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一則新聞報導提及,一項香港人的「開心指數」調查發現,學童首度成為最不開心的一群,可能今年疫情令他們停課,以致社交機會減少。這調查也反映港人的「開心指數」是差了,精神情況令人擔心。然而,疫情下也出現不少「正面」的新常態,例如有些人在社交謀體分享,因為過往太過忙碌,又或沒有時間靜下來,但在疫情中,卻因多了些時間,有人學會了幫家人剪髮;有人學會修理水喉、通廁渠、更換水箱;有人學習通用多了不同的網上媒體作學習和溝通;有人令自己廚藝突飛猛進;有人持續每天運動已達170天;有人多了親子行山郊遊活動,從而發現香港的郊外地方可以那麼多;有人主動關心一些很久沒有聯絡的朋友;有人多了親子時間,幫助孩子們發掘新的興趣……真是有各種的不同得著,各式其適,實在是十分精彩豐富。
希望在明天
看完以上的兩則報導及分享,又令我想起青少年A的最近分享。他說,早前跟朋友青少年B一起到了某間公司做暑期工,但因為疫情的關係,那公司並沒有太多事情可給他們做和學習,基本上,每天不用半天時間便可以把當天的工作做完。那麼,青少年A每天完成那半天的工作後,用剩餘的時間學習中文打字,及上網作一些資料收集,用作預備下學年度的開課。相反,青少年B覺得反正有很多時間去完成那少許的工作,所以,每天回到公司後,不是先玩手機,就是先睡覺,結果很多時連半天的工作也完成不了,以至常常換來上司的斥責。當這個暑期工作完成後,青少年B總覺得這份工作是浪費了自己整個暑假的時間,也沒有學習到甚麼東西,反倒常捱罵。然而,青少年A卻感恩有那份暑期工的工資及一些公司基本運作的知識學習的同時,還可以趁著一些空檔,成功學習到中文打字,以及預備了很多新學年的課程需要。
從這個例子中,再次提醒我們,在同一個情況之下,無論當中看來是多困難、多辛苦、多無奈,我們若能嘗試從不同的角度去看事情的發生,從而勇於去處理或面對,總能找到一些正面和有希望的動力,問題在於是我們會否願意去轉變這個角度,或是要停留在那死胡同中打轉。猶如從前有一個很熟悉的廣告講到,兩個男孩很想打波,怎料在期間遇上大雨,你願意相信「連個天都唔喜歡我」,來讓自己總是停留在失望和無奈中,還是想著「希望在明天」,來讓自己早些回家休息,預備好自己能更有精神和體力來作明天的球賽?!
幼苗的成長
近日來,感恩是疫情已經漸漸暫緩,無論父母及孩子們,已漸漸可以返到原本的生活規律中,但我們不知道將會還有沒有第四波、第五波,然而,相信每一個逆境學習的歷程,都會成為我們成長中的好肥料。倘若父母能發現自己曾經怎樣經過那不同的逆境,鼓勵一家人能多些一起分享這些不容易的經歷,如何害怕,如何踏出,如何有勇氣去經過,又或是上帝是怎樣陪伴我們經過戰勝的點點滴滴,讓我們各人都能靠這些好肥料而變得更強壯地長大,更有能力和動力去面對前面不知道的風雨。
劉潤嬌
個人/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婚姻及兒童啟導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