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分析了原生家庭對阿樂與阿儀的影響,下面我們會嘗試為他們尋找出路。
跨世代承傳
家庭治療大師鮑恩(Murray Bowen)的跨世代取向家庭系統理論指出,我們在思想、情感與行為上與原生家庭關係的連結,可把家庭中的問題一代一代傳下去,這會影響一個人性格的塑造,甚至當這人開始一個新家庭時,也會把這些影響延續下去。從阿樂身上可看到,因父親工傷後不能再照顧家庭,重擔原本落在母親身上,可是她工作所賺不多,最後便轉移在大兒子阿樂身上,這甚至令阿樂在建立自己家庭時,也要帶著這個負擔,影響了結婚的事宜。而在阿儀身上,也可以發現父母在中上層社會處理事情上要保留面子的做法,也放在阿儀的婚事之上。再加上阿樂需要照顧其原生家庭的需要,衝突便產生了。
所以,阿樂與阿儀必須要分開父母的需要和自己未來新家庭的需要,例如阿樂是否可以讓弟妹也分擔照顧家庭的責任,不用把所有事情也扛上。而阿儀方面也需要學習適度地把真實感受與父母分享,怎樣才會令他們真正幸福。而他們是否能夠做到,則牽涉鮑恩另一個重要觀念。
自主而相繫
鮑恩指出,子女與父母在家庭中的情緒融合度稱為「自主而相繫」(Differentiation of Self),意即最理想的情況是一個人既能獨立自主,又能以愛相繫。「自主而相繫」的平衡之所以困難,是因人為了保持獨立自主時,害怕被拒絕或別人失望而與人保持距離,這情況在阿樂不想再與阿儀父母傾談婚事上可看到。另一方面的困難,是當人想與別人保持良好關係時,因怕有衝突而放棄原則,不敢堅持,這情況在阿儀身上可看到。她雖不完全同意父母對婚事的看法,但不敢提出,可想像假如她拒絕父母找阿樂直接傾談的要求,或可避免之後的衝突。
很明顯,阿樂與阿儀與自己的原生家庭有過度黏結的情況出現,面對結婚的事情時,受情感支配多於理智所影響。故此他們需要學習怎樣堅持自己的原則,即自主;同時亦需要與他人保持關係,即相繫,而他們首先要醒覺和認同各自也受原生家庭的影響,從而再尋找適合他們新家庭之出路。
解決實際困境
阿樂和阿儀首先要認定結婚是一個重要的決定,無論遇到甚麼事情,也應一同面對,不輕言放棄。而阿樂要認定阿儀父母雖起初反對他們「拍拖」,但及後已接受了他為未來女婿,他們的種種建議不是要小看他。而阿儀可作中間人,分開兩邊傾談,就算雙方意見不同,也可有轉圜餘地,同時她亦可多讓父母知道自己和阿樂真正的需要;另外,她亦要與阿樂多商量,在可能的情況下盡可能滿足各方面的需要,從而達致雙贏的局面。
譚日新博士︳臨床心理學家
黃曼君女士︳個人、婚姻及家庭輔導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