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一年,我接見過眾多的孩童中,發現一個總結現象,就是孩子習慣地抑壓自己的情緒,有心事大多不願意講出來,尤其絕不願意向父母透露半點。他們表面好像憤怒地投訴父母的不是,但當你再繼續聽下去,他們正表達一種無能為力改變當下處境的愁緒,這種「情緒憤怒的慢性中毒」現象,孩子易於有情緒決堤的狀態,即遇到不順心事就以强烈的情感反應系統來表達,而失去了管好負面情緒的能力。其實,一家人的磨擦多是來自對對方的風格認知上的誤解,那就是說,就算是同一屋簷下,也好像從來也未曾認真地認識彼此。
我將會在往後數篇文章分享中,提及要建立親密關係的溝通,先要學習認識家庭中不同成員的風格。當你察覺對方有「防衛」的行為反應,便自覺即需要改變個人的溝通風格,例如不要把希望對方做的事,說成「必要做」;能體諒對方「負面訊息」,是想吸引關心,以及學認識放得下的真義,是「不再提起往事」。至於不同的風格也會使你展現不同溝通方式,例如一個「高掌控力、果斷處事」的媽媽,她認為做事要計算後果,不能只是動機好就做,最後卻浪費時間去作補救。但這媽媽的女兒是一個「循規蹈矩,按部就班處事」的女孩,她很想在行動前先了解為何要去,對她有甚麼意義,這些資料也增加她參與的安全感。不過,這位媽媽曾嘗試越解釋清楚,女兒最終的選擇是越不想參與,於是她便歸納女兒性格膽小怕事、愛想找借口來逃避現實(所以不再選擇告知她全部真相,最終令她更徬徨)、沒有安全感(不接她的來電或不向她交代行蹤便會狂哭)。誰不知,這女孩的拒絕行動是反映她一直也很不滿媽媽每次也用大條道理來間接迫使她參與已安排好的活動,但卻沒有真正聆聽及尊重她的需要和感受。(至少她認為她所提問的問題,媽媽也迴避作答,只選擇回應支持自己論點的部分。)
以上因不同風格所產生的誤解只是冰山一角。我認為風格(包括自信、自發、樂觀、擅談、忍耐、合作、責任、細緻)可以在每年內作出改變,這也視乎在你的成長歷程中遇上了甚麼人或遭遇。因著成長是由內至外的改變旅程,如你能在每段掙扎、選擇、行動的過程中不住作反省練習(及時撥亂反正、學習人際觀察,及時鎮靜與澄清),那便真的有一天可以講﹕「我已經唔記得咗嬲的感覺是甚麼了。」
「弟兄姊妹,不要彼此批評。批評、論斷弟兄姊妹就等於是批評、論斷律法。如果你論斷律法,你就不是遵行律法的人,而是以審判者自居。」〈雅各書4﹕11〉
馬君蕙
家長EQ課程訓練顧問
多謝你的建議
我的問題是我與丈夫都是脾氣猛烈的人,當討論一些問題時 遇到不合雙方意願時便[炒大鑊]
希望指點我或推介我閱讀一些刊物去改善我們的行為 以免影響小朋友太深.
多謝及等候你的回覆
Winnie
讚讚
Winnie, 你好,你的提問表面是有關如何處理憤怒的情緒,但這問題背後也需關注不同的考慮點,我也歡迎你用whatsapp到我的家長學習咨詢熱線6010-4224,作詳細查詢。
盼能幫到你。
讚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