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師心言〜悲憫(compassion)的真意

最近在基督教榕樹頭之光協會35周年慶典上分享信息。35年來她與最貧窮的一群(其中不少無家者)同行,若沒有很深的信念與悲憫之情(compassion),絕不可能堅持這麽久。

我以「耶穌說:我渴了!」〈約翰福音19:28〉為題向他們致敬。耶穌在十架上說「成了!」之前,他說:「我渴了!」此時的他需要的是一口涼水,而人竟輕蔑、嘲弄地「贈」上一口酸苦的醋。神甘願為人承受罪的惡果而親嘗十架之苦,其悲憫之情何其深厚,而世人竟以無情相報。可幸天父不離不棄,以恩慈確保人間有情。

在終末的時候,審判世界的基督將兩類人分開,一類得獎賞,另一類則受棄絕,分別乃在有沒有悲憫之情。看見一位最卑微的小子餓了,便動了慈悲心給他吃;看見他渴了便遞上一杯涼水;看見他赤身露體、病了、在監牢中,便關心照顧探望他,這一切,基督說,都是做在他身上。對,人間依然有情,香港社會也可算是一個有情的社會。然而當卑微的小子說:「我渴了!」我們是否願細心聆聽,聽清楚他所「渴」的是甚麼。是肉身抑或心靈的渴?孤單的人渴求同在、聆聽的親切相交;心靈受創的人渴求的是親切的安慰、開解;罪疚深重的人渴求赦免、復和、接納;受屈的人渴求正義伸張…這一切比簡單的一杯涼水複雜、麻煩和費神得多。不少人縱然有情,也因此自然地找捷徑去「處理」這些渴求,將它化成簡單的「一杯涼水」。如此,我們所遞上的「一杯涼水」,接受的人可能覺得是一杯酸醋。關鍵乃在,關懷的行動是否受悲憫之情所驅策。真正的悲憫不是出於一時的感動,而是出於一種決意,決定與悲苦的人同行,願意到那連他們自己都不願面對的情景,在那裡與他們同在、同感,繼而與他們尋索出路。這正是聖子耶穌基督道成肉身來到世上所作,所展示的生命形態。為了向苦罪的世界遞上「一杯涼水」,基督走上罪人本應自己被掛上的十架,「悲憫」的真意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

余達心牧師
編輯 : 謝芳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