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香港環境急劇轉變,隨著社會事件徐徐落幕,新冠病毒再三肆虐,經濟滑坡漸趨嚴峻,診療室裡一下子來了不少深受困擾的朋友。有愛女心切,內地來港母親,含辛茹苦地在港栽培兩名女兒入讀名校,大學畢業後分別在美國和香港就業,唯有小女兒醉心參與社會事件,甚至離開家庭,嚇壞了可憐的母親,帶著眼淚、焦慮和抑鬱求助。有強迫症病者在新冠病毒疫情爆發之時,變本加厲地用盡所有時間與精力進行空前透徹的大清潔,為家人帶來很大的壓力,他們一同坐在診療室,要探求解決方案。又有事業有成的女士,眼看丈夫被公司辭退,轉任無薪顧問工作,另投資物業被租客非法佔用,加上自身公司生意逆轉,情緒產生極大變化,渾身無力,萌生輕生之念,與憂心忡忡的丈夫進入診療室,尋求扭轉情緒的方法。
在診療室裡與他/她們建立了互信,經詳細評估後作出診斷,並共同商討和確定不同的治療方案。傷心的母親已回歸平靜的家庭生活,默默地為小女兒被拘捕後的事宜張羅。那花盡心思作自我清洗的病者,經過藥物調適,重回工作崗位,有限度地在工作間和家中執行個人衞生操練。擔憂的丈夫因著太太逐漸好轉而輕鬆下來,隨著藥物療效出現,加上與家人成功收回出租物業,還有重新規劃家庭經濟,太太體會到家人的關愛,更期待完成認知行為治療,長遠改善自身情緒。能够遇上合宜的診斷和治療,絕大部分情緒病病者都能夠得著及時痊癒的機會。
一般精神病患泛指焦慮、抑鬱、驚恐、恐懼等情緒病症候,是非常普遍的精神病徵。香港中文大學最近完成的精神病流行病學研究,發現全港大概 13.3%人口有不同程度的情緒病徴。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主席黃仁龍前司長亦剛剛啓動了全港大型精神健康推廣活動 —「陪我講ShallWeTalk」。身處現時多變的香港社會情況,鼓勵市民大眾無懼談論精神健康問題,減低精神病患的標籤效應,及早尋求專業支援及診治服務,減少情緒病徴狀對個人生活的影響。要有序有效地幫助多不勝數的情緒病徴狀,透過包括政府、醫療、社福、教育、勞工等不同界別的合作和努力,未來有需要讓大家多了解精神健康,在工作間強化關愛和正向思维,全方位增加自助資源,建構能廣泛使用具實證心理治療的社區支援和治療網絡,才能應對一般精神病患,包括常見情緒病治癒量的挑戰,達致全民精神健康。
「喜樂的心,乃是良藥;憂傷的靈,使骨枯乾。」〈箴言17﹕22〉
盧德臨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