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人生:考績評核

「學校今年推行教師考績制度,張老師需要評核一些科任教師,而其中一位是張老師的好朋友馬老師。在評核的過程中,張老師要填寫一份評估表格,然後與接受評核者會面討論,再將表格交給校長。張老師認為馬老師某幾方面表現不濟,在評估表中他應該如實填報。但馬老師曾向張老師說:『我們是好朋友,我想你也不會評我太差吧!』張老師不知如何是好。」

以上只是一個虛構的個案,如有雷同,實屬巧合。然而,學校每年都會為同事進行考績。究竟如何發揮考績制度的功能,達到它的預設目的?又如何防止制度被濫用或製造不良辦公室文化?這是創建和守護制度的人必須思考的問題。

很多公司和機構利用考績制度成為衡工量值的工具,以衡量續約、加薪、花紅、升職等待遇,上司的評價舉足輕重。然而,在學校可以是不一樣的,考績可以是發掘同事的強項長處,加以肯定;同時又查找進步空間,釐定目標,化為行動。當然,考績在衡工量值與查找發展方向的兩個功能上並非相生相剋,反之應該是相輔相成的;考績制度應該包含這兩方面功能,只是輕重有別;倘若學校考績多強調發展性功能,則可減低制度被濫用的情況。

誠然,以考績制度衡工量值也有其必要性。評價老師的工作表現必須有客觀標準,而非憑評核者主觀感受而籠統評定;同事手執這些標準也可知道何謂優良,何謂差劣,被評價時也知道評核準則。然而,若評核者只在考績工具上打分數,沒有具體評語,會使被評核者茫無頭緒,不知評分的立足點。所以,評核者必須透過日常觀察與合作,積累對受評者的了解。以上述個案為例,張老師認為馬老師某幾方面表現不濟,不應只在考績過程在評估表中表達,而是日常合作中已提醒指點同事,讓他知悉自己的弱點,而加以改善。

考績制度要發揮它的發展性功能,必須從考績工具著手。以往考績工具大多數由上司填寫,猶如老師給學生的成績表一般。考績工具如能加上被評核者上年度訂定的計劃達成狀況、受評者的自評、反思、下一年度計劃及實踐策略,再由評核者評價,才真正發揮到考績制度的發展性功能。再以馬老師和張老師為例,若在日常合作中,張老師已點出馬老師在工作上須加以改善之處,而馬老師在考績工具上又能自我反思並且訂定改善策略,那麼考績會面就來得更有建設性了。

有人認為成功的領袖必須表現卓越;依我看來,能協助下屬表現卓越,才算得上一位成功的領袖。

鄭建德校長

滙基書院(東九龍)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