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賜平安的主親自隨時隨地賜平安給你們。願主與你們眾人同在。…願我們主耶穌基督的恩惠與你們眾人同在。」《聖經新譯本》〈帖撒羅尼迦後書3 : 16,18〉
踏入新的一年,或許仍需要面對著全球社會、經濟、政治不明朗的前景,活在當下的你又會持守怎麼樣的心境或態度?作為基督徒,在前瞻「不明朗」的大氣候時,應該定睛於主耶穌降生之真義,「賊來了,不過是要偷竊、殺害、毀壞;我來了,是要使羊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約翰福音10﹕10〉
編輯﹕謝芳
聖誕節的意義
聖誕節對一般人來說,可能只是多了幾天假期,享受一個月的假日氣氛,逛商店購物送禮的日子,跟宗教信仰完全拉不上關係。耶穌基督的誕生:一個生長於亡國700多年的以色列,受著羅馬分封王侯統治。他並不是誕生於皇宮,而是包著布衣,以馬槽充當嬰兒床,他能有甚麼大作為嗎?他的生日似乎不能與英女皇壽辰相比,在英國強盛時期,植民地的香港也曾因英女皇壽辰而享有一天假期。但慶祝耶穌基督的假日,在許多西方國家都超出一天假期,甚至近乎中國人慶祝農曆新年一般熱鬧半個月。何解耶穌基督的誕生可以為世人帶來普世同慶呢?
新約聖經四卷由他的門徒所筆著的福音書都以不同角度描述耶穌基督降生,馬太福音記,耶穌基督是先知預言的君王彌賽亞,解放以色到民的救贖主,是大衛王的後裔,在大衛王的家鄉伯利恆誕生。卻因幾位不明政治凶險的東方智者,來到受羅馬政權統治的以色列分封王侯面前,尋訪猶太人的新生王,結果,震動全城百姓,惹起羅馬政權忌恨,招致殺身之禍,新生王的父母亦要帶著他逃難埃及。有傳道者寓意,一向受撒旦管轄的人心,如今獲解救出路,舊勢力魔鬼豈不忌恨起而攻擊呢?有曾經與靈界接觸的人,多次想到教會聽道學道,往往出現阻滯,不能成行。
馬可福音記載他是神的兒子,是福音(好消息)的開始。他是預言中要來施行公義審判的君王,有一位為他行程打點一切的副官(施洗約翰)。他的誕生為猶太人400年沒有先知,沒有啟示的「沉默時期」劃上句號,展開神拯救歷史的新世代。
路加福音描述耶穌基督是神憐憫施恩拯救的救主,是神而人子,為要尋找拯救失者。這樣說可能會得罪不少人,但這亦是不爭事實,因為,我們想做的好事善事行不出來,不想犯的醜事惡事卻做了出來。我們因為不能自救才需要救主,他的降生並非來召喚那些無罪的義人。只有無罪的耶穌基督才能代替人們的不義,才能擔當或撇除我們的罪污。
約翰福音卻記載耶穌基督就是神在肉身顯現的道,是詩人所認知的神的權能,是太初空虛混沌之時,神用以創造的話:「祂說:有!就有,命立就立。」不單使無變為有,也立定了各樣自然界、科學、物理、生態和受造之物一切定律,有智慧和計劃地設立萬物的秩序和系統。他也是神的一份愛的禮物。「神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約3﹕16〉
到了曾經迫害耶穌門徒的使徒保羅歸信基督後,他以自己蒙憐憫的經歷與基督降生掛鉤,且視神的憐憫讓他以蒙恩罪人之身作人版,讓別人看見神恆久忍耐的愛。「『基督耶穌降世,為要拯救罪人。』這話是可信的,是十分可佩服的。在罪人中我是個罪魁。然而,我蒙了憐憫,是因耶穌基督要在我這罪魁身上顯明他一切的忍耐,給後來信他得永生的人作榜樣。」〈提前1﹕15-16〉保羅又將四福音作者的描述,歸納為一件神聖奧秘大事,「敬虔的奧秘真偉大啊,這是眾人所公認的,就是:『他在肉身顯現,在聖靈裡稱義(「在聖靈裡稱義」或譯「被聖靈稱義」),被天使看見;被傳於列國,被世人信服,被接到榮耀裡。』」〈提前3﹕16〉
在曾經服侍的更生人士中,有為在監中收到更新會送來的食物禮包和福音聚會決志信主(耶穌)2份聖誕節禮物,作感恩見證。但願我們在這節慶日子,將你信主的經歷分享開去,使更多人認識基督降生的意義。
潘國光牧師
香港基督教更新會義務事工顧問
前景仍有隱憂
香港是一個開放型經濟體,依賴進出口及旅遊業維持香港經濟,香港經濟狀況會受外圍因素影響。自2020年爆發新冠疫情,對全球(包括香港)經濟帶來具大影響。雖然全球疫情漸趨穩定、各國經濟活動陸續恢復,但是外國及本地利好因素仍未有明顯轉好的趨勢,前景仍有隱憂。根據特區政府在《二零二二年第三季經濟報告》指出,香港GDP已連續三季收縮,第三季更出現4.5%負增長,比市場預期差。本文會從以下數個方面來分析香港未來經濟狀況:
(1) 本地樓市及股市下跌。2022年6月16日美國首次加息0.75厘後,反映樓市的中原城市領先指數CCL由2022年6月的180.22點到11月四個多月跌至157. 67點,約13%。同時,香港恒生指數亦下跌約17%,對比上年8月樓市和股市更分別下跌21%及30%。香港人的財富減少,亦會減低消費意欲,財富效應通常滯後,對香港經濟帶來隱憂。
(2) 隨著多個國家陸續開放當地的旅遊業,不少有消費能力的香港中產人士也計劃到外地旅遊。我也有朋友買了12張機票,預備在這兩年去12次旅行。市民到外地旅遊和消費以及移民潮的出現,意味著本地消費下降。
(3) 各國經濟情況會對香港經濟構成影響。現時,香港的主要出口除了中國內地外,還有台灣、美國、英國等地,以上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狀況也會連帶香港出口受影響。2022年首十個月的商品整體出口貨值較2021年同期下跌4.4%,這意味著本地經濟活動收縮。
(4) 國際環境亦會影響香港的經濟,當中以俄烏戰爭與全球疫情較為關鍵,一方面疫情破壞了全球供應鏈令貨源短缺,導致物價上升;另一方面俄烏戰爭的持續亦會提升油價,帶來滯脹,高失業高通脹對香港更加不利。
(5) 本地旅遊業是促進本港經濟發展的重要一環,然而,本地旅遊業發展持續低迷。香港於2022年9月下旬起調整外地遊客的入境安排,吸引大量人士來港。根據旅遊發展局的數字,2022年10月的訪港旅客人數,比上年同期多出7倍,但比疫情前仍下跌了97.5%。
隨著12月29日取消「疫苗通行證」及所有入境強制檢測措施,入境香港不用再隔離及做檢測,本地旅遊業與消費有望復蘇,但仍要視乎國內疫情和經濟情況。總括來說,利率、資產價格、俄烏戰爭、國內外疫情和經濟環境等因素,仍將主導本港未來經濟,除非所有不利因素消除,否則未來香港經濟仍有隱憂。
李樹甘博士
香港樹仁大學商業、經濟及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