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每天都有病人問我,他們身為長期病患者和正在服用精神科藥物,究竟是否適合打新冠疫苗針。當我查問清楚病歷後,找不到甚麼不穩定的身體狀況,我必定鼓勵他們接種;再者,在英國有嚴重精神病的市民是優先群組去獲得疫苗接種的。於是我也乘機把握機會,跟他們講講醫學歷史。
別以為天花只是小朋友的輕微傳染病,就算從十八世紀開始已經有天花疫苗(種牛豆),在二十世紀這個傳染病也奪去了三億人的性命。今天人類已經戰勝了天花病毒,因為它已絕跡在地球上,這個成功全賴有在過去一世紀的全球高度疫苗接種率。預防天花之後,我們有各種的疫苗對抗不同的傳染病。所以,我認為疫苗的發明,是醫學史上的十大突破之首。
戴口罩和勤洗手,是作為體外環境的保護方法,始終都會有百密一疏的時候,最近台灣新一波的疫情爆發,便是一個好例子。疫苗接種後所帶來的免疫系統保護,便是24小時的體內防守;群體免疫才可令病毒絕跡,長遠幫助最有效。台灣早期在關口防禦性做得非常好,但卻沒有好好準備疫苗接種。
相比之下,香港人身在福中不知福,明明有充足疫苗供應,接種率仍然偏低。就算有地產商推出打疫苗可抽獎洋樓一層,也不見得即時令到全城市民雀躍。其實,從認知心理學所得,人們的經濟行為,大多數人是被「損失規避」(loss aversion)的想法去推動而做出決定,造成了「認知偏差」。「怕損失」比較起「想得益」的力量大多1.5倍,例如在一個投資中,心理上我們往往對損失一千元的後侮感覺,是賺取多一千元所帶多之喜悅的2.5倍。因為「怕蝕底」而作出的行動,香港在疫情初期也見過:超市的厠紙被搶購一空,而且在家中囤積大量廁紙。
媒體對疫苗副作用的報道,加上「損失規避」的影響,令市民不想「冒險」接種疫苗,不敢接受新事物和極微危機,寧願保持不變。除了我們醫療人員還需努力解釋給市民聽,疫苗所帶來長遠益處,政府單靠「甜頭」去鼓勵市民接種疫苗並不足夠,也需要讓市民知道現有疫苗八月尾到期之後,不但造成浪費要捐贈其他地方,亦可能影響將來訂購疫苗;而且巿民如果不在這段時間接種,很可能有「蘇州過後冇艇搭」的遺憾。在護己護人的大前提下,早日接種新冠疫苗,絕對是明智的決定。
「所以你們要謹守遵行;這就是你們在萬民眼前的智慧、聰明。他們聽見這一切律例,必說:『這大國的人真是有智慧,有聰明!』」〈申命記4﹕6〉
鍾維壽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