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星期三分享區」逢第五個星期三刊登,將會邀請不同專業界別的人士分享,為讀者們呈現社會各界的心聲。今期版面的主題是「特兒特教」。歡迎提供寶貴意見!
星兒的呼喚
林家儀校長
基督教中國佈道會聖道學校
一般人對自閉症人士都有這樣的印象:不合群、缺乏同理心、反社會、思緒混亂、不合邏輯等等;更抱有兩種視野看待自閉症人士﹕優勢視野或劣勢視野。優勢視野是指我們易從自閉症人士身上見證「特異功能」,經常強調他們在視藝、音樂、動感、記憶力等發揮的驚人能力,並在讚嘆之外,充分肯定他們生命的價值。劣勢視野則是注目於自閉症人士反常態和反社會規範的行為舉止;由他們的不一樣而激發起好奇心,甚至成為討論議題。其實,無論是優勢或劣勢視野,若過分偏執,都不利我們理解自閉症人士真正的需要。究竟自閉症人士是怎樣思考的呢?他們的思想是不是一片空白?
日本患有嚴重自閉症的作家東田直樹曾在《我想飛進天空》一書中有這樣自述:「一旦我試圖跟別人說話,我的大腦就似乎變得一片空白……當別人讓我去做某件事的時候,我根本無法做出適當的回應,而且每次都感到緊張,不管地點或場合,我都會立刻逃之夭夭。我甚至幻想,要是所有人都有自閉症,生活對我們來說就會比現在容易得多,快樂很多。」東田先生在書中運用第一身抒發自閉人士的內心鬱結,是多麼值得從事特教工作者的我們深刻反思。作者為我們解答一些司空見慣的現象,但我們可能根本不懂他們真正的感受,只憑猜想或從自我經驗中嘗試得出結論,例如為甚麼他們一遍又一遍地問相同的問題?為甚麼他們說話的方式那麼奇怪?他們好像不喜歡跟人握手?為甚麼他們的表情那麼平板貧乏?經過東田先生的解說,原來自閉症人士對有趣或好笑的認知跟我們有所不同,他們不喜歡揶揄、批評、挑釁、戲弄或讓人們出醜,也不會因這些事情令他們感到有趣或好笑;反之,當他們不需要考慮其他人或其他事情,回復真我,就是他們最快樂的時候了。
家長經常提出這個問題:我應該向誰求助呢?只要標題是「如何幫助你的自閉症孩子」,他們就會不惜工本去搜羅不同的治療及創新方法,希望讓孩子變回「正常」。無可否認,學術研究有其價值,實證為本方法有助改善自閉症人士某方面的行為偏差,但是,當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在街上不停滾地自轉;在溜冰場上拾冰放進口裡;在火鍋店見到電磁爐具而驚惶失措;將襪子及電視遙控拋出窗外等等,書本上的理論對每天被折騰的照顧者確實幫助不大!久而久之,我們對自閉症人士的不當行為變得麻木,漸漸失去對他們的期望,這只會對照顧者和被照顧者帶來負面的影響。
在自閉兒的世界裡,理解是最適當的陪伴。家長和老師需要多角度理解他們的感受和想法,從而改變與他們相處的方式。有時候,不妨對他們一些沒有傷害性的行為寛容接納、處之泰然,便能舒緩家長和孩子的壓力。同時,發展他們的潛能,激活自閉症人士的家庭,協助他們融入社會,更讓他們找到自我價值。這樣,我們不難從被社會邊緣化的自閉症人士身上看到人類共同的美和希望之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