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Singapore)的非正式名稱當中,就屬「獅城」最為常見。在公元14世紀,這座城市被稱為「獅城」或「新加坡拉」(Singapura),這個名字源於梵文中的Simha(獅子)和Pura(城)二字。
獅城新加坡位於馬來西亞南端,和香港一樣,曾為前英國殖民地,在1965年脫離馬來西亞成為獨立自主的民主國家。獅城面積733平方公里,比香港1,106平方公里少,人口545 萬人,也比香港740萬少。其中有超過200萬外來勞動人口,國民生產總值已超過排名第十的香港,位列全球第八。2016年「經濟學人」針對亞太區的「精神健康和社會融洽」調查,就消除人們對精神病患者的消極印象,提高心理病認知,提供患者正常生活環境和就業機會等四個範疇進行評估,新加坡在這個報告中,次於新西蘭、澳大利亞及台灣地區,排行第四。
板橋醫院是新加坡在1951年成立使用,是當地唯一的精神科醫院,1993年完成重建後正名為心理衞生學院,為新加坡全地提供精神健康服務,也肩負當地精神科專科專業培訓和精神健康領域科研的責任。2012年首次回應心理衞生學院邀請,參與在獅城舉辦的東盟精神健康年度會議,介紹香港社區精神健康服務的發展計劃,因此與獅城精神健康同道結下了不解之緣。及後接待回訪和為心理衞生學院安排社區個案管理培訓,與新港兩地同工建立專業交流和友好情誼。而且就兩地面對大致相近的精神健康整體挑戰,增加相互了解,也創造彼此取長補短的機會;借鏡香港社區支援服務發展經驗,提供完善社區精神健康服務可行參考個案。
青山醫院在1961年建成使用,往後20年是香港唯一的精神科醫院。隨著更大規模的葵涌醫院在1981年成立使用,加上接著20年不斷發展的社區精神健康復康設施,使擠迫陳舊的青山醫院能夠在2006年完成由政府和賽馬會支持的重建計劃,更於醫院45周年誌慶後正式使用,以全新現代化設施服務一百多萬新界西居民。另外,葵涌醫院於2000年按醫院管理局成人精神健康計劃中的革新舉措,全面開展社區個案復康支援的同時,也順利啟動醫院重建計劃,盼同樣能在未來開院45周年之際,能使用嶄新設施,加強醫社合作,全方位演繹復元服務理念,守護二百多萬九龍西居民的精神健康。
玩味一下新加坡香港兩地精神科醫院的名字﹕板橋、青山、葵涌,你會發現不少促進精神健康的秘訣和祝願。在平民大眾都能使用的棧道上,能夠為精神病患者建造橋樑,引導患者獲得合宜診治,經過適切的照顧,能夠雙向地重回社會,是所有「以人為本」精神健康服務的根本。靑山綠水,自古都是詩人素描稱心舒泰意境的題材。能夠為精神病患者提供有利住院環境和有效治療,減除困擾,重回平順,也是「以人為本」精神健康服務的基本使命。向日葵總是朝著太陽而成長,涌流不息的水源都流向大江大海。能夠幫助精神病患者帶著正向思維,發展個人優勢,與社區人士㩦手,協力創造友善接納的社會環境,是未來「以人為本」精神健康服務社區復元的願景。
「我卻要常常盼望,並要越發讚美祢。」〈詩篇 71﹕14〉
盧德臨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