。

治療方面,除了藥物外,陳小姐還需要心理治療。由於她對自己的信念堅信不移,所以不能直接駁斥她所說的並非事實,故此,認識陳小姐的渴求,對於其妄想症的治療十分重要。首先,可以逐步使她接觸其他的愛,如宗教信仰,讓陳小姐接觸主耶穌基督那無條件犧牲偉大的愛;在教會裡有機會認識主內弟兄姊妹給予「朋友的愛」。陳小姐也可接受家庭治療,治療師引導她的父母如何適當地表達父母對子女的愛,藉此減輕陳小姐對男女之愛的渴求。另外,個人輔導幫助陳小姐肯定自我價值,重建自信。至於「認知行為治療法」有助陳小姐評估現實狀況,明白跟老闆發展感情是不可能的事,自願放棄這想法, 取而代之把精力轉移到增值自己方面,為將來的新戀情而努力。

人際脈搏事件簿 之 戀愛妄想 (二)

愛與被愛是人類共同的情感。可是陳小姐戀慕上司的情況,已超出了正常的程度,她有可能是患上了「戀愛妄想」 (erotomania or de Clérambault’s syndrome)

「戀愛妄想」屬於妄想的其中一種,在女性中較為常見 (下文用她代表患者,他代表被愛者)。患者通常是一個單身女人,相信一個地位崇高的人愛上了她。被愛上的人,年齡通常較患者為大,並具有受人景仰的社會地位,這可能是政治、舞台、電視上的公眾人物、醫生、牧師,甚至是上司等。

雖然他沒有作任何事情引起她的注意,甚至可能不認識她,不知道她的存在,但是她會把一些很中性或無關的事情,當作是他向她發出愛意的明示或證據,例如她會認為他通過媒體特別的眼光、信號、心靈感應或消息來宣告對她的愛情。而患者通常則透過信件、電話、禮物、甚至是意想不到的方法來回饋這份愛。她深信對方非常愛她,甚至比她的愛還多,還會為此而感自豪。她所給予的戀愛理由是不合邏輯和荒誕的,這種妄想可能導致纏擾或其他潛在威脅和危險的行為。不過,當事人不會認為或承認自己的思想或行為出現了問題。

「戀愛妄想」可以是獨立出現,也可以與其他精神疾病並存,相關的疾病包括精神分裂症、嚴重抑鬱症、雙相情感障礙、阿爾茨海默氏病、癲癇和左額葉損傷。

「戀愛妄想」通常是​​慢性疾病,但是通過適當的治療,能舒緩患者的妄想症狀,治療包括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然而,由於她堅信自己的妄想是真實無誤的,因此她對自己的情況缺乏洞察力,更可能永遠也不會尋求治療,所以家人或朋友的應敏於洞悉及盡早勸喻就醫,對患者及早醫治很有幫助。但倘若她的情況已對別人造成嚴重的滋擾或危害他人的人身安全,必要時可考慮住院治療。

馬燕盈醫生     資深精神科專科醫生

人際脈搏事件簿 之 戀愛妄想 (一)

陳小姐在一間很具規模的貿易公司工作已差不多三年,工作表現優異,一直深得老闆欣賞,去年還升職加薪。這位老闆是一位事業有成的中年已婚男士,育有一雙子女。他年輕時在英國著名大學畢業,其後回港發展事業,自己開設公司,在行內很有名氣。而陳小姐出身於基層家庭,父母一直在幹粗活來養活四個兒女。作為長女,陳小姐中學畢業後便放棄升學機會,年紀輕輕踏足社會工作來賺錢養家,因學歷不高,只好努力工作。雖然她的努力沒有白費,更贏得讚賞,但內心深處卻充滿自卑感,加上性格內斂,故與同事甚少交往,對男女感情更是採取逃避態度。

升職後,陳小姐在工作上跟老闆的接觸也隨之增加。近來,她發覺老闆無論在言談或舉止都極不尋常,例如經常無故走近身邊,接觸的眼光和語氣都是溫溫柔柔,甚至送她一些公司贈品;午餐時分也會走來吩咐她記得吃飯…。近月放工,多次發現老闆遠遠尾隨她回家或去不同的地方。她覺得老闆有愛意暗示,很快會四處宣告深愛著她,承諾盡快離婚和娶她為妻等。

當她將這「浪漫愛情」告訴父母及弟妹時,他們卻嘲諷她不要發白日夢。連幾位好朋友,也認為她因工作壓力,弄致精神緊張、思維混亂而產生遐想,勸慰她不要鑽牛角尖。家人朋友的這些回應令她非常反感,認為是他們妒忌自己,甚至想横刀奪愛。

為了證明自己和老闆的感情是真愛,她決定盡快公開戀情。上班時以親密的名字稱呼老闆,服飾衣著顏色跟他相襯;在公開場合緊緊貼近他,下班跟著他一起離開;還在自己的面書上放了一張工作時的合照,下款寫上「我們要結婚了!」老闆知道這一切後,將陳小姐叫到辦公室,並嚴正表明自己對她絕對沒有半點愛意,希望陳小姐不要單方面胡思亂想;同時還警告說如果再受如此滋擾,會即時解僱她。但是,陳小姐不怒反喜﹕「他這樣說一定是以事業為重;暗示解僱我,是方便日後能早日組織美好家庭。」

陳玉麟醫生  資深精神科專科醫生

人際脈搏事件簿 之 有愛無性 (四)

結婚剛剛一年的陳先生和陳太太非常恩愛,而且他倆都是虔誠的基督徒,在基督信仰和靈性上十分親密。可惜卻在夫妻性親密關係一直保持距離,陳先生向太太的性要求都一一被婉拒,「真正的愛是超越情慾的限制」這是太太「義正嚴詞」否定夫妻正常性生活必要性的大道理!深愛太太的陳先生無奈全然接納這「有愛無性」的夫妻關係。直到有一次,太太看到一則有關知名女子因受早年遭性侵犯陰影而選擇自殺的報導,陷入反應激烈、鬱鬱不樂、失控的情緒,更失去一般生活的能力與動力;甚至「反抗」丈夫的擁抱和安慰,始揭露她曾遭遇性侵的不幸!

從陳太太對一則簡單的新聞報導產生如此强烈的反應,足以令我們有理由懷疑她曾受過莫大的創傷,或者這則報導與她的經驗非常相似,勾起她已壓抑多年慘痛的記憶。她可能患了 「創傷後遺症」 (PTSD,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一篇類似新聞便引發了 「第二次的傷害 」 (secondary trauma)

陳太要盡快尋求各樣專業的治療,包括藥物治療、心理治療及創傷治療。若創傷似是記憶猶新,創傷治療便是首要施行的治療,幫助陳太太正面面對昔日的創傷,尤其是採用創傷經驗重塑治療(Exposure Therapy) 將負面的記憶一一地化解。心理治療方面,陳太太所需要的是重建自信及互信,尤其是對男生,當然這包括自設人際關係健康的防線,和自我保護的能力。其實陳太太不一定是對「性」有錯誤的認知,她可能是用「宗教」作為她自我防衛措施(Self defense mechanism) 避免再次受傷害。故此她需要與丈夫接受一位基督徒專業的婚姻及性治療師的幫助,克服抗拒性親密的心態。

本人相信經過適切的治療,陳太能完全得到醫治,事因陳先生對太太有真心無私的愛。基督信仰亦該幫助她得康復。因聖經教導﹕「愛裡沒有懼怕,完全的愛可以把懼怕驅除…。」〈約壹4:18〉

李耀全博士  資深心理、婚姻與家庭治療師

人際脈搏事件簿 之 有愛無性 (三)

陳先生和太太是恩愛夫妻,也是虔誠的基督徒,可惜他們結了婚一年,也從未成功有性生活。究竟性在婚姻生活中是否重要?

「性」是人類天生的自然需要,也會給人享受滿足的感覺。可惜在商業社會常被利用作推銷的「交易的商品」,甚至將之與性濫交扯上關連,如「淫蕩」、「污穢」等;更視之導致身心靈敗壞之物,如性病,墮胎等,形象負面,更不會作公開聚會的話題。

根據專家的分析,性是夫妻關係的重要元素,它不單是延續後代的途徑,也是夫婦深層表達愛的方式。兩人藉著身體親密接觸,表達身體的感受,當中的互相配合,以致共同享受過程,達致彼此滿足對方,當中有夫婦的深層信任和委身的關係,也能增進相互感情。

陳太不單對性有誤解,她逃避性原因很可能是年前曾受性侵犯或傷害。由於社會普遍對性有負面形象,所以很多女士縱然曾受過性侵犯或傷害,也不願向身邊的親人講出來,正如陳太選擇向丈夫隱瞞這段傷害歷史,以為時間會冲淡一切。誰料這影響潛移默化地侵蝕陳太的心靈,使她害怕與異性有親密的接觸,不能與丈夫有性行為。即使看到有關別人受性侵犯的報導,也產生極度恐慌和焦慮、缺乏安全感等徵狀,甚至失去了照顧家人和自己的能力。她很可能是患了 「創傷後遺症」(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而有關性侵犯的新聞又讓她引發了 「第二次的傷害 」(secondary trauma)

陳太要盡快尋求治療,包括:(1)藥物治療:可舒緩創傷後遺症的徵狀。(2)認知治療:學習辨識自己的徵狀及其生理原因,明白創傷的事件已是過去,察看實況;澄清對某些事情如「性」方面的誤解,重建正確的態度;學習保護自己避免再受傷害等。(3)創傷治療:創傷經驗重塑治療 (Exposure Therapy) 和「動眼減敏」重整治療 (EMDR) 這些都要由有專業訓練的治療師執行。而一位能與她建立信任關係的治療師,以及丈夫的諒解、接納和支持,都可以讓陳太重建安全感,也有助治療過程的成功。

陳潔芝醫生  資深家庭醫生

人際脈搏事件簿 之 有愛無性 (二)

個案中的陳小姐似乎曾經歷性侵 (Sexual abuse),這個「不能說的秘密」對當事人的心理造成長遠和負面的影響,包括聽到「性侵」同類事件的強烈情緒反應,以及極之抗拒婚姻中的親密身體接觸等。

兒童性侵,是指強迫或說服兒童參加性活動。這不一定是身體接觸,它可以在網上發生。很多時候孩子都不明白在自己身上發生的事情是性侵,甚至可能不明白這是錯誤的。

兒童性侵的定義可分為兩種﹕接觸式性侵(Contact abuse) 和非接觸式性侵(Non contact abuse)。接觸式性侵包括和兒童發生性交,如強迫或鼓勵兒童參與性交;迫使兒童脫掉衣服,觸摸施虐者的性器官或手淫等;愛撫兒童;把性器官放在兒童口腔、陰道或肛門內進行性交。非接觸式性侵包括鼓勵兒童觀看或聽性行為;沒有採取適當措施防止兒童接觸其他人的性行為;網上在線性侵,如製作或查看或分發性侵兒童的圖像,以及向孩子展示色情內容等。

性侵會對受害者造成負面的心理影響,包括恐懼、無奈、內疚、恥辱、 責怪自己、隔離感、被背叛感(覺得父母沒有保護他們)、憤怒、悲傷、閃回和發惡夢等。性侵對受害者產生影響是很長遠,即使長大成人也不能消卻。這些的影響包括:抑鬱、焦慮、 內疚感、憤怒、失去感、閃回、恐慌發作、失眠、自卑、分離感覺、社交隔離、關係問題(如無法信任別人)、自殺行為、藥物濫用、性困難、育兒問題(如擔心自己是壞父母,怕虐待或過度保護孩子)、創傷後遺症、斯德哥爾摩綜合症等。

當事人需要接受各種融合的治療方法,包括心理和藥物治療。認知治療,旨在幫助倖存者認出扭曲的認知,並嘗試用更準確和實際的認知來代替它;體驗式或探索式治療,集中重新體驗創傷並將其與成人自我互相融合;行為療法的重點是幫助倖存者學習新的應對策略和技能,建立更具適應力的行為反應;藥物也能幫助因性侵而引起的情緒困擾徵狀。

馬燕盈醫生     資深精神科專科醫生

人際脈搏事件簿 之 有愛無性 (一)

陳先生和太太都是虔誠的基督徒,積極參與教會事奉,是眾人的模範。他們結婚剛滿一年,非常恩愛。陳太對丈夫愛護有加,每天工作雖然繁忙,但仍全心全意照顧丈夫的起居飲食。而作丈夫的陳先生亦非常痛愛這位善解人意又賢良淑德的妻子。

其實,陳先生和太太自結緍後一直沒有性生活,當他每次向太太有所要求時,太太都婉拒,藉詞說身體很累、頭有點痛、月經剛剛來等等;若陳先生對太太有較親密的身體接觸,她總是顯得很緊張,連忙制止,甚至推開他,令陳先生產生強烈的被拒感,既迷惘又內疚,不知是否自己做了甚麼不對的事情傷害了太太。陳先生曾鼓起勇氣輕輕提及夫妻性生活事宜,太太卻「義正嚴詞」地回應說:「真正的愛是超越情慾的限制」,並且引用很多聖經的章節及信仰上的道德倫理來解釋,性在夫妻關係上並不是最重要的一環。陳先生因太愛太太,故亦全然接納「有愛無性」的夫妻關係,絕不會勉強。

在一個休閒的週末,陳太在報章上讀到一則新聞,是關於一位頗有知名度的女子突然自殺身亡,「有傳言指這女子早年曾受到性侵,故情緒一直受到很大的困擾。」陳太頓時目瞪口呆,眼有涙光,在旁的丈夫以為她只是感情豐富,為這不幸離世的女子傷感。但陳太鬱鬱寡歡的情緒維持了數天,不時無故失控地哭起來、神情慌張或手足無措,害怕離家或見任何人,每天都長時間瑟縮在被窩裡不願起床,失去了照顧丈夫和自我的生活處理能力。

陳先生看在眼裡很心疼,他嘗試上前去抱擁和安慰她,但雙手剛伸出,她突然尖叫起來,用力把丈夫推倒在地,不停地說:「不要過來!走開!不要碰我!所有男人都是禽獸!」陳先生看見太太雙眼流露出極度之恐懼,感覺她似曾有一段非常傷痛的經歷,此刻的他既害怕又憤怒,「至愛的妻子曾遭受性侵?」的疑念不斷湧出,很想逃避和抑壓…。當冷靜下來後,他決意要排除萬難,用最大的努力來幫助太太走出這創傷之陰霾。

陳玉麟醫生  資深精神科專科醫生

 

人際脈搏事件簿 之 依戀醫藥 (四)

陳先生是一位完美主義者,尤其是極度關心自己的健康;又望子成龍,因不滿兒子學業表現而認為他患上專注力失調症,不斷找不同專科醫生作診斷。當醫生不認同他的想法時,更大發雷霆,甚至向政府投訴。

初步看來陳先生可能患上「身心症」,或稱「軀體化精神障礙」(Somatic Symptom Disorder)。上期已指出「身心症」是導致軀體症狀的精神疾病;有研究顯示,「身心症」的近親中,抑鬱症和酗酒的發病率較高;曾被性虐待、有童年陰影、性情消極、壓力過重、感覺過敏、過分重視身體症狀、否認心理因素以及把軀體症狀歸咎於身體疾病的人,都比較易患上「身心症」。「身心症」因沒有結構性的病因,患者亦沒有甚麼真正的藥可服,故此多採用心理治療的途徑。

心理治療的焦點與關鍵乃斷定陳先生問題的核心。在這個案中有三個重點:(一)陳先生對健康與醫藥的執迷;(二)完美主義的種種執著表達,如向自性(self-oriented)、他向性(others- oriented)或被處方(socially prescribed));(三)他對兒子過分不合理的期待。當然這三方面都是與陳先生處己、處人、處世與處事的思維的模式與手法有關。若從完美主義類別分析,他的執著乃屬於向自和他向的類別,動機都是好的,但卻源於「自我中心」的人生觀,结果變成弄巧成拙。治療重點是要駁斥他一些反效果的核心思想,因為這些都與他核心價值有緊密的關係。

一個人的思想、行為與情緒均由自己的核心思想引發,而陳先生的執著實與他的核心信念有關,如人能依靠自己的努力完全操控一切,如身體的健康、事物的完美和孩子的前途,心理治療便要打破這些執迷。基督徒信靠上帝,才會看見和獲得極美的祝福「耶和華以勒」。「耶和華以勒」就是「耶和華必有預備」,上帝在一切的事情及需要都為我們預備,使我們一無所缺。

李耀全博士  資深心理、婚姻與家庭治療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