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我校有一個特色,就是每年為有急切需要的機構舉辦慈善籌款活動。去年,我校就為教會重建而舉辦了一次老師歌唱比賽籌款活動,形式為五位男老師與五位女老師分別組成男子隊和女子隊,以唱歌對戰。參賽的老師在台上載歌載舞,評判就是台下的學生。當然,歌唱比賽只是「甜品」,慈善籌款才是「主菜」。一眾學生眼見老師放下平日在課堂嚴肅的形象,在台上為善款獻唱,大家都慷慨解囊,整個活動順利進行,十分感恩。
今年,我們為另一所教會的重建項目籌募經費,但形式不再是老師唱歌,而是舉辦「師生慈善便服日」。當天無論捐獻與否,老師和學生也可以穿著便服回校。由於我校從未舉辦過「便服日」,這個構思自然引起老師之間的廣泛討論。老師們思慮繁多,訓導老師擔心學生當天穿著奇裝異服,不符合學生身份;輔導組老師又憂慮學生正值青春時期,過分注重自己的形象下,或會以過分的心思打扮,又或會用過量金錢置裝;班主任老師又恐怕學生自我形象低落,或會糾結於該穿甚麼衣服,才不會被同學嘲笑等等。結果,一眾老師竟然歸納出五十多項「不可以」條款;例如不可以穿短裙或短褲、不可以戴帽、不可以戴太陽眼鏡、不可以穿露肚臍衣服……。我頓時大惑不解,老師何以有如此那麼多的憂慮呢?我校的學生素來不是儉樸、純真的嗎?我並不覺得他們會藉著便服日而放縱放肆起來。
於是,我趁一個機會向全校老師明言:「今年舉辦便服日的重點是為教會重建項目籌款,請同事們向學生介紹一下教會的背景、教會的需要,鼓勵學生按自己的感動和能力作出捐獻。除此以外,其他都是次要。至於,如何與學生簡介便服日的安排,只需簡單幾句話便可以了。今天,我們想到了五十條『不可以』條款,想必又會有另外五十條『不可以』了,那又何必呢?」
最終,負責籌備是次活動的老師只向全體學生公布便服日的目的、為教會重建籌款的意義,以及指示學生當天衣著簡約樸素便可以了。我們一條「不可以」條款都沒有公布出來。
活動當天,不同專職的老師仍然有疑慮。故此,學校門口便有了四位訓導老師檢查學生儀容服飾,又安排了四位輔導老師準備跟進那些不符合學校要求的學生。最後結果,全校沒有一個學生因為儀容服飾不合乎標準而被「檢舉」出來。由此可見,學生是真心想藉便服日為教會籌款,目的是這樣單純。我總覺得天父玉成其事,天父總會悉心安排,天父總會保守。
翁港成校長
中華基督教會基新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