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Q家庭接見室」之兩代彼此溝通的美好

一個苦惱的家長向我訴說﹕「孩子上了中學後漸漸變得不可理喻,自己又完全不知如何與他們有傾有講,因為兩代沒有共同話題,我們不明白孩子為何過著如此潦倒的生活也感覺不到有問題,例如喜歡花盡青春及零用錢積蓄來追捧韓星偶像、甚至出賣自己精神來沉迷於遊戲網路中。我們又打又罵,甚至出動金錢的利誘法,最終也徒勞無功,失望而回。究竟我們是否不需做任何事,孩子到了某段時間會自動開竅呢?」

我的回應是﹕人只有在前所未有的痛苦經歷中,才能有醒覺的機會,從而跳出早已習慣的生活模式,並認真地重新檢視所有習以為常的生活內容、個人身分及角色等。所以,我向這位家長澄清一個迷思,就是人不會因為隨著年紀增長而變得冷靜和客觀,除非你平日習慣地與孩子在面對生活中令他們有不安的感覺及躁動的情緒事上一起探討及反省。因此,請別輕看每當孩子及自己的情緒來到的那一刻,因每份情緒背後也意味著對方內心一定有著重要且需要被了解的訊息。

我發現有很多家長不太擅於掌握從孩子所表達內容或經歷中發展溝通的高峰經驗,有些更是選擇轉離孩子原有的表達話題,而直接領孩子去跟隨自己所需要講的內容。這就是讓家長無法與孩子建立親密關係的問題所在。我記得有一位爸爸很擔心女兒在接近開學前不停肚痛,怕她壓力過大而令身體健康每況愈下,但難得有一天她願意坐下與他對話﹕「爸爸,你會否怕鬼?你見到鬼時會做甚麼?」「我當然唔怕,但我知你現怕開學而有好大壓力,咁你會做甚麼來減壓?」「我無興趣同你講這些,收聲吧!」我聽後一方面感受到這位父親的無奈,但另一方面替他感到可惜錯失了這次好的探討時機。我建議他下次不需急於帶著以目標為本的態度來急於解決問題,而先想想為甚麼女兒提問這問題,又想像她在這問題背後其實想同你講甚麼?例如即時可回應﹕「你的提問也引起了我有一份好奇心,又是我好少想及的問題,你可否分享多一點給我知當你想起鬼時,到底令你有甚麼感覺?你何時開始有這感覺?」從問題到主題,帶動一個適切的提問就是一種發掘過程、有賦予生命力、促進關係性及帶有變革性的指向。

我經常為不同的困苦家長解困,所以每天也保持在每件觸動自己情緒的事上作自我對話的反省操練。藉此,我很想感激身邊一位難得的亦師亦友,他常細心地去演繹我的分享,讓我常在彼此的溝通中經歷高峰經驗的美好,那就是在全無自我防衛機制的反應下,先被打動後行動,彼此深刻地感受每句話對自己的感覺是甚麼,提醒自己又是甚麼,好多年沒有被提醒過自己去思考的又是甚麼。

「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他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宣告:被擄的得釋放,失明的得看見,受壓迫的得自由…。〈路加福音4﹕18〉

馬君蕙
EQ訓練研究主任

2019_Sept_4_EQ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