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的爸媽真不易為,坊間被許許多多的教子觀念充斥著,有時候真不知道如何選取。其中一個:「一個做(好人)、一個做(衰人)。」筆者想借用「嚴父慈母」作類比分享,這句說話本是一個比喻家庭關係的形容詞彙,並非是一種教子的概念。事實上,若一個家庭能同時包含著「嚴」代表著規律、威信;「慈」代表著愛、接納,是十分理想的。可是,由於這句話把嚴和慈分化成為父母的角色,便把這兩種美好的質素放在對立面。若把父母的角色分化成「好人」和「衰人」,更是進一步把父母的角色僵化和「矮化」。我們不妨來探討一下,這種固定角色的如何影響著父母與子女的關係。
「唉,我唔知呀!你問你(爸爸/媽媽)啦!佢話俾就俾,佢話唔俾就唔俾!」
「嗱嗱嗱,你唔乖,我話俾(爸爸/媽媽)知架!」
「係我先買俾你咋,如果是(爸爸/媽媽),你唔駛諗呀!」
這些對話,經常都能聽到。很明顯,說話者扮演著「好人」的角色,而另一方便是「衰人」了。說這些話時,往往都是要解決一些突發的處境,例如小朋友提出了不適宜的要求、小朋友不遵守規則。換言之,通常是要解決眼前的衝突,想盡快獲得結果。
做「好人」的是否便佔了便宜?針對瞬間出現的爭執,似乎是不錯的,因為小朋友要求的東西,得與不得,都不是自己的責任,完全交由另一半;可是,在那交由另一位決定的一刻,自己的威信便會被削弱,因為小朋友會覺得你沒有判斷的能力;此外,當說話帶著第三者的威脅時,正代表著自己在這個家沒有權柄,那豈不是表示你不能提供安全感嗎?有時候,為了討好小朋友,甚至會用比較的方式,突顯自己的寬鬆;冷不防自己移動了界線,讓小朋友看到可以隨意試探。
做「衰人」的甘心嗎?做「衰人」似乎要有條件,就是有一種威嚇的能力,經常要武裝自己起來;或是不苟言笑、或是說話帶批判、或是大權在握。當所有的決定權都集中在自己身上時,壓力豈不是很大嗎?最重要的,「衰人」是沒有機會展現或接收愛的,這是家庭最大的破口;再深層地想一想,為甚麼要自己長期扮演一個不受歡迎,不被愛的角色?
緩和衝突或要求的可能性﹕「我聽到你想要(表示聆聽到小朋友的要求),我覺得(承擔責任、冷靜分析),我相信你可以等一陣(表達信任、延後滿足),我想等埋爸爸/媽媽,我哋三個人一齊傾下(商議而不否定、充滿可能性)。」
承接上文,規律、威信、愛、接納是很重要的家庭關係,小朋友怎樣才能體現,固然是從父母的身上發現。父母一致的信念、行動、表達情感的方式,都一一成為小朋友成長安全的框架。他們不用試探、在一次又一次的提出、解說和選擇中,他們會明白尊重自己,體諒別人的界線;他們也會學會商量、聆聽和接納。
他必使父親的心轉向兒女,兒女的心轉向父親。〈瑪拉基書4﹕6上〉
陳小碧
遊戲治療師
個人及家庭治療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