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痛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安慰。」《聖經新譯本》〈馬太福音5﹕4〉
「他醫好傷心的人,裹好他們的傷處。」《聖經新譯本》〈詩篇147﹕3〉
雖說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過程,但面對至親的離世,無論成人或兒童或青少年,都會傷感痛苦、哀傷、千般不捨,夾雜著自責、憤怒、焦急、埋怨、感到孤單和無助等低落情緒,若處理不當,會產生很多負面的問題。為了幫助和陪伴不同年齡層的孩子們渡過哀傷時期,使他們可以重新出發,贐明會2011年開設了專門為兒童和青少年而設的哀傷輔導服務。
文/圖﹕謝芳
為孩子而設的哀傷輔導服務
贐明會總幹事程偉文接受訪問時表示,中心每年幫助18歲以下喪親兒童的個案約有100宗,相對成人的600多宗(跨年度的整體數字)仍是有限。「若以每年計,兒童去年是84宗,而成人是341宗;另外,因疫情關係,本年的數字,成人是差不多,但兒童的數字減至46宗。」
「這些個案主要來自青少年綜合中心,約佔七成;兩成自行上門求助,其他的來自教會及其他機構轉介。求助的數字不多,可能源於社會人士對於兒童或青少年哀傷輔導認識不足。至親去世,對家長和孩子都同樣帶來影響和傷痛,雙方都需要時間去面對不同哀傷的過渡期,但孩子未必懂得如成人般主動去求助,甚或清楚表達喪親對自己有何影響。」
他指出,孩子和成年人一樣,有豐富的情感。不同年紀的喪親兒童和青少年,也有著不同的情緒反應和行為表現,但由於性格未成型、身體、心理、社交、認知能力還在發展中,故不懂得表達自己和如何尋找出路,往往會被錯誤解讀或評價為「頑劣」、「懶惰」,更令他們的調適情況雪上加霜。所以,我們若能了解到身邊孩子的哀傷反應,明白他們的需要,就可以在不同的階段,與其一起渡過哀傷,並給予適切的幫助。可惜坊間不少機構只著重做生死教育,專門為喪親兒童和青少年提供個別及家庭哀傷輔導服務的機構仍然有限。」
「遊戲治療」(Play Therapy)
「贐明會的兒童哀傷輔導服務,是運用不同的方式為進行,「遊戲治療」(Play Therapy)的方式是其中一種。在遊戲室裡,透過玩遊戲,同個案中的兒童談生死離別、喜怒哀樂;讓孩子表達出自己的想法、感受、經驗、需要和渴望等,藉以整理自己的哀傷經歷和情緒。輔導的媒介包括玩玩具、藝術創作、角色扮演、繪本閱讀、講故事、寫信件,以及一些模擬家庭環境或醫院環境的器材,如醫院模型、小棺材、廚房煮飯用具等,在遊戲之中他們重新回到令他們困擾的情境,在輔導員的陪伴下,為自己壓抑在心底的情緒找到抒發途徑。在輔導孩子外,輔導員也會邀請家長進行個別的面談,了解孩子及家長的狀況及困難,以協助他們共同面對哀傷。」他說,家長在協助孩子適應親人離世而感到困難,又或觀察到孩子持續出現一些反常的情況,影響著日常生活和別人的相處,甚至傷害自己或他人,便應盡快尋求專業的輔導服務。
鼓勵家長與孩子一起面對哀傷
根據贐明會在《如何協助喪親兒童及青少年》內提供的「家長小貼士」,包括有﹕
(1) 尊重和接納孩子的獨特性﹕
面對哀傷,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步伐和調適情緒的方法,家長應避免批評或比較尊重他們有自己的方式懷念逝世的親人,即使面對同一位親人逝世,家中不同年齡的孩子,都可能會有不同的情緒和行為反應。
(2) 面對自己的哀傷﹕
真誠地與孩子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看法,讓孩子在過程中學習。同時,家長亦需好好照顧自己,調適自己的哀傷,這樣才會有心力和空間照顧孩子,成為孩子的支持。
(3) 建立一起懷念親人的方法﹕
家長可與孩子一起懷念逝世的親人,讓孩子可以有具體的行動紀念親人,分享對親人的思念。例如與孩子一同製作紀念册,一同翻看昔日的相片講述往事,亦可加深孩子對親人的了解。
(4) 保持耐性和包容﹕
家長需保持耐性和包容孩子反覆的情緒和重覆的發問,特別是年幼的孩子。他們可能會重覆地問及逝者,這是他們理解事情的表現,也是一個過渡期。而面對反覆的情緒,家長可給予他們空間,多些身體接觸如:擁抱,拖手或給予孩子依傍等。另外,年幼的孩子會因著認知的發展,延遲了哀傷反應,或會在親人逝世幾年後才再次提及和表達掛念。
(5) 加強孩子的安全感﹕
面對親人突然逝世,孩子會感到對事物很難去掌握和不在自己理解之內,同時亦可能害怕再有一些不能預計的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所以,加強孩子安全感十分重要。一些規律及穩定的生活能讓孩子慢慢適應,如每天作息的時間定時,有指定的親人接送返學放學等。而且,對於生活上的轉變和新的安排可預先告訴孩子,讓孩子有心理準備,掌握未來可能發生的事。如有時家長需要外出或辦事,甚麼時候回來亦可告訴孩子,加強安全感和對事物的掌握。
(6) 相信孩子的自癒能力﹕
每個人面對困難,都有自己的自癒能力,孩子也一樣。他們會有自己的方法去調節心情,玩耍就是其中一個方法。有時孩子想起逝去親人時,會表現得十分傷心難過;但轉頭在玩的時候,則好像甚麼事也沒有,這是正常的反應。因為大多數的孩子是通過玩耍來調節自己內在的情緒,保持平衡。建議家長也可以陪伴孩子一起玩耍,利用遊戲讓孩子有調適的空間。
(7) 建立支援網﹕
家長有時也因哀傷的情緒,需為自己保留一些喘息的空間。邀請一些親人或朋友幫忙,協助照顧孩子學校也是一個重要的支援網,可與老師及學校社工合作,觀察及協助孩子,使家長可以更了解孩子的情況。
(8) 休息及運動﹕
面對生活的重大改變,確實需要很多力氣去面對和適應,撥出時間給自己和孩子有休息的機會。面對沉重的感受時,如不知可怎樣抒發,可以嘗試做一些適量的運動,如打波,跑步或拉筋運動等,可舒展身心,減輕精神壓力。
(9) 節日或紀念日﹕
在一些特別的日子,如農年新年、聖誕、孩子的生日、逝者的生忌死忌等,家長要有心理準備自己和孩子的情緒會有些反覆,這是一個正常的歷程。容許自己和孩子在這個時候會有情緒低落,可一起分享感受,亦可一起商討這些節日或紀念日的安排。
(10) 尋求幫助﹕
家長可觀察孩子的狀況,如一些情緒或行為持續發生並影響日常生活,或對孩子的反應有疑問,亦可尋求專業人士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