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簡單來說是一種害怕、驚慌的感覺。人類能在地球上生存和發展,「識得驚」其實很重要的,因為當我們忽然意識到自己身處險境,就會在瞬間有神經系統反應和賀爾蒙分泌,馬上準備我們的身體去面對危機,並在極短的時間決定是和可能襲擊我們的猛獸「拼命」或是及時「逃命」(fight or flight)。在現代社會,一般情況下很少會遇上突然受襲「無咗條命」的情況,但這防衞系統仍然活躍,有時出現了「假警報」(false alarm),所以有些人會在不同的情況下出現不必要和過度的驚慌恐懼反應,亦就是焦慮症的主要病狀。
焦慮症是其中一個最常見的精神健康問題。2005年曾有一個國際調查,參與的人超過十五萬,來自二十多個地方和國家(包括香港),結果顯示,一般人一生之中有百份之十六的機會患上焦慮症。而早幾年做的「香港精神健康調查」(Hong Kong Mental Morbidity Survey)則推算出香港人約有百份之十患有可診斷為不同類型的焦慮症,故此在我們身邊的親友也很可能有人患上。這調查又指出,女性比男性更多出現焦慮問題,不過我們不能隨便說女性在這方便是較弱的。很多研究都顯示女性比較勇於承認和表達自己的困擾,而男性是較傾向隱藏內心困難、亦更多以吸煙喝酒以至賭博來減低焦慮。
緃然有同一個核心病徵,焦慮症的表現是花樣百出的。較常見的是「廣泛(經常)焦慮症」(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患者在許多情況下和大多數時間都處於緊張的狀態,每件事都可以引起災難性的推想,衍生更多憂慮。有些人的焦慮是在特定的處境才出現,統稱為「恐懼症」(Phobias),例如幽閉恐懼症(Claustrophobia)的患者極害怕會被困的環境;廣場恐懼症(Agoraphobia)患者在人多的地方會極度不安,所以可以多年自困在家中,除非有能信任的人陪同,否則不能外出;社交恐懼症(Social Phobia)的人害怕社交接觸,會盡力避開認識要打招呼的人。另一些人的恐慌會突然出現,在幾分鐘內驚慌的感覺會推到頂點,感覺不能呼吸、心跳極度加速、「驚會突然死亡」,要馬上趕去醫院求助,這是「恐慌突襲症」(Panic Disorder)。而「強迫症」(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例如到達病態的洗手潔癖,和因經歷重大創傷而出現的「創傷後壓力症」(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也是焦慮症的一種。由於篇幅所限,將來有機會才和讀者分享不同病症的臨床表現。
如果不及早處理,一些焦慮症例如廣泛焦慮症會併發出抑鬱症,使患者更身心俱疲。輕微的焦慮症可以透過輔導和心理治療(認知行為治療)緩解,較嚴重和複雜的便要加入藥物治療。時至今天,除了鎮靜劑之外,已有不少更有效但較少出現「倚賴傾向」(dependence potential)的藥物,可以消除症狀。總而言之,焦慮症是絕對有得醫的。
「耶和華說:我必使你痊癒,醫好你的傷痕,…」〈耶利米書30﹕17上〉
鄺保強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