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在基督裡,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經過去,你看,都變成新的了!」《聖經新譯本》〈哥林多後書 5:17〉
編輯﹕謝芳
10月18日是基督教新希望團契20週年感恩晚會,當晚出席人數眾多,大家都懷著喜樂的心參與聚會,但原來當中有些參加者是昔日曾經經歷被賭博及賭債影響的家庭,他們最初來到新希望團契的時候是帶著驚惶、恐懼、憂傷、無助失落的心情,賭徒因為自己的賭博問題加上欠下賭債,雖然知道是禍害家人,但卻不能自拔地重複這種惡性循環,因此,他們也對自己感到失望;至於他們身邊的家人更加無辜被牽連入這種惡性循環當中,不單止一次又一次的幫助至愛的家人清還其賭債,更加因著家人這種沉溺的行為不能自拔,卻無法改變而感到憂傷及徬徨無助。但在感恩晚會中,一個又一個的家庭經歷破鏡重圓,生命得著主耶穌愛的醫治而脱癮重生,從他們喜樂的面容,見證著主耶稣奇異的恩典,這也是新希望團契在這二十年仍然堅持不懈地盡心幫助受賭博和賭債影响的家庭的原因。
當晚分享的講員為中國神學研究院神學科教授雷競業博士,他指出團契的名字改得好好,稱為新希望團契,這個名字也讓大家去思考一下究竟人生的「希望」在哪裡?「希望」是甚麼? 我們的社會不斷在售賣「希望」給人們,無論是社會或者公司也不斷地在推銷「希望」,例如:社會上廣告推銷有錢就可以去一些高級旅遊點享受、馬會投注站及馬場近年也裝修得華麗開放,吸引一家人去緓樂享受,令你滿有盼望。社會常常賣很多「希望」給我們,告訴我們有錢就有希望, 於是我們便買了社會上告訴我們的希望,例如:能考入大學就有希望、希望盡快有錢就成功、希望在30歲可以買楼置業。但實際在生活上我們又未能做到,例如我們縱然努力工作但工資永遠追不上樓價,既然努力工作不能給予盼望就不如賭博。沒有人一開始賭博就想成為病態賭徒,開始賭博主要想買個「希望」, 但當在賭博經歷贏錢後就開始在賭博上買了那個「假的希望」,不断期望繼續赌可以繼續赢而可以有更多的錢,這是給人一種「假希望」,結果人生反而愈賭愈輸,愈來愈無希望,甚至不知不覺已成為病態賭徒。新希望團契給人的「希望」不是這種「假希望」,而是在神裡的盼望、在愛裡的盼望,這「希望」是帶給人生命有力量、有喜樂,能夠有勇氣去愛,因著主耶穌進入人的生命而有的「新希望」。 雷競業博士認為「成癮」是一種束縛生命的力量,從基督信仰出發,成隱不但是一個心理和生理的問題,也是一個屬靈和神學的問題。從身體的角度看,有時惡癮與腦部的分泌不平衡有關,需要藥物的幫助;從心靈的角度看,也許成癮者有些傷害性的思維或行為習慣,也許是一種下意識的習性,專業人士的幫助去了解和克服這些習性。當然,在接受這些治療時,也需要為成癮者禱告,正如耶穌為彼得禱告;上主的作為很多時是透過人理性可理解的常規去成就祂的恩典。另一方面,我們相信人的心靈健康不但包括好的思維和行為習性,也包括與上主和別人的關係;一個人的心靈如果缺乏愛的滋潤,就算改了一個惡習,也會隨時掉進另一個惡習。輔導者做不到的是為成癮者建立社群生活,信仰群體對成癮者的接納和愛護是康復路上另一重要環節。當一個人戒除了惡習,不代表已除去了引誘;例如一個酗酒的人,就算戒除了酒癮,當面對生命中的低潮時,隨時可能再染酗酒。信仰群體的接納,一方面能給成癮者愛心,愛就是叫一個人能重低谷中站起來最重要的動力;另一方面,當成癮者再次面引誘時,肢體的關懷會成為他自我警惕的動力。 成癮者的家人,在避免協助惡習之餘(如借錢給有賭癮的家人),也要努力讓成癮者感到愛與接納。
新希望團契總幹事莫玉蘭分享過去三年雖然受著社會運動和疫情的影響,福音戒賭的服侍亦從全面的實體轉變為大部分以網上形式進行。這種新的嘗試原來也能有效地幫助賭徒戒賭,戒賭服侍也因此可以伸延到世界不同角落,上年已開展了網上服侍國內的戒賭家庭。 莫玉蘭總幹事指出病態賭徒是「單條獨賭」,而他們身邊的家人則是「單打獨鬥」。病態賭徒和他們的家人長期處於獨自面對和處理賭博所帶來個人和整個家庭的影響,雙方都發展出一些惡性循環,「身心社靈」都受到破損,所以戒賭是全人關懷「身心社靈」的重整。透過全人關懷醫治「身心社靈」的概念,將一個人視為一個整體而非人的某一部份,承認一個人的生理、社會、心理和靈性方面是互相依存的,而成癮卻破壞一個人的「身心社靈」,透過全人關懷醫治重整成癮者的「身心社靈」,他們整體生命經歷更新轉變,再不需要像從前依附在過往的成癮行為或物質上,這樣才真正可以達致長久「脫癮」。 基督教新希望團契透過以下的運作模式,包括:戒賭聚會、查經班、戒賭課程、賭徒家人課程、戒賭者及過來人互助組、家人互助組、信仰小組、戒賭同行者門訓、事奉培訓等;加上個人輔導、債務輔導、情緒講座、戒賭及預防復賭講座;還配合癒後服務,透過義務工作、康樂 活動、旅行、家庭營、營會、聚餐等,幫助賭徒建立有益身心的無賭健康生活,同時促進與家人建立和諧的家庭關係。讓戒賭者和他們的家人獲得更全面的支援,並在『身、心、社、靈』上重新學習及轉變,達致全人改變。運作上,分別在港島、九龍東及九龍西與教會合作,建立四個戒賭網絡,外展社區,進入人群,實踐主所吩咐的大使命和大誡命,擴展主的愛和醫治。
當晚有幾個脫癮家庭演出舞台劇「愛是不保留」,劇中講述一名年青人如何滿懷壯志考入大學,而家人也對其滿有期望,怎料進入大學後學會了賭博結果不斷欠債,令家人極其憂傷,最後因著神和家人不離不棄的愛,終於決定認真面對戒賭。賭徒在最初都是抱著「小賭怡情」或「賭博為娛樂」的心態參與,根本不會想到自己到最後不單被賭博捆綁而沉溺得不能自拔之餘更禍害家人。因此,「小賭」其實是「大賭」的開始。以下戒賭者分享如何從「小賭」演變成為「大賭」:
「回想起自己最初接觸賭博,是在小學暑假時學電視劇裏面的情節,和同學們玩 “Show Hand”,涉及的金額不多,只是十元八塊,但過程很刺激,玩得面紅耳熱,最後自己是贏 家。相信就是這樣,種下了這條影響深遠的劣根。長大後接觸的賭博型式愈來愈多,包括打麻雀、賭馬、買股票、踏足澳門賭場等。過程當中,自己還不覺得當下的行為已是賭博,認為只不過是一種娛樂,是自己可控制範圍。因在澳門工作期間,長期出入賭場賭博,招致財務虧損,欠下巨債。未嚟到新希望之前,其實自己唔係好意識到自己過往嗰種賭博原來已經係成為一種『病態』。」–傑
「記得我初初欠債是因為以為借錢做投資股票是很普遍,我輸咗就一直問銀行借錢,當時我聽其他人講,輸咗當交學費,所以我就不以為然啦。慢慢賭股票已經滿足唔到我對賭博的刺激感,之後我就繼續去賭波和賭馬,又到賭場賭輪盤。最初輸咗一段時間,但在一次偶然嘅機會下比我贏返 部份輸咗嘅錢,追數的心態更加強烈!但好快我又再次將手上之前贏到的錢又輸返晒。輸了我又繼續問銀行借,所有銀行都俾我借到盡,雖然借咗咁多錢,我仍然覺得自己沒有問題,只是少咗去賭,我就以為自己控制得到,最後再沉溺返賭博裡面。」 –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