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人生:主顧念貧窮人

「上帝並不公平!」

這句說話是人受著不公平對待時的呼喊,然而要「指責」 上帝 不公平,還得看我們對公平的定義。公平並非統一,人與生俱來就不是一統的,樣貌、體型、膚色不一致,出生於甚麼家庭、經濟狀況等更不盡相同。但是,上帝特別提醒祂的子民要關顧身邊的「弱勢群體」,例如:孤兒、寡婦、貧窮人、寄居者。若這是上帝的「不公平」,屬祂的群體(教會)和祂的子民(基督徒個人)更要身體力行消弭因社會不公所造成的貧窮問題。

基督教信仰相信世界上每一個人,無論是信徒或非信徒都是神寶貴的創造,都有權利過有尊嚴的生活。故此,獲得生活基本所需是人的基本權利。然而,現代資本主義社會奉行自由市場經濟,這經濟系統卻不以提供人生活基本所需為立足點。根據世界銀行2015年的調查顯示,全球有超過百分之十人口每天生活費平均少於兩美元;超過四分之一人口每天生活費平均為3.2美元;約有一半人口每天生活費平均為5.5美元。現代資本主義社會主張以自由市場經濟方式運作,並相信擴大市場有利於消弭貧窮問題。自由市場建基於一種信念,就是個人能獲得何種生活,自己該負上最大責任;因自由社會容許個人以知識和勞力換取回報,企業也因獨到的眼光和勤奮賺取利潤。可惜,自由市場經濟並非如此美好,也非「等價交換」。市場會因著財團壟斷而扭曲,個人也因沒有議價能力而被剝削。利潤最大化(貪婪)和壟斷是自由市場經濟的兩隻魔爪,扼殺沒有生產力和沒有議價能力的人。

上帝創造人類,安置在伊甸園裡,一切果子(除了知善惡樹的果子)好作食物;後來賜祂的子民迦南美地,乃是流奶與蜜之地,地的出產足夠有餘。有關買賣地業的律法,均指向一個教導,就是地是屬乎神,是神賜人的禮物。縱使是孤兒、寡婦、寄居者,都可以因地的出產而飽足。聖潔和公義是聖約的準繩,「不可偷盜」的誡命所禁戒的可引申為一些不公平的貿易,甚或乎在買賣上欺騙鄰舍。在摩西律法中有很多關乎照顧貧窮人的律例,其中在收割時不要割盡田角,也不要拾起掉在田間的麥穗,讓貧窮人可以收拾以養生。這些都是對貧窮人的看顧,也是他們生存的權利。

近代分配正義(Distributive Justice)理論,綜合近代學者對正義諸領域(Spheres of Justice)的論說,為公平分配利益與承擔尋找出路。在這些論說中,領域並不分「屬靈」和「屬世」。唯盼信徒能在諸領域中回應上帝的召命,以「榮神益人」為生活原則;以公平(equality)、需要(need)、應得(deserve)為分配原則。在自由經濟社會中,大家的著眼點都在於利益(benefits)的分配。然而,分配正義理論正要把我們的著眼點從單純的利益分配正義轉移至承擔(burdens)的分配正義。我相信我們可為分配正義付出更多,正如耶穌在「按才幹授銀子」的比喻中說,主人同樣讚賞那位領五千銀子賺五千,以及那位領二千銀子賺二千的僕人。

鄭建德校長

滙基書院(東九龍)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